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子商务

也说博客“首页依赖症”(上)

刚刚探讨了博客的阶级属性接下来我想针对keso的BSP的首和keepwalking的首页依赖症两篇文章作些探讨,我是keso博客读者,keso文章带给我很多思路,收益良多。
为了区别,文章中有色字体为引用keso的文字。行文采用对照方式。
Keso:新浪新闻可以利用它的编辑,从几百个传统媒体网站中筛选新闻,因为传统媒体的总数是有限的,而blog是趋向于无限的,怎么监控?如何筛选?需要多大的成本去监控和筛选?
如果新浪blog发展到MSN Spaces这样的规模(假设),有将近2000万注册用户,那么它需要多少编辑来对每天产生的海量内容进行筛选?这样的筛选真的是值得信任的吗?新浪blog的首页,有一天会成为第二个新闻中心吗?
Thinker:博客趋于无限是一个事实,但这不一定会增加太多的筛选和监控工作量,因为:首先,博客针对公众的并不是很多,不是针对公众的内容无需编辑们的筛选;其次,博客作者的写作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便同是面向公众的写作,编辑也不必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他们;第三,编辑筛选和keso提到的用户推荐并不矛盾,新浪论坛的斑竹大部分来源于非新浪编辑,在博客用户变大之后,也可以采取用户推荐的方式,更有效的方式是用户推荐和编辑相结合,既能体现民意,又能把关质量。
筛选的内容是否值得大家信任,这是市场选择的问题,如果新浪的编辑失去越来越多的信任,那么新浪的用户就会转投其他网站,互联网早期的一些知名公司如今找不到踪影,正是用户淘汰或者说市场淘汰的结果。
新浪的博客首页确实会成为第二个“新闻中心”,但这个中心会有别于编辑们维护的新闻中心,按照目前内容情况看,这个中心将会以评论和分析为主,而且可以和新浪传统的门户互动。不用怀疑博客首页的“中心”作用,只有面向公众的所谓“精品”才会上首页,小众的圈子文章不会也没有必要上首页,这是两种不同的作用。
Keso:keepwalking曾经提过“首页依赖症”这个问题。以Donews Blog为例,与新浪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模式不同,Donews专注于IT和传媒,并不希望用户无限制地膨胀。利用用户推荐机制,让有质量的blog呈现在首页。这种收敛的首页,对有目的的访问者是有一定价值的。一个无所不包完全没有重心的首页,除了会成为大量广告的一个新的堆放地,它要吸引什么样的访问者呢?
Thinker:正如keso说的新浪和donews互联网用户的模式不同,donews专注于IT和传媒圈子,不希望无限膨胀,而新浪是面向公众的网络传媒,这就决定了新浪首页需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首页中心的缺失应该有要照顾到大多数的原因,从目前来看,与新浪面向大众化的定位比较适配,首页不能偏废。当然,目前首页广告扰民、内容杂等问题也说明需要改进首页的定位,这个问题可以再行探讨。
广告问题实在有些无奈,现阶段不放广告,编辑同志就要喝西北风,用户用看广告的代价读免费新闻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这不单是新浪的问题,是所有以信息发布为特征的网站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探讨办法。
Keso:我的blog的几千个固定订户,要比任何首页的展示更有价值。这是因为,信息不再只是孤立的信息,它跟具体的人产生了关联。信息爆炸的现实,让传统的编辑模式越来越失去价值,因为没有一个编辑队伍可以遍历所有信息,被他们遗漏的有价值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就变得非常重要。
Thinker: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提高出现的信息与具体人产生关联,是一个新的形式,但是这并不和传统的公众信息模式产生过多的矛盾,因为和个人相关联的信息更多的是个人信息和圈子信息,这是与公众信息不同的内容,当然一些以前依靠公众传播方式的圈子信息可能会转而更适合博客来传播,比如以前的是专栏作家的keso,现在变成了知名的博客。
如果属于公众的信息,编辑们越来越忙不过来,这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比如机器智能协助,当然也可以借助用户推荐这种模式。仅仅基于人际关系传播的信息并不能解决海量信息问题,这是以放弃一部分信息为前提的,先不说质量,我不太相信松散的个人传递会比紧张的编辑精英更有效率。
当然,如果是圈子话题,就另当别论,编辑不深入圈子研究,是无从替圈子把脉的,这也是把信息的模式分成公众和小众的原因。
Keso每天订阅了600多位博客作者的信息,这已经很多了,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每天关注这么大量的作者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网友关注keso昨日新闻的原因,keso为大家免费做了编辑,省去了挨个看的麻烦。如果是公众信息,通过每个新闻作者去看新闻,我真要晕了。
Keso:某个用户的某篇文章,借新浪编辑之手,访问量节节上升。可是然后呢?有多少读者会留下来,成为订户?门户模式的弊端之一,可能就是把信息跟人完全割裂了,读者只关心信息,却并不关心产生该信息的人。
Thinker:订户和文章读者,具有不同的属性,前者关注人后者关注文章内容。完全关注人的情况非常少,除了非常好的朋友和亲人,别人一般不会是完全关注一个自然的人,我现在每天关注keso,说到底是关注keso的思想,介于一篇文章和一个完整人之间,或者叫做圈子比较合适。笨狸说keso如果改成写诗的话,他将不愿为看keso的日志付钱,说明笨狸也不是完全关注keso这个具体人。
有些时候我们关注文章内容而一点不关心作者是谁,因为只需要信息,读新浪的新闻就如此,记不住几个作者,更不用说关注,看keso提供的昨日新闻,很多作者的博客我也没有定制,虽然有些作者写得很好,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关注他们,我选择继续看keso的昨日新闻,好好利用一把这个优秀的免费编辑。
Keso:金磊说:“你是要相信信息的无政府主义。”信息真的需要一个政府来替我包办吗?
Thinker:我替金磊回答你一下,信息不能由政府或者门户中心包办,但是政府可以在公众信息方面省去你很多时间,能够给你提供很多的选择。尽管和自己选择相比不能让你百分百满意,但是百分之十的损失换来大块时间不是很合适吗?如果碰上我这样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甄别能力稍差些的读者,我更愿意让政府包办一部分。
分类
电子商务

