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有效,还是救命的稻草?
当业界几乎一边倒地批评互联网思维具有非常大的误导时,精明的企业家们为什么还在津津乐道?传统企业正处在有工业历史以来压力最大的时期,技术释放的巨大生产力,这些帮助我们实现丰富生活的科技力量,也让竞争日益白热化,与其说企业家们希望借助互联网思维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还不如说无所适从的企业家只是想抓一根救命的稻草。
我们为什么要劳动?为什么要不断提到生产率?最根本的理由是因为稀缺,物质稀缺的世界,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都会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受益。稀缺的情况下,经济学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
商人重利,从工业早期的黑工房到现代的人性化管理,虽然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根本的目的并没有太多变化: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人假设下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宝:世界是稀缺的,你只要好好生产就不会错。
大变化来了,工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稀缺性正在消失
以前,我们几乎盲目地相信,人是贪婪的,永远都不会嫌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拥有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终于突破了一个拐点,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需要是有限的,一旦生产能力达到我们的需要,世界就从稀缺进入到富足。
通常说来,富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数字自动化技术有些特别,当产品的生产只需要借助技术而不需要任何人力的时候,富足让这个相对的概念就变得绝对起来,生产能力几乎变成是无限的,生产成本趋近于零。
孤独人假设
按照经济学规律,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生产成本为零的产品,售卖价格也应该是零,免费不再只是营销手段而成为商业形式,世界真的变了:如果此时,你只会好好生产,哪怕效率是世界第一的,可能都存在问题——在一个没有需要的市场上,真心付出也显得那么虚情假意。
经济人假设不再能够提供商业动力,富足让人们不再考虑代价。
经济人假设解决的是人的存在: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支撑人没有办法存在,也不能繁衍子孙让人类长期存在。在不稀缺的情况下,不再解决人的存在——物质需要问题,互联网新经济解决的是人的存在感——精神需要问题。
马斯洛用人的七层需求来解释人的需要,精神需要——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高形式,现在,互联网经济学给出了自我实现的真正含义:存在感。
所谓存在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哲学化描述,实质在于,人是相互依存的,需要保持持续的相关性,而这些归到个体人的身上就是:如何解决孤独。
互联网新经济,经济学基础从经济人假设转向孤独人假设。孤独是永恒的,一切服务的根本目标就是如何缓解人的孤独(文/醒客)。
延伸阅读:本文中提到的经济人假设、富足经济、孤独人假设等问题,在我的新作《重新理解媒介》中有深入的探讨【豆瓣书评】:http://t.cn/8FFfuD8,【各大书店有售】:亚马逊http://t.cn/8sZDE65;京东http://t.cn/8sZDE6G;当当http://t.cn/8sZDE6t;多看http://t.cn/8FBAy51 ;豆瓣书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32065/ 。4年策划,2年文字书写,值得你花一周时间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