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移动互联网

SP养成游戏

最初接触SP的时候,我听说了“养成游戏”这个词,是“以养育者的角度来进行的一种电子游戏,主要在观察被养育者的随着不同的养育方式而产生的变化。”
SP作为通信史上最具游戏色彩的产业,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承载SP短信业务的技术标准来源于GSM点对点协议SMPP,SMPP协议同时传送业务信息和计费信息,该协议是一个用于传输的协议,没有涉及对承载的业务的控制问题。
SMPP经过改造后被运营商用作与SP开展业务的网关协议,短消息网关是对该协议的一个基本实现,没有的监管功能。在协议广泛使用之后,漏洞很快爆出,利益诱惑又缺乏监管的SP采取非正常渠道牟利开始增多,并逐渐发展到欺诈等恶劣手段。
运营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开始着手治理SP市场,可是却错误的选择了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妄图希望通过技术手段一揽子解决SP问题。
运营商缺乏SP业务经验,在设计业务管理平台时,将计费管理和业务管理混在一起,本来就不合理的问题被放大。计费是商业合同,业务是商业实现,这本是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导致管理平台功能混乱。
举个例子说,一个建筑项目,签项目合同和建设项目是两个事情,商业合同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什么项目),商业实现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何施工)。不管你是要盖高楼,还是要修公路,合同签署的方式是基本一样的,保证合同公正执行的方法也类似。但是,如果我们将合同和实施混在一起,想通过盖楼或者修路的具体方式来控制合同的公平性,那么我们就面临着灭顶之灾。
要么我们需要对所有的建筑类型进行分析,才能够对每一种情形进行控制,最终因为控制系统过于庞大而崩溃;要么我们只能简化建筑过程,把盖楼和修路简单的都看成堆水泥,最终因为过于简化了建筑行为,导致无法完成有创意的建筑实施。
运营商的运营监管正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中,开始把业务简化成后者的“堆水泥”,问题增多之后,平台已经开始向前者的庞大转化。
运营商采取当前的业务监管方式还有另一个“中国特色”的原因,本来,即便没有管理平台的时候,SP欺诈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其历史数据和帐务进行复核的方式进行查验,但是,由于一些SP经营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只要钱收上来了,不管怎么上来的,想退却非常困难,运营商只能从事前控制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才行。一切都要事前控制,无疑将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针对一小撮心怀不轨SP设想的“严厉”管制方式,需要所有的SP一起接受,遵纪守法的生存难以为继,坑蒙拐骗的投机蒸蒸日上,最终违规几乎成了SP们生存的必备技能,劣币驱逐良币,一步步走向深渊,SP业内“好人”越来越少了。

SP在业务创新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业务运营的改善来增加盈利,一些SP的心思便花在研究运营商的监管漏洞上,即便不考虑其非法性,监管漏洞也不是用之不竭财源,钱最终还是要从用户的口袋中掏出来,从来不关心掏多少钱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往往是多家SP一起争抢用户的口袋,日渐增长的贪欲不断挑战用户沉默的耐受力,最终,可以任意宰割的羔羊日益减少,而一些SP却已经到了不靠非法途径就难以存活的程度。
运营商的垄断地位使得运营商垄断产业链的野心被夸大激发,目前sp不得不依赖于运营商的原因在于,运营商是SP为用户服务的唯一通道,也是sp收费的几乎唯一的方式,在国家没有强力的反垄断手段的情况下,运营商可以随时让sp提供的业务“闭火”,缺乏信用支付又使得sp不得不再次被运营商控制。
我要啦免费统计
SP就这样“养成”了。
Web Counters
最初接触SP的时候,我听说了“养成游戏”这个词,是“以养育者的角度来进行的一种电子游戏,主要在观察被养育者的随着不同的养育方式而产生的变化。”
SP作为通信史上最具游戏色彩的产业,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承载SP短信业务的技术标准来源于GSM点对点协议SMPP,SMPP协议同时传送业务信息和计费信息,该协议是一个用于传输的协议,没有涉及对承载的业务的控制问题。
SMPP经过改造后被运营商用作与SP开展业务的网关协议,短消息网关是对该协议的一个基本实现,没有的监管功能。在协议广泛使用之后,漏洞很快爆出,利益诱惑又缺乏监管的SP采取非正常渠道牟利开始增多,并逐渐发展到欺诈等恶劣手段。
运营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开始着手治理SP市场,可是却错误的选择了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妄图希望通过技术手段一揽子解决SP问题。
运营商缺乏SP业务经验,在设计业务管理平台时,将计费管理和业务管理混在一起,本来就不合理的问题被放大。计费是商业合同,业务是商业实现,这本是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导致管理平台功能混乱。
举个例子说,一个建筑项目,签项目合同和建设项目是两个事情,商业合同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什么项目),商业实现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何施工)。不管你是要盖高楼,还是要修公路,合同签署的方式是基本一样的,保证合同公正执行的方法也类似。但是,如果我们将合同和实施混在一起,想通过盖楼或者修路的具体方式来控制合同的公平性,那么我们就面临着灭顶之灾。
要么我们需要对所有的建筑类型进行分析,才能够对每
一种情形进行控制,最终因为控制系统过于庞大而崩溃;要么我们只能简化建筑过程,把盖楼和修路简单的都看成堆水泥,最终因为过于简化了建筑行为,导致无法完成有创意的建筑实施。
运营商的运营监管正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中,开始把业务简化成后者的“堆水泥”,问题增多之后,平台已经开始向前者的庞大转化。
运营商采取当前的业务监管方式还有另一个“中国特色”的原因,本来,即便没有管理平台的时候,SP欺诈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其历史数据和帐务进行复核的方式进行查验,但是,由于一些SP经营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只要钱收上来了,不管怎么上来的,想退却非常困难,运营商只能从事前控制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才行。一切都要事前控制,无疑将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针对一小撮心怀不轨SP设想的“严厉”管制方式,需要所有的SP一起接受,遵纪守法的生存难以为继,坑蒙拐骗的投机蒸蒸日上,最终违规几乎成了SP们生存的必备技能,劣币驱逐良币,一步步走向深渊,SP业内“好人”越来越少了。