博客的“阶级”属性

关于互联网是精英的还是草根的互联网的争论由来已久,延伸到博客这里,肯定也会有博客到底是精英博客还是草根博客的说法。
考虑到博客相关的问题涉及到阅读、写作两个方面,因此探讨自然也会分两个方面。
博客阅读是指读者阅读别人的博客文章。博客阅读两派分歧集中在,是否需要“精英”的编辑们帮助过滤信息,与此相关有衍生出来几个问题,列表如下:

比较项目

精英思路

草根思路

阅读方式

Web浏览器

RSS新闻阅读器

获取信息方式

Web主页索引

定制RSS

信息的过滤方式

集中的编辑

分散的读者

察看的信息范围

海量

圈子

扩展阅读范围的方式

编辑推荐

定制内容中的链接

精英思路和草根思路的阅读方式,确实是两种非常不同的阅读

分类
电子商务

创新与模式

王翌昨天一篇别等新的模式了,干吧喊出一个想做实事声音,与当前浮夸风盛行相比,让人感到精神振奋,毕竟“春不是叫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王翌的感叹涉及到庞东升创新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和庞有过一面之交,我觉得把庞东升的说法改成“创新不是充分条件”会更合适,因为IT行业,创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只是光有创新却未必能成功。

沿着这条思路,也引起我的一些想法,现今的互联网,你追我赶,不管是光嘴说的还是务实做的,创新是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可是,打着创新旗号的炒概念遍地都是,很多新概念本来挺好,现在都没有心情提及,像是吃多了肉的感觉,真应了鲁迅的说的,什么好东西到中国就变味儿了。

互联网的从业者都很勤奋,但被赞扬的公司却不多,老牌的新浪、搜狐被骂保守,博客网被骂炒作,处在中间状态的很少,传统“中庸”思路基本上抛弃殆尽。我们要么看路的脸朝天,要么拉车的闭着眼,冷静思维太少。

模式是相对规则的商业形式,拥有合适的商业模式,能够让利润变成规律的事情。传统行业里面,只要按规矩做事情就能挣钱(马克思说是赚取平均利润),没有过多的风险,是因为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则不然,至少目前处在不稳定期,没有很成熟的商业模式。

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夜之间就能冒出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但我相信模式创新在时刻发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六度理论和残缺的SNS实践

