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指那些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员。”
我要说的“民科”比这个含义还要窄一些,指“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人”,之所以没有称他们为科学研究人员,因为他们并没有采用公共的知识体系(包含科学技术),那些游离于正规研究机构之外,利用了公共知识体系的从事研究的人,称作“业余科研人员”更贴切。比如民科们常常自比的爱因斯坦,早年在图书馆而不是正规研究所,彼时,爱因斯坦是业余科研人员。
我曾在网上找过一些民科资料,造飞机的郑盛来、曹正书,造飞蝶的杜文达,造潜艇的李玉明,写自然原理的张辉,还有一个写宇宙的本质的赵桂云,如果你有空上网搜一下,半个小时收获几十个人应该不很费劲,看来民科的力量不可小觑,所有高精尖的东西都有民科们的身影。
民科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智力通常很好,是身边人公认的天才,有很强的耐力,常常能够10年20年坚持不懈,这样的个人条件按说应该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却无法正常为社会出力,甚至本人的生活都游离到正常社会生活之外。
民科日常或者文章中虽然经常提起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或者提到亚里斯多德、马克思等哲学家,但从根子里面是反大众科学和哲学的,他们崇尚大科学家的同时,认为自己的最新发现要么推翻了大科学家的理论要么革新了大科学家的理论。他们的知识基础往往来源于中学课本,之后他们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是学习已有的知识。
除了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民科们自觉不自觉地不愿意承认当今的科学技术成果,民科们凭着直觉对自然的摸索,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描述,最终脱离了公共知识体系,他们无法向外界传递自己的知识,也无法接受外界的知识支持。
民科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特殊体系中,尽管在没有太多科学造诣的身边朋友看来,他们一个个才华横溢,但由于缺乏对公共知识的继承,他们所积累绝对知识量却少得可怜。民科与业余科研人员的区别在于,业余科研人员只要正规的科研院所接收,他们很快能够融入正常的科学体系,而民科则无法融入。
反叛思想在青少年的身上很容易出现,尤其是一些智力超常的中学生,处在快速成长期的他们常常是挑战一些百年数学难题的痴迷者,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一般能够回到正常状态,没有走回正常科技道路的人极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民科,这在缺乏常规科技引导的农村更容易出现,这是民科多产生于农村的原因。
民科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民科处在一个比较极端的封闭状况,比较容易识别,而产业中一些封闭的情况由于表现不极端,常常被我们忽略。
一些公司开发软件或者生产产品,常常不考虑公共协议体系和已经标准化中间知识产品,喜欢从头自起一摊,美其名曰完全知识产权,殊不知,成熟的中间件产品和标准接口早已被业内公用,采取这些公有知识而建设的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能够得到产业界的广泛支持。
公共知识体系说到底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积累知识的方式,如果整个社会能够融入统一的知识和制造体系中,人类的知识财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增加。
这个道理也可以推广到一个行业和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行业不仅是竞争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协作,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链;企业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沟通渠道;个人应该有更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精神。
企业应该主动迎合产业大势,避免最终被孤立于产业链之外。永远的开放思想!
060303更新:一个自称是“我就是赵”的网友留了言,用马克思等例子说明“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合理性,实际上这种质疑本身就存在问题,它忽略了历史的前提,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本身的工作是开拓性的,你可以往“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上面靠,但有一个前提,牛顿继承了之前伽利略等人的成果,爱因斯坦继承了继承了牛顿等人结果,并深入研究了当时洛仑兹等人的研究成果,正是这种继承性,牛顿感言,“自己取得成绩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公众知识体系是一个演变的东西,历史上很多人给这个体系注入的新鲜血液,忽略当前已经取得的公众知识体系或者拒绝以公共知识作为研究基础(不是指全盘接受),个体研究就难以形成与他人研究形成合力,人类知识就不能传承。
我要说的“民科”比这个含义还要窄一些,指“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人”,之所以没有称他们为科学研究人员,因为他们并没有采用公共的知识体系(包含科学技术),那些游离于正规研究机构之外,利用了公共知识体系的从事研究的人,称作“业余科研人员”更贴切。比如民科们常常自比的爱因斯坦,早年在图书馆而不是正规研究所,彼时,爱因斯坦是业余科研人员。
我曾在网上找过一些民科资料,造飞机的郑盛来、曹正书,造飞蝶的杜文达,造潜艇的李玉明,写自然原理的张辉,还有一个写宇宙的本质的赵桂云,如果你有空上网搜一下,半个小时收获几十个人应该不很费劲,看来民科的力量不可小觑,所有高精尖的东西都有民科们的身影。
民科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智力通常很好,是身边人公认的天才,有很强的耐力,常常能够10年20年坚持不懈,这样的个人条件按说应该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却无法正常为社会出力,甚至本人的生活都游离到正常社会生活之外。
民科日常或者文章中虽然经常提起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或者提到亚里斯多德、马克思等哲学家,但从根子里面是反大众科学和哲学的,他们崇尚大科学家的同时,认为自己的最新发现要么推翻了大科学家的理论要么革新了大科学家的理论。他们的知识基础往往来源于中学课本,之后他们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是学习已有的知识。
除了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民科们自觉不自觉地不愿意承认当今的科学技术成果,民科们凭着直觉对自然的摸索,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描述,最终脱离了公共知识体系,他们无法向外界传递自己的知识,也无法接受外界的知识支持。
民科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特殊体系中,尽管在没有太多科学造诣的身边朋友看来,他们一个个才华横溢,但由于缺乏对公共知识的继承,他们所积累绝对知识量却少得可怜。民科与业余科研人员的区别在于,业余科研人员只要正规的科研院所接收,他们很快能够融入正常的科学体系,而民科则无法融入。
反叛思想在青少年的身上很容易出现,尤其是一些智力超常的中学生,处在快速成长期的他们常常是挑战一些百年数学难题的痴迷者,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一般能够回到正常状态,没有走回正常科技道路的人极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民科,这在缺乏常规科技引导的农村更容易出现,这是民科多产生于农村的原因。
民科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民科处在一个比较极端的封闭状况,比较容易识别,而产业中一些封闭的情况由于表现不极端,常常被我们忽略。
一些公司开发软件或者生产产品,常常不考虑公共协议体系和已经标准化中间知识产品,喜欢从头自起一摊,美其名曰完全知识产权,殊不知,成熟的中间件产品和标准接口早已被业内公用,采取这些公有知识而建设的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能够得到产业界的广泛支持。
公共知识体系说到底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积累知识的方式,如果整个社会能够融入统一的知识和制造体系中,人类的知识财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增加。
这个道理也可以推广到一个行业和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行业不仅是竞争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协作,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链;企业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沟通渠道;个人应该有更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精神。
企业应该主动迎合产业大势,避免最终被孤立于产业链之外。永远的开放思想!
