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新媒体

需要忘记电视吗

  郑治调查到底谁不看电视,有点意思,不过我对结果的意义并不抱希望,因为即便被调查的十个“伪用户”都说不看电视,电视也不会马上消失。

 

    英国人说“三代培养一个绅士”,要表达的是,不管什么事都有一个周期,你无法突破自然规律的底线,看电视这档子事,也会有个周期你跨越不了。

 

    前一阵子,郑治转过另外一个哲学故事,结论是“人若不死,最大的问题将是‘每代人如何接受新变化’” ,社会人群习惯的变迁,通常不是单个人的习惯改变了,而是老习惯的人死光了,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习惯与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式对于创新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且有些行为可能不仅仅是习惯,而是性格或者说基因决定的,而这,改变的周期就会更长。

 

    电视时代是否终结,不在于你想不想忘记,而在于经存在能够真正替代电视的服务。 

 

    新事物的出现,并不唯一作为替代老事物而存在,还有两种可能的大方向,分化者与升级者。 

 

    照相机的出现,没有使画家消失,而是使画家分化成花匠(替人画像的人)与真正画家(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照相机代替了绝大部分画匠,但画家分化后的真正画家却延续了下来,并因为分化之后更专注而得以加强。

 

    彩色电视替代了黑白电视,人们更多认为是一种升级而不是替代,因为彩色电视并没有带来所谓模式上的差别,也没有给一些用户带来危机,或者说它没有改变结构性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如果通过互联网看电视的方式与传统电视大同小异,最终,只不过是终端用电脑替换了电视的升级行为。

 

    电话的出现,电报最终消失,大概是最接近替代的模式,实际上,更多的,可能不只是电话的功劳,互联网提供的众多通讯方式也是这一结果的推动者。 

 

    新旧事物的演化通常要比简单的更替复杂的多,不仅仅考虑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还会考虑商业上的回报和人们使用惯性,一种型号汽车几乎每一两年就要换新款,而对于绝大多数人,不太可能随着厂家的推出而每年换新。技术的连续变化,而人阶段性去接受是基本的现状。

 

    郑治的调查发生在互联网上,沉浸于电视和还离不开电视的人仍然占有绝大部分比例,所谓的抛弃者寥寥无几,我几乎敢肯定,那些自称抛弃者也不会是真正的抛弃者。

 

    在还没有比电视更方便的传媒工具成熟之前,不看电视也未必就说明什么。当激进派忙着抛弃电视的时候,他大概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我们家装完能收看几百个数字频道的机顶盒之后,我们家老头老太太看电视的频道少了,变成了40个,这是数字化改造后保留的模拟频道个数,而且,看模拟频道的时候还开着机顶盒,因为通过机顶盒转接之后的到电视的模拟信号,不开机顶盒会图像不清晰,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电视沦为背景音,未必是电视沦落的迹象,至少刘兴亮说的情况是这样,是繁忙逼得他的生活改变了,而不是电视改变了。和一些人因为工作调动从坐地铁变成坐公共汽车一样,不能说明公共汽车要替代地铁,相信,过一阵子他工作变动到另一个地铁方便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换回坐地铁,这是个体与真正趋势的区别。

 

    文章开头提到“伪用户”,伪用户不是真正的用户,或者他的反应方式不是真正的用户,在郑治博客上参与调查的更多的把自己当成研究者而不是用户。 

 

    凡事总有度,是如此。

分类
互联网观察

逼上传统的中国互联网

从完美时空、金山到巨人和阿里巴巴,互联网开始新一轮上市潮。

 

    不去说完美时空、金山、巨人全是游戏是福是祸,不去想阿里巴巴的纳税数字是真是假,也不探讨史玉柱的保健品是否兼顾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有一点是共同的,从互联网的角度看,这些企业看上去更“传统”,与时下兴起的各种互联网新概念有些格格不入。

 

    完美时空池宇峰之前创立的洪恩,主要是教育软件与在线培训;金山游戏之前的wps软件和词霸、毒霸是办公与杀毒软件;巨人的史玉柱之前最出名的事情是卖保健品,从脑黄金到脑白金;阿里巴巴的B2B,七八年来,8848等已成过往烟云,阿里巴巴也属不易。无论是网络游戏、B2B电子商务还是这些公司(或者创办人)此前的软件开发、保健品,看来,他们更多的是从事“传统”行业。

