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忘记点击率到底有多难

        点击率是一个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东西,做网站本来是为了赚钱,但老网友会“秘传”你,先做点击率再说,因为没有点击率别人对你不感兴趣。等点击率起来了,你想赚的钱连影子还看不到,点击率也快成了“保健品”了。
       大家在评论点击率的时候,常能够把点击率和网站价值分开来看,尤其是在web2.0时代,都认为点击率早该下岗了。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网站或者博客,又完全变了一个态度,不仅徐静蕾博客点击突破千万是重要的宣传事件,即便一些非常强调圈子的博客作者,在博客点击破十万、二十万的时候,同样会庆祝一把。
        第一次互联网浪潮的时候,点击率就曾经让互联网创业者朝思暮想,伴随着互联网起起落落,CNNIC的统计换成了今天的Alexa排名,点击率至上的思路并没有根本变化,互联网创业者的聚会上,先Alexa排名进入一千,后找投资辅助上市,是默认的成功公式。
        问题是,看谁富不富,不能仅以谁家门口经过的人多来决定,即便是商店,也不是去的人多就赚钱多。否定点击率非常简单,忘记点击率,并不那么容易。
        看中点击率,是因为点击率代表了网站价值,如果找不到比点击率更好的评价网站价值的办法,点击率依然会是大家追捧的对象。高考不是很好的人才选拔方式,但没有比高考更好的方式之前,只能认高考。
        老白前列举blogger的钱途,算来算去,还是与点击率关系密切的广告占了优,其余方式对于普通的博客,可望不可及,后来又补了一篇,依然还是广告,说到底,没有找到依赖点击率之外的互联网模式之前,点击率是唯一的底牌。
       web2.0流行,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点击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不以点击率论英雄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是,我们现在分明只是拿起了锤子,叮咣叮咣之后,砸碎了旧世界,却还没有来得及创造新世界。

分类
企业与经济

只有“保健品”才能流行

胡狼说搜索引擎是企业保健品,颇有一些感触,在中国,不入行很难知道真实的“规矩”,等真的懂了规矩,又发现不大可能大张旗鼓地交流,文明发展到现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依然是最好的办法。
前一阵子,一个小兄弟,写了篇颇有指点江山味道的文章,我“教育”了他一通,他从行外看到的理由十足的所谓盈利点之类的东西,对于企业来说,其实不足一提,看到猫上树,便说老虎不上进,还没摸到门道呢。
小兄弟觉得被“鄙视”了,稍显有些不甘,拐着弯告诉我他的文章认可度很高,其实,他所说认可度高,就是被几个网站转载了一下,转载不过出于点击率考虑而已,你敢喊,别人就敢发,又没什么后果,有什么了不得的。说实话,按照小兄弟的资历,他的分析能力算是不错的,只可惜,这不是一个靠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的时代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只不过处在转型的中国尤为突出一些。
对于搜索引擎的看法,无论keso还是吕伟钢都说出些道理,虽说他们涉水远深于小兄弟,本质上还是一样,分析也只能算是保健品,治不了病吃不死人,不是两位不才,是这个环境太特殊。
和胡狼的感觉一样,当我从一个行业转入到另一个行业的时候,才知道,外界对于行业内的认识实际上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行规”远比哈佛MBA教程有效,大家都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说的是地域,如果从行业上看,远比那些乱七八糟分散的非洲部落要厉害,所谓隔行如隔山。
行走于在这种貌似统一的市场上,只有“保健品”才能流行,你无法知道你面对的患者得了什么病,要么他不说,要么说的也不是真的,作为医生,只能开个“保健品”了事,找不到病根的病人也只能在不同的医生之间靠“保健品”来碰运气。
我小时候当地有个郎中,无论什么人看病,开的都是一个方子–酵母片,相对于那些有过误诊经历的医师,他声名鹊起,成了一方“神医”,日后很长时间我才知道其中的奥妙。
我们有意无意的成了保健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许多信息是“保健品”,要么作者身不由己,只能说些不疼不痒的话,要么是对相关的行业无法深入,最后变成了不疼不痒;许多的产品也是保健品,复杂的环境,产品做的针对性太强,不是宣传成本过高就是市场期太短。
找不到对证的药,保健品总比没有强,而保健品是一种没有后果的东西,既没有好的后果也没有坏的后果,买卖保健品唯一就看谁会吆喝。花花绿绿保健品和操纵者,无论你是否理解,或者不懈一顾,正在大行其道,最终我们只落得对产品的功效失去了关注的兴趣。
什么时候独立第三方评论变得有价值了,什么时候产品能够不怕消费者问责了,中国是最大的统一市场才不是虚名。
分类
业务模型