SP在业务创新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业务运营的改善来增加盈利,一些SP的心思便花在研究运营商的监管漏洞上,即便不考虑其非法性,监管漏洞也不是用之不竭财源,钱最终还是要从用户的口袋中掏出来,从来不关心掏多少钱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往往是多家SP一起争抢用户的口袋,日渐增长的贪欲不断挑战用户沉默的耐受力,最终,可以任意宰割的羔羊日益减少,而一些SP却已经到了不靠非法途径就难以存活的程度。
运营商的垄断地位使得运营商垄断产业链的野心被夸大激发,目前sp不得不依赖于运营商的原因在于,运营商是SP为用户服务的唯一通道,也是sp收费的几乎唯一的方式,在国家没有强力的反垄断手段的情况下,运营商可以随时让sp提供的业务“闭火”,缺乏信用支付又使得sp不得不再次被运营商控制。
我要啦免费统计
SP就这样“养成”了。
Web Counters
分类
移动互联网

SP产业链为何成为怪胎?

题记:从某种程度上看,SP欺诈性经营问题只是产业链规则错乱的结果。当大量的(激烈的措辞是“几乎所有”)SP都被发现有问题时,还能简单地认为是SP的问题吗?
电信运营商不断调整政策,SP板块狂跌,SP拐点到来的呼声越来越激烈,此前写的电信业,什么是“神话”谁在动SP的奶酪?,由于苛责运营商的地方较多,许多网友觉得我“偏向”SP了,其实,仅是因为那些关于SP运营上的欺诈问题,年年有人曝光,所以便没有多说。
SP辉煌之时,赢利能力掩盖着产业本身的问题,用一位业内朋友的话说,每个人骗一次,几年内都不会有问题,几年过去了,问题也来了,短暂的辉煌之后,SP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压力,许多SP支撑的互联网公司再次陷入赢利危机。
这到底是为什么?
从产业链角度看,运营商定位不准。
运营商在SP和用户间充当中间人角色,一方面是因为支付手段的缺乏,用户没有合适的方式方便地向SP支付小额费用,运营商因为每个月都要收电话费,增值服务费由运营商代收,在缴电话费的时候一并支付,解决了收费渠道问题;
另一方面,运营商也乐于充当中间人,尽管增值业务信息费对于运营商来说占收入的比例比较低,但增值业务相关的非话音类数据业务却是运营商未来业务的增长点,开放服务接口让SP来繁荣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模式,而切入中间的代收费环节,无疑相当于控制了增值业务产业链的心脏。
处在垄断地位的运营商在市场理性和商业利润之间难以取舍,定位不清。这种含混的中间人模式虽然能够带来较快的经济利益,SP却看不到自己的战略未来,只能急功近利,对市场进行掠夺式开发。
从客户关系来看,移动与SP甲乙方关系模糊。
运营商与SP难以用一般的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来理解,运营商是为SP提供通信平台吗?如果仅仅如此,运营商只需要完善平台服务就可以了,此时SP是运营商的客户。为何理应是上帝的客户又变得如此弱势?
运营商是代收费服务商吗?那为何又要对SP的业务模式指手画脚?提出种种限制措施?实际上运营商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控制着增值业务产业链的核心,却又把业务运营的风险推给SP,导致产业链脱节。
与国外运营模式比较,日本的增值业务服务费用是由运营商DOCOMO收取的,但与我国的情况不同,日本的增值服务是由DOCOMO直接来面向用户的,内容提供商只把的产品卖给了运营商,而不需对用户负责。
形成我国目前这种格局的原因大概是,早期运营商对增值业务缺乏整体规划,便将产业链打开,放水养鱼;后来运营商发现,处在垄断位置的自己,完全可以像NTTDoCoMo一样,利用垄断优势将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往下游推进,将原本处在服务商位置的SP推向内容提供商的位置。
多年的发展,增值业务类型和数量变得非常庞大,运营商与SP之间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联,运营商如果直接接管SP运营,未必能够很快消化SP的业务,短期内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运营商暂时在业务上将自己定位成“管理”这样一个与市场经济中企业根本不可能有的一个角色,市场条件下的所谓“管理”者,将市场合作双边关系变成单边关系。
从运营商管理来看,激励政策失衡。
正如运营商治理整顿之初所预计的,SP正在分化,业绩高的大SP和业绩低小SP向两极拉开,离开分界线越远拉开的力度越大。
分化的结果却并不是当初想要的那样,强者留下弱者淘汰,在SP行业,只有大、小SP之分,没有强弱之分是一个现实,生死分界线的唯一确定是每个月的收益,在支持业绩高的SP和限制业绩低的SP的政策指导下,SP最大任务就是提高当前业绩。
SP不太可能发展未来才能见效的业务,如果当月业绩不好,排名靠后,业绩分成和业务推广都将受到影响,下个月的收益与此密切相关,为了不至于下个月掉到生死线以下,许多SP只得绞尽脑汁提高当月业绩,至于手段是否合理合法,要比业绩本身次要的多。
