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移动互联网

从苹果支付看门户模式蜕变

本文首发 大家@腾讯

能够触摸的银行

2月18日,中国传统新年过后刚刚上班,苹果支付(Apple Pay)在中国正式上线的消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中开始刷屏,从此之后,人们在商店购物时,不需掏钱就能付款的办法又多了一种。

分类
人工智能 移动互联网

智能机器人,还是智能环境?

本文首发 大家@腾讯

人工智能的困惑

人工智能又开始热闹了起来,从低端餐馆里忙着端盘子的机器人、生产线上拧螺丝的机器人到高端能够写新闻稿件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从科幻小说正在走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方面欣喜于人工智能带来各种新奇体验,另一方面也感到一些隐忧。

分类
业务模型 社区与传播 移动互联网

兼职能成就下一代商业吗

【优步背后的商业监管】
Uber(优步)周二停止在美国堪萨斯州的服务,原因在于该州打车软件的立法对司机有更严格的立法审核,这不是Uber第一次遭遇阻力,去年就有报道Uber在韩国、泰国、欧洲甚至美国本土被禁的消息,在我国,与Uber有点类似的专车服务也遭遇过查禁。

分类
业务模型 移动互联网

结束蔫苹果的玩具时代?

        苹果推出iPhone 5s和5c两款新手机,发布前,许多人把5c的c解读为cheap,即低价手机,而苹果的发布会上,c被解读为color,虽然比5s便宜了800元,有面向年轻人(可以一定程度地解读为低端人群)的各种彩色外壳,但在智能手机不断降价的大背景下,市场给出自己的意见:股价暴跌。

分类
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连什么?

        有些人认为,顾名思义,“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显然这是一个错误,这个顾着中文名思出来的义具有非常大的误导性。物联网的英文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仅对things进行翻译的话,指实体或者对象,技术人员比较容易理解实体或者对象的含义,它是将外在世界进行的数字化映射。

分类
业务模型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在CNNIC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发布会移动互联网应用分论坛,分享了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分类
移动互联网

“滑屏”驱动的移动网络体验

         前几天,朋友们聚会,一种意见说:symbian(塞班)老了,windows mobile也老了,palm当然更老了,只有andriod和iphone正年轻。 
        我虽然也是做技术出身,但我不算技术潮人,对各种新技术新产品虽然也很热衷,但常常不是吃螃蟹的,从技术角度,也说不出那些老在何处,年轻在何处。

分类
移动互联网

当互联网贴上移动的标签

        据说,现在“移动互联网”火得不行。
        现在说“互联网”创业,对许多人没有什么陌生感了,如果说“移动互联网”创业,则显得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通常你会联系到互联网,有点陌生的是,为什么要加上“移动”两个字呢?

分类
移动互联网

3G,自由沟通的进化论

   08年尾,3G发牌终于尘埃落定,我真有“等得花儿也谢了”的感觉,2001年,我工作于国内第一家手机研发公司,负责3G相关的移动多媒体业务,那时候,许多人都以为3G很快就会到来,没有想到,中国的3G却如此姗姗来迟,最终,连最狂热的人也失去了热情,它,3G,终于来了!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 
    3G的到来,是互联网进化历程的重要一步,称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将变得更“新”,而这一切,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移动”就能够解释,3G以及之后4G技术的进步,改变的是人类沟通模式的版图,一个全媒介的沟通时代正在到来。 
    上世纪90年代,手机还是稀罕物,那时流行的是传呼机,传呼机是个单向接收设备,当时“Call 我”,不是给“我”打电话,而是打传呼,收到传呼的人,根据显示的电话号码回电话。 
    传呼避免了打电话到办公室需要找人的尴尬(那时候,很多办公室只有一部电话),但很快,你就能感受到作为通信史上一个过渡产品的局限性,当十几甚至二十个人,围着一部公用电话等着回传呼的时候,传呼的便捷性已荡然无存,不过,人们对于传呼的热情依然不减,传呼能实现随时找到一个人,尽管真实的沟通还需要等待,却已然放飞了人们自由沟通的梦想,就是这个昙花一现的传呼机,表达了人类渴望自由沟通的向往。 
    97年的时候,养一只手机的费用接近我月收入的四分之一,“拿着大哥大,满地找电话”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因此,买手机是慎重的个人经济决策,身边兄弟们的质疑也很大,大哥大不就是移动电话嘛,你有多少电话需要在车上或者走路的时候“移动”着打呀,现在看来,当时人们对于移动电话的认识,不只是嫌价钱高的问题,更是觉得没有必要性。 
    最终,经不起诱惑,我下定决心买了手机,买完手机之后我发现,手机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你可以在“移动”的时候给别人打电话(因为有传呼,别人找你已经有途径),而在于,别人跟你沟通更方便,不论你身处何方,找你的人可以用同一种的方式找到你。 
    你可以想象没有电话之前的沟通方式吗?你需要准备登山鞋去找山上的人沟通,你需要准备船去找水面上的人沟通,距离大于10公里以上的,你需要准备代步工具,马或者车,如果距离更远,你甚至需要准备若干天的口粮,这就是不同位置沟通的差别。
    即便在固定电话的时代,你需要往逐个可能的地方打电话,才能真正找到人,现在好了,你只需要拨相同的电话号码,无论他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随时随地。
    3G区别于之前的通信业务,在于其数据业务,当然,2G时代的GPRS甚至拨号上网也是数据业务,但3G才算是真正可以随时进行数据沟通的开始,3G的伟大在于,随时随地能够进行数据业务即时沟通。
    3G只是带来“移动”的互联网吗?当然不是,移动性只是途径,自由沟通才是根本,当我们怀疑,放弃客厅电视机而天天捧着手机看影片的人是否有病的时候,那些没病的人为什么觉得手机上叫视频的东西,就只能是影片呢?
    无论等待的过程多么无聊而乏味,3G的到来,将是互联网进化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数据即时通信的实现意味着,各种各样形态的信息具有了即时传播的基础,以“移动”的名义,富媒体传播将突破固定的限制,能够在任意节点间(不限于人)建立起来,不用多久,媒体、商务、生活各方各面,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一体化的互联网上,两个节点间的信息协同与沟通将越来越简单,这是推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决定力量。
    通信为自由沟通而来!