信用时代加速,代收费还能走多久

       周六打开MSN邮箱的时候,MSN成员服务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MSN将和招商银行合作推出信用卡,互联网服务商和银行合作推出信用卡,我是第一次听说。
       国人的信息产品消费,听到最多的是“电信代收费”,就是你发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移动运营商在你的手机账户中扣钱,替代你向服务商支付的那种方式,通过电信代收费,弹指间完成付费过程,非常方便。
       不过,方便的代收费过程存在明显的漏洞,用户和服务商之间隔着运营商,交易总是间接的,服务商的行为只能靠自律来规范,最终,电信服务欺诈成为每年315晚会的投诉重点。代收费过程部分取代了正常的货币流通,却又难以做到货币流通的严格性,加上运营商还要扣取高到10%以上的分成,代收费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支付问题。
       与代收费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各个服务商推出的虚拟币,比如:滕讯的Q币,百度的百度币等,虚拟币与服务商的信息产品联系在一起,在一定范围内替代正常的货币流通。
       虚拟币虽然能够解决快速支付的问题,但却是相对封闭的流通系统,完善的虚拟币建设实际上是每个企业都建设自己的小银行,而且,当虚拟币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将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冲击,从长远看,国家不可能允许其大规模发展。
       货币流通是银行的事,银行系统应该承担起支付的职能,在银行网点遍布城乡的情况下,我们却经常听到支付渠道这个名词,而且一些新兴的企业成功往往是因为快速建立了虚拟币发行渠道而成功。
       代收费、虚拟币是在支付手段欠缺的情况下,由于银行信用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受国家的整体政策影响,一个企业常常难以推动,这是企业选择代收费等渠道,边缘性地替代银行职能的原因,但企业解决支付的真正之道在于通过银行建立通畅的信用支付渠道。。

       现在有了,MSN与招商银行共同推出信用卡,迈出了信用支付的重要一步,当然,这仅仅是开始,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刷卡消费电信代收费、虚拟币成为过去。

分类
业务模型

web2概念(5):业务价值体现

 引进用户主导型的平台
        以前,企业方(信息发送方)把握主动权,决定发送给用户什么样的信息,而现在的Web2.0,用户方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分布在不同站点的信息通过内容聚合便于用户使用、加工。如果使用像Grease Monkey这样的工具,即使不搭建网站,用户通过终端软件也可以内容聚合。
        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用户不仅能获得大企业,大众传媒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在浏览信息、网络购物的时候,将其他用户的信息作为判断价值的基准。使用自媒体的传播信息的可信度虽令人担忧,但是,作为不受广告及企业意图左右的中立观点,具有存在的价值。
        比如说正在进行网络化、电子化的企业,是否可以尝试一下,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去控制商品的宣传,而是去搭建一个尊重用户主导权的网站,比如设置用户间交流的平台等,使得用户充分了解产品呢?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你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才行。
        也就是说,用户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又自主的发送信息,从而充分地展现出了对网络平台的主导权,当然由于这种情况对于现有价值链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因此,格局的形成注定不会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或许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最大限的利用传输信息
        为了使传输信息不容易被竞争对手窃取,利用用户共享数据的Web2.0进行业务活动很有好处,理由如下:
         1)通过共享数据的增加,自己公司的网站的信息量也会增加,网站的利用价值会升高。
         2)通过对共享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各种各样的动态,积累购买行为信息。
         3)通过加工、挖掘共享数据,可以推动增殖业务。
长尾模式挖掘
        长尾模式的针对的是传统商务中的小额市场,依靠小额市场的销售积累,要想从长尾模式积累到足够赢利的销售量,需要一定规模的目标顾客群,长尾分析图中的横轴,就是作为业务目标市场的总体数量,这个横轴到底是按商品量还是顾客数量来排列,依不同行业而异。
同步信息
        信息同步的RSS/ATOM Feed,本质上虽然是用XML 记录的网页的标题、摘要等,但是,对于如何同步信息存在多种可能性,已有的RSS/ATOM feed常见的包括下列几项:
        新闻内容、博客内容 、企业新闻发布、搜索结果概要、声音和影像(Podcasting)、广告。
        上述信息内容还有可能扩张到其他有价值的信息领域,比如:向用户发送详细的商品信息;发送的商业活动中的确认信息;企业决策信息等等。可能需要具体解决业务、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新的标准化网络服务,用户的信息交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内容聚合与被内容聚合
        内容聚合包括两方面:你是来聚合别人还是别人来聚合你,这需要考察一下自己定位,成为内容聚合的主体去搭建新的内容网站,还是公开Web API和RSS/ATOM Feed,成为被聚合的对象,充分考虑两种情况分别对自己的公司有哪些好处和坏处。web API会产生业界间互联网站点联盟,RSS通过推广,拓展的不光是自己的网站,而且扩展到了无数的其他网站及RSS/ATOM 阅读器。相反,如果过分依存单一网站内容的话,又伴随了降低服务可用性及可信性风险。

