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蚂蚁是否具有社会行为

关心社会网络的人,大概都听过一个说法,即蚂蚁或者蜜蜂具有社会性。意思是说,蚂蚁群具有社会性,而其社会行为的实现,是靠两只蚂蚁相遇时互相碰击触角实现的。
你相信蚂蚁两两相碰最终真会形成大规模的社会行为吗?有人相信,kk(凯文·凯利)也相信,但我不信。我的疑问很朴素:两两相互的交流模式,自古就有,但为什么人类近些年才形成全球性的社会结构?
最初,原始人靠口语与肉搏维持影响力,人群的社会性范围限于一个部落,整个人类则是由散落的部落而不是具有一体化结构的整体社会构成;冷兵器出现,骑马射箭,冷兵器的势力范围能够跨越数十到数百公里,奴隶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结构的范围便基本以城池为最大范围;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建立千公里以上跨度的社会结构,文字、印刷的力量功不可没,正是文字记录能够保持更久的稳定性,文字力量才能在更大范围建立起社会结构,也正是印刷文字的力量偏弱,封建社会形成的大范围的国家结构特征也不明显,各个诸侯国才是真正的最大社会结构;大到国家跨度的、复杂社会结构的形成,还是在工业革命与热兵器之后,而全球化的结构则在电子信息化之后。
显然,社会结构的形成,并非两两交流模式的功劳。如果,你相信蚂蚁通过碰触角就可以产生社会行为,你也应该相信,跨越全球的社会结构,在原始人时代就可以实现。
我不是昆虫学家,无法给出蚂蚁社会性的真实理由,但蚂蚁社会性行为背后,不能忽略两个因素:一个蚂蚁群有且只有一只蚁后(蜂群是蜂王),两个以上的蚂蚁群(蜂群)没有构成更大尺度的社会结构。
能够形成大尺度社会结构决定于什么?决定于这种维持社会结构力量的作用范围。
换句话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前提是王需要有控制这么大范围的军事、文化等力量。力量从中心点发出能够影响的范围,是社会结构的最大边界。
自然界中,物理学讲到控制世界的力有三种:强力与弱力(原子核力)、电磁力、引力,原子核力最大,但作用范围只在原子核级别的范围;电磁力次之作用范围主要在原子、分子级别;引力最弱,作用范围却是无限制的。因此原子核力形成的结构只限于原子核范围,电磁力也限于分子范围,引力是大范围的“长程力”,才是形成宇宙星际结构的维持力量。
也就说,个体的随机行为,只能带来混沌,社会结构的形成,取决于中心力量,社会结构尺度不可能大于中心力的作用范围。个人行为,如果不经过“长程力”作用,是不可能形成社会化行为的。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沮丧,互联网没有带来什么变化吗?继而可能会反问:那去中心怎么理解?用户讨论带来的热点怎么理解?
试想,且不说一些媒体在“民间”话题变成真正社会性话题之中(尤其是中后期)起到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一本正经的媒体话语背景作为铺垫,芙蓉啊、凤姐什么的只能成为浮云而不是社会性话题,媒体中心力在这里起了反面过滤作用,也正是这些传播没有真正的“长程”的主导力量,纯粹个体行为产生的所谓热点并不能够有效持续。
当自由经济的粉丝痴迷于个体行为能够决定宏观经济平衡时,他们忘了,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跨国金融系统在默默地维持全球性的协同。
去中心不意味着无组织状态,去中心真正的结果是多中心。工业化的机械化时代,因为机械表现为时空占有的方式,机械力是排他的,独一的,中心式社会结构陷入僵硬;而信息化是共享方式的,信息化力量是可以共存的,多中心的、大尺度社会结构也就有了可能。
无规则的个体行为,只能形成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将是有中心的社会,而且是多中心的社会。
因此,这篇的题目也可以写成:多中心的信息社会。(文/醒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