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业务模型

web2概念(3):互联网使用场景的变迁

互联网使用场景的变迁
        我们每天使用的互联网服务,一切显得那么必然,而实际上缘于一系列复杂机构的驱动,看上去平静却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类似于我们常常提到的冷水煮蛤蟆,那些已经相对庞大而严格按照既定规则办事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危机之中。
环境变化是互联网变化的真正驱动力!
看一看图1-1中的“网络周围环境的变化”,Web2.0的成功案例及领先案例如何与环境变化相关联呢?来看看环境中一些要素,内容(信息);人(企业、消费者);货币(货款、广告费)这三项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仅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信息发送者的多样化”和“内容之间、用户之间的相互关联增加”。
信息发送者的多样化
       以前的网络,信息发送者仅限于大企业、公众社区、信息灵通的文化素质高的用户。虽然用户可以在BBS及Email上发布信息,但是严格地说这些信息只存在于各种服务器或单个机器上,难以展示出真正的价值。
       在Web2.0上,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地利用博客(blog)、SNS(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ite)、Wiki(网民合作一种模式)以及其他一些用户信息发布网站来发布信息。任何人可以简单地进行信息收发,收集到的信息不仅单独存在,而且形成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关联,有些人称这个是自媒体(CGM Consumer Generated Media),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


图3-1 信息发送者的多样化及CGM的崛起 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早期的web;(2)web2.0;(3)信息发送者;(4)大企业、大信息量;(5)高端个人用户;(6)以前的已经使用互联网的人和企业;(7)现在开始使用互联网的中小企业、普通用户;(8)信息传递;(9)以前的web页面;(10)评价信息;(11)博客blog;(12)容易写入的网页;(14)信息阅读;(15)信息阅读者;(16)最终用户。
       “自媒体”并不仅限于文本、图片等形式,也可以是以播客(Podcasting)形式的声音和动画等。
内容之间关联的改变
       以前,网络上的内容关联的手段是基于HTML文件的各页面(page)之间的链接,而Web2.0上的链接手段常常使用RSS/ATOM 或Web API,RSS/ATOM 可以做成文章间的链接,使用Web API时则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使用其它网站所提供的功能。
       以前只能停留在页与页之间的链接现在可以实现文章之间甚至功能之间的链接了,是更高级别的内容之间的链接。
用户之间关联的改变
       用户之间的链接又是怎样的呢?
       以前,网络上的用户之间的信息手段主要是Email及BBS,各个信息都是独立的,做不到用户间的链接。而Web2.0上,博客、社会网络等信息共享手段正在快速增加,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社区,那些有共同兴趣的人有着更高级别的信息共享。

图3-2 相互链接的增加 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早期web;(2)web2.0;(3)内容的链接;(4)HTML之间的链接;(5)新闻,文章A、B、C;(6)搜索,结果A、B、C;(7)博客,文章A、B、C;(8)RAA/ATOM Feed,Web API、文章链接、功能链接;(9)地图,位置A、B、C;(10)用户的链接;(11)用户反馈的相互链接;(12)社区形成;(13)博客、社会网络参与
       使用场景的变迁将导致web业务结构的概念,如何改变呢?请继续关注。

分类
业务模型

web2概念(2):日本业界如何解剖web2.0

–日本IT界对于web2.0的认识

        感谢Revic Global张宇小姐翻译相关的日文资料,本文根据日文翻译稿整理。

上一节: 从web整体结构看本质
web2.0解构
       在对互联网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对web2.0解构,这种结构化的认识有助于下一步探讨不至于空中楼阁,web业务结构集中两张图来展示。
图2-1中显示的是Web2.0相关热门词语,分为三类。
1)特征:Web2.0的关键词群中特别体现Web2.0概念的词
2)实现方法:实现新特征的业务或技术术语
3)应用实例:Web2.0中经常被提及的例子。
       通过热门词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Web2.0所涉及的范围。