    前几篇SNS的相关文章,提到了六度的问题,上个月看过tinyfool残缺的六度理论和SNS实践者们,里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有些意思,今天以tinyfool的这篇文章为基础作些探讨。
    tinyfool 提出4个典型的问题:权值问题、目的和结果问题、阻尼问题、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这几个问题对于探讨SNS很有帮助,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并不是六度的问题,而是SNS中服务的问题。
    要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先要对六度理论作些简单的探讨。
    什么是六度?维基百科六度分隔理论有些解释。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接下来 维基百科 给出了一个数学解释: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六度分割理论或者说六度理论实际上描述了任意两个人之间的建立联系的复杂度,数学公式说明,建立任意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你可能只需要六次,或者说只需要惊动六个人。
    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妨看个例子,如果你想在一个六十人的班级里面找一个你要找的同学,需要多少次?限制条件,你只能问学生“你是某某吗”。根据算法相关知识,我们要找到这个学生最多需要六十步(惊动六十个人),最少要一步,如果查找是随机的,平均复杂度是60/2=30。
    现在假定你可以问你查询到的学生,而且学生互相认识,通过这个学生可以得到下一个学生的信息,那么你需要几步找到你要找的同学?答案也先显而易见,最多要两步,最少要一步,平均复杂度(59*2+1*1)/60约等于2。
    如果你刚从外星球来地球,通过一个地球人就能找到另一个地球人,你需要几次能找到你要的人,答案是2次,如果你是地球人呢,答案就变成1次。
    六度理论在于阐述,看似数量庞大的人群,建立两个人之间联系的代价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和人群的数量一样大。通过分析发现,六度包含有如下几个信息。
    A.数量大的人群,通过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可以通过比较少的步骤获得人与人之间的(间接)联系。
    B.即便人的联系宽度(一个人能够联系其他人的数量)很小,通过间接方式来建立任意两个人联系的代价也会远远小于直接寻找每个人,复杂度为n=log(N)/log(W),其中n表示复杂度,N表示人的总数,W表示每个人的联系宽度。
    C.一个人的直接联系宽度总是有限的,扩展联系宽度可以也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而且效果明显,因为只要6次,你就可以联系所有人。
    六度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证明地球上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少于或者等于六次来联系,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荒山野人恐怕无法与我们取得联系,六度只是提供了一个模型,来处理人们之间联系复杂度。
    说到这里,应该说出我的目的了,六度理论是干什么用的?六度理论为在人群中建立任意两个人的联系提供了数学模型,一个人通过N和W的如何最小,达到联系最多n人的目的。
    Tinyfool提到的权值问题、目的和结果问题、阻尼问题、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是否适合放到六度理论来研究呢?
    我的看法是不适合,至少不适合全部放在六度中研究,六度本身是为建立联系提供模型的,只关注抽象的人与人的联系或者关联,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联系,如果把六度放在一般联系的位置,能够得到清晰的定位,作为一个基本理论也能够自成体系。如果把权值等问题混入进来,就会使六度理论需要和具体的领域相关联,难以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如果以SNS来作说明,六度实际上解释了SN,即网络关系,其他的问题属于最后一个S–服务,或者说网络关系承载的价值。
     这么说,并非在意让大家都接受我的六度分界线,是想给目前六度相关的社会网络研究提供一种有可能更明晰的思路,正如研究物理、化学,有人可能把这些放在一起作为自然科学来研究,还有人会把物理分成原子物理、相对论物理等来研究,研究方法不同在于探讨有效性,进一步统一研究方法在于大家形成共同的知识体系。
    下面我进一步来说说,为什么这几个问题不适合放到六度中来研究,是不适合,不是不对。
    权值问题是否适合归到六度之中呢?tinyfool说“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确实如此,实际的使用中,需要对六度的关系进行加权处理,只是这种加权与具体的使用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很多情况下不能用数量描述,权值方法恐怕难以形成一般性的方法。
     退一步讲,假如权值能够计算,也未必适合放在六度中,权值说到底是对联系进行衡量,衡量标准是针对六度上面的服务而不是联系本身,服务是多样的,把与服务密切相关的东西放到六度中,必然会显得冗杂,并不合适。
     在接下来的“目的和结果问题”讨论中,tinyfool讲了一个给股票经纪人传递信封的故事,最终通过5、6步,信是送到了,但并没有改变关系。正如tinyfool得出的结论,确实在这个关系网上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关系,但是这并不影响六度的作用,正是由于存在关系才使得信息得以顺利传递,这也是六度的价值。这个故事同时还说明,六度关系和六度关系上面承载的服务是相对独立的。
    另外,这个传递实际上也可以达到传递“关系”的目的,比如设计一种“创建关系”的服务。例如:发信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在信中注明,让股票经纪人通过传信路径返回自己的联系方式,如果这个服务完成,可以得到从心理学家到股票经纪人的一度关系。通过现存的关系设计特殊的服务来创建新关系,也是建立关系的一种常见途径。同样也可以设计一种特殊的服务,它用来解除关系。
    六度的目的不是让你仅仅为了建立联系而把所有的1度以外的n度联系变成1度联系,相反,正是由于人的联系宽度有限的这一属性,六度提供非1度的人际交流模式来解决这个交际瓶颈。150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呼应。换句话说,创建关系(可以不严格的理解为tinyfool说的关系传递)并不是关系的唯一目的,也不是重要目的,在关系上面构筑服务才是重要目的。
    如果把创建关系看成一种特殊的服务,所谓关系传递中的种种悖论就可迎刃而解,如:朋友的朋友是敌人的情况,而且这里还能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正是因为朋友的朋友是敌人,所以你不便于(不是“不能”)和他建立一度关系,相反,利用非1度的2度关系,通过你的朋友,你的敌人还可以为你服务,这才是六度的魅力。这是不是也说明六度的目的并不是把关系都变成一度呢?
    阻尼问题实际上也是关系承载的服务问题,不再多说。如果六度的连接没有任何的阻尼,估计我们每天收到的来自六度好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脑袋爆炸!

