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业务模型 未来学

我们会跟宠物谈恋爱吗?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
【跨越物种之爱】
在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纳威族(Na’Vi)公主妮特丽(Neytiri)和杰克(Jake)好上了,看上去,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两个外星人的爱情。不过,如果我们联想到,杰克其实是人类基因和纳威族基因的克隆人,杰克和妮特丽上演的是一场特殊的爱情:跨越物种之爱。
(《阿凡达》电影剧照)
跨越物种之爱,有什么问题吗?
如果我们知道爱情的根本作用在于繁衍,就会明白跨越物种之爱是多么荒谬,DNA差异过大的物种是不能在一起繁衍后代的,因此,现实中看不到半人半兽或者半猪半马的生物。当然,差异很小的物种之间,也可能有繁衍能力,比如同属于马科马属的驴和马,就能够繁衍出骡来,不过,骡没有继续繁衍下一代的能力。
如果爱的目的只是繁殖,显然,物种之间是缺乏爱情基础的,我们会喜欢一只宠物狗或者宠物猫,但不会去爱它。虽然许多年轻人会称呼自己的宠物猫、宠物狗为“儿子”,并把“爱”播撒给它们,但这种爱显然不是两性之爱,是爱的一个多义词。
现在,阿凡达正在颠覆我们的观念,在人类的眼里,妮特丽不只是一只可爱的猫或者让人怜惜的树袋熊,人们把妮特丽当作美女,就像是地球上每一个可以表达爱慕的美女,如果有条件,那些衣着时尚的公子哥还会追求她,像追女朋友一样追求潘多拉星球上的女神。
【孤独是智慧生物的本能】
如果爱只是繁殖的映射,跨越物种就显得太过多余了。爱穿越物种之间的区隔,反映了人的另一种本能:孤独。如果说繁殖是生物能够存在的标志,那么孤独则是人能感受到存在的标志。我们不只要存在,还要自己能够被感知,即:存在感。
我们喋喋不休地说话,不停地刷新着社交圈的信息,无不是在努力地想摆脱孤独。
摆脱孤独让爱能够穿透得更远,向宠物播撒爱,跟自然界友好相处,与环境浑然一体,也能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友好、团结,让生命延续得更有价值。当生命从低级的形式走向高级的形式,孤独驱使着人类经历更有品质的生活。
【智能穿戴打破物种界限】
阿凡达的爱情只是电影的虚构,现实中,爱恋如何能够跨越物种而存在?
人们惊奇于宠物狗帮人取来鞋套,然而,这里如果不是小狗而是人呢,二岁的儿童帮家长拿鞋会得到夸赞,到了十岁,如果还只能听到召唤才知道拿鞋恐怕会引来家长的责怪,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宠物与人取得情感依托的故事,实在是因为人们大大降低了对宠物的情感寄托门槛。
未来,我们能让宠物狗与人之间的情感加强吗,变得跟同一个物种一样,让人与狗之间的融洽变得与狗与狗甚至人与人一样?
(图注:谷歌旗下的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最近展示了其名为“Spot”的机器狗,其重约72.5公斤,由电和液压装置驱动,能够行走、小跑、上楼梯,甚至被踢之后还能恢复姿势。)
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帮上人类的大忙,让宠物狗带上能够读懂叫声的智能环,通过无线传输到人的蓝牙耳机,主人便能够更精确地知道狗狗的喜怒哀乐,主人的指令也能够被智能环解释成宠物狗更能理解的叫声,智能环担负起人与宠物狗之间的语音翻译工作。
当然,还可以用智能技术来增强动物(宠物)的能力,遛狗的时候,给狗穿上体能增强的外衣,帮助主人驮回超市购买的大米。狗窝、狗绳以及衣服都能够成为人与狗之间的沟通辅助,借助动物的智能穿戴,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依赖。猫和狗、鸡和鸭也能够更好相处。
【人造智能与上帝造人】
人类的技术发展到现在,希望能够造出像人一样的智慧设备,叫做人造智能(人工智能),与其他早期的人造物不同,锤子、拐杖、自行车、汽车都只是放大了人的某一些能力的工具,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像人一样。
人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能够打破物种界限,更方便地与它们相处,进一步,人类能够跟自己的作品友好相处,获得情感寄托吗?人类会不会跟宠物甚至机器人谈恋爱?
上帝造出了万物,最后,第6日,又按照自己的形状造了人,亚当和夏娃,并让人成为万物之灵,可是,当亚当和夏娃偷