图2-1 Web2.0的主要关键词,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应用实例;(2)实现方法;(3)特征;(4)面向服务;(5)长尾;(6)丰富的用户体验;(7)多样化设备(比如:手机、PDA、PC等);(8)群体参与;(9)用户参与;(10)mashup;(11)关联;(12)beta版公开;(13)开放数据库;(14)RSS/ATOM Feed
       试着将图2-1所列举的Web2.0的七个表示特点的关键词与图1-1所示“商务模式”、“情报模式”、“技术发展”对比一下(图2-2)。图2-2的横轴是时间轴、网络的黎明期称作Web 1.0,普及期称作Web 1.5,现在的网络称作Web2.0。

图2-2 web业务结构的变化,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web业务结构;(2)业务模式;(3)信息模式;(4)技术形式;(5)公司概要 商品信息;(6)在现实市场中附属的位置;(7)页面之间独立的超级链接;(8)HTML文本和数据为中心;(9)IT泡沫经济;(10).com滥用被淘汰;(11)从单一的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组成动态网页;(12)技术链接充实;(13)着眼于长尾 面向服务;(14)长尾;(15)面向服务;(16)内容A、B用户交流的信息;(17)用户参与;(18)群体应用;(19)倍增的内容与交流信息融合;(20)内容聚合;(21)XML(METADATA)的普及,通用技术组合导致的内容丰富化;(22)丰富的用户体验;(23)多样化设备
       横向3个轴并不独立,而是相互联系。比如要开展“长尾”的业务即不可缺少“用户参与”的用户反馈信息,为了让更多的用户参加进来,也不能不搭建一个使用AJAX等实现多用户参加的业务平台,能够实现“丰富的用户体验”的,满足用户传递信息需求,具有魅力网站。
       通过这3轴向的从过去到现在的观察,能够分析出web业务结构的未来变化,变化将如何进行呢?
       请关注本系列文章的下一篇:互联网使用场景的变迁

分类
企业与经济

6年轮回,互联网热浪再来

正准备动身去Donews 6周年聚会,MSN上一位知情的兄弟跟我说,上周IT沙龙WEB 2.0板砖会已有着落,著名风险投资商IDG已经正式向91DM投资,金额在数百万美刀,IT沙龙第一次互联网项目秀就修成正果,作为组织者之一也颇有成就感。
从项目展示到投资,IDG2周之内到位,其效率惊人,让人深切感受互联网热浪再现,等我到了Donews 6周年庆典现场,这种感觉再一次被放大。
会议正式开始的时间为下午两点,应炳叔邀请当了传媒广告组小组长,这是自小学二年级任少先队小队长以来,第二次担任组级干部,我提前12点25分到达,远远看到长头发的keso在倒车寻找最后的停车位,酒店的停车场已经快满了,走进北京香格里拉酒店,才知道,签到处早就排起了长长队伍,大厅已经人满为患。
Donews 5周年聚会有事没有参加,上一次参加donews聚会是2002年,没记错的话,03年04年的聚会应该没有举行,今天与几年前比起来,已经完全两个样子,同来的兄弟说,与5周年庆典相比,也不是一回事情。
2点钟左右,大会如期召开,700人座位的会议厅里面,用一位兄弟的话说,召开的是典型的web0.0会议,领导发言、嘉宾致词,一个接一个,不管知名不知名的,大有早期开群众大会的势头,牛老大刘韧是主持人,与web2.0参与规则大相径庭,不过,我看不到暂时能够取代这种会议模式的方法。正在郁闷,突然接到正在犹豫要博客还是要堂客郑治的电话,走出会议厅来到外面的大厅,这里才是web2.0的世界,或三三两两,或捉对厮杀,换名片的、找话题的忙作一团。会议厅内外,web0.0和web2.0看似两个世界,和平相处,各司其职,web2.0革命论者应该有所警觉。
聚会最重要的内容是换名片,一直换到手抽筋,热闹一直是主旋律。其中有很些外地赶过来的,行者悟能是上周六就到了北京,在流水渡家里混了好几天,我沾光周六晚上还混了顿羊蝎子。老白原来是我一哥们儿的同事,就不揭穿了。
胡狼估计了一下来宾的成分,1/3是记者、1/3是新创业者、1/3是看热闹的,it99惊呼:泡沫重来!还打了个比方,连卖茶叶蛋的老太太都开始买两手股票了,还不是泡沫?!当然,稍微清查了一下名片,创业者的数量远没有估计的多,似乎大家可以放心一下。
Donews 6周年,也是it回暖的一个轮回,互联网热潮再次袭来,但愿是个好年头!
 