分类
移动互联网

手机不相信广告

互联网广告到底还有多大的挖掘空间,盘子能够养活多少家公司?问题并不容易回答,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
互联网的收入中,SP、游戏备受争议,前者涉及到运营方式本身,后者更多是社会影响,电子商务则还“不靠谱”,难以短期成为价值的承载者,算来算去,还只有广告算是还能经得起推敲的商业模式。
当前的网络广告模式,似乎难以承载起互联网的巨大盘面,即便是网络巨头的门户网站,广告收益支撑公司运营也并非易事,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巨大落差,除了人们对网络广告的接受程度偏低,价值被低估之外,还有重要的现实原因。
电视广告是集中的,家庭电视机能够收看的节目通常不过二三十套,粗略平均一下,每套节目的收视率在3%~5%,也就是说,电视广告容易让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的人同时关注,而互联网,人们对内容的选择性何止数百数千,大量的节目分散着焦点,短期难以聚集足够的用户关注,单位投入的广告价值显然要比电视上低得多,要命的是,从事互联网内容的人相比于电视等传统媒体,人数要多得多,两下相比,网络广告难担众望便在情理之中。
尽管网络广告不如人意,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创新那种想明天菜吃今天饭的方式毕竟不能成为商业公司的依靠,于是,将广告变着法儿折腾是人们能想到的好的方式。
五花八门的广告模式曾出不穷,撇开具体的业务形式不说,最终可以用有效性来衡量新模式的好坏,即广告信息传送的时候,有多大比例传递给了需要的人。
“有多大比例传递给了需要的人”虽是有效的衡量模式,但却是后验的,人们只有看到了信息才知道是否真的需要。最终,广告发布者容易掌控的是让用户看,知道谁看了要比知道谁需要直接得多。
按说,大抵是需要广告才会去看广告信息的,不过实际中会有差别,人们对广告含义的误解或者无目的浏览,都会成为看广告的理由,而这,日渐也成为广告经营者骗取或者赢取广告费的手段。
广告点击取代广告展示,无非是想证明用户“看过了”,当然,点击广告动画上的关闭按钮,也表明你看过了,接下来,你可以让广告动画足够骚扰人而不是讨人喜欢,点击关闭记录着大量的人看过(点击关闭按钮)了,但事实上,他们需要的是清静而不是广告。
从电视、PC到手机,与人的“粘性”越来越强,广告的强制性也越来越强,顺着这个思路,手机广告将是未来的金矿,这里有>>消息,我不太相信科技能以牺牲人的利益来实现进步,手机这种非常私密性信息工具,怎么能容忍广告这种粗鲁的方式呢?
广告作为信息传递的辅助手段,正在被各种各样的“高技术”手段强制塞给想看点信息的可怜的用户,这种被经营者看作提高粘性的办法,正在上演暴力的信息入侵。
电视上做广告的时候,节目制造者还要想破脑袋考虑如何提高收视率,手机增值业务收钱的时候则是爽呆呆,你把信息发给谁,谁就掏2毛或者1块,以至于许多早期的sp从业者以为找到了魔法之门,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只要准备一台服务器,把短信发给谁谁就掏钱,真有点石成金的功效。
经过移动SP的洗礼,手机会相信广告吗,我是不相信。气球有一口一口吹大的时候,但最后吹的一口气,将是破灭,这是气球的宿命。

分类
移动互联网

"106"四号合一,突现号码资源意识不足

    信息产业部日前正式下发《关于调整和统一短消息类服务接入代码的通告》,意味着四号合一(又称四网合一)正式启动,所谓四号合一,指的是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电信运营商,未来给同一个SP提供短信类服务,将采用信产部批准的统一号码。

