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05 年 11 月
web2.0浪潮下的沙龙
看了许晓辉写的迷失在阅读中·在博客上撒点野,有一点淡淡的伤感,我和晓辉是朋友,但我的伤感却不是对他,教育的问题真的很大。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士杀人背后的教育错位,那是发生在北京理工一个博士生杀人之后,此后又发生了很多起研究生/博士生自杀的事情,一些学生还是就读在北大这样的知名学府,并不是说北大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怎么样了,而是发生在北大更能说明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教育还能传道、授业、解惑吗?
学生自杀,个体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总体来看,却是教育解惑功能的缺失,中国古代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读书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道路,现在,读了书并不代表成功,甚至连温饱都是个问题。
读书并不等于成功,这本来没有问题,但这样的道理学生知道的太晚,他们要读到博士,要等到面对找个满意的工作还是问题时才会明白,惑何其大也!读到北大这样的学校,书算是读到顶了,此时还一味要从读书找到出路,惑何其大也!!此惑不解,消极、麻木便是自然,自杀也不会太意外,因为无路可走。
学生们把考研考博,而不是把为社会工作当成目标,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学生们找不到合适的社会定位。教育没有面向社会需要,授的是什么业?大学阶段本来是要学习工作本领的,但由于大学毕业并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学生们转而把考研当成目标,没有解惑的教育误导他们,以为只有念完研究生才能谈到面向社会,于是大学学习就退化成考研补习班。
糟糕的是,这个结果正类推到研究生,研究生学习成了考博补习班,硕士学习结束之后依然不能和社会对接。这似乎成了习惯,念书的只管念下去,在以读书为目的的学历教育中,身不由己地一步步走向高学历,成为让外界惊讶、与社会脱节、“无用”的高级人才,授业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停留在校园中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这授的是什么业?!
教育异常脆弱,脆弱到学生们不能想到社会,脆弱到学生们只能停留在图书馆里寻求慰藉。
本来教育是一种手段,研究生之前的教育是人的基本知识能力训练,如果社会财力允许,追求普及化并没有问题,在国外,很多国家把本科学历当成最高学历,研究生之后的教育是应对一些社会领域更高要求的学习,针对性很强,并不适合当作学历教育,现在不仅博士都成了学历教育,而且成了可以与社会无关的独立教育。
当教育把学习当成目的灌输给学生,学生最终把接受教育当成了目标,这样的教育怎样来传道?博士之后如果还有其他学位,校园生活能够继续下去,学生们若能在退休之前一直念下去,虽然清寒一些,梦总不会被搅醒,只是当走到最优秀学府的最高学历还看不到希望在何方,教育脆弱到不能走出教育之外,这样的教育又怎样来传道?!
看到一个今年刚入学的研究生同学的QQ名上写着,“考博进行时!”,作为曾经的大学教师,我的感觉无以名状,我是要替学生的志气高兴,还是要为教育把学生无端的推向“无用”的高端而愤怒?我无法不激动,为什么教育总是让人忧伤?!
教育是手段,当教育者把教育教成了学生的目的,这样的教育还能传道、授业、解惑吗?学生们正在迷失在教育中!
11月9日,马云宣布雅虎中国变脸,雅虎中国首页变得和google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主页别无二致,同时一搜的主页显示“一搜深情谢幕”,按照马云的话说“从今天起,雅虎就是搜索”了。
演讲题目:从沟通变迁看web未来
中国互联网走过十个春秋
Dot Com神奇已经不再
十年,当互联网走向我们的生活
你了解互联网吗?
从90年代末的躁动
到世纪初的寒冬
带领互联网走出低谷的是谁?
十年过去,浪潮重新袭来
当网络改变生活
你有理由不关注互联网吗?