        像这种在真实世界的商务中不可能的事情,在网络业务中却可能发生,理解这些的基础上搭建业务网络,才是成为Web2.0时代的最适合企业的条件。
感谢Revic Global张宇小姐翻译相关的日文资料,本文根据日文翻译稿整理。

分类
业务模型

什么叫Mashup

最近,Mashup这个词被很多许多web2.0爱好者提及,那什么是Mashup呢?一个朋友问我。我说Mashup就是内容聚合,他说,内容聚合我早就知道了,为什么许多人还用Mashup这个词呢?从一些朋友提供的有关Mashup的定义来看,大多用混血、糅合等等来解释Mashup,读者并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概念。

分类
业务模型

再说Google OS

写了Google的操作系统重要吗,引来不少声音,感谢大家的关注,下面就相关的问题解释一下:
1.Web OS 到底是什么?
我也没有找到关于Web OS的权威解释,通过我查到的一些中英文资料(如:Duke大学),Web OS提供面向网络的操作系统服务,包括:网络资源寻址、全球名称空间、远程执行程序(在客户端执行服务器程序)、资源管理、认证与安全。
一些共识应该是,Web OS支持丰富的网络操作,比如:网页浏览、RSS阅读甚至直接支持一些Web API,提供集中的、全面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基础网络应用)、友好的(便于使用)Web资源访问能力,是一组网络功能的集合。
表现上可以是一个软件包,安装这个软件,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联网。
Web API也需要解释一下,全称是Web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网络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有点类似于微软提供的Windows API,微软的Windows API提供了本机的操作接口,Web API提供了网络的操作接口。从这个角度讲,把Web的基本操作程序封装在一起,称为Web OS有其合理性。
2.Web OS是Application(应用程序)还是OS(操作系统)?
有人认为,通过Ajax等技术,浏览器实际上已经能够实现很多所谓Web OS的功能,Web OS如果只是个增强的浏览器,应该叫做Application而不是OS.
这确实是个问题,实际上说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并没有划一的界限,当初的中文之星你说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呢?更早期的UCDOS(一种对DOS进行汉化的外壳程序)呢?总体上说,操作系统提供了系统的资源访问能力,应用软件提供某一方面的具体功能应用,理解到这一层就可以了,而无需死抠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含义。
3.WebOS是装在裸机上的吗?与本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什么关系?
Web OS是不是装在裸机上,对于Web OS来说,并不是一个关键点,就像早期的Windows 3.2是运行在DOS上的操作系统一样,Web OS可以是运行在本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上的一个外壳式操作系统,当然,也可以像Windows 95以后的版本,直接运行在裸机上。
操作系统是不是需要在裸机上运行并不关键。关键是是否提供了完备的网络资源操作接口(包括人机接口)。
4.操作系统为什么不重要?
有人质疑将来操作系统个人制造的问题,这显然是有些误解,我并不是说一下抛弃微软的windows系统,而单独做出一套全新的类似Windows的操作系统。
做过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人应该有些感受,程序员可以利用微软提供的Windows CE、Windows XP embedded或者Linux,自己创建某一个设备的操作系统,并且新的操作系统并非是微软一家的东西,可以融合多厂商的不同功能模块。
当初业界要求微软公开Windows API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业界共同打造操作系统软件,但那个时候开放API标准的实际操作比较困难,现在Web时代,基于Web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不同的程序和服务能够方便的进行对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操作系统可以分解成许多的功能模块,不同的模块出自不同公司之手,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当所有人都能够自由定制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序一样,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是程序员一个人的功劳,他需要利用开发库等一些列中间产品),就象今天小学生就可以自由编制程序一样,这确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5.GooOS,Google 操作系统会是什么样子?