SP为了维持业绩,甚至不惜公司花钱消费本公司的服务,制造高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自我消费,而这一切只不过为了提升业绩排名,为下一个业务计算周期获得一个好的位置。
我要啦免费统计
运营商失衡的激励政策,正把SP变成一个个嗜血的魔鬼,急功近利。
Web Counters
题记:从某种程度上看,SP欺诈性经营问题只是产业链规则错乱的结果。当大量的(激烈的措辞是“几乎所有”)SP都被发现有问题时,还能简单地认为是SP的问题吗?
电信运营商不断调整政策,SP板块狂跌,SP拐点到来的呼声越来越激烈,此前写的电信业,什么是“神话”谁在动SP的奶酪?,由于苛责运营商的地方较多,许多网友觉得我“偏向”SP了,其实,仅是因为那些关于SP运营上的欺诈问题,年年有人曝光,所以便没有多说。
SP辉煌之时,赢利能力掩盖着产业本身的问题,用一位业内朋友的话说,每个人骗一次,几年内都不会有问题,几年过去了,问题也来了,短暂的辉煌之后,SP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压力,许多SP支撑的互联网公司再次陷入赢利危机。
这到底是为什么?
从产业链角度看,运营商定位不准。
运营商在SP和用户间充当中间人角色,一方面是因为支付手段的缺乏,用户没有合适的方式方便地向SP支付小额费用,运营商因为每个月都要收电话费,增值服务费由运营商代收,在缴电话费的时候一并支付,解决了收费渠道问题;
另一方面,运营商也乐于充当中间人,尽管增值业务信息费对于运营商来说占收入的比例比较低,但增值业务相关的非话音类数据业务却是运营商未来业务的增长点,开放服务接口让SP来繁荣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模式,而切入中间的代收费环节,无疑相当于控制了增值业务产业链的心脏。
处在垄断地位的运营商在市场理性和商业利润之间难以取舍,定位不清。这种含混的中间人模式虽然能够带来较快的经济利益,SP却看不到自己的战略未来,只能急功近利,对市场进行掠夺式开发。
从客户关系来看,移动与SP甲乙方关系模糊。
运营商与SP难以用一般的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来理解,运营商是为SP提供通信平台吗?如果仅仅如此,运营商只需要完善平台服务就可以了,此时SP是运营商的客户。为何理应是上帝的客户又变得如此弱势?
运营商是代收费服务商吗?那为何又要对SP的业务模式指手画脚?提出种种限制措施?实际上运营商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控制着增值业务产业链的核心,却又把业务运营的风险推给SP,导致产业链脱节。
与国外运营模式比较,日本的增值业务服务费用是由运营商DOCOMO收取的,但与我国的情况不同,日本的增值服务是由DOCOMO直接来面向用户的,内容提供商只把的产品卖给了运营商,而不需对用户负责。
形成我国目前这种格局的原因大概是,早期运营商对增值业务缺乏整体规划,便将产业链打开,放水养鱼;后来运营商发现,处在垄断位置的自己,完全可以像NTTDoCoMo一样,利用垄断优势将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往下游推进,将原本处在服务商位置的SP推向内容提供商的位置。
多年的发展,增值业务类型和数量变得非常庞大,运营商与SP之间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联,运营商如果直接接管SP运营,未必能够很快消化SP的业务,短期内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运营商暂时在业务上将自己定位成“管理”这样一个与市场经济中企业根本不可能有的一个角色,市场条件下的所谓“管理”者,将市场合作双边关系变成单边关系。
从运营商管理来看,激励政策失衡。
正如运营商治理整顿之初所预计的,SP正在分化,业绩高的大SP和业绩低小SP向两极拉开,离开分界线越远拉开的力度越大。
分化的结果却并不是当初想要的那样,强者留下弱者淘汰,在SP行业,只有大、小SP之分,没有强弱之分是一个现实,生死分界线的唯一确定是每个月的收益,在支持业绩高的SP和限制业绩低的SP的政策指导下,SP最大任务就是提高当前业绩。
SP不太可能发展未来才能见效的业务,如果当月业绩不好,排名靠后,业绩分成和业务推广都将受到影响,下个月的收益与此密切相关,为了不至于下个月掉到生死线以下,许多SP只得绞尽脑汁提高当月业绩,至于手段是否合理合法,要比业绩本身次要的多。
SP为了维持业绩,甚至不惜公司花钱消费本公司的服务,制造高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自我消费,而这一切只不过为了提升业绩排名,为下一个业务计算周期获得一个好的位置。
我要啦免费统计
运营商失衡的激励政策,正把SP变成一个个嗜血的魔鬼,急功近利。
Web Counters
分类
移动互联网