 
分类
业务模型

web2概念(1):从web整体结构看本质

日本IT界对于web2.0的认识
    感谢Revic Global张宇小姐翻译相关的日文资料,本文根据日文翻译稿整理。
    2004年Tim・Olary先生初次提出了“Web2.0”这一名词,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2005年中期开始,也广泛地出现在日本国内的新闻网页、博客、杂志上。
    Web2.0,把互联网整个体系(包括商业和技术)作为讨论的对象,据此探讨网络发展的方向。因此,建立Web2.0的整体构造,了解其本质,对于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从厂商、零售商到一般消费者)来说都是幸娴摹?/FONT>
    日本也进行了Web2.0的相关讨论,本系列文字探讨了Web2.0的整体结构和具体案例,试图探寻一些Web2.0的本质特征。
    从Web2.0的整体结构看本质
    Web2.0,即“互联网正在崛起的新潮流的总称”。并不是对某种规格的严密定义,而是一种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经常性、持续性変化“互联网趋势”的比喻,对今后发展方向的一种方向性尝试。
    最初Web2.0这个词语是怎样出现的呢?人们通过Web2.0又了解到了什么? Web2.0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首先Google一下“Web2.0”,可以找到案例介绍、业务分析、应用开发技巧,以及技术方面的解释,可是,众说纷纭,难以从中捕捉到Web2.0的整体概念,更不用说他的本质。
    Web2.0已经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观点,作为对互联网发展方向的研讨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Web2.0的关键词之一是“内容聚合”(Mashup,通过多样的数据来源实现),看一下“内容聚合”的例子Mashup Feeds,网站本身就是采取了Mashup技术,你对它带来的内容多样性会感到吃惊。深入探讨Web2.0不仅可以从企业的角度发现新的互联机会,而且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发掘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型互联网应用。
    如果Web2.0中包含了互联网的成功秘诀和高效利用网络的技巧,那么要实际应用Web2.0,必须把握整体结构及本质。Web2.0整体结构及本质的整理顺序请参阅下列图1-1。


    图1-1 Web2.0的思维模式,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web2.0整体图;(2)web相关外部环境变化;(3)web业务影响;(4)web业务成功案例、领先案例;(5)各种案例的共同点抽象;(6)web业务结构;(7)业务模式;(8)信息模式;(9)技术形式;(10)web2.0特征;(11)web2.0本质。

难得糊涂提供的中文配图,谢谢!
    Tim・Olary给他的论文“Web2.0是什么?” 设的副标题是“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新一代软件的设计方案与业务模式)”,由此可见,Web2.0讨论的核心就是设计方案与业务模式。这里将这两种总称为“Web业务结构”(通常提到业务结构指的是所有企业资产及商业过程,而本文只限定在网络相关的范围内)。
    让我们分以下3个轴向来考虑web的业务结构。
    1)业务模式的变化:互联网的以商务活动形式以及目标客户群的变化。
    2)信息模式的变化:网络上信息传播方式及内容的变化。
    3)技术形式的变化:搭建网络所使用的技术形式的变化。
    以“聚合”和“长尾”等web2.0特征词汇,三个层面分开考虑就更容易理解了。
    Web2.0的成功案例及领先应用,对于理解现实中的互联网业务的结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篇中详细介绍),是在互联网环境变化中产生的,是很好的榜样,互联网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关注本系列文章的后续:web2.0解构

分类
企业与经济

孙子兵法之现代管理篇—用间第十三

       简述:公司的市场策略

分类
业务模型

盛大蹦极,网络泡沫2.0来临?