 
    移动电信增值业务接入号码的分配曾经非常混乱,随便弄一个号码就可以开通服务,尤其一些地方运营商,号码长短、分配方式更是千奇百怪。后来,虽然全网SP不论联通还是移动基本上采用4位号码的接入方式,整体来说,号码只是提供服务时候的一种临时识别,和企业的关联性很差,很少有人知道发给自己的信息来自于哪一家SP。
 
    SP对于号码价值的意识也非常落后,当初,全国只有为数几家在申请短信接入的时候,将联通、移动申请为同一个号码。
 
    不过当前以“106”为开头整治方式,却不是彻底的整治方式,按照这个方案,SP的接入号码最终至少为106XXXX(后四位表示当前SP服务的4位号码)共7位(SP业务通常还要对接入号进行多位扩展,号码长度将会超过10),且不说以“106”开头的冗长的号码使用起来将非常不便,更大的问题在于,按照消息,“106”整合的只是不同运营商的短信和多媒体信息(彩信、彩e)服务,IVR等其他增值业务或者其他新出现的增值业务是否适用这个整合方案?未来是否还要搞新的X号合一工程?还是个未知数。
 
    此次号码整治事实上将为早期肆意发放增值服务号码付出巨额的代价,许多通过电视宣传、手机内置推广的增值服务业务将失效,虽然信产部给出了号码切换较长的缓冲期,但在新的号码宣传和双重号码使用期间,产品策划与技术实施还将面临双号码适应等诸多困难,理论上说比“千年虫”问题更复杂。
 
    显然,信产部将号码发放权统一,是将号码当成一种国家资源来利用,既然是国家资源理应从国家的高度充分考虑资源的利用问题。
 
    “106”方案依然没有回归号码是资源的本来面目,只是打破运营商控制的一个小的改进,方案从如下几个方面多作考虑能够更体现资源价值。
 
    A.对于依靠号码资源服务的其他电信类业务应该具有普遍适合性。
    B.号码资源分配应该考虑长期性,充分考虑与未来服务的兼容性。
    C.服务号码不应该比普通电话号码更长,这对于服务的便捷性很重要。

    一种比较理想的号码分配方式是,公司的电话、增值服务号码共用一个号码,如:类似银行的企业申请的9字头电话服务号码(通常5位),他们的短信服务完全可以和这个号码统一,因为号码是国家分配给个人或者单位使用的唯一资源,不会存在冲突,更方便统一宣传。

  我要啦免费统计
    不过这种情况在当前恐怕比较难以实现,基于不同局部利益的考量,我们更喜欢将原本统一的市场进行人为的条块分割,网络实名、中文网址、中文域名、短信网址一系列看似不同,又似曾相识的服务,服务丰富的表象下突现我们划地为牢的局限思维。
分类
移动互联网

后SP时代展望

 
    随着运营商加强对SP的控制,SP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SP时代正在到来,所谓后SP时代,指的是移动运营商下的SP几个特征正在消失。
 
    1.封闭性:SP服务依赖于运营商,不同运营商见的SP不相通。
    2.代收费/代计费:运营商既是基础电信提供者,又是支付手段提供者。
    3.运营商控制:对于SP而言,运营商是瓶颈,无法绕过。
 
    除此之外,围绕SP还将有哪些事情出现呢?下面进行一下简单的展望。
 
    1.代收费渠道消失
 
    随着运营商加强控制,原有的SP将逐渐被赶到CP的位置,移动将直接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只向SP(此时已是CP)支付版权税,代收费/代计费消失。
 
    新的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增值服务提供商(简称“新SP”),将通过银行等其他信用渠道收取用户小额支付。
 
    点卡类支付也将被银行信用支付取代,国家可能会在网络支付、手机支付普及之后叫停点卡。
 
    2.规范号码
 
    规范号码是第一步,SP将在不同的运营商处有同样的接入号码,将来,跨运营商的增值运营将被允许。号码属于SP而不是运营商。
 
    3.服务直接面向用户
 
    新SP将直接面向用户,通过梦网、联通在信等实现业务的SP变成了CP,或者SP将梦网当成推广窗口,新SP将通过宣传自己的服务和品牌来展示服务给用户,而不是此前的抢占梦网位置。
 
    4.通吃错觉被唤醒。
 
    老的服务模式,源自运营商垄断和接入号码控制,由于运营商对SP具有随时的生杀予夺的权力,运营商自认为可以轻松通吃。
 
    新SP的运作方式,对运营商具有选择权,一些运营商(尤其是外资运营商)愿意开放产业链合作经营,通吃策略的运营商将被唤醒。
 
    不过事情总在发展变化,随着基于互联网、电话、手机等的支付手段不断发展,移动代收费模式逐渐失去优势,电信增值服务层面实现互联互通,如果国家推出为促进市场化的反垄断规定,禁止运营商利用垄断破坏互联互通,原来畸形的产业模式或许将会得到挽救。
  我要啦免费统计
    从今天来看,增值服务资源迅速枯竭源于不合理的开采,许多SP将因为找不到维系生命的奶酪而夭折,运营商的正在考虑怎么吃独食的问题。
 