分类
企业与经济

企业的利润与个人的理想

        昨天,针对keso的小公司的机会,我写了对小公司机会的看法,想说明很大一批小公司真实的生存前提。今天keso的Skype、Craigslist和eBay继续了这一话题,并表示“无论是实现商业价值,还是实现社会价值,终究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我只是想说,商业的成功并不是惟一的成功。”
        我基本同意keso的解释,不过我还是想多说几句,探讨一下企业的存在价值。
        对于创业者(或者一般的人)而言,商业价值之外还有各种其他的价值,对于企业而言存在多少种价值呢?
        我想企业还是应该把商业价值放首位,即便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说具有社会价值),最好也是以商业价值作为载体。本来我的说法更绝对一些,“企业的唯一目标是商业价值”,考虑这么极端恐怕大家接受起来有困难,我解释也更费嘴皮子。
        企业首先考虑自己的商业价值,而不是这之外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是进步的特征,改革开放前,经济政治化的做法我们已经吃了够多的苦头,历史表明,一个公平的商业环境要比模糊的奉献精神更有人性化。如果企业背负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在目标定位上就会多元化,导致不同的企业在商业环境中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难以形成成熟的市场。
        企业把商业价值放在第一位,其他的琐事交给政府,让商业价值成为主导的市场话语权,企业能够更健康的成长。良好的企业创造利润依法缴税,政府通过税收来完成社会价值,这样以商业价值为目标的企业并不会必然导致人们担心的唯利是图。
        前一阵子有人提到,中国的企业不如美国的企业有社会责任,美国还有慈善排行榜之类的东西,我当时就想,其实这个人可能不知道,这类慈善行为更多的是商业行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善。
        在创业的问题上,我主张“愚民”化的思路,不主张企业或者创业者个人具有过多的“理想”,而是抱着一颗平常心。过于有理想的精英思路,中国传统文化描述的“衣锦还乡”者,毕竟是少数,如果每一个人独把目标放在只有少数人能够实现的理想上,哀者何其多也。
        网友可口可笑曾说“中国不缺放卫星的,只缺低头拉磨的”,中国人好热闹,高考挤独木桥,争抢一个吉祥号码,如此等等,不知是不是精英化思路的毒害,而如今浮躁之风盛行,没有人愿意低头做事,恐怕也与此相关,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了“不要理想”的真实含义。
        keso说,“在创业者都想尽办法吸引风险投资的时候,做一份事业的想法,看上去似乎很奢侈。”奢侈是创业者的不切实际的理想,最终导致“在某种程度上,我很关心del.icio.us的商业模式,它既然拿了风险投资,像现在这样做,显然无法满足VC的胃口。”,当然就有了 “小公司一定要融资、上市吗?”的反问。
        试着排一下序,先谈企业利润,再谈个人理想,然后再谈其他责任。(文/醒客

分类
企业与经济

未来什么样的小公司唱主角?

         keso最近写了篇文章,东拉西扯:小公司的机会引起了不少共鸣,我想未来的小公司不仅仅只有洪波说的那种“Craigslist是Craig Newmark的事业,而不是他的生意。我想,这大概就是小公司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奉献者”的小公司可能是小公司的一种生存模式,但是雷锋和清新寡欲者毕竟是少数,很多人具有现实的膨胀性。
        互联网时代更多属于小公司的机会是作为大公司的业务补充,在传统企业里是分销商和代加工者,他们忙着帮助大公司兑现价值,由于大公司面对的客户个性化越来越强,大公司难以直接提供服务,小公司利用大公司的产品(或者说是半成品)成为大公司客户服务桥梁,既能避免陷入大量的生产开发,又能保证灵活性。
        上述虽然用的是传统的例子,对于互联网和IT也应该具有同样的道理,比尔盖茨在10多年前说过,未来80%的利润来自于人数少于20人的小公司,我想应该更多指的是这一种。
        企业、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的创始人,如果能有做“事业”的雄心,通常是有理想并被肯定的,可是话说回头,这种理想其实是虚妄的,真正如google般做出所谓事业的企业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存在的意义只在于创造价值,如何寻求在大公司主导的市场中的价值是小公司生存的真正动力。(文/醒客

分类
电子商务

SNS:社会网络研究的目的和手段

看了笨狸关于社会关系网络服务中的利益维系中心文章,如鲠在喉,想说几句。

笨狸在文字中提到a对车失去兴趣时,他退出车友会,他和bc各自保持什么样的联系或者干脆没有任何联系,都是他的个人行为,和服务商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与上面结论类似的不再多说,大家可以参考他的原文,实际上他的意思可以表述成,社会网络中的关系都是要有价值,否则都没有存在的空间。

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创造价值,应该没有错,但是,对于从事社会网络运营如果总是盯着最后的价值兑现,而对此前的价值形成过程的手段不关注,就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如果sns探索者或者研究者如此看问题,则显得有些肤浅了。

笨狸的问题在于混淆了社会网络服务中的关系和关系价值的区别。所谓关系就是指节点之间的基本关联,不涉及其他,而关系的价值指承载于关系之上的个人或者企业的价值。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百度是否知道社会网络

        网友 cnsns 发过一篇blog,百度知道社会性网络cnsns 说“百度正式开始进行用户管理,用户经营,如果是这样的话,SNS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基于此,cnsns得出一个结论:百度知道社会性网络。

        如果把服务涉及到用户或者用户之间的关联的网络服务看成社会网络服务的话,百度确实在做社会网络服务,但是百度是否“知道”社会网络服务,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百度“知道”社会网络服务是个什么意思呢?