51.la Free Site Stats
GooOS会是什么样子,一些人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有所透露,但也没有找到权威的说法,我想,GooOS在未来一段时间,主要形式会是像google桌面一样的外挂产品,外挂到Linux、Windows、Apple等操作系统上,当然,一些领域Google推出基于裸机的GooOS也完全可能。
更新:
6.定制操作系统和开发操作系统有多大区别
Chen在评论中说道定制操作系统和开发操作系统,现阶段来看确实有些区别,实际上也并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因为所有的程序设计(包括开发操作系统或者定制操作系统)变成越来越接近“搭积木”的游戏,而真正的不基于第三方的汇编级编程已经很少了。
由于人类已经在编程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产品,操作系统结构和源代码也将会是人类共享的知识财富,这也使得开发/定制操作系统的区别变得越来越小。
第一篇文章中没有区分定制和开发操作系统,不是一个疏忽,而是我认为不远的未来将是一回事情。
< strong>7.google的核心是什么
google中国的李开复曾经说过,google的核心技术并不是所谓的搜索,而是网络存贮技术,google利用最常见的硬件设备,普通的服务器、普通的内存,通过Google的软件,把google打造成世界上最廉价的存储基地。这是google真正动力,Gmail、google搜索等等,都是基于这种强大的分布式存储而成功的。
保守估计,google在全球各地具有数以十万计的服务器,而且数字每天都在增加。
8.什么是“Google OS不重要”
我说google OS不重要,是说,相比于google推出的那些服务,google os显得无足轻重,Chen说“在一种‘新的技术创新和新的营利增长点’距今仍离之甚远的时候,Google若要从传统理念着手,开发操作系统(非‘定制’),以期能从根本上占据用户的桌面,那我想这种政策,不失为一个虽保守却极为明智的选择。”
goole若同微软拼传统的操作系统,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实际上google os只不过是网络服务战略的一部分,说到底是要整合自己的网络服务,这种整合当然有意义,但不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那种意义。
通过聚合(Mashup),google OS所要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可以做,google价值在于用户和数据而不是软件,这也是人们常常提到的Intel Inside被Data Inside取代的话题。
Web Counters
写了Google的操作系统重要吗,引来不少声音,感谢大家的关注,下面就相关的问题解释一下:
1.Web OS 到底是什么?
我也没有找到关于Web OS的权威解释,通过我查到的一些中英文资料(如:Duke大学),Web OS提供面向网络的操作系统服务,包括:网络资源寻址、全球名称空间、远程执行程序(在客户端执行服务器程序)、资源管理、认证与安全。
一些共识应该是,Web OS支持丰富的网络操作,比如:网页浏览、RSS阅读甚至直接支持一些Web API,提供集中的、全面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基础网络应用)、友好的(便于使用)Web资源访问能力,是一组网络功能的集合。
表现上可以是一个软件包,安装这个软件,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联网。
Web API也需要解释一下,全称是Web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网络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有点类似于微软提供的Windows API,微软的Windows API提供了本机的操作接口,Web API提供了网络的操作接口。从这个角度讲,把Web的基本操作程序封装在一起,称为Web OS有其合理性。
2.Web OS是Application(应用程序)还是OS(操作系统)?
有人认为,通过Ajax等技术,浏览器实际上已经能够实现很多所谓Web OS的功能,Web OS如果只是个增强的浏览器,应该叫做Application而不是OS.
这确实是个问题,实际上说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并没有划一的界限,当初的中文之星你说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呢?更早期的UCDOS(一种对DOS进行汉化的外壳程序)呢?总体上说,操作系统提供了系统的资源访问能力,应用软件提供某一方面的具体功能应用,理解到这一层就可以了,而无需死抠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含义。