    封闭的增值业务真的能承载运营商的未来?难!
分类
移动互联网

SP养成游戏

最初接触SP的时候,我听说了“养成游戏”这个词,是“以养育者的角度来进行的一种电子游戏,主要在观察被养育者的随着不同的养育方式而产生的变化。”
SP作为通信史上最具游戏色彩的产业,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承载SP短信业务的技术标准来源于GSM点对点协议SMPP,SMPP协议同时传送业务信息和计费信息,该协议是一个用于传输的协议,没有涉及对承载的业务的控制问题。
SMPP经过改造后被运营商用作与SP开展业务的网关协议,短消息网关是对该协议的一个基本实现,没有的监管功能。在协议广泛使用之后,漏洞很快爆出,利益诱惑又缺乏监管的SP采取非正常渠道牟利开始增多,并逐渐发展到欺诈等恶劣手段。
运营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开始着手治理SP市场,可是却错误的选择了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妄图希望通过技术手段一揽子解决SP问题。
运营商缺乏SP业务经验,在设计业务管理平台时,将计费管理和业务管理混在一起,本来就不合理的问题被放大。计费是商业合同,业务是商业实现,这本是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导致管理平台功能混乱。
举个例子说,一个建筑项目,签项目合同和建设项目是两个事情,商业合同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什么项目),商业实现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何施工)。不管你是要盖高楼,还是要修公路,合同签署的方式是基本一样的,保证合同公正执行的方法也类似。但是,如果我们将合同和实施混在一起,想通过盖楼或者修路的具体方式来控制合同的公平性,那么我们就面临着灭顶之灾。
要么我们需要对所有的建筑类型进行分析,才能够对每一种情形进行控制,最终因为控制系统过于庞大而崩溃;要么我们只能简化建筑过程,把盖楼和修路简单的都看成堆水泥,最终因为过于简化了建筑行为,导致无法完成有创意的建筑实施。
运营商的运营监管正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中,开始把业务简化成后者的“堆水泥”,问题增多之后,平台已经开始向前者的庞大转化。
运营商采取当前的业务监管方式还有另一个“中国特色”的原因,本来,即便没有管理平台的时候,SP欺诈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其历史数据和帐务进行复核的方式进行查验,但是,由于一些SP经营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只要钱收上来了,不管怎么上来的,想退却非常困难,运营商只能从事前控制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才行。一切都要事前控制,无疑将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针对一小撮心怀不轨SP设想的“严厉”管制方式,需要所有的SP一起接受,遵纪守法的生存难以为继,坑蒙拐骗的投机蒸蒸日上,最终违规几乎成了SP们生存的必备技能,劣币驱逐良币,一步步走向深渊,SP业内“好人”越来越少了。

SP在业务创新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业务运营的改善来增加盈利,一些SP的心思便花在研究运营商的监管漏洞上,即便不考虑其非法性,监管漏洞也不是用之不竭财源,钱最终还是要从用户的口袋中掏出来,从来不关心掏多少钱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往往是多家SP一起争抢用户的口袋,日渐增长的贪欲不断挑战用户沉默的耐受力,最终,可以任意宰割的羔羊日益减少,而一些SP却已经到了不靠非法途径就难以存活的程度。
运营商的垄断地位使得运营商垄断产业链的野心被夸大激发,目前sp不得不依赖于运营商的原因在于,运营商是SP为用户服务的唯一通道,也是sp收费的几乎唯一的方式,在国家没有强力的反垄断手段的情况下,运营商可以随时让sp提供的业务“闭火”,缺乏信用支付又使得sp不得不再次被运营商控制。
我要啦免费统计
SP就这样“养成”了。
Web Counters
最初接触SP的时候,我听说了“养成游戏”这个词,是“以养育者的角度来进行的一种电子游戏,主要在观察被养育者的随着不同的养育方式而产生的变化。”
SP作为通信史上最具游戏色彩的产业,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承载SP短信业务的技术标准来源于GSM点对点协议SMPP,SMPP协议同时传送业务信息和计费信息,该协议是一个用于传输的协议,没有涉及对承载的业务的控制问题。
SMPP经过改造后被运营商用作与SP开展业务的网关协议,短消息网关是对该协议的一个基本实现,没有的监管功能。在协议广泛使用之后,漏洞很快爆出,利益诱惑又缺乏监管的SP采取非正常渠道牟利开始增多,并逐渐发展到欺诈等恶劣手段。
运营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开始着手治理SP市场,可是却错误的选择了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妄图希望通过技术手段一揽子解决SP问题。
运营商缺乏SP业务经验,在设计业务管理平台时,将计费管理和业务管理混在一起,本来就不合理的问题被放大。计费是商业合同,业务是商业实现,这本是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导致管理平台功能混乱。
举个例子说,一个建筑项目,签项目合同和建设项目是两个事情,商业合同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什么项目),商业实现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何施工)。不管你是要盖高楼,还是要修公路,合同签署的方式是基本一样的,保证合同公正执行的方法也类似。但是,如果我们将合同和实施混在一起,想通过盖楼或者修路的具体方式来控制合同的公平性,那么我们就面临着灭顶之灾。
要么我们需要对所有的建筑类型进行分析,才能够对每
一种情形进行控制,最终因为控制系统过于庞大而崩溃;要么我们只能简化建筑过程,把盖楼和修路简单的都看成堆水泥,最终因为过于简化了建筑行为,导致无法完成有创意的建筑实施。
运营商的运营监管正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中,开始把业务简化成后者的“堆水泥”,问题增多之后,平台已经开始向前者的庞大转化。
运营商采取当前的业务监管方式还有另一个“中国特色”的原因,本来,即便没有管理平台的时候,SP欺诈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其历史数据和帐务进行复核的方式进行查验,但是,由于一些SP经营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只要钱收上来了,不管怎么上来的,想退却非常困难,运营商只能从事前控制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才行。一切都要事前控制,无疑将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针对一小撮心怀不轨SP设想的“严厉”管制方式,需要所有的SP一起接受,遵纪守法的生存难以为继,坑蒙拐骗的投机蒸蒸日上,最终违规几乎成了SP们生存的必备技能,劣币驱逐良币,一步步走向深渊,SP业内“好人”越来越少了。