        这个“知道”应该不是仅仅知道这个名词,百度那么多员工,知道社会网络这个热门词的是个很容易的事情,光是知道了这个名词也不能带来过多的价值。

         我想这里的“知道”应该是实践的意思,就是百度在有意识的实践着社会网络服务,从结果看,这个结论似乎是肯定的,百度的所有服务都有一些社会网络的痕迹。

        这个结论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好比甲乙两个人争论天上的月亮应该属于谁,最终甲获胜,月亮归甲,但对于甲乙的生活却没有任何影响。又想起一个关于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庄子和惠施站在一座桥上观鱼。庄子说:“你看这些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惠施回答:“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

        鱼的快乐不是观察者能说清楚的,百度是否在从事社会网络也不是旁观者能说得清的,至少在目前对社会网络理解众说纷纭的时候,即便百度知道社会网络,又知道是哪一家的“社会网络”呢?

        说了这么多,应该表明一下我讨论这一问题的目的了,当前web相关的新概念层出不穷,许多互联网网站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索和实践,如果我们硬要把别人的实践按照往自己的理论框框上套,就会犯庄子的错误。

        互联网业务除了社会网络还有很多的形式,你用博客、wiki等的各种观点,都能找到一些影子,我们应该多看看互联网公司实践的趋势,而不要急着先画圈子,这对于开放自由的互联网研究有好处。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SNS:sns研究方法的初探

在与北城关于sns中的service如何定位时,我发现有一些分歧是由于探讨问题的前提不同导致的,看似探讨一个问题,实际上是探讨不同的问题,或者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研究方法本身做一些基本的统一,以提高sns研究者对基本概念和方法更多的认同,为进一步的思路提供基础。
北城在回复的帖子中提到如下三个观点:
1)“数学或者几何的方法来研究,更多的考虑是‘理想化’‘绝对化’条件下的SNS”
2)“精确量化是可行的,只是可能中间的参数需要多多考虑”
3)“作为一个sns从业者,更加关心其所附加的‘服务’”
我对北城说的几个概念,基本上没有反对意见,不过总是感觉有些怪异,进一步一想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概念和提法没有办法对我的实际工作产生影响,无法指导具体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的设计和运营,如果进一步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话,我发现,我们的探讨会变得发散,而且发散出去的话题与已经讨论过的话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小,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或者系统的实践指导。与其他的sns有兴趣的朋友交流也有相似的问题。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只看到sns中的一个具体场景,然后又希望针对一个具体场景希望进行泛化之后得出一种通用型的结论。
那么sns怎么研究呢?
先确定sns的基本概念,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情况,如下几个基本概念,绝大部分人士认可的。
a 节点:社会网络参与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是一种参与社会网络的主体。
b 关系:基于1个或者多个节点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可以是一个节点关联自己,也可以是多个节点间关联,关系具有属性,属性可以是多重的,属性用来描述关系对于节点的意义。
c 事件:节点或者关系发生改变的前提条件。
d 方法:描述节点、关系等如何变化。
sns在上述基本概念下,最终研究什么?
a 节点如何加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关系中。
b 关系如何建立,从零开始建立或者从已知的关系中建立。
c 关系、关系的属性具有哪些特征。
d 事件、方法的规律。
另外,六度理论应该是一个前提基础,一些人对六度的有批评,我们可以另辟地盘详细探讨,当然目前一些人赋予六度过多含义,为了取得更大的共同性,我们取六度下属属性:
1)通过六度建立人之间的关联,并不在意这种关联到底有否价值。
2)六度提供了依靠真实的关联能够把全球每一人都关联起来,并不在意这种关联的后果。
最后约定,研究中,我们不要对问题作过于脱离实际的抽象,尽管最终这是可以的,但出于初级研究阶段,这样做容易使问题虚化,最终陷入没有意义,不能证是也不能证非的尴尬局面。
Web Counters
在与北城关于sns中的service如何定位时,我发现有一些分歧是由于探讨问题的前提不同导致的,看似探讨一个问题,实际上是探讨不同的问题,或者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研究方法本身做一些基本的统一,以提高sns研究者对基本概念和方法更多的认同,为进一步的思路提供基础。
北城在回复的帖子中提到如下三个观点:
1)“数学或者几何的方法来研究,更多的考虑是‘理想化’‘绝对化’条件下的SNS”
2)“精确量化是可行的,只是可能中间的参数需要多多考虑”
3)“作为一个sns从业者,更加关心其所附加的‘服务’”
我对北城说的几个概念,基本上没有反对意见,不过总是感觉有些怪异,进一步一想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概念和提法没有办法对我的实际工作产生影响,无法指导具体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的设计和运营,如果进一步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话,我发现,我们的探讨会变得发散,而且发散出去的话题与已经讨论过的话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小,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或者系统的实践指导。与其他的sns有兴趣的朋友交流也有相似的问题。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只看到sns中的一个具体场景,然后又希望针对一个具体场景希望进行泛化之后得出一种通用型的结论。
那么sns怎么研究呢?
先确定sns的基本概念,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情况,如下几个基本概念,绝大部分人士认可的。
a 节点:社会网络参与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是一种参与社会网络的主体。
b 关系:基于1个或者多个节点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可以是一个节点关联自己,也可以是多个节点间关联,关系具有属性,属性可以是多重的,属性用来描述关系对于节点的意义。
c 事件:节点或者关系发生改变的前提条件。
d 方法:描述节点、关系等如何变化。
sns在上述基本概念下,最终研究什么?
a 节点如何加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关系中。
b 关系如何建立,从零开始建立或者从已知的关系中建立。
c 关系、关系的属性具有哪些特征。
d 事件、方法的规律。
另外,六度理论应该是一个前提基础,一些人对六度的有批评,我们可以另辟地盘详细探讨,当然目前一些人赋予六度过多含义,为了取得更大的共同性,我们取六度下属属性:
1)通过六度建立人之间的关联,并不在意这种关联到底有否价值。
2)六度提供了依靠真实的关联能够把全球每一人都关联起来,并不在意这种关联的后果。
最后约定,研究中,我们不要对问题作过于脱离实际的抽象,尽管最终这是可以的,但出于初级研究阶段,这样做容易使问题虚化,最终陷入没有意义,不能证是也不能证非的尴尬局面。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SNS:说说北城和cnsns的关系建立过程

