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媒介即是行动

         媒介是什么?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信息。即媒介本身就是信息,而不只是一种形式。这句话并不好理解,也容易歧义,但是如果再结合麦氏的另一个说法,就要容易得多: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比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剪刀是手的延伸,汽车是脚的延伸。
         麦氏的媒介理解可以区分机械媒介、电力媒介两个阶段。
         在机械时代,机械设备实现人的延伸过程,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需要引入了复杂的机构。机械设备的工作需要专业性,人类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不得不牺牲其他方面的感觉,比如:穿衣服会影响皮肤对气流的感觉,开车就无法跟路边的人打招呼,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机械工具让人丧失了感觉的“完整性”。
         到了电力时代,由于电力传播的速度远高于机械速度,因此,电力执行的速度是同步的。即: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几乎同时能够收到从千里之外发出的电报。随着录音、摄象设备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借助电力工具,跨越百里千里,可以像面对面一样说话、沟通。
         麦克卢汉对电力媒介的崇拜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表露无疑,把电力媒介看成是人神经中枢的延伸,而机械媒介则不过延伸了人的具体官能,比如:手、腿。事实上,麦氏所在的时代,主要还是电视的天下,计算机、网络并没有成为大众使用的媒介,麦氏对电力媒介的理解还停留在电视时代,把“地球村”看成是重新部落化也是偏颇的。
         电力媒介中的电视、电话能够面对面沟通,倒是成全了“媒介即是信息”的另一种解读:媒介是透明的,媒介的价值在于承载信息。
         如果我们把“媒介即是信息”解读成“媒介就是它要传递信息”,再反观机械时代,媒介是什么呢?
         答案是“媒介即是机构”。农业社会后期到工业化时期,传播由独立的机构负责,此时,传播的内容选择决定于传播机构。比如:大臣要向皇上汇报,要先告诉太监,然后太监再转述给皇上;再比如:大众要想获得地震灾难信息,要通过记者的采写。太监或者记者作为传播机构的代理,他们决定着到底传递哪些信息,因此,认同信息价值的前提是对传播机构的认同,如果没有对机构的认同信息本身变得毫无意义。
         从演进的角度来看,从“媒介即是机构”到“媒介即是信息”,表明媒介发展的一个方向:信息接收者获得的内容越来越接近信息发出者的真实要求,“媒介即是信息”也不是电视能做到的,而只能依赖互联网才有可能。
         那么,“媒介即是信息”的媒介演进的下一步将是什么?
         电视上播的牙膏广告不是只为了让你看热闹,而是想要你购买,只不过,电视没有提供购买的技术条件,传统的新闻网站也无法判定你是否需要,因此只能为你提供不疼不痒的信息服务,并美其名曰品牌广告。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忧心忡忡地表示:电力媒介让一切与自己无关。我们热衷于电视上那些外国首脑的互访时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而对邻居今天晚饭是否有着落毫不知情。
         互联网面向每一个人服务,正在向我们展现媒介未来的答案:“媒介即是行动”。靠广而告之的几率闯大运的时代将一去不返,每一次媒介的传递都将是有效的,都将引发我们的行动,互联网将阐释出“媒介即是行动”的真正内涵。(文/醒客
        补充: 文章开头引入的麦克卢汉说法:“媒介即是信息。即媒介本身就是信息,而不只是一种形式”,确实容易歧义,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里补充一点内容:
        麦氏的这句话意在强调:一种媒介带来采用了这种媒介的结构性变化,要远比媒介上传递的内容重要。简单地说,媒介不只是传递了内容,更重要的是会改变使用媒介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比如:两个人打电话,不仅仅代表他们之间说了多少话,更重要的是,电话这种工具让两个感觉就站在对面,显然这种感觉是电话说了什么内容体现不了的;再比如:当公路延伸到乡村的时候,村里的粮食能够通过汽车在公路上运送,粮食可以看成公路这种媒介传递的内容,不过更重要不是运送了什么粮食,而是因为公路和汽车催生了城镇,许多人们开始集中地住在城市里,显然,这是运送任何粮食都做不到的。

“媒介即是行动”上的3条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