SP在业务创新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业务运营的改善来增加盈利,一些SP的心思便花在研究运营商的监管漏洞上,即便不考虑其非法性,监管漏洞也不是用之不竭财源,钱最终还是要从用户的口袋中掏出来,从来不关心掏多少钱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往往是多家SP一起争抢用户的口袋,日渐增长的贪欲不断挑战用户沉默的耐受力,最终,可以任意宰割的羔羊日益减少,而一些SP却已经到了不靠非法途径就难以存活的程度。
运营商的垄断地位使得运营商垄断产业链的野心被夸大激发,目前sp不得不依赖于运营商的原因在于,运营商是SP为用户服务的唯一通道,也是sp收费的几乎唯一的方式,在国家没有强力的反垄断手段的情况下,运营商可以随时让sp提供的业务“闭火”,缺乏信用支付又使得sp不得不再次被运营商控制。
我要啦免费统计
SP就这样“养成”了。
Web Counters
分类
移动互联网

SP产业链为何成为怪胎?

题记:从某种程度上看,SP欺诈性经营问题只是产业链规则错乱的结果。当大量的(激烈的措辞是“几乎所有”)SP都被发现有问题时,还能简单地认为是SP的问题吗?
电信运营商不断调整政策,SP板块狂跌,SP拐点到来的呼声越来越激烈,此前写的电信业,什么是“神话”谁在动SP的奶酪?,由于苛责运营商的地方较多,许多网友觉得我“偏向”SP了,其实,仅是因为那些关于SP运营上的欺诈问题,年年有人曝光,所以便没有多说。
SP辉煌之时,赢利能力掩盖着产业本身的问题,用一位业内朋友的话说,每个人骗一次,几年内都不会有问题,几年过去了,问题也来了,短暂的辉煌之后,SP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压力,许多SP支撑的互联网公司再次陷入赢利危机。
这到底是为什么?
从产业链角度看,运营商定位不准。
运营商在SP和用户间充当中间人角色,一方面是因为支付手段的缺乏,用户没有合适的方式方便地向SP支付小额费用,运营商因为每个月都要收电话费,增值服务费由运营商代收,在缴电话费的时候一并支付,解决了收费渠道问题;
另一方面,运营商也乐于充当中间人,尽管增值业务信息费对于运营商来说占收入的比例比较低,但增值业务相关的非话音类数据业务却是运营商未来业务的增长点,开放服务接口让SP来繁荣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模式,而切入中间的代收费环节,无疑相当于控制了增值业务产业链的心脏。
处在垄断地位的运营商在市场理性和商业利润之间难以取舍,定位不清。这种含混的中间人模式虽然能够带来较快的经济利益,SP却看不到自己的战略未来,只能急功近利,对市场进行掠夺式开发。
从客户关系来看,移动与SP甲乙方关系模糊。
运营商与SP难以用一般的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来理解,运营商是为SP提供通信平台吗?如果仅仅如此,运营商只需要完善平台服务就可以了,此时SP是运营商的客户。为何理应是上帝的客户又变得如此弱势?
运营商是代收费服务商吗?那为何又要对SP的业务模式指手画脚?提出种种限制措施?实际上运营商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控制着增值业务产业链的核心,却又把业务运营的风险推给SP,导致产业链脱节。
与国外运营模式比较,日本的增值业务服务费用是由运营商DOCOMO收取的,但与我国的情况不同,日本的增值服务是由DOCOMO直接来面向用户的,内容提供商只把的产品卖给了运营商,而不需对用户负责。
形成我国目前这种格局的原因大概是,早期运营商对增值业务缺乏整体规划,便将产业链打开,放水养鱼;后来运营商发现,处在垄断位置的自己,完全可以像NTTDoCoMo一样,利用垄断优势将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往下游推进,将原本处在服务商位置的SP推向内容提供商的位置。
多年的发展,增值业务类型和数量变得非常庞大,运营商与SP之间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联,运营商如果直接接管SP运营,未必能够很快消化SP的业务,短期内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运营商暂时在业务上将自己定位成“管理”这样一个与市场经济中企业根本不可能有的一个角色,市场条件下的所谓“管理”者,将市场合作双边关系变成单边关系。
从运营商管理来看,激励政策失衡。
正如运营商治理整顿之初所预计的,SP正在分化,业绩高的大SP和业绩低小SP向两极拉开,离开分界线越远拉开的力度越大。
分化的结果却并不是当初想要的那样,强者留下弱者淘汰,在SP行业,只有大、小SP之分,没有强弱之分是一个现实,生死分界线的唯一确定是每个月的收益,在支持业绩高的SP和限制业绩低的SP的政策指导下,SP最大任务就是提高当前业绩。
SP不太可能发展未来才能见效的业务,如果当月业绩不好,排名靠后,业绩分成和业务推广都将受到影响,下个月的收益与此密切相关,为了不至于下个月掉到生死线以下,许多SP只得绞尽脑汁提高当月业绩,至于手段是否合理合法,要比业绩本身次要的多。