谁在动SP的奶酪?

缘起规范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简称运营商)规范SP(移动增殖服务商)业务两年来,SP的整体业绩从治理整顿开始的急速下跌,到逐步稳定,再到之后一些SP又出现增长势头,从现象上看,似乎正在达到运营商治理之初的设想:规范市场,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现在,SP们逐渐发现,在“规范”了市场之后,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2006年7月7日,曾经高考学生的黑色日子,中国移动寻求对SP的彻底“解决方案”,此举近乎是中国移动对合作伙伴(客户)的逐客令,SP的最后晚餐即将开宴。
依照“规范市场”的说法,此前,SP曾经在“不健康”的轨道上高速发展了两三年,运营商的治理整顿,旨在遏制增值业务的欺诈性经营,因此,当监管行动展开之后,尽管许多SP感到业务开展深受影响,但一想到是为了健康发展作贡献,便只有甘心配合的份。
拿中国移动来说,利用“MISC”(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Center,移动信息服务中心)平台对增值业务进行监管,SP向用户提供的所有业务数据首先必须接受MISC的检查,只有符合MISC业务和计费规则的信息才能够正常发送,希望通过近乎透明的监管解决收费欺诈和信息骚扰的问题。
MISC不仅仅规定了计费方式,围绕计费和信息骚扰还设定了很多业务流程限制,MISC业务流程限制对SP业务创新日益构成障碍。面对MISC平台的业务检查机制,SP业务如果不符合MISC的规定,就无法正常开展。
从提高SP业务的灵活性来看,需要适度放开MISC对业务的过多限制;从监控的角度看,即便在目前的限制条件下,SP想进行非正常的运营,也不是困难的事情,MISC需要更严格的限制。
什么原因导致SP市场出现如此两难境地?运营商监控上出现矛盾的症结何处?
价值链错位
天文学中的三体运动与两体运动看上去差异不大,复杂度却高了一个数量级。SP通过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运营商缴纳信息费,运营商将收取的信息费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账给SP,看上去简单的三体关系,执行起来则比较混乱,这似乎从天体力学中的三体运动能看出点征兆。
从业务流程上看,SP是服务提供者,用户是服务接受者,SP和用户构成服务和被服务关系。但从交易流程上看,用户并不是直接将钱交给SP,而是交给了运营商,所谓代收费或者代计费。
目前,运营商首先作为通信平台商为广大的SP提供基础服务,其次又充当了代收费的角色。如果运营商从业务控制的角度上进行管理,那么运营商必须将自己定位成业务运营者才比较合适,如果从收费的角度出发,加强信用建设的才能有效解决SP的服务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运营商企图抛开业务运营进行的所谓业务监控,是导致目前SP业务在一个不合理框架下难有创新的原因。
金融性质的业务,并不适合运营商的角色来运营。电子类产品消费国际上采用更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支付,由于国内缺乏足够的信用支付手段,代收费/计费实际上是一种边缘状态的信用支付。
尽管现在运营商表面上将代收费制度改成带计费制度,将收费和计费分开,但由于实际中收费渠道的限制,运营商代替收费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
运营商不合适地充当了两个角色,并将两个角色的责权关系混在一起。打了折扣的信息交易和业务交织在一起,成为价值错位的产业链。
贪婪的赢者通吃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一些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格局越来越明显,石油、电力、电信等行业垄断登峰造极,处于核心地位的巨无霸对整个产业链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在SP初期,SP成为运营商的探路石,想当初运营商忙着找SP要求送接入号码(运营商分配给SP开战业务的号码,通常比移动电话号码短,常常是4~5个数字),就怕SP不满意而不开展服务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现如今,局势逐渐明晰,贪婪作借口,垄断为基础,驱逐SP开始。
结局
SP作为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产物,其产生的理由过于牵强,现在,退场的SP又显得有些悲壮,CP、SP与运营商的博弈结局尽管已经注定,对于运营商,还是难逃卸磨杀驴的责难。
我要啦免费统计
行业垄断背景中,谁还会甘心做第二个SP?平均寿命才一位数的中小企业艰难地生活在宿命中,唉,养活一个企业远比养活一个人要难!
Web Counters
缘起规范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简称运营商)规范SP(移动增殖服务商)业务两年来,SP的整体业绩从治理整顿开始的急速下跌,到逐步稳定,再到之后一些SP又出现增长势头,从现象上看,似乎正在达到运营商治理之初的设想:规范市场,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现在,SP们逐渐发现,在“规范”了市场之后,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2006年7月7日,曾经高考学生的黑色日子,中国移动寻求对SP的彻底“解决方案”,此举近乎是中国移动对合作伙伴(客户)的逐客令,SP的最后晚餐即将开宴。
依照“规范市场”的说法,此前,SP曾经在“不健康”的轨道上高速发展了两三年,运营商的治理整顿,旨在遏制增值业务的欺诈性经营,因此,当监管行动展开之后,尽管许多SP感到业务开展深受影响,但一想到是为了健康发展作贡献,便只有甘心配合的份。
拿中国移动来说,利用“MISC”(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Center,移动信息服务中心)平台对增值业务进行监管,SP向用户提供的所有业务数据首先必须接受MISC的检查,只有符合MISC业务和计费规则的信息才能够正常发送,希望通过近乎透明的监管解决收费欺诈和信息骚扰的问题。
MISC不仅仅规定了计费方式,围绕计费和信息骚扰还设定了很多业务流程限制,MISC业务流程限制对SP业务创新日益构成障碍。面对MISC平台的业务检查机制,SP业务如果不符合MISC的规定,就无法正常开展。
从提高SP业务的灵活性来看,需要适度放开MISC对业务的过多限制;从监控的角度看,即便在目前的限制条件下,SP想进行非正常的运营,也不是困难的事情,MISC需要更严格的限制。
什么原因导致SP市场出现如此两难境地?运营商监控上出现矛盾的症结何处?
价值链错位
天文学中的三体运动与两体运动看上去差异不大,复杂度却高了一个数量级。SP通过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运营商缴纳信息费,运营商将收取的信息费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账给SP,看上去简单的三体关系,执行起来则比较混乱,这似乎从天体力学中的三体运动能看出点征兆。
从业务流程上看,SP是服务提供者,用户是服务接受者,SP和用户构成服务和被服务关系。但从交易流程上看,用户并不是直接将钱交给SP,而是交给了运营商,所谓代收费或者代计费。
目前,运营商首先作为通信平台商为广大的SP提供基础服务,其次又充当了代收费的角色。如果运营商从业务控制的角度上进行管理,那么运营商必须将自己定位成业务运营者才比较合适,如果从收费的角度出发,加强信用建设的才能有效解决SP的服务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运营商企图抛开业务运营进行的所谓业务监控,是导致目前SP业务在一个不合理框架下难有创新的原因。
金融性质的业务,并不适合运营商的角色来运营。电子类产品消费国际上采用更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支付,由于国内缺乏足够的信用支付手段,代收费/计费实际上是一种边缘状态的信用支付。
尽管现在运营商表面上将代收费制度改成带计费制度,将收费和计费分开,但由于实际中收费渠道的限制,运营商代替收费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
运营商不合适地充当了两个角色,并将两个角色的责权关系混在一起。打了折扣的信息交易和业务交织在一起,成为价值错位的产业链。
贪婪的赢者通吃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一些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格局越来越明显,石油、电力、电信等行业垄断登峰造极,处于核心地位的巨无霸对整个产业链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在SP初期,SP成为运营商的探路石,想当初运营商忙着找SP要求送接入号码(运营商分配给SP开战业务的号码,通常比移动电话号码短,常常是4~5个数字),就怕SP不满意而不开展服务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现如今,局势逐渐明晰,贪婪作借口,垄断为基础,驱逐SP开始。
结局
SP作为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产物,其产生的理由过于牵强,现在,退场的SP又显得有些悲壮,CP、SP与运营商的博弈结局尽管已经注定,对于运营商,还是难逃卸磨杀驴的责难。
我要啦免费统计
行业垄断背景中,谁还会甘心做第二个SP?平均寿命才一位数的中小企业艰难地生活在宿命中,唉,养活一个企业远比养活一个人要难!
Web Counters
分类
企业与经济

电信业,什么是“神话”