11月15日,周二,晚上19点,北京理工大学信息楼5002
应北京理工大学MBA中心邀请,醒客与你共同分享互联网的新机遇
届时将有新浪IT业界论坛的一些知名网友和媒体记者做客理工大学MBA论坛。
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十年,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互联网故事,下面是我的故事。
是的,我真正的上网时间是1998年,但这应该不妨碍我成为中国互联网10年的见证者,这十年我看着互联网长大。
1995年,我就职于东北一所高校电子研究中心,作为一名电子工程师,我有一个的梦想,利用电话线遥控家里的电器。
10月,70岁的张教授从北京回来之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种从美国发展起来的网络,现在开始连到中国,上面有很多的服务器,你可以通过电话线将电脑与这些服务器联网,未来几年,信息将是免费的。这对于当时正利用RS232将许多单片CPU连成网络的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冥冥之中,互联网注定与我结缘。
由于处在三、四类城市,网络的普及比较慢,没有机会过早网上冲浪,我选择对看书来亲近互联网,Email为什么能够收信、Web服务意义、目录服务和搜索区别……,成为了一个异类的网民。
1996年,回老家经过北京,在中关村希望书店买了一本《精通Java》的书,从来没有上过网的网民开始研究互联网跨平台技术。
1997年,因为经济原因,n次经过瀛海威门前而不能入,至今抱憾。
1998年,我和互联网的故事升级。
从来没有上过网的网民,在三所大中专高校作了多场互联网普及教育报告,向热情的学生们介绍网络寻呼机的意义。
没有上过网的网民,为市政府实施了一套基于Internet技术的Intranet办公系统。
下半年,与互联网暗恋了4年之后终于在单位开始拨号上网了,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异类网民质疑维纳斯计划对互联网普及的意义,并与同事老陆、小李搞了东北第一家钢铁交易网站,后来才知道打了一个电子商务擦边球。
1999年,中国联通的业务拓展使我成为一名移动手机用户,在联通还没有开通短信息的时候,开始研究短信息对网络信息传递的意义,为单位起草无线公网远程控制技术方案。
2001年,从地方到中央,来到IT发达的北京,成了互联网大家庭的工作者,每天超过10小时在互联网上,想逃避也逃避不了,而研究内容却是当时还不着边际的移动互联网。
2003年,开始关注互联网普及浪潮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2004年,一个经常语文考第一的理科生,经不住诱惑,拿起久违的笔开始博客,并因为所谓的1.0和2.0与网友辨得不亦乐乎。
现在,家人说,我嫁给互联网了,网友的IM上面如果还有一个人在线,八成就是我,我已经离不开互联网。
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十年,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互联网故事,下面是我的故事。
是的,我真正的上网时间是1998年,但这应该不妨碍我成为中国互联网10年的见证者,这十年我看着互联网长大。
1995年,我就职于东北一所高校电子研究中心,作为一名电子工程师,我有一个的梦想,利用电话线遥控家里的电器。
10月,70岁的张教授从北京回来之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种从美国发展起来的网络,现在开始连到中国,上面有很多的服务器,你可以通过电话线将电脑与这些服务器联网,未来几年,信息将是免费的。这对于当时正利用RS232将许多单片CPU连成网络的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冥冥之中,互联网注定与我结缘。
由于处在三、四类城市,网络的普及比较慢,没有机会过早网上冲浪,我选择对看书来亲近互联网,Email为什么能够收信、Web服务意义、目录服务和搜索区别……,成为了一个异类的网民。
1996年,回老家经过北京,在中关村希望书店买了一本《精通Java》的书,从来没有上过网的网民开始研究互联网跨平台技术。
1997年,因为经济原因,n次经过瀛海威门前而不能入,至今抱憾。
1998年,我和互联网的故事升级。
从来没有上过网的网民,在三所大中专高校作了多场互联网普及教育报告,向热情的学生们介绍网络寻呼机的意义。
没有上过网的网民,为市政府实施了一套基于Internet技术的Intranet办公系统。
下半年,与互联网暗恋了4年之后终于在单位开始拨号上网了,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异类网民质疑维纳斯计划对互联网普及的意义,并与同事老陆、小李搞了东北第一家钢铁交易网站,后来才知道打了一个电子商务擦边球。
1999年,中国联通的业务拓展使我成为一名移动手机用户,在联通还没有开通短信息的时候,开始研究短信息对网络信息传递的意义,为单位起草无线公网远程控制技术方案。
2001年,从地方到中央,来到IT发达的北京,成了互联网大家庭的工作者,每天超过10小时在互联网上,想逃避也逃避不了,而研究内容却是当时还不着边际的移动互联网。
2003年,开始关注互联网普及浪潮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2004年,一个经常语文考第一的理科生,经不住诱惑,拿起久违的笔开始博客,并因为所谓的1.0和2.0与网友辨得不亦乐乎。
现在,家人说,我嫁给互联网了,网友的IM上面如果还有一个人在线,八成就是我,我已经离不开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