近日,随着各网络公司的季报相继出台,股民对企业业绩采取了与春天回暖相反的反应,未来会怎样?web2.0之后,泡沫2.0纷至沓来?
无论怎么说,盛大的业绩是没有办法向股民交待,从三季度净利润2.611亿元,到四季度巨亏损5.389亿元,盛大玩起了蹦极游戏。有分析说,盛大巨亏的主要部分是5.215亿元的“非现金减损支出”,换句话说只是旗下Actoz的“帐面亏损”,实际上这只能缓和了一下被套牢股民的跳楼决心而已,亏损数字之外,醒目的是游戏营收的大幅下滑。
盛大作为个体,企业遭遇生长疼,有企业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高速增长企业的必然性,去年的此时,盛大意气风发,北上逐浪的时候,就有人分析了盛大短板所在,只是业绩掩盖下问题延迟了暴露时间。
互联网企业新一轮增长发动机的google也出现了下挫,原因在于增长减速。在投资驱动的时代,人们不仅仅需要增长,而且要求增长不断增加,当企业通过股市用未来换取了“一夜激情”之后,不得不面对长时间独守空房。
企业和人一样,真实的成长总是连续和相对均匀的,股市提供了兑现未来的途径,当把属于明天的乐趣,消耗在今天的时候,明天的日子不得不以支取后天作为代价,当未来被过度的支取,最有想象力的投资人都看不到更远的未来,噩运就将降临。
新经济改变了市场规律,却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像一个瘾君子,一旦染毒便难以自拔,虚幻的激情和快乐,需要更多的痛苦来救赎。
keso说Google咳嗽,如果众多的盛大、google们都咳嗽,一场流感即将流行。
经历过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人虽然还心有余悸,但更多是对新形势的期颐,人不大可能重复犯相同的错误,经历过烧钱之疼的投资商也会有更高的免疫力,问题在于,泡沫为什么不会升级到2.0?如果是这样,等我们发现威胁,实际上已经进入又一次轮回。
51.la Free Site Stats
盛大生长痛、google偶遇风寒,大家都捂住嘴,谨防感冒流行!
Web Counters
近日,随着各网络公司的季报相继出台,股民对企业业绩采取了与春天回暖相反的反应,未来会怎样?web2.0之后,泡沫2.0纷至沓来?
无论怎么说,盛大的业绩是没有办法向股民交待,从三季度净利润2.611亿元,到四季度巨亏损5.389亿元,盛大玩起了蹦极游戏。有分析说,盛大巨亏的主要部分是5.215亿元的“非现金减损支出”,换句话说只是旗下Actoz的“帐面亏损”,实际上这只能缓和了一下被套牢股民的跳楼决心而已,亏损数字之外,醒目的是游戏营收的大幅下滑。
盛大作为个体,企业遭遇生长疼,有企业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高速增长企业的必然性,去年的此时,盛大意气风发,北上逐浪的时候,就有人分析了盛大短板所在,只是业绩掩盖下问题延迟了暴露时间。
互联网企业新一轮增长发动机的google也出现了下挫,原因在于增长减速。在投资驱动的时代,人们不仅仅需要增长,而且要求增长不断增加,当企业通过股市用未来换取了“一夜激情”之后,不得不面对长时间独守空房。
企业和人一样,真实的成长总是连续和相对均匀的,股市提供了兑现未来的途径,当把属于明天的乐趣,消耗在今天的时候,明天的日子不得不以支取后天作为代价,当未来被过度的支取,最有想象力的投资人都看不到更远的未来,噩运就将降临。
新经济改变了市场规律,却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像一个瘾君子,一旦染毒便难以自拔,虚幻的激情和快乐,需要更多的痛苦来救赎。
keso说Google咳嗽,如果众多的盛大、google们都咳嗽,一场流感即将流行。
经历过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人虽然还心有余悸,但更多是对新形势的期颐,人不大可能重复犯相同的错误,经历过烧钱之疼的投资商也会有更高的免疫力,问题在于,泡沫为什么不会升级到2.0?如果是这样,等我们发现威胁,实际上已经进入又一次轮回。
51.la Free Site Stats
盛大生长痛、google偶遇风寒,大家都捂住嘴,谨防感冒流行!
Web Counters
分类
互联网观察