套用一下,电信行业的神话有三种:
一是神话;
二是基础电信运营商做全业务;
三是相信基础电信运营商能做全业务。
中国移动从“移动通信专家”变身为“移动信息专家”,一个字的差别表明中国移动的定位变化,SP(增值服务提供商Value-addedServiceProvider)的丧钟隐约敲响,移动运营商开始撕下脸皮,通吃产业链行动开始。同样,别的电信运营商也不甘示弱,中国电信也从“世界触手可及”正在变成“综合电信信息服务提供商”。
两年前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治理SP的时候,大家已经意识到,这可能是移动运营商驱逐SP的开始,SP将逐渐排挤到CP(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的位置上,现在看来,当初的看法太保守了,中国移动入股凤凰卫视,连CP一起拿下。
SP的存在也颇有中国特色,早期有运营商发挥集体智慧的因素,而这两年,新业务中SP的作用越来越弱,以彩铃为例,与运营商的关系中,SP只是个内容提供者,而SP并没有内容制作能力,只能通过与唱片公司签约,成为运营商的二传手,SP越来越像是陪太子读书,有人戏称,SP只不过是替运营商向用户抢钱的工具,露馅的时候再顺便代替背一下黑锅。如此说来,未来SP靠什么生存真成了问题。
企业往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只是像这样几乎整个行业的运营商都可以全面拓展,并宣称产业链通吃,则有些过于中国特色。
电信运营商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通信集团,但在国资委的统一领导下,并没有形成事实上的市场竞争,两年前的几大运营商高层互换,就是最好的说明,你见过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高层互换么?光同业竞止的要求,几位老总上任几年内就该不许说话,相比之下,险遭官司的李开复先生从微软“调到”google,倒是符合规矩。
现在,在绝对垄断的情况下,尽管运营商经营的更像一个国家机关而不是企业,但其高额利润却丝毫不受影响,无论工作方式、收入还是工作稳定度都是适合养老的地方,在没有了虎、豹的丛林里,体重最大的大象成为最高的统治者,臃华大象的梦想是通吃产业链。
国家垄断情况下的“通吃”幻觉肯定还会持续,而且在一定的时期还能得到正向的反馈,但没有吃荤胃口的大象恐怕最终逃不过自己一关,消化不良,你无论如何讲电信运营商通吃产业链的种种利益最大化理论,我只相信一点,社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的方向,运营商通吃只能是神话。
我要啦免费统计
是神话就有破灭的时候,不是自己清醒就是别人揪醒。当然唤醒的角色也不大可能是现在的SP,SP或将死去或将转型,成为这一段历史的记录者。
Web Counters
套用一下,电信行业的神话有三种:
一是神话;
二是基础电信运营商做全业务;
三是相信基础电信运营商能做全业务。
中国移动从“移动通信专家”变身为“移动信息专家”,一个字的差别表明中国移动的定位变化,SP(增值服务提供商Value-addedServiceProvider)的丧钟隐约敲响,移动运营商开始撕下脸皮,通吃产业链行动开始。同样,别的电信运营商也不甘示弱,中国电信也从“世界触手可及”正在变成“综合电信信息服务提供商”。
两年前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治理SP的时候,大家已经意识到,这可能是移动运营商驱逐SP的开始,SP将逐渐排挤到CP(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的位置上,现在看来,当初的看法太保守了,中国移动入股凤凰卫视,连CP一起拿下。
SP的存在也颇有中国特色,早期有运营商发挥集体智慧的因素,而这两年,新业务中SP的作用越来越弱,以彩铃为例,与运营商的关系中,SP只是个内容提供者,而SP并没有内容制作能力,只能通过与唱片公司签约,成为运营商的二传手,SP越来越像是陪太子读书,有人戏称,SP只不过是替运营商向用户抢钱的工具,露馅的时候再顺便代替背一下黑锅。如此说来,未来SP靠什么生存真成了问题。
企业往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只是像这样几乎整个行业的运营商都可以全面拓展,并宣称产业链通吃,则有些过于中国特色。
电信运营商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通信集团,但在国资委的统一领导下,并没有形成事实上的市场竞争,两年前的几大运营商高层互换,就是最好的说明,你见过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高层互换么?光同业竞止的要求,几位老总上任几年内就该不许说话,相比之下,险遭官司的李开复先生从微软“调到”google,倒是符合规矩。
现在,在绝对垄断的情况下,尽管运营商经营的更像一个国家机关而不是企业,但其高额利润却丝毫不受影响,无论工作方式、收入还是工作稳定度都是适合养老的地方,在没有了虎、豹的丛林里,体重最大的大象成为最高的统治者,臃华大象的梦想是通吃产业链。
国家垄断情况下的“通吃”幻觉肯定还会持续,而且在一定的时期还能得到正向的反馈,但没有吃荤胃口的大象恐怕最终逃不过自己一关,消化不良,你无论如何讲电信运营商通吃产业链的种种利益最大化理论,我只相信一点,社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的方向,运营商通吃只能是神话。
我要啦免费统计
是神话就有破灭的时候,不是自己清醒就是别人揪醒。当然唤醒的角色也不大可能是现在的SP,SP或将死去或将转型,
成为这一段历史的记录者。
Web Counters
分类
企业与经济

高端对话(4):创业心理,冰与火的选择

         【醒客按】“你创业了吗”逐渐成为见面的问候语,似乎又回到了90年代的创业高潮时期,只要你说自己在创业,就会觉得自己脸上光彩照人,尽管从CAO、CBO…CXO到前台可能都是Founder(创始人)一个人。
        创业的动力莫过于成功的巨大诱惑,梦想可以成就一件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可以与比尔盖茨、杨致远、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一起引领潮流。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知道,创业成功的另一面是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可能功亏一篑,但很多创业者对成功到来之前的漫长征途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等真的上了战场后,才发现与梦想中的挑战迥然不同。
        被渲染的创业故事,并不是挥斥方遒的浪漫,也不是激情燃烧的生活,甚至连克服艰难险阻的悲壮也没有,只有单调、乏味的苦修生活。不是每天和巨人搏斗,而是时刻面对一些毫无生机的琐事。
        嘉宾意见根据6月1日,由新浪IT沙龙协办的首届“清华杯”创业大赛正式开幕上高端对话环节内容整理。
        腾讯COO曾李青:
        我看过一本书,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太长,养活一个企业远比养活一个人难。我们刚才讲到一些困难。
        我奉劝想创业的人,如果天天都想我的目标画像就是李彦宏,我可以告诉你,你20%的机会都没有。你的目标是把企业做好,把商业模式做好,我自己亲身的体会是我们当时一起去创业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今天会怎么样,只是一步步、踏踏实实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你公司就会好,你个人的财富才会上来。我看到现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好象氛围有点过于浮躁。
        我还想跟大家说的,大家在创业的时候,选择合作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的感觉,一般一个成功的企业有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合作方一起来合作,这样企业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像QQ,我们有五方,从创始到现在一直都在,你选合适的合作伙伴,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创业,成功的机率比你一个人跑出去创业要高很多。
        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羊东:
        成功的企业大家都看到了,不成功的企业肯定有一些被风险投资商杀掉了,这也是你要选择一家成熟风投的原因。
        为什么大家谈了这么多负面(不激情)的东西,是为了大家在创业的时候,更多地小心求证。
        红杉资本合伙人张帆:
        我的PPT中,已经删掉很多煽情的东西。
        如果人人都像比尔.盖茨,人人都像李彦宏,是不现实的。上次我在交通大学创业大会上说,我们干就干,想做就做起来,把资源投入进去。但是需要严谨、求实,把自己创业的机会和所承担的机会成本进行很好的分析,才可以走入到创业里面去,把事情过于简单化,对创业者来讲会得不偿失。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林栋梁:
        创业,会承担很多别人承受不到的压力和痛苦,也会享受创业成功的财富。你要有财富和喜悦,就一定要承担别人没有的失败、压力、痛苦,你要能接受失败才能接受成功。
        如果我们满腔激情创业,但是很难满腔激情地去承担失败。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我们看到成功的例子不少,看到失败的例子更多。你在做的那一刻起,就既面对成功也既面对失败。激情可以帮你做事情,但是激情很难帮你做成功。(文/醒客)