cnsns在他的blog中说了一件如何与北城建立联系的事情。我连城北
2种路线的情况我觉得虽有区别,但不必然有优劣。

A路线,先有联系平台,然后再有具体事件激发;B路线,先有兴趣范围,然后有具体事件触发。

cnsns说“如果北城A和北城B分别同时有一个交流的约会,那我无论如何会选择北城B”的结果实际上是由偏颇的,因为你想建立联系这件事情,本身和sn兴趣有关,所以你选择B是很正常的。假如,北城同学此时工作问题已经火烧眉毛,而你刚好要用人,我想北城同学肯定更愿意选择同过A方式联系cnsns的,因为此时交流思想远不及找工作那么迫切。

造成结果差别的原因在于,两件具体的触发事件,你到底关注哪一件,结果看来,你关注的是sn兴趣,而且你假定北城也是,如果你是缺人呢?北城急着找工作呢,情况可能就不一样。

cnsns的建议对做sn的朋友是有些用处的,就是空泛的联系靠什么来维系?

建立一种广泛的联系平台也并不是一点用都没有的,比如,cnsns和北城联系上了,LINKIST功不可没。

Web Counters
cnsns在他的blog中说了一件如何与北城建立联系的事情。我连城北
2种路线的情况我觉得虽有区别,但不必然有优劣。

A路线,先有联系平台,然后再有具体事件激发;B路线,先有兴趣范围,然后有具体事件触发。

cnsns说“如果北城A和北城B分别同时有一个交流的约会,那我无论如何会选择北城B”的结果实际上是由偏颇的,因为你想建立联系这件事情,本身和sn兴趣有关,所以你选择B是很正常的。假如,北城同学此时工作问题已经火烧眉毛,而你刚好要用人,我想北城同学肯定更愿意选择同过A方式联系cnsns的,因为此时交流思想远不及找工作那么迫切。

造成结果差别的原因在于,两件具体的触发事件,你到底关注哪一件,结果看来,你关注的是sn兴趣,而且你假定北城也是,如果你是缺人呢?北城急着找工作呢,情况可能就不一样。

cnsns的建议对做sn的朋友是有些用处的,就是空泛的联系靠什么来维系?

建立一种广泛的联系平台也并不是一点用都没有的,比如,cnsns和北城联系上了,LINKIST功不可没。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慢些涨!百度上市感言