3.WebOS是装在裸机上的吗?与本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什么关系?
Web OS是不是装在裸机上,对于Web OS来说,并不是一个关键点,就像早期的Windows 3.2是运行在DOS上的操作系统一样,Web OS可以是运行在本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上的一个外壳式操作系统,当然,也可以像Windows 95以后的版本,直接运行在裸机上。
操作系统是不是需要在裸机上运行并不关键。关键是是否提供了完备的网络资源操作接口(包括人机接口)。
4.操作系统为什么不重要?
有人质疑将来操作系统个人制造的问题,这显然是有些误解,我并不是说一下抛弃微软的windows系统,而单独做出一套全新的类似Windows的操作系统。
做过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人应该有些感受,程序员可以利用微软提供的Windows CE、Windows XP embedded或者Linux,自己创建某一个设备的操作系统,并且新的操作系统并非是微软一家的东西,可以融合多厂商的不同功能模块。
当初业界要求微软公开Windows API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业界共同打造操作系统软件,但那个时候开放API标准的实际操作比较困难,现在Web时代,基于Web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不同的程序和服务能够方便的进行对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操作系统可以分解成许多的功能模块,不同的模块出自不同公司之手,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当所有人都能够自由定制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序一样,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是程序员一个人的功劳,他需要利用开发库等一些列中间产品),就象今天小学生就可以自由编制程序一样,这确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5.GooOS,Google 操作系统会是什么样子?
51.la Free Site Stats
GooOS会是什么样子,一些人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有所透露,但也没有找到权威的说法,我想,GooOS在未来一段时间,主要形式会是像google桌面一样的外挂产品,外挂到Linux、Windows、Apple等操作系统上,当然,一些领域Google推出基于裸机的GooOS也完全可能。
更新:
6.定制操作系统和开发操作系统有多大区别
Chen在评论中说道定制操作系统和开发操作系统,现阶段来看确实有些区别,实际上也并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因为所有的程序设计(包括开发操作系统或者定制操作系统)变成越来越接近“搭积木”的游戏,而真正的不基于第三方的汇编级编程已经很少了。
由于人类已经在编程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产品,操作系统结构和源代码也将会是人类共享的知识财富,这也使得开发/定制操作系统的区别变得越来越小。
第一篇文章中没有区分定制和开发操作系统,不是一个疏忽,而是我认为不远的未来将是一回事情。
7.google的核心是什么
google中国的李开复曾经说过,google的核心技术并不是所谓的搜索,而是网络存贮技术,google利用最常见的硬件设备,普通的服务器、普通的内存,通过Google的软件,把google打造成世界上最廉价的存储基地。这是google真正动力,Gmail、google搜索等等,都是基于这种强大的分布式存储而成功的。
保守估计,google在全球各地具有数以十万计的服务器,而且数字每天都在增加。
8.什么是“Google OS不重要”
我说google OS不重要,是说,相比于google推出的那些服务,google os显得无足轻重,Chen说“在一种‘新的技术创新和新的营利增长点’距今仍离之甚远的时候,Google若要从传统理念着手,开发操作系统(非‘定制’),以期能从根本上占据用户的桌面,那我想这种政策,不失为一个虽保守却极为明智的选择。”
goole若同微软拼传统的操作系统,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实际上google os只不过是网络服务战略的一部分,说到底是要整合自己的网络服务,这种整合当然有意义,但不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那种意义。
通过聚合(Mashup),google OS所要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可以做,google价值在于用户和数据而不是软件,这也是人们常常提到的Intel Inside被Data Inside取代的话题。
Web Counters
分类
业务模型