分类
企业与经济

高端对话(3):风险投资家的口味与胃口

        【醒客按】当创业者开始寻求投资,问题便接踵而来,这个尚不能独立生存的项目到底值多少钱?创业的痛苦能够兑现多少真金白银或美刀?当创业者还难以保证拿得出10万元的住房首付时,他正在为自己的项目是卖100万还是1000万辗转反则,夜不能寐。
        风险投资商为什么慷慨地把钱交给素不相识的创业者,由他们而不是自己去烧钱,是不忍心问到焦糊味,还是真能降低投资风险?
        如果不考虑具体的项目,投资商单次投资额度是多少?风险投资家们如何甄选项目?这些不仅是投资商需要考虑的,也是创业者需要知道的,因为风险投资商需要考虑自己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嘉宾意见根据6月1日,由新浪IT沙龙协办的首届“清华杯”创业大赛正式开幕上高端对话环节内容整理。
        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羊东:
        投资规模和数量,跟你基金的规模和当时就想做的事有关系。
        我们第一个基金是20亿美金,第二个基金是6亿美金,算起来,我们要投几十亿的项目。小项目不是考虑的重点,关键性的小项目还是会投,只是在投小项目的时候会非常非常挑剔,要看你能不能涨成几亿美金、十几亿美金的公司,好得项目早期投资要更划算,一年前是一百万美金,说不定一年后就变成一千万美金。
        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很好,从回报来讲,我们会投比较大的项目。
        商业计划书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我们需要明白,你是谁,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把钱交给你就放心,为什么判定被投资的人能力比别人更强。
        一个成熟的创业者或者成熟的投资商不会说一个商业计划书管三年五年,后来的调整是必须的,商业计划书只是大家讨论的起点,并不一定要把商业计划书写得很漂亮,但是一定要把你自己很本质的东西写进去,比如,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你是值得托付的。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林栋梁:
        我们一般投在早期的项目,随着规模大了以后,也会投比较大的项目,几千亿美金我们也可以投的,最小的规模,项目还会投两百万、三百万人民币,但这种项目不是很多。
        我们为什么愿意投这么小的项目?可能这个项目是早期,非常非常早期,有机会,但是没有人做过,我们就会帮助创业团队去用我们的钱和他们的时间一起去探讨,看看有没有成为大公司的机会。我们投每个公司都希望它能够成为非常了不起、非常优秀的公司。如果我们投项目的话,至少要有几亿美金市值的可能性,才会考虑投资。
        我们做投资,不会管理企业,所以一般不会去控股,投资企业占股比例50%,很难程度上是不得已,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50%的控股。
        从数字上来说,我们对自己的判断相对来讲更有把握一些,我们在行业里面已经做了很多的投资,对投资领域已经很熟悉,创业投资者商业计划书里面会有很多假设,我们自己会和找到的专家和创业者一起交流达到这个数据的可能性,也会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红杉资本合伙人张帆: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对风险投资商来讲,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能管的项目是有限的,人能做董事会的席位数目也是有限的。(因此会倾向于投资较大的项目。)
        最终来看,处在早期的项目,投资额虽然有限,但风险巨大,如果考虑这样的投资,标杆是比较高的。这样的企业虽然我投的钱数少,但是将来增长的空间要求非常大,而且所选择的条件各方面也相对苛刻一点,没有绝对的底线,没有说什么项目绝对不投。最小投资大概是四百万美金,看来投资额度范围还是非常广的,我们希望在项目成长过程中能够帮上忙。
        在被投资公司未来发展中,我们扮演的角色和所能带来的回报应该匹配,我们基金投资回报很大,一般来讲我们投的数额很小,在公司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的话,对我们来讲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以后的讲座里面我会跟大家讲商业计划书的组成部分,财务预算这块,我们会看公司提供的商业计划书财务预测,很大程度上,我们是观察和了解,到底创业人对行业有多少洞察力,能够看得多透彻,如果一个商业计划一打开就说每年达到5倍的销售目标,我们会和第三方行业专家一起,对你所做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认证和推断,看看是不是大家认可的东西,否则,商业计划书数据就会越写越大,要不然就容易被圈钱。希望大家相信风险投资者的判断能力,不会被夸张的数据迷惑。(文/醒客