 

    web2.0新概念大规模轰炸未果之后,“传统的才是互联网的”的结论似乎越来越强烈,传统行业成为许多互联网从业者寻找出路的方向。对于池玉峰、求伯君、史玉柱、马云等企业家而言,上市是对他们十年磨一剑豪情的应有回报,也为后来者提供了示范。

 

    从传统行业找机会,关注产业升级的延续性是务实的想法,互联网发展已逾十年,从粗放向集约化的转变已成为互联网深度发展的契机,庞大的传统行业即将成为互联网巨大空间。

 

    不过,当前从传统行业找机会,更直接的原因是能够快速解决让互联网困惑的盈利问题,尽管从传统行业赚到的钱相对较少,但总比一个劲的烧钱连灰都见不到好向投资者交待。一边有概念,一边有收入,尽管这两边几乎没什么关联性,向资方交一份故事情节不同的答卷至少是一步缓棋。

 

    和国际上不断由新模式推动的互联网演革不同,国内缺乏支持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动力,网络游戏等眼下能赚钱的业务连续上市,“务实”帽子下的急功近利气氛不因转向传统而衰减,企业家们的成功充满了为适应中国国情的无奈。

 

    从炒概念走向炒“传统”,加上几大股市新星的示范作用,中国互联网被逼上传统的道路。

分类
互联网观察

珊瑚虫事件的功利主义倒影

很早就知道珊瑚虫QQ外挂,但我一直不用。我现在估计也不是真正的QQ用户,这么说,是因为我已经很少上QQ,刚开始,因为烦不过过于频繁的陌生人加你好友的骚扰,选择隐身,清静了一段时间之后,隐身也不行了,官方会时不时谈出个框,一会儿新闻,一会儿抽奖,只好不登陆了。 

 

    自从经常隐身开始,QQ就逐渐丧失了“即时”的功能,沟通是双向的,当你从别人的视线里消失(隐身),尽管你还能看到好友上上下下的匆匆身影,但“在线”的距离感减少绝不止一半,一个挂上了却无法保持沟通的“即时通信”好友,其实不是“好友”了,和在聊天室看到的各色ID没什么区别。不能保持沟通的所谓“即使通信好友”,我想,已经丧失了即时通信的功用。

 

    后来,不沟通就不是“好友”的想法被事实证明,不堪消息提示频繁骚扰的我,基本不登陆QQ了,几个月过去了,离开QQ还照样能“活着”。

 

    回到珊瑚虫话题,一个本因事实明确的事情之所以出现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整个市场的混乱与浮躁,如果不是QQ急功近利让用户烦扰,有人会挺那个有流氓倾向的珊瑚虫吗?如果不是珊瑚虫团队利欲膨胀,会惹火烧身吗?珊瑚虫与QQ,从法上讲,孰是孰非容易判断,从理上讲,就是“乌鸦落在猪身上”了。

 

    我总在想,现在做企业的,有几个心理真想着客户呢?“固泽而渔”成了惯例,无论新创的企业还是有些年头的企业,何止keso说的深圳有几个小心眼的公司,深圳之外又能找到几家“大心眼”的公司呢?不要说本土企业,就是外企到了中国,又有几个没把心眼学小的呢? 

 

    寄希望于企业大心眼无异于与虎谋皮,没有规则的市场,不会有人遵守规则,至少不会形成遵守惯例,或许以企业心眼大还是下也是时下我们无奈的说法,规则重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需要企业家的大智慧。

 

    小心眼的大公司未必不是好事,他们的小心眼缩短了他们称霸的事件,给现在的小公司门制造了机会,只是不知道,今天的小公司到大公司的进化中,是否还会重复上一代的问题。

 

    今天,又看到很多批判电视购手机的负面消息,有点麻木的感觉,当初为什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单单禁止电视购买减肥之类的东西呢,估计很快会出台禁止电视购手机,明年,出台禁止电视购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