060303更新:一个自称是“我就是赵”的网友留了言,用马克思等例子说明“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合理性,实际上这种质疑本身就存在问题,它忽略了历史的前提,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本身的工作是开拓性的,你可以往“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上面靠,但有一个前提,牛顿继承了之前伽利略等人的成果,爱因斯坦继承了继承了牛顿等人结果,并深入研究了当时洛仑兹等人的研究成果,正是这种继承性,牛顿感言,“自己取得成绩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公众知识体系是一个演变的东西,历史上很多人给这个体系注入的新鲜血液,忽略当前已经取得的公众知识体系或者拒绝以公共知识作为研究基础(不是指全盘接受),个体研究就难以形成与他人研究形成合力,人类知识就不能传承。
“说说民间科学家”上的一条回复
哈哈,首先得向你申明,我是写了《宇宙的本质》一书,可这并不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不知道你是读不懂,还是根本没有读就在胡言乱语?
你说:“我要说的“民科”比这个含义还要窄一些,指“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人”,之所以没有称他们为科学研究人员,因为他们并没有采用公共的知识体系(包含科学技术),那些游离于正规研究机构之外,利用了公共知识体系的从事研究的人,称作“业余科研人员”更贴切。”不好意思,按照你的这个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就属于你所说的“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人”,因为当时的主流公共知识绝对不是他们所鼓吹的科学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几百年后的今天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里也不是!更何况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从来就是游离于正规的研究机构之外在搞什么马克思主义,你是不是应该置问一下这两个人业余利用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知识搞出的东西有什么学术上的价值?值得今天的中国所有的大学和正规的研究机构一本正经的研究?不是我瞧不起你,在中国,你敢有这个疑问吗?
可是我却敢,这是我在拙作中的一段话:
本书就宇宙的本质,在哲学上与人类传统的哲学有着不同的新思想观念上的认识。这个思想观念上的新认识就是宇宙的文明论;我们认为:――宇宙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非文明的宇宙不断地被文明化的过程!
所谓的传统哲学,是指人类以往所有的唯心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传统上,哲学把精神与客观存在确定为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凡是断定精神对于客观存在来说是本原的,是先存在的,这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凡是认为客观存在是本原,即存在先于精神和意识的,这就是唯物主义哲学。而我们认为:这两种哲学思想虽然有本质上的对立,但是确定这种对立的基础却是一致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成了确定精神和存在谁先谁后及其本原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在逻辑上的自悖和哲学概念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客观存在这一哲学概念的基本构成元素,也就是说,存在这一哲学概念本身就已经包括时间和空间,因此,存在与精神又何来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先后之别呢?时间和空间又如何有作为对于存在与精神有谁先谁后在本质上的衡量标准的地位呢?
而我们宇宙文明论所谓新的哲学思想观念,就是摈弃了这种传统哲学的这种在逻辑上的自悖和哲学概念上的矛盾,而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由于其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而贯穿着整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始终,亦即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质存在于迄今为止的所有时间之中,并非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某一个阶段,或者之前、之后、之间。由谁先谁后或者之前之后这种时间上的顺序性的关系,在传统哲学中所确定的精神与存在谁是第一性或者第二性,谁是本原或者派生,我们认为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全部的、真实的和准确的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应该是所有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存在,而无所谓有先后之分,有先后之分的是具体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联,但这并不是客观存在在哲学上的本质。因此,思维与存在没有由于谁先谁后而有传统哲学中的那种第一性与第二性的意义。对于思维,我们认为这仅仅是存在的一种基本的方式,存在的另一种基本的方式就是非思维。总的来说,迄今为止,存在总是以思维或非思维、生命或非生命这两种基本的方式才能存在。
在此宇宙文明论新的哲学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的认为:由于生命和思维与非生命和非思维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基本本质,因此,生命和思维在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成为人类寻找外星生命甚至智慧生命和人类星际移民的新哲学思想观念的基础――宇宙从此开始走向了文明化的不归路!这也成为了人类创造新生命和新的智慧生命的新哲学思想观念的基础。
我为此请教过国内正规大学的相关教授,可是他们对这一段话既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你呢?
有兴趣的话,请前往我的博客指教,谢谢你。等着你的表演的哦。哈哈,请了。
我的博客:
http://gxzgy.blog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