分类
企业与经济

高端对话(2):与风投恋爱,一夜情还是结婚

        【醒客按】新经济之前,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文明,点滴积累,三代成就一个绅士是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
        现在,对于许多创业者而言,风险投资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有句古话:有奶就是娘,创业者对风险投资的追逐常常大于创业本身。
        急于找到投资想“兑现”的创业者,看起来像玩“一夜情”,他们所有计划的终结点锁定在拿到风险投资的那一刻,似乎一切只为风险投资而来,而所有工作,不过是为了让投资商看上去更漂亮。
        风险投资商说,投了钱,就像结婚一样,是要一起过日子的。
        风险投资家们关于“风险投资商与创业者如何建立信任”的解释,能够给你一些启示吗?
        嘉宾意见根据6月1日,由新浪IT沙龙协办的首届“清华杯”创业大赛正式开幕上高端对话环节内容整理。
        红杉资本合伙人张帆:
        风险投资者会问创业者一些问题,感觉像在刁难创业者,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信任关系,创业者应该真诚沟通,如果一开始把故事描述得很好,像办法掩盖漏洞,这样会为以后大家的信任存在潜在的危机。
        比如:创业者在企业当中担任什么角色,也许企业壮大之后创业者不是最好的CEO人选,而是CTO人选,投资者会让更有适合的人做CEO,这种透明沟通,会为投资人和创业人之间建立信任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林栋梁:
        林栋梁:风险投资商投了钱,就像结婚一样,实际上就是选择一个伙伴,大家在伙伴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大家没有信任,或者对你讲的事情没有去理解,在将来的工作中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项目投资要建立在信任、对创业者的能力了解的基础上,如果你有问题、缺陷,早晚都会暴露出来,隐瞒是没有必要的缺点,应该坦诚沟通。
        腾讯COO曾李青:
        风险投资与企业沟通的时间都会比较长,不会一周、两周、两个月,他会不断问你关键业务指标的数字,观察未来关键业务指标的增长率。有一个技巧,现实的数据是什么样,就应该是什么样,未来的宏图倒是可以描绘得更大一些。
        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羊东:
        我觉得是两方面,一个是在投资之前的信任,一个是在投资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两点最能体现个人风格。
        我最怕创业者是理想主义者,自己说的事自己特别信,其实并没有想清楚,说过之后也没有想过后果,他挖了一个坑,自己跳下去了,拉着别人也都往下跳。最后他把自己装进去了,也把我们装进去了,他骗人也没有大这个胆,不是为了自己去骗,但是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如果你真对企业有信心的话,控制投资人的心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一旦他对你失去信任,或者你说的话他不相信,反作用力是非常大的,对企业的杀伤力也是非常强的。我们中国生意人非常提倡一句话,就是话不要说满了,你不说满也完全可以把这个事情做满,如果说满但是事情做不到的话,失去信任,对公司也是非常非常不利的。
        【醒客按】创业者急着找“一夜情”,投资商想结婚,都是利益惹的祸,创业者希望快速兑现创业付出,但投资者的利益却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运营来实现,分歧也就出来了。
        通常只有一方有利的生意是没法的,创业者需要从资本回报的角度替投资人想想,做事的目标和出发点才能更正确。
        投资商想“结婚”,其实也只是托辞,以商业营利为目标的风险投资,更像是“情人”,当你青春不再,人老或者色衰,情人也就要离开了。
        说到底,这是一场博弈游戏,别想着自己一个人赚,大家才会有机会。(文/醒客

分类
社区与传播

公社与公路

与去年每次聚会大侃web2.0模式不同,最近身边的不少兄弟开始推出五花八门的互联网服务,之所以没说他们是web2.0服务,是觉得他们有比web2.0模式更有意义的现实基础,前一阵子先后介绍了一些,今天要介绍的是胡狼“伙聚”,此前,它叫做“阿比酷”。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阿比酷”,阿比酷的含义也有些难懂,如果叫“比酷”就最合我的心意了,听说老蒋已经捷足先登了。
“伙聚”,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参与者对外共享自己付费获得的WiFi接入点,这些共享的接入点最后连接成一张覆盖全球的WiFi网络,会员可以享受随时随地WiFi共享接入。
如果思路最终能够成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酷的东西,像胡狼自己说的,“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有点酷,是太酷了,酷到很多朋友都觉得想法太好,太难做到,太理想主义。”胡狼的顾虑有他道理,这是一个利益的世界,奉献性的东西,又那么好,说服别人的难度相反会提高。
如果,我们就是理想主义者,伙聚公社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2.0应用,从用户中来,回馈到用户,所谓用户参与。web2.0并不是什么万能药,但是,在几乎不增加用户成本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使用价值,这一点却非同寻常,似乎映证另一个命题,只有web2.0能够承载(商业)价值才有意义。
WiFi本身是热点,当3G被炒烂之后还姗姗未来,人们对移动应用的热情正在转移。除了不太适合高速移动之外,WiFi相关的技术正日渐成为3G的竞争对手,移动运算的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
“公社”,作为一种经济体,由于缺乏细致的经济学杠杆,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市场单元,但是,从娱乐与使用的角度出发,公社倡导的共建、共享的思路,却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使用价值,我对于web2.0的认同不在于其创造了所谓的“民主”思路,而在于这种貌似“民主”实则更等级化的结构下,激发了用户的价值创造。
其实所有的趋势下,我更相信,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更基本的驱动力。无论多么眼花缭乱的应用,抛弃其偶然性的扰动,没有解决生产效率问题是不会有真正前景的。
“公社”倡导的大家参与,实际上是对传统互联网不均衡的单向价值的拓展,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几乎所有的web2.0的项目中,都看到了“公社”的踪迹。
“伙聚”推进的共享WiFi接入,是基本不改变现有物理网络的前提下,重新组织的一张“逻辑”意义上的独立网络,这个网络的能够提升原来物理网络使用价值。
网络接入,是信息时代的公路服务,是基础的基础,随着接入成为一种成熟的服务,接入本身的商业价值并不明显,因此,“伙聚”网络的真正价值在于,在一张逻辑上独立的网络公路上,能够跑上“伙聚”标准的汽车,此所谓醉翁之意不在路。
分类
社区与传播

互联网的push(推)和pull(拉)

