网友silvertiger在作家余华的博客上留言说:“没想到可以和您这样接近”。我能想象的到网友silvertiger当时激动的心情,如果能够围坐在篝火边,与心仪的作家面对面,听他娓娓道来,确实是一件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毕竟亲近名人偶像的机会并不多。
不过事后一想,却未必这么简单,余华的博客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上去,想想千万人围坐在一堆篝火旁听一个人讲故事的场景,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再说,余华的博客和一般作家的专栏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异,难道改叫博客之后就能有产生如此的神通?
莫非这是一场虚幻的沟通?可明明silvertiger给余华写了留言,余华也回了信了,并且有成千上万的网友通过余华对silvertiger说一文来见证。
终于明白,写博客的余华还是作家余华,并不是坐在千万人篝火边的余华,能够坐在篝火边听故事的,还是只有余华的那些现实的朋友们,如果你真想听,恐怕你也要出席瑞典驻华大使馆的晚宴,或者你也是某出版社的总编辑,而silvertiger网友,充其量只不过是在十里地外经过篝火场,博客阵风吹起的烟灰偶然落到了他的头发上了而已。其余的留言者恐怕就没这么幸运,silvertiger下一次和余华的互动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留言者增多,余华恐怕能看到留言的比例也不会太多了,更不用说能关注到众多只是观看没有留足迹的大众。
silvertiger的幻觉也会发生在其他地方,我家里第一次买回电视机时,奶奶曾经热泪盈眶地对邻居说,我儿子真孝顺,请了那么多人到家里来陪我。奶奶耳朵不好,很少和人交流,如果他热衷交流一些,他会知道,请到家里的“人”,只会自己说话,没法儿听你说话的。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平台,能够带来信息发布和共享方面的诸多变化,却未必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余华通过博客面对众多读者的时候,尽管技术上允许更多人留言,信息单向传播的特性并没有太多改变。
社会性网络SNS相关探讨中,也存在类似的误区,一些人总想用网络等手段代替交际关系,没有认识到技术或工具永远只是辅助手段。靠主体(人)来维系的东西,即便再简单,手段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交际的主体(人)解决做什么,工具只能解决怎么做。
sz1961sy写了篇神灵Web2.0痛脚(6)与姚明建立联系是一种“网想”文章,回应您能与姚明建立联系吗?一文,sz1961sy 用“‘我们不是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我无义务为你提供信息’,‘我必须有保护别人信任自已而留下重要信息义务及责任’”的理由拒绝为网友提供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老总的电话,这应该和网友通过QQ或者电话的方式无关,而是因为技术手段没有改变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果网友换成了sz1961sy的朋友,我想可能将是另一种结果。
一位署名“周天舒”的网友,在“您能与姚明建立联系吗?”留言说,和姚明建立联系“有可能啊,先和搜狐的体育编辑建立良好的联系就好了,有个人专门负责联系姚明(因为搜狐和姚明签约了)”,网友提供的方法没准是可行的,但对SNS的理解却偏颇了,能否和姚明建立联系肯定不是找到一次姚明可以解决,关系维持才是根本,作为个体你可能联系上姚明,但是你能与姚明(准确的说应该是姚明与你)维持关系吗?就算你能维系与姚明的关系,姚明又如何有那么多时间来维持与众多如你者的关系?社会网络不是针对单个的例子来说的,不能进行一般性推广没有意义。
通过SNS找到某人是可能的,与某个人建立联系却不一定能够成立,找到某个人可以看作单
“SNS:你是篝火边听余华讲故事的人吗”上的4条回复
说得有道理!实实在在不愧为‘醒客眼’!
弱连接,SNS特性之一吧!
慢慢的, 对SNS有了一些理解.它是通过若干个节点把弱关系转换成强关系的过程. 但是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很多关系转成强关系, 因为一个人根本不可能维护这么多的强关系. 所谓的"150人原则"指的就是这个!
我在这里给自己广告一把: "联络无忧"个人信息管理就为了解决和帮助大家如何维持和管理自己的"150人"强关系而设置的. 这是专业的工具, 很简单, 但是很实用. simple but useful. 大家不妨试试!
呵呵,说的不错。但是BLOG就是能让人有一种接近了名人的错觉,不然名人们的BLOG也不会人气十足。不过稍微有一点,大概有很多人希望名人有兴趣看一下自己的BLOG,由此结成朋友。所以BLOG虽然不能把人们的距离拉的太近,但还是有那么一点想象空间的,呵呵~~
顺便鄙视新浪BLOG里花样层出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