SP为了维持业绩,甚至不惜公司花钱消费本公司的服务,制造高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自我消费,而这一切只不过为了提升业绩排名,为下一个业务计算周期获得一个好的位置。
我要啦免费统计
运营商失衡的激励政策,正把SP变成一个个嗜血的魔鬼,急功近利。
Web Counters
题记:从某种程度上看,SP欺诈性经营问题只是产业链规则错乱的结果。当大量的(激烈的措辞是“几乎所有”)SP都被发现有问题时,还能简单地认为是SP的问题吗?
电信运营商不断调整政策,SP板块狂跌,SP拐点到来的呼声越来越激烈,此前写的电信业,什么是“神话”谁在动SP的奶酪?,由于苛责运营商的地方较多,许多网友觉得我“偏向”SP了,其实,仅是因为那些关于SP运营上的欺诈问题,年年有人曝光,所以便没有多说。
SP辉煌之时,赢利能力掩盖着产业本身的问题,用一位业内朋友的话说,每个人骗一次,几年内都不会有问题,几年过去了,问题也来了,短暂的辉煌之后,SP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压力,许多SP支撑的互联网公司再次陷入赢利危机。
这到底是为什么?
从产业链角度看,运营商定位不准。
运营商在SP和用户间充当中间人角色,一方面是因为支付手段的缺乏,用户没有合适的方式方便地向SP支付小额费用,运营商因为每个月都要收电话费,增值服务费由运营商代收,在缴电话费的时候一并支付,解决了收费渠道问题;
另一方面,运营商也乐于充当中间人,尽管增值业务信息费对于运营商来说占收入的比例比较低,但增值业务相关的非话音类数据业务却是运营商未来业务的增长点,开放服务接口让SP来繁荣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模式,而切入中间的代收费环节,无疑相当于控制了增值业务产业链的心脏。
处在垄断地位的运营商在市场理性和商业利润之间难以取舍,定位不清。这种含混的中间人模式虽然能够带来较快的经济利益,SP却看不到自己的战略未来,只能急功近利,对市场进行掠夺式开发。
从客户关系来看,移动与SP甲乙方关系模糊。
运营商与SP难以用一般的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来理解,运营商是为SP提供通信平台吗?如果仅仅如此,运营商只需要完善平台服务就可以了,此时SP是运营商的客户。为何理应是上帝的客户又变得如此弱势?
运营商是代收费服务商吗?那为何又要对SP的业务模式指手画脚?提出种种限制措施?实际上运营商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控制着增值业务产业链的核心,却又把业务运营的风险推给SP,导致产业链脱节。
与国外运营模式比较,日本的增值业务服务费用是由运营商DOCOMO收取的,但与我国的情况不同,日本的增值服务是由DOCOMO直接来面向用户的,内容提供商只把的产品卖给了运营商,而不需对用户负责。
形成我国目前这种格局的原因大概是,早期运营商对增值业务缺乏整体规划,便将产业链打开,放水养鱼;后来运营商发现,处在垄断位置的自己,完全可以像NTTDoCoMo一样,利用垄断优势将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往下游推进,将原本处在服务商位置的SP推向内容提供商的位置。
多年的发展,增值业务类型和数量变得非常庞大,运营商与SP之间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联,运营商如果直接接管SP运营,未必能够很快消化SP的业务,短期内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运营商暂时在业务上将自己定位成“管理”这样一个与市场经济中企业根本不可能有的一个角色,市场条件下的所谓“管理”者,将市场合作双边关系变成单边关系。
从运营商管理来看,激励政策失衡。
正如运营商治理整顿之初所预计的,SP正在分化,业绩高的大SP和业绩低小SP向两极拉开,离开分界线越远拉开的力度越大。
分化的结果却并不是当初想要的那样,强者留下弱者淘汰,在SP行业,只有大、小SP之分,没有强弱之分是一个现实,生死分界线的唯一确定是每个月的收益,在支持业绩高的SP和限制业绩低的SP的政策指导下,SP最大任务就是提高当前业绩。
SP不太可能发展未来才能见效的业务,如果当月业绩不好,排名靠后,业绩分成和业务推广都将受到影响,下个月的收益与此密切相关,为了不至于下个月掉到生死线以下,许多SP只得绞尽脑汁提高当月业绩,至于手段是否合理合法,要比业绩本身次要的多。
SP为了维持业绩,甚至不惜公司花钱消费本公司的服务,制造高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自我消费,而这一切只不过为了提升业绩排名,为下一个业务计算周期获得一个好的位置。
我要啦免费统计
运营商失衡的激励政策,正把SP变成一个个嗜血的魔鬼,急功近利。
Web Counters
分类
移动互联网