简述:百度和中国其他的新兴互联网公司,能否“小心驶得万年船”。
先恭祝百度大喜,虽然没持有百度的股票,但看到隔壁兄弟赚钱,打心里也高兴,祝贺一下!
接下来是担心,随着股价的越来走高,盈利能力与股民期望的剪刀差势必越来越大,股市的压力会不会对百度本身运营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恨铁不成钢的结局。
百度能够避开上市前后的各种闲言碎语,在美国一路高歌,google的影响功不可没,因为美国股民没吃过兔肉(百度),只看到狗跑(古狗),盲目些也在所难免。
不能盲目的是我们这些IT人,不断创造奇迹的互联网,成功与彩票中奖一样需要幸运,不一样的是彩票只需要幸运,但愿我们的眼睛不只是盯着李彦宏这几天疯长的股票。
互联网浓缩了时空之后,也浓缩了天堂与地狱的距离,庆功宴的香槟酒浸染着血的红色,正如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只能适应18~25度的窄窄的温度带,偏移了一些就会伤风感冒,偏移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投机与冲动制造的互联网惊涛骇浪,是否还能够“小心驶得万年船”?
百度的未来不仅仅是百度的未来,往小里说也是其他即将登陆纳市中国IT公司的未来,没有尝过兔肉的美国人未必不能尝出生兔子的腥味,如果此次百度真的让投资人大起大落,尝足腥味,下一次,一只正品的中国烤乳猪恐怕也难以调动山姆大叔的胃口。
智力成就财富!互联网的世纪寒冬阻挡不了互联网的经济奇迹,一种新业务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一个传奇故事能够改写财富排行榜。百度的出色路演再一次验证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古老传说。
百度大喜,股票飞涨是好事情,但还是希望慢些涨,不是嫉妒百度股东的腰包,是不想让股民闪着,因为百度和其他互联网公司都需要长久点的未来。
2005年08月06日13时43分
Web Counters
简述:百度和中国其他的新兴互联网公司,能否“小心驶得万年船”。
先恭祝百度大喜,虽然没持有百度的股票,但看到隔壁兄弟赚钱,打心里也高兴,祝贺一下!
接下来是担心,随着股价的越来走高,盈利能力与股民期望的剪刀差势必越来越大,股市的压力会不会对百度本身运营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恨铁不成钢的结局。
百度能够避开上市前后的各种闲言碎语,在美国一路高歌,google的影响功不可没,因为美国股民没吃过兔肉(百度),只看到狗跑(古狗),盲目些也在所难免。
不能盲目的是我们这些IT人,不断创造奇迹的互联网,成功与彩票中奖一样需要幸运,不一样的是彩票只需要幸运,但愿我们的眼睛不只是盯着李彦宏这几天疯长的股票。
互联网浓缩了时空之后,也浓缩了天堂与地狱的距离,庆功宴的香槟酒浸染着血的红色,正如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只能适应18~25度的窄窄的温度带,偏移了一些就会伤风感冒,偏移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投机与冲动制造的互联网惊涛骇浪,是否还能够“小心驶得万年船”?
百度的未来不仅仅是百度的未来,往小里说也是其他即将登陆纳市中国IT公司的未来,没有尝过兔肉的美国人未必不能尝出生兔子的腥味,如果此次百度真的让投资人大起大落,尝足腥味,下一次,一只正品的中国烤乳猪恐怕也难以调动山姆大叔的胃口。
智力成就财富!互联网的世纪寒冬阻挡不了互联网的经济奇迹,一种新业务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一个传奇故事能够改写财富排行榜。百度的出色路演再一次验证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古老传说。
百度大喜,股票飞涨是好事情,但还是希望慢些涨,不是嫉妒百度股东的腰包,是不想让股民闪着,因为百度和其他互联网公司都需要长久点的未来。
2005年08月06日13时43分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超级女声:娱乐、大众与大众娱乐

我既不是从洋的“粉丝”(fans),也不是本土的“某迷”,当然更不是80年代开放初期流行的“追星族”,我放一句狠话出来,将大家周五生活搞得别无他事的超级女声,我至今还一眼未看!当然,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今天晚上破个例,娱乐一把。
没有看超级女声,不是我对超级女声有什么看法,实在是因为忙,我平时最大的娱乐活动是听路边卖冰激凌的妹妹说一声,你 “还是要xxx吧,我都认识你了”。这几年活动量减少,体形比较容易识别,小区口开电动车送人上班的大爷,门口的保安,还有那条街上卖大葱的阿姨,看到我都会点头,他们都认识我。
超级女声假如还仅是一次娱乐,则不管是什么电视台推出的,我估计不会太关注。但是,超级女声影响好像还远不止如此,我的msn名单中已经出现很多“凉粉”、“盒饭”之类的字眼了,而这些兄弟以前都是不苟言笑的程序员,据说超级女声的争议已经演变成民众娱乐权之争了,这已经不仅仅是娱乐了。
中国自古有玩物丧志的说法,所谓正人君子是不敢公开喜欢娱乐的,然而娱乐却是人的本性,本性的东西无法消灭,因此,即便在人们最崇尚禁欲的年代,样板戏也一样流行。
当娱乐被承认为人的重要需要,人才真正成了人,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回过头来一想,禁不住想骂一句,“考,老子玩儿都不行。”
娱乐被社会接纳为正常需求,却未必能够娱乐上,2个月才能上演的一次露天电影,需要走五里地才能赶上,碰上刮风下雨,哆哆嗦嗦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不知道还算不算娱乐。没错,电影院不用淋雨,可是让我看完一场电影然后忍着一天不吃饭,那我还是选择暂不娱乐,有娱乐权没有娱乐的年头,对于大众而言,套用郑板桥的一句话,“难得娱乐”。
终于,小平同志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实现了娱乐变革,习惯了字正腔圆的“铁道游击队”后第一次看香港“黑猫旅社”的时候,才知道世界上竟有不需要附加接受教育条件的娱乐,人还可以真正没有负担的开怀大笑,这豢滩鸥芯醯阶鋈说幕冻槔郑庖惶焓粲谖颐谴笾凇?/DIV>

