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普作家方舟子的科学观看中国离科学精神还有多远,兼与其粉丝探讨什么是科学精神
(呼唤赛先生上篇:关于转基因)
文艺复兴成就了西方工业化,科学打破神学的黑暗推进人类文明大步前进;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德先生(Democracy民主)与赛先生(Scientific科学)的讨论开启了中国近代发展序幕。
毋庸置疑,民主与科学是社会进步的两大推动力。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一方面处在高速前进的道路上,一方面又面临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我们憧憬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话题时,德先生与赛先生讨论的必将是中国新一轮进步的前奏。温家宝总理关于“政改”的言论重新掀起了关于“德先生”的探讨,而反腐败、反造假等社会民生等问题则推动了“赛先生”的探讨。
首先要肯定地是,在推进科学发展、普及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方舟子揭露学术黑幕、写科普书籍的做法功不可没,也得到了许多人支持,一码归一码,合理的我们支持,不合理的也要批判。
核心问题是对待科学的科学精神。
1、科学的边界:证伪性而不是证实性
一提到科学,我们更容易想到科学的价值,它如何将人类从神学的黑暗中解放出来,如何在过去的几百年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很少有人想到科学的局限性,甚至很多以科学之名的各类伪科学。
科学的边界在哪里?或者说有效性有什么局限?科学的价值在于证伪性,而非证实性。比如说,哥白尼发现日心说,不在于日心说是对的,而在于它证明地心说是错的,事实上,我们知道日心说也不对,太阳也不是中心,但这没有否定日心说的科学价值,它让人对自然的认识更“接近”真实。
科学只能证伪不能证实说明:科学只能告诉你,什么事情是肯定错误的,并不能告诉你什么事情是肯定对的。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科学不能证实,那我们怎么相信科学,科学还有什么用?道理也在于其证伪性,错误的路径抛弃的越多,就越接近我们想要的真理,如果两条路都不是百分百已知的,先放弃错误一条。科学的价值在于:通过排除更多的错误从而更接近真实。因此,科学所谓正确,是有一定精确度的,而不是想当然的绝对精确,或者说无条件正确。今天发现的科学真理,可能会被明天的发现改写,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足迹,已经毫无疑问地说明了这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难接受这句话:“科学是错误的”,究其原因,当我们说到科学的时候,不但指已经发现的科学知识,还包括将来可能发现的科学知识,如果这样界定科学的含义,科学当然是永远正确的,此时的科学已经泛义成了“合理”。不过很多时候问题出在:我们不自觉地把广泛意义上的科学替代已经发现的科学,滥用科学的“合理”含义。
回到争议话题:方舟子说转基因食品“上市十几年没有发现一例不良反应” ,这说明,转基因食品不是洪水猛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尝试推广(注意,是尝试),但考虑到人类对基因层面的认识其实还很肤浅,科技在此领域的证伪能力还很不足。也就是说,通过转基因十几年监测的结果,得出没有一例不良反应,并不能简单地通过逻辑推定,证实“转基因无害”,相反,我们知道,人类对基因科技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短短十年时间,都没有狂犬病的潜伏期长,在一个了解不充分的新兴领域做出对人类无害的结论显然过于草率。
因此,现阶段,持“谨慎”态度是正常的,你可以选择,但无权要求别人的不选择。
2、 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谨慎求真
既然科学具有局限性,探讨科学话题也就要抛开门户之见,保持客观公正、紧身求真的态度。
方舟子近期激烈的微博是:“反对转基因食品的和迷信中医的往往是同一拨人。转基因食品上市前经过最严格的检测,上市十几年没有发现一例不良反应,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美国人普遍吃,他们不敢吃。中药上市前没有经过严格检测,已发现了众多不良反应事件,未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美国人不吃,他们倒放心地吃了。” http://t.sina.com.cn/1195403385/wr0qrq92Qi
实事求是地讲,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有可取之处,转基因食品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产品,假如没有副作用,当然是人类的巨大福音,但是,在方舟子上来就一句“反对转基因食品的和迷信中医的往往是同一拨人”,主观性臆断加上情绪化十足,用中国的俗话来说“有理也先输三分”,最后又说“美国人不吃,他们倒放心地吃了”,作为一个科普作家,采用这种对比方式想达到什么效果呢?
当有网友批驳方舟子言必称“美国人”时,方舟子回应:“我就是要看看有人一看到‘美国人’就跳起来”,我实在不明白,方舟子“到底是想说道理呢,还是就是为了斗气呢?”。作为挺转基因食品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应该更多地拿出更多有说服力的内容,消除大家对转基因恐惧,而不是总要成为斗士,逼着别人接受他。
对于新兴转基因产品和有瑕疵的老中医产品,持“谨慎”一点的态度才是科学的态度。如果这句话修正为“谨慎”对待转基因食品,“合理”使用中医治疗,而不是“反对”、“迷信”这类的绝对词汇,我想理解并支持的人会更多。(文/醒客)
(下篇,将探讨关于中医的问题,敬请期待!)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