Google的操作系统重要吗

        上周六,tinyfool参加项目秀的时候说到Google收购Writely的事情,他认为:毫不意外,google要做操作系统,收购writely是webOS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自然而然的事情。google做操作系统,我也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因为它重要而倍感自然,而是因为所谓的操作系统,只是个配角而已。
        Google实现最快速扩展的时候,并没有所谓的操作系统助阵,甚至连个可以上市卖的产品都没有,不管有意或者无意,google是后软件时代的杰出代表,软件替代硬件成为it世界主宰之后,已经变成了配角。现在,对于一个后软件的公司,操作系统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怀疑。
       说google操作系统不重要,并不是说未来不需要操作系统,而是说,制作一个可用的操作系统,未来并不是什么困难问题,就像现在生产PC不是什么困难事情一样,随着软件发展,人们将会发现,做操作系统,甚至将成为学生们的课外试验!回想多年前,练就一身在单板机上用汇编做软件的功夫,现在几乎无用武之地。
       集成电路的工业化,一般芯片的设计不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随着软件设计工具发展,开发一款具体的应用也不再需要专家。保姆可以自行设计清洁软件,司机可以自行设计行车软件,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教案,设计软件只是普通工作流的一部分,而不是其他,那些叫做程序员或者软件开发工程师的专门职位,将慢慢变成历史学名词。
       有无数的文章分析了微软和google的区别,一个集中点是,google引领了服务的时代,服务代替软件,成为新秩序的主宰,google在微软压倒性的软件优势中脱颖而出,在于google掌握了新秩序。
       如果说google掌握了以服务为中心的新秩序,我们不难理解微软近来在Windows Live上的大手笔投入,一贯以后来者领先的微软,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轮赶超机会。只是,在创新上领先了的google为什么要反过来学习微软,搞起操作系统呢?如果不是因为急剧的扩张带来的压力,我找不到别的理由。
       在我看来,自从web流行的那一天开始,基于浏览器的web,从浏览器端看来,就已经是操作系统性质的东西了,随着web2.0技术应用的深入,操作系统特征更加明确,如果某个平台具有良好的web支持能力,需不需要基于本机的“google操作系统”显得那么不值一提。
关于下面评论的答复,请参见:再说Google OS