从娱乐资源稀缺到娱乐大众,依赖于经济的推动力,有道是“饱暖思淫欲”,已经觉得很娱乐的我们满足于我们的娱乐生活。
直到“超女”的到来,我们再一次被唤醒,娱乐不仅仅是看的,而且还可以参与!
超级女声,相信肯定不会比有众多明星阵容的演唱会水平更好,至少目前还不会,而超级女声却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收视奇迹,并远远超出了电视节目的范围,是什么样的推动力能够如此伟大?
原来,脱颖而出的超女,不过是你我参与海选时的丑小鸭同伴,看超级女声,不过是在看身边的伙伴,而明星则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远不如同伴需要注意力,关注超级女声,不过因为我们希望关注自己而已,正如我天天熟悉的卖冰激凌的妹妹,开电动车的大爷,摆葱摊的阿姨。
从娱乐大众化,到大众化参与娱乐,没有任何明星能够如此闪耀,娱乐权的释放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在于观念的更新,超级女声出身平民,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高高在上的所谓“高雅艺术”极力诋毁平民艺术实际上是我们娱乐权的所在。
其实,你不说超女如何如何,我未必有空去看,而真要不让我看,我今晚偏看给你看,玉米还是凉粉怎么着都行,因为我要维护我的娱乐权。不过,投票我就免了,据说挺贵的,不想让我的娱乐被利用。
附:观后感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场超级女声,我虽然耐着性子,总还是忍不住走开一会儿,一方面歌唱水平确实还有缺陷,难以让耳朵老实听讲,另一方面,还不太适应刚刚开始的大众娱乐。不过这不等于我否定大众娱乐的方式,但愿这只是因为大众娱乐还刚刚起步,不希望传说中的黑幕和操控又一次玩弄了我们的娱乐权。
2005 08 26 23:28:00
Web Counters
我既不是从洋的“粉丝”(fans),也不是本土的“某迷”,当然更不是80年代开放初期流行的“追星族”,我放一句狠话出来,将大家周五生活搞得别无他事的超级女声,我至今还一眼未看!当然,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今天晚上破个例,娱乐一把。
没有看超级女声,不是我对超级女声有什么看法,实在是因为忙,我平时最大的娱乐活动是听路边卖冰激凌的妹妹说一声,你 “还是要xxx吧,我都认识你了”。这几年活动量减少,体形比较容易识别,小区口开电动车送人上班的大爷,门口的保安,还有那条街上卖大葱的阿姨,看到我都会点头,他们都认识我。
超级女声假如还仅是一次娱乐,则不管是什么电视台推出的,我估计不会太关注。但是,超级女声影响好像还远不止如此,我的msn名单中已经出现很多“凉粉”、“盒饭”之类的字眼了,而这些兄弟以前都是不苟言笑的程序员,据说超级女声的争议已经演变成民众娱乐权之争了,这已经不仅仅是娱乐了。
中国自古有玩物丧志的说法,所谓正人君子是不敢公开喜欢娱乐的,然而娱乐却是人的本性,本性的东西无法消灭,因此,即便在人们最崇尚禁欲的年代,样板戏也一样流行。
当娱乐被承认为人的重要需要,人才真正成了人,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回过头来一想,禁不住想骂一句,“考,老子玩儿都不行。”
娱乐被社会接纳为正常需求,却未必能够娱乐上,2个月才能上演的一次露天电影,需要走五里地才能赶上,碰上刮风下雨,哆哆嗦嗦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不知道还算不算娱乐。没错,电影院不用淋雨,可是让我看完一场电影然后忍着一天不吃饭,那我还是选择暂不娱乐,有娱乐权没有娱乐的年头,对于大众而言,套用郑板桥的一句话,“难得娱乐”。
终于,小平同志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实现了娱乐变革,习惯了字正腔圆的“铁道游击队”后第一次看香港“黑猫旅社”的时候,才知道世界上竟有不需要附加接受教育条件的娱乐,人还可以真正没有负担的开怀大笑,这豢滩鸥芯醯阶鋈说幕冻槔郑庖惶焓粲谖颐谴笾凇?/DIV>

从娱乐资源稀缺到娱乐大众,依赖于经济的推动力,有道是“饱暖思淫欲”,已经觉得很娱乐的我们满足于我们的娱乐生活。
直到“超女”的到来,我们再一次被唤醒,娱乐不仅仅是看的,而且还可以参与!
超级女声,相信肯定不会比有众多明星阵容的演唱会水平更好,至少目前还不会,而超级女声却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收视奇迹,并远远超出了电视节目的范围,是什么样的推动力能够如此伟大?
原来,脱颖而出的超女,不过是你我参与海选时的丑小鸭同伴,看超级女声,不过是在看身边的伙伴,而明星则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远不如同伴需要注意力,关注超级女声,不过因为我们希望关注自己而已,正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