        郑治两周前给了我一个连接,是个叫e准的网站,郑治是IPTV专家,e准和电视节目有关,不过郑治以世界杯作为诱惑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我是铁杆非球迷。
        做过sp的人都喜欢这个词push(推,向用户发信息),push一条信息到用户的手机上,常常意味着收到一份钱,颇有些来一个人,舀一碗豆浆收一块钱的充实感。
        做互联网的人其实更熟悉另一个词pull(拉,用户主动浏览信息),互联网到现在为止,还是用户主动浏览的模式,用户想不起你来,你的信息就无法被用户看到,所以许多网站总是想方设法让用户设置成首页,这样当用户打开浏览器的时候,第一个光顾的总是自己。
        互联网采用是pull(拉),这个比较好理解,信息的发布者,并不知道谁需要信息,想push找不到对象,再则,浏览器被设计成了请求接收模式,没有服务器主动传送的渠道,即便是电子邮件,也不是直接发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而是由用户的计算机到邮件服务器上获取(pull)。
        无线应用采用push(推),有着商业利益的考量,push出去的是信息,进帐的真金白银,愿意push还是等用户来拉,商家如何决断也比较好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
        手机上的信息展示量通常很少,不太适合长期和大量的信息阅读,但手机与人相影而行,倒是适合紧跟人的信息。
        许多人抱怨普通互联网信息与人无关,导致了大量与阅读者无关的信息,除了网站对其读者阅读习惯缺乏了解之外,还因为有很多信息,甚至读者自己没有看到之前都无从知道是否感兴趣。你想看今天哪一条新闻?许多时候,面对google看似万能的搜索输入框,不知该填写什么才有自己要的结果。
        说到底,一些信息与你到底“无关”还是“有关”需要后验决定,这时候看上去信息冗余或者无关信息充斥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必须的。信息并不都具有确定的个性化属性,对于那些个性特征不明显的信息,让用户来pull(拉)是合适的,pull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
        通常,手机上适合需要及时处理的、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比如日程提示、通讯录等等(对于那些时间宽裕,把手机当成pc,在互联网上泡论坛之类的不在我说的通常之列),而需要用户pull的信息,由于“多余”信息的存在,会导致手机这种小设备阅读不方便。
        e准,提供电视节目提醒服务,你通过互联网设定你的兴趣,你需要的节目提醒将push到你的手机上,这种节目提醒与用户自己设定的本机日程提示不同,节目提醒可以是动态的,而自己设定的日程是静态的。举个例子,自己在手机上设定的某场足球赛的日程提醒,将会按照设定者设定的时间和内容提示,而通过网站定制的信息,当比赛因故发生推延的时候,或者参赛队伍发生变化等,相应的提示信息会做出合理的变更。
        e准把需要用户到网站上pull的电视节目信息,变成了手机上的push,当RSS定制服务遭遇各种困难的时候,是定制类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也是个性化应用的一种有益探索。
        e准还没有解决RSS定制中的问题,定制需要用户参与,具有灵活性,但用户常常不能准确地定制自己想要的信息,存在的“技巧性”门槛到底如何解决?
        当手机上定制类服务商日渐增多,多家定制服务之间如何平衡,不至于让用户重新陷入定制导致的信息过载?
        还有一个中国本地化的问题是,短信等sp服务,已经被一些服务商过度破坏性开发,如何让用户放心使用也是个问题。
        sp手机业务,随着wap的普及,算是无线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有线、无线一拉一推,有着不同的业务特征。如何将有线、无线平衡发展是未来互联网的一种机遇。(文/醒客

分类
企业与经济

高端对话(1):创业者如何与资本沟通

        前言:6月1日,由新浪IT沙龙协办的首届“清华杯”创业大赛正式开幕,未来一段时间,IT沙龙的活动将结合创业大赛来展开,“高端对话”系列文字整理了大赛开幕式上最后一个环节高端对话的一些话题。 
        考虑到对话是口语,整理成书面时作了些调整。 
        【醒客按】风险投资在一些创业项目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对许多创业者而言,寻找“资本”成为助力者是一项重要任务,随着风险助推的创富神话增多,一些创业者开始抱着“接力跑”的心理,他们并没有想自己一个人走到底,而是想如何将“创业接力棒”交出去,甚至,把找“接棒者”看成是比如何跑更重要的问题。 
        创业者在探究着“如何与资本沟通”颇有些学生在探寻“如何参加高考”的味道,沟通背后有着许多不是沟通能够解答的问题。不管你的沟通技巧如何,投资者不给没钱的人投资,这是真理。
看看风险投资家们如何回答。 
        红杉资本合伙人张帆: 
        如果有创业的想法和念头,跟风险投资接触应该不是难事,尤其是一些有比较好背景的创业者,国内比较活跃的VC比较多,像IDG、软银、还有北极光,通过一些活动可以很容易接触到VC。团队和VC进一步的沟通,如何把一个想法尽可能全面地向VC做展示,则是需要具体考虑的。 
        在国外,有一种说法,就是电梯间演讲,你跟VC在电梯里,从一楼上到十楼,30秒时间内,你需要想法说清楚,并且让VC得到计划的要点。这不能说是纯粹的技巧,但在谈话中用非常简单、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是很重要的。团队和VC有很多可能的会面形式,在VC办公室,在创业者的办公室,甚至学生住的卧室里面。 
        VC想知道创业团队怎么合作,如何在没有大的资源情况下把架子搭建起来。不光是探讨美好前景,很多时候是考虑团队可能遇到的困难,回顾过去曾经的艰辛。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林栋梁: 
        任何企业仅凭第一面很难和VC沟通充分,创业者要尽快了解对手,有助于让VC更了解你所接触的行业和你们竞争的优势。 
        有一点非常重要,诚实。很多创业者、创业团队,很夸大,把他的成就讲得天花乱坠,但实际和他讲的差得很远,这会涉及到别人对这个人做事把握性和诚信的评估,风险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团队对做事的把握和做事的诚信。 
        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羊东: 
        再怎么说,VC数量比创业者的数量少了很多很多,有时候并不是VC傲慢或者VC不愿意跟你接触,是因为天然的不对等本身不允许。 
        如果你跟VC接触都找不到渠道的话,我很难想象你在做市场的时候能找到渠道,我也很难想象你做以后的事情会找到渠道。 
        我们问过一些很聪明的创业者,问他一些问题,谈着谈着他就急了。有些问题我是成心这么问的,你的产品做出来,人家提一些问题,你都没有耐心,这样的人很难把企业做成功。如果你对你自己的商业模式非常有信心,那么你也经得起批判思考,没有问题的话,那么你跟VC接触,一定会成功。(文/醒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