谁在动SP的奶酪?

缘起规范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简称运营商)规范SP(移动增殖服务商)业务两年来,SP的整体业绩从治理整顿开始的急速下跌,到逐步稳定,再到之后一些SP又出现增长势头,从现象上看,似乎正在达到运营商治理之初的设想:规范市场,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现在,SP们逐渐发现,在“规范”了市场之后,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2006年7月7日,曾经高考学生的黑色日子,中国移动寻求对SP的彻底“解决方案”,此举近乎是中国移动对合作伙伴(客户)的逐客令,SP的最后晚餐即将开宴。
依照“规范市场”的说法,此前,SP曾经在“不健康”的轨道上高速发展了两三年,运营商的治理整顿,旨在遏制增值业务的欺诈性经营,因此,当监管行动展开之后,尽管许多SP感到业务开展深受影响,但一想到是为了健康发展作贡献,便只有甘心配合的份。
拿中国移动来说,利用“MISC”(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Center,移动信息服务中心)平台对增值业务进行监管,SP向用户提供的所有业务数据首先必须接受MISC的检查,只有符合MISC业务和计费规则的信息才能够正常发送,希望通过近乎透明的监管解决收费欺诈和信息骚扰的问题。
MISC不仅仅规定了计费方式,围绕计费和信息骚扰还设定了很多业务流程限制,MISC业务流程限制对SP业务创新日益构成障碍。面对MISC平台的业务检查机制,SP业务如果不符合MISC的规定,就无法正常开展。
从提高SP业务的灵活性来看,需要适度放开MISC对业务的过多限制;从监控的角度看,即便在目前的限制条件下,SP想进行非正常的运营,也不是困难的事情,MISC需要更严格的限制。
什么原因导致SP市场出现如此两难境地?运营商监控上出现矛盾的症结何处?
价值链错位
天文学中的三体运动与两体运动看上去差异不大,复杂度却高了一个数量级。SP通过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运营商缴纳信息费,运营商将收取的信息费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账给SP,看上去简单的三体关系,执行起来则比较混乱,这似乎从天体力学中的三体运动能看出点征兆。
从业务流程上看,SP是服务提供者,用户是服务接受者,SP和用户构成服务和被服务关系。但从交易流程上看,用户并不是直接将钱交给SP,而是交给了运营商,所谓代收费或者代计费。
目前,运营商首先作为通信平台商为广大的SP提供基础服务,其次又充当了代收费的角色。如果运营商从业务控制的角度上进行管理,那么运营商必须将自己定位成业务运营者才比较合适,如果从收费的角度出发,加强信用建设的才能有效解决SP的服务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运营商企图抛开业务运营进行的所谓业务监控,是导致目前SP业务在一个不合理框架下难有创新的原因。
金融性质的业务,并不适合运营商的角色来运营。电子类产品消费国际上采用更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支付,由于国内缺乏足够的信用支付手段,代收费/计费实际上是一种边缘状态的信用支付。
尽管现在运营商表面上将代收费制度改成带计费制度,将收费和计费分开,但由于实际中收费渠道的限制,运营商代替收费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
运营商不合适地充当了两个角色,并将两个角色的责权关系混在一起。打了折扣的信息交易和业务交织在一起,成为价值错位的产业链。
贪婪的赢者通吃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一些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格局越来越明显,石油、电力、电信等行业垄断登峰造极,处于核心地位的巨无霸对整个产业链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在SP初期,SP成为运营商的探路石,想当初运营商忙着找SP要求送接入号码(运营商分配给SP开战业务的号码,通常比移动电话号码短,常常是4~5个数字),就怕SP不满意而不开展服务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现如今,局势逐渐明晰,贪婪作借口,垄断为基础,驱逐SP开始。
结局
SP作为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产物,其产生的理由过于牵强,现在,退场的SP又显得有些悲壮,CP、SP与运营商的博弈结局尽管已经注定,对于运营商,还是难逃卸磨杀驴的责难。
我要啦免费统计
行业垄断背景中,谁还会甘心做第二个SP?平均寿命才一位数的中小企业艰难地生活在宿命中,唉,养活一个企业远比养活一个人要难!
Web Counters