分类
业务模型

画饼充饥的格子,饮鸩止渴的广告

        看了前些天好几个人写了关于格子的事,老白最后说“我对现在这些卖格子的、买格子的,都有这样一个判断:他们在玩一次有趣的行为艺术”,我的态度要更明确一些:画饼充饥而已。
       老白给出了卖格子的3个原因:“首先,干这件事只需要很低的成本。 其次,每个卖格子的人,都自认为能够提供事件营销的价值。 第三,干这件事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第一条第三条并不构成任何驱动力,成本低并不是生意能够成功的基础,盈利率才是;有成功可能性的事情未必有操作的价值,可以通过机会成本来估算。
       我第一次看到百万格子的介绍,觉得是个小游戏,后来看到不少媒体介绍此事,便想知道一下百万到底有什么神秘,原来“上了当”,百万价值的立足点就在于“我想知道是什么”的驱动,只要有人足够的人对百万格子模糊介绍有兴趣,“看个究竟”驱动的流量就兑现了广告价值。
       这让我想起来那个汽车屁股的笑话,说是汽车尾部有一个字帖,后面司机看不清便开车往前凑,等凑到跟前看清了,也和前面的车追尾了,字帖写着“看,追尾了吧”。
       一百万个格子的策划充其量是一次有新意的事件策划,而不是商业模式创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沾了那些好炒作媒体的光,不是媒体似是而非的鼓动,人们就不会产生猎奇心理。
       百万格子要想具备商业价值,在于:1)对此事有好奇心的人群足够多;2)每个格子的广告收入应该大于销售成本。由此可见,当百万格子的概念被第三家以后的公司再来翻炒的时候,第1个条件基本已经失去了,广告收入的兑现不仅需要有兴趣的读者,而且还需要有足够兴趣的广告主。
       这是一个类似点子大王式的概念,靠的是网民不明白“真相”来“看热闹”,随着网民对“真相”逐渐明了,格子的潜力被快速消耗,现在第一家推出百万格子的亚历克斯-图(Alex Tew)已经表示,百万格子无法成为长期业务。
       搬到博客上的格子会比亚历克斯更有吸引力吗?抛弃神秘感之后,无非就是个细分了的广告位,广告位只能按照广告来计算价值。目前看来,除了明星和极少数人的博客,如果按照广告流量来计费,年广告值差不多都在1千元之内,单价这样低的广告应该是想办法整合来卖的,有多少进一步细分的价值呢?
       一个饥饿的人,不小心捡到一片面包,为了多吃点,便给撕成了十块,这和博客格子大概算是同一种思路,所谓格子,画饼充饥而已。
       联想起最近纷纷攘攘的博客广告争论,王正鹏提到KESO在和讯博客广告研讨会上和刘峻的pk,王正鹏认为他们并没有本质的冲突,而是战略与战术的切入点不一致,我不太赞同这个结论,他们实际上有着非常大的分歧,之所以看起来各说各的理,好像没有直接的正面冲突,却是有其他的原因在里面。
       从几个参加了研讨会人的反馈文章来看,关于博客广告,除了广告是在博客上做之外,并没有过多考虑由“博客”带来的影响,也没有跳出传统广告的画的圈子,换句话说,如果博客广告与传统广告没有太大区别的话,研讨就没有太大必要,一定要研讨这个题目,广告只是噱头,其实是大家在关注广告之外的机会。
       只要博客作者能够接受,BSP可以在博客上做广告,但正如我前几天说的,这不是什么新式的广告,与此前网络广告相比,效果不会有数量级上的改善,由于博客在流量上处在细分市场,是否具有实在的开发价值,BSP需要做些细致的定量分析。
       对于博客的价值,我比keso还要乐观,广告之外的商业模式现在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从国外的情况看,已经有很多比广告效果好的模式在尝试,只是当前,许多人都是急着摘果子,只看到立即能见的利益,不愿意做更多的努力,甚至深入研讨的耐心都没有了。
       妈妈要出门,做了个烧饼挂在懒汉的脖子上,懒汉连转头的激情都没有,只希望嘴边的烧饼能越吃越多,我们现在能比懒汉好到哪里去?
       毫无疑问,博客上做广告可以为那些有现成广告资源的BSP创造更多价值,但对于那些广告并不强势的BSP,在缺乏盈利能力的情况下,硬要把广告当作救命稻草,除了饮鸩止渴,看不到别的结果。
       不认真下功夫研究互联网新事情,开拓新的思路,广告那点已经开发的价值,就算玩儿出花儿来,又能怎么样?别分了,有工夫想点别的吧。
       “画饼充饥的格子,饮鸩止渴的广告”,说到底,还是浮躁惹的祸,如果BSP找我分成广告,我同意,前提是别对我的读者有过多骚扰,不是我看好这种模式,是我无所谓而已。

分类
业务模型

web2概念(4):互联网结构趋势

业务模式的变化

从提供产品转向面向服务。
        新一轮业务模式变化,很大程度基于长尾思想,基于长尾的业务掩盖了传统商业的规律,将业务拓展到了分散的需求领域,积少成多最终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关于长尾这个概念,其倡导者Wired杂志的Chris Anderson在其长尾中饶有兴趣的进行了剖析。
       发挥网络无店铺无仓储方面的长处,以长尾为导向,开展多样化的产品及信息服务,正在成为电子商务的基石。
       业务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产品转变为服务。将从前的配套软件提供的转变为网络服务,目的是向用户提供信息。比如Google的GmailGoogle Local(地图服务)、Google Reader(RSS/ATOM 阅读器)就是此类网络服务,另有Writely(word processor)、Num Sum(网格计算)等。
信息模式的变化
从静态信息转向内容聚合信息
       Web2.0中“内容聚合”(mashup)是指2种以上的信息源混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大于两者简单和的附加价值,使用“内容聚合”还能够使用其它网站的信息和功能,短时间创建低成本的网站。
       作为“内容聚合”形成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源之一,是“用户信息”,为了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需要用户组建他们自主参加的“社区”,前者是“用户参与”,后者是“群体参与”(图4-1)。分母数越大代表信息的多样性、覆盖面越广,通常,参加的用户越多,服务的可利用价值越高。