追逐财务自由的人生彼岸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四天的培训,老师和我们探讨起一个人生的“第一推动”问题,人为何而生?从如何挣钱养家糊口,到有房有车能旅游,天南海北一大圈,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追逐财务上的自由。
        这似乎是一个直接的不能再直接的答案,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哪一样不是用“钱”作为铺垫的,如果财务上自由了,想什么就花钱得到什么,还需要奋斗干什么呢?
        设想有一天财务自由了,我们能满足吗,或者说能高兴幸福吗?还没有达到目标的人不妨看看那些差不多财务自由了的人,找一些感觉。
        知道黄鸣吗?就是创办皇明太阳能的那个人,曾经看过介绍,他创业的动机是为了到商店买东西的时候,不至于因为价格的原因而烦恼,说白了,就是想获得财务上的自由,最后黄鸣成功了,生活相关的消费,不用再考虑价钱问题,而黄鸣却说“太多的故事还是发生在皇明成功之后”,财务上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后才发现,看似终极的目标,却不是故事的全部,甚至不是大多数。
        看来财务自由并非是显而易见的必然人生目标,而且财务自由是一个极度虚无的概念,究竟什么样的财务状况才可以达到自由,不同的人有着非常不一样的预期,说到底,所谓财务自由的背后,是人对现实世界贪得无厌的索取欲望。
        人如黄鸣者并不多,黄鸣达到的财务自由状态,并没有带来创业初衷的幸福感,而对于把财务自由当成目标的芸芸众生,注定要终其一生生活在痛苦之中,为什么要为一个注定会失败的人生目标而奋斗?
        不去空泛的说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有直接的不是注定痛苦的生存方式吗?或者,能否生活得更幸福一点?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不能仅以财务指数作为人生目标。
        任何人都可以生活得幸福,从拉萨郊外一部一叩的信徒,到一句话可以呼风唤雨的美国总统,快乐来自于对身边的感悟,对生活的体验。许多人在多年以后能够回忆快乐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却不能在还是学生时体会幸福,为什么总要等到过去之后才知道感悟,而不可以把今天的生活当成明天的历程?越是坎坷多难越值得回味,你还担心今天的挫折吗。
        教徒的眼中,彼岸的世界是幸福的世界,我们的彼岸在哪里?
        黄鸣说“我讲完创业故事之后,大概不会有一个人会去创业的,因为当时真的是九死一生”,但很多听完故事的人还会有人选择创业,不是因为九死一生,而是因为九死一生带来的体验乐趣。
        把那个已经被传颂了很广的故事再放到这里:一个富翁在日光浴时碰到了一个穷光蛋,说“老弟,为什么不多挣些钱?这样,你的生活就不一样了”,穷光蛋:“是吗?有什么不一样呢”,富翁:“比如,象我一样,自由自在的享受日光浴”,穷光蛋笑道:“老兄,我现在在干什么?”