缘起规范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简称运营商)规范SP(移动增殖服务商)业务两年来,SP的整体业绩从治理整顿开始的急速下跌,到逐步稳定,再到之后一些SP又出现增长势头,从现象上看,似乎正在达到运营商治理之初的设想:规范市场,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现在,SP们逐渐发现,在“规范”了市场之后,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2006年7月7日,曾经高考学生的黑色日子,中国移动寻求对SP的彻底“解决方案”,此举近乎是中国移动对合作伙伴(客户)的逐客令,SP的最后晚餐即将开宴。
依照“规范市场”的说法,此前,SP曾经在“不健康”的轨道上高速发展了两三年,运营商的治理整顿,旨在遏制增值业务的欺诈性经营,因此,当监管行动展开之后,尽管许多SP感到业务开展深受影响,但一想到是为了健康发展作贡献,便只有甘心配合的份。
拿中国移动来说,利用“MISC”(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Center,移动信息服务中心)平台对增值业务进行监管,SP向用户提供的所有业务数据首先必须接受MISC的检查,只有符合MISC业务和计费规则的信息才能够正常发送,希望通过近乎透明的监管解决收费欺诈和信息骚扰的问题。
MISC不仅仅规定了计费方式,围绕计费和信息骚扰还设定了很多业务流程限制,MISC业务流程限制对SP业务创新日益构成障碍。面对MISC平台的业务检查机制,SP业务如果不符合MISC的规定,就无法正常开展。
从提高SP业务的灵活性来看,需要适度放开MISC对业务的过多限制;从监控的角度看,即便在目前的限制条件下,SP想进行非正常的运营,也不是困难的事情,MISC需要更严格的限制。
什么原因导致SP市场出现如此两难境地?运营商监控上出现矛盾的症结何处?
价值链错位
天文学中的三体运动与两体运动看上去差异不大,复杂度却高了一个数量级。SP通过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运营商缴纳信息费,运营商将收取的信息费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账给SP,看上去简单的三体关系,执行起来则比较混乱,这似乎从天体力学中的三体运动能看出点征兆。
从业务流程上看,SP是服务提供者,用户是服务接受者,SP和用户构成服务和被服务关系。但从交易流程上看,用户并不是直接将钱交给SP,而是交给了运营商,所谓代收费或者代计费。
目前,运营商首先作为通信平台商为广大的SP提供基础服务,其次又充当了代收费的角色。如果运营商从业务控制的角度上进行管理,那么运营商必须将自己定位成业务运营者才比较合适,如果从收费的角度出发,加强信用建设的才能有效解决SP的服务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运营商企图抛开业务运营进行的所谓业务监控,是导致目前SP业务在一个不合理框架下难有创新的原因。
金融性质的业务,并不适合运营商的角色来运营。电子类产品消费国际上采用更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支付,由于国内缺乏足够的信用支付手段,代收费/计费实际上是一种边缘状态的信用支付。
尽管现在运营商表面上将代收费制度改成带计费制度,将收费和计费分开,但由于实际中收费渠道的限制,运营商代替收费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
运营商不合适地充当了两个角色,并将两个角色的责权关系混在一起。打了折扣的信息交易和业务交织在一起,成为价值错位的产业链。
贪婪的赢者通吃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一些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格局越来越明显,石油、电力、电信等行业垄断登峰造极,处于核心地位的巨无霸对整个产业链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在SP初期,SP成为运营商的探路石,想当初运营商忙着找SP要求送接入号码(运营商分配给SP开战业务的号码,通常比移动电话号码短,常常是4~5个数字),就怕SP不满意而不开展服务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现如今,局势逐渐明晰,贪婪作借口,垄断为基础,驱逐SP开始。
结局
SP作为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产物,其产生的理由过于牵强,现在,退场的SP又显得有些悲壮,CP、SP与运营商的博弈结局尽管已经注定,对于运营商,还是难逃卸磨杀驴的责难。
我要啦免费统计
行业垄断背景中,谁还会甘心做第二个SP?平均寿命才一位数的中小企业艰难地生活在宿命中,唉,养活一个企业远比养活一个人要难!
Web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