图4-1 传递信息的利用 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商品A的说明;(2)商品B的说明;(3)用户对商品A的评价信息;(4)用户对商品B的评价信息;(5)核心数据库;(6)信息收集整理;(7)与(8)的最后,推荐信息;(9)对商品A感兴趣的最终用户;(10)对商品B感兴趣的最终用户;(11)用户参与;(12)群体参与应用。
技术发展的变化
从以文本HTML为主体转向结构化的XML

       在Web2.0上应用的技术,单个来看时并不是特别的新东西,AJAX是javascript和XML的組合,RSS/ATOM则是1999年由网景(Netscape)公司开发的。
       关于Web2.0的技术定位,是将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聚合的一种手段。比如使用基于AJAX技术的用户端,在javascript上通过调出WebAPI收集来自多个网站的信息,将它们汇总为一个“内容聚合”,如果使用RSS/ATOM,可以将多个网站的信息汇总到一个RSS/ATOM 阅读器上。
       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从以文本的HTML到包括元数器在内的XML转向,并通过WebAPI的逐步实现网络从语形化到语义化的缓慢过程。
       总之,用户使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源变得更加容易。

分类
业务模型

真的变成了“广告门”

        关于博客广告,最近比较热闹,keso刚刚取下了和讯的广告,和讯又召开了一场名为“博客广告与Web 2.0的商业模式”研讨会,接下来一堆网友开始围绕“keso不想玩儿了”、博客广告讨论开来,和讯的研讨会说是“博客广告与web2.0的商业模式”,从事后的网络反馈来看,基本上只剩下博客广告,而web2.0商业模式,声音甚微,可以忽略不计,看来,现在谈web2.0的商业模式,时间尚早。
       keso与和讯的“广告门”事件,如果作为商业而不是炒作的话,一开始我就不是很看好,因为所谓的博客广告实际上就是门户广告,门户广告移到博客这种小众渠道上,属于从80移到了20区域,按照我对长尾分析,如果此时没有长尾重构,并没有开发价值。直白的说,博客作者不大可能把价值寄托在一个月不到几十块甚至几块钱的广告费上。
       早在去年10月份,我就接到一家公司的邀请,在博客显著位置放置其广告,最后被我婉言谢绝,放弃了做博客广告第一人的机会(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还可以创第一),根据我对网站联盟小流量网站广告的了解,如果去掉炒作成分的话,我的博客流量无法兑现他想要的商业价值。
       基于web2.0思路的博客广告维护者或许对我的说法有不同意见,会认为博客的定向传播能够提高博客广告的价值。去年底,我曾与和讯技术副总江涛探讨过广告定向传播涉及到的智能分析技术问题,在国内,能够提供这种技术的公司寥寥无几,而且智能分析的效果远不如一个智商50以下的弱智者,由此可见google adsense(google的定向广告技术)技术门槛一斑。
       更重要的是,当前互联网的研究表明,单纯基于内容匹配来提高广告的相关性,并不能显著提高广告效果,明显提高效果要涉及到用户个性行为分析,用户个性行为分析的难度比智能分析的难度要高得多。
       博客价值寄托在博客广告上,用一句调侃的话,是显示器卖了个玻璃价,人们只看到它的质地,看不到它的结构。博客广告问题的症结在于,价值思路过于狭隘在页面浏览率上面了,即便按照周天舒的说法,考虑“博客的文章质量、被订阅数、反向链接数、评论数等”因素,也只不过是对页面浏览率的一种技术型调整,基础依然是浏览率。
       作为BSP,在博客上尝试广告没什么问题,但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情形下的博客广告和门户广告没什么太本质的区别。
       Keso不想玩儿了,是因为keso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和讯是否获得了想要的价值不好说,但至少没有达到最佳目的,据小道消息,他们团队的人还没有招满。如果这个广告,和讯经过商业评估之后确认是个赔本买卖,那就进入了双输的局面,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我当初开玩笑说是“广告门”,现在真的变成了广告门,要说这当中的是非功过,对于广告价值商业评估和兑现的细节还是考虑不够。
       Web2.0,还需要下真功夫、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