分类
互联网观察

真的没有时间吗

        一位会计朋友想和我见面叙叙旧,约了大半年,到终于见上的时候,连连喊忙死了,我说怎么这么忙?告诉我,公司一百多人,就一个出纳一个财务,每天各种凭证算来算去,根本没有时间。我问,你们没有财务软件吗,用财务软件很多繁杂的重复工作就避免了。她惊愕的看着我,我忙成这样,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学那个?
        前一阵子和一个主管博客的妹妹吃饭,聊到为什么不把一些例行工作变成计算机辅助的自动流程,妹妹声泪俱下,每天晚上10点啊,我哭我喊,我无泪呀,哪有时间。
        许多朋友都有类似的问题,工作已经把他们压得吐不过气来,时间变成了最稀缺的资源,不过回想自己从业这么多年,也在挨踢圈里混着,好像还没怎么太忙过 (但愿老板看不到这句话,哈哈),便和大家交流一下“偷懒”的所谓秘诀。
        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朋友知道,程序运行的时候CPU的利用率不能超过一个上限,比如:80%,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将无法正常执行系统调度,最终就会宕机(停机)。
        一个运动的人,运动的最大限度是必须留出心、肺、血管等能量供给系统余量,如果忙到心跳都没有时间,大约也该停机了。
        偷懒的秘诀是什么?你永远不要忙到连改善工作流的时间都没有!
        曾经有人质疑,如果现在的任务眼看着不完成,那个缺漏怎么补?
        看来他是把问题看成不是1就是0那么简单了,相似问题还有,一些领导总是对工程时间打折扣,还美其名曰,你看我们抢出了几个月时间,实际上干活的都明白,竣工的标志虽然提前了,工程却留下了长长的尾巴,未来经月或者经年,维护调整将一直继续。
        如果是一个任务需要一定的时间,缩短时间抢是同样完不成,除非你可以牺牲质量,也不要把问题仅仅用完成两个字来形容,完成的质量实际上对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一分钱一分货。
如果例行的考虑,时间有限的时候应该主动减少任务,以便能有时间自己的思考,如果你碰上一个蛮不讲理的上司,建议不能减少任务量的你稍微牺牲一些质量,以换取一些时间。
        不要觉得事情只有做和没做两种状况,按照事情完成的质量,最终结果可以在0和1之间取值,而那些里程碑的东西,只有象征性意义,你一般不大可能完成100%的满意,如果完成90%的满意度你已经满负荷了,那么把工作满意度降到80%吧,给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
        暂时降低工作满意度的做法具有良好的长期效果,不久,通过改善工作流,你可以在不满负荷的情况下达到或者超过早期需要满负荷才能达到的满意度。
相反,硬挺着90%满意率的满负荷工作着,最终经不起疲劳的折磨,满意度会很快下降。

        不要告诉我你忙得没有时间了,忙得连改善工作流的时间都没有,你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工作者。

分类
企业与经济

微软的生存测试

–Windows Live messenger MSN Messenger的将来
流水渡给我一个Windows LiveMessenger的测试版,说有很多新花样,让我用用看,虽说搞互联网有些年头了,但我对测试新的网络应用积极性并不总是很高,对于升级性的产品更愿意等到“不BETA”的时候再用,但既然流水渡说好,也就试一下,做一把小白鼠。
下载链接是流水渡通过邀请函发过来的,让我想起来Google邮箱的注册,微软发扬光大了“跟屁虫”作风,虽说邀请方式有助于对个性信息的了解,但还是难以理解Messenger测试用邀请方式进行,MSN用户那么多,为什么非要通过邀请方式来发展新版本用户呢?明明是领先者,却非要跟在别人屁股后头,弄成追随者模样,不知道是因为注册用户的个性挖掘比邀请函还要难,还是别的什么。
安装完去掉了MSN字样的Messenger Beta版,登陆持续了好几分钟,正在心急火燎之际,终于上来了,不看不知道,一看一身虚汗,原本几百号好友,居然只剩下二三十号,一想到是个BETA版,该不会出事吧,赶快删除,恢复MSN,一登陆,人还在,松了一口气。
初步印象:这是在微软产品测试上第二次感觉这么差,第一次差的感觉是前一阵儿试用Internet Explore 7.0,不习惯地方太多,又经常出错,一天后卸载。
流水渡告诉我,第一次登陆用户变少是正常的(不知道这小子用什么标准评估算这是正常),第二次登陆就全有了,并再次建议我重新装上,话里话外,流水渡还是很相信微软的,于是,我又重新装了一下,登陆上线的时间比MSN Messenger还是明显要长,对于专门等待上线的我,有些难以忍耐。重复登陆了好几次,好友好像差不多恢复了,不管怎么说,这种体验感觉不好。
简单看了一下,体会了几个新功能。
首先,新版的Messeger支持一个人同时放在多个组,并支持更多的用户信息。按照我对Live的了解,未来,好友的通讯方式能够在线更新,算是结合了在线通信录功能,一个人能够放在多个组,方便了检索,但是整理(编辑)组的操作复杂了,应该优化。
其次,支持离线留言功能。流水渡说是好事情,不在线也不会错过信息,我不以为然。按照我使用QQ的经历,由于设定隐身可以收到好友信息,接收者为了不受干扰更愿意设定在隐身状态,通常,如果不是非常特别的原因,我很少给不在线的用户发送消息,习惯下来,这两年,虽然我的QQ基本上和MSN一样使用,但很少使用QQ发送信息。
支持离线留言意味着,你处在脱机(隐身)状态下可以与网友交流,而以前,处你在脱机状态下不可以发送信息给网友,即便他是在线的,潜在地鼓励了人们设定在(脱机)状态。
再次,用户在线状态区分不明显。MSN的各个版本,你都可以通过前面的图标来快速判断对方是繁忙、离开还是空闲,而现在,如果你看不到最后的两个字注脚,难以看到用户的状态,区分在线、离线不再一目了然。大约微软认为既然有了离线消息,消息都是能传到的,所以状态不再重要,但我还是习惯看到对方的状态,在别人方便的时候沟通,硬把一个想休息的人揪出来,不厚道。
尽管新版的Windows Live Messeger具有更复杂的功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而我觉得使用了Live Message之后,通过即时通信拉近的网友,变得远离了,虽然在线人数变多之后能够降低骚扰,但没有平衡好和方便沟通的关系。
Windows Live Messenger的测试版标题上写着 Messenger 8.0 BETA,下面写着MSN Messenger的将来。我用过一些与版本7相关的微软软件,Microsoft C最高版本是7,之后便成了Visual C++;DOS用的最高版本是 DOS7;现在MSN最高版本是7,未来将是Windows Live Messenger,MSN的将来是什么?Live吗?
昨天登陆Windows Live Messenger,还没有到联机状态,流水渡的消息就进来了,说我躲着的。真没天理了,刚支持离线消息,马上就有破解离线的了,后来知道,他是看到我要和他共享,而这是前日晚上想传个文件给他,发现传文件变成了共享文件夹,不习惯,也没有深入研究就取消了,那知道这会儿出来了,是BUG还是创新?
51.la Free Site Stats
在Windows开始Live以来,我对这个“把创新搞得和BUG一样或者把BUG搞得和创新一样的”软件巨人隐隐有一种担心,担心它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难以自持,10多年来跟随战略不断成功,微软会迷恋于过去跟随式的生存公式吗,2000年,微软Dot Net的宣传记忆犹新,Live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微软越来越象个极限运动员, Windows Live Messenger的BETA测试,以致整个Live计划,更是微软的生存测试。Web Counters
–Windows Live messenger MSN Messenger的将来
流水渡给我一个Windows LiveMessenger的测试版,说有很多新花样,让我用用看,虽说搞互联网有些年头了,但我对测试新的网络应用积极性并不总是很高,对于升级性的产品更愿意等到“不BETA”的时候再用,但既然流水渡说好,也就试一下,做一把小白鼠。
下载链接是流水渡< /a>
分类
社区与传播

网络圈:圈什么,圈住谁

2006年2月19日的it沙龙互联网项目秀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圈网,定位于网络化人的圈子,与浩友的小区社区,有相似的地方。
圈网的域名是中文“你我他”的拼音,口号是“都是自己人”,与浩友相同点在于真实性,至于叫圈还是叫社区,只是名字的问题,曹建在介绍圈网的时候,强调了网络上泡圈子是与生活中混圈子的相同性。
从圈网首页来看,划分了同事圈、同学圈、亲友圈等等,圈子组织有着深刻的现实印记,与现实中的同学、同事、同乡等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如果能够藉此将现实的关联推动到网络上,借着联系进一步挖掘服务,是很有前景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将圈网与浩友相比,前者没有界定具体场景或者范围,后者限定于真实小区场景,从外延上看,前者能够包含后者,具有更大的广延性,但是,问题也在于广延性,过于广延可能导致服务难以落到实处。
圈网首页的大类如同学圈等是圈子的分类,并不是实际的圈子,进入之后重新按照地域来检索才能找到你要的圈子,泛泛的不同类型的圈子具有完全不同的服务方式,落实种类繁多的圈子的具体服务是一项巨大的工作。
如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圈子只做统一的服务,最后可能就退化成简单的论坛信息交流,事实上,圈网上最多的就是这些公告信息,简单的信息服务,难以实质上与当前火热的BBS站点形成差异化,重新争抢人气具有相当的难度。
当与会者质询,进入圈子具体干什么的时候,曹建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从实际的情况看,除了以人的关联形成的圈子,比如同学、亲友等,圈子的形成非常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场景,比如:球迷共同喜欢球赛、驴友共同喜欢旅游,如果圈网能够对一个圈子的设计出较完善的服务支持,网络圈子维持将容易很多;针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圈子,进行具体的设计,让互联网维系这些圈子比传统电话、聚会等更加受人欢迎,最终网络圈子与传统网络社区服务能够形成足够的差异化。
51.la Free Site Stats
圈什么,服务,将一些现实中的服务圈到网上;圈住谁,具有联系的现实人,并在网络上提供更好的支持这种联系的服务。
Web Counters
2006年2月19日的it沙龙互联网项目秀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圈网,定位于网络化人的圈子,与浩友的小区社区,有相似的地方。
圈网的域名是中文“你我他”的拼音,口号是“都是自己人”,与浩友相同点在于真实性,至于叫圈还是叫社区,只是名字的问题,曹建在介绍圈网的时候,强调了网络上泡圈子是与生活中混圈子的相同性。
从圈网首页来看,划分了同事圈、同学圈、亲友圈等等,圈子组织有着深刻的现实印记,与现实中的同学、同事、同乡等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如果能够藉此将现实的关联推动到网络上,借着联系进一步挖掘服务,是很有前景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将圈网与浩友相比,前者没有界定具体场景或者范围,后者限定于真实小区场景,从外延上看,前者能够包含后者,具有更大的广延性,但是,问题也在于广延性,过于广延可能导致服务难以落到实处。
圈网首页的大类如同学圈等是圈子的分类,并不是实际的圈子,进入之后重新按照地域来检索才能找到你要的圈子,泛泛的不同类型的圈子具有完全不同的服务方式,落实种类繁多的圈子的具体服务是一项巨大的工作。
如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圈子只做统一的服务,最后可能就退化成简单的论坛信息交流,事实上,圈网上最多的就是这些公告信息,简单的信息服务,难以实质上与当前火热的BBS站点形成差异化,重新争抢人气具有相当的难度。
当与会者质询,进入圈子具体干什么的时候,曹建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从实际的情况看,除了以人的关联形成的圈子,比如同学、亲友等,圈子的形成非常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场景,比如:球迷共同喜欢球赛、驴友共同喜欢旅游,如果圈网能够对一个圈子的设计出较完善的服务支持,网络圈子维持将容易很多;针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圈子,进行具体的设计,让互联网维系这些圈子比传统电话、聚会等更加受人欢迎,最终网络圈子与传统网络社区服务能够形成足够的差异化。
51.la Free Site Stats
圈什么,服务,将一些现实中的服务圈到网上;圈住谁,具有联系的现实人,并在网络上提供更好的支持这种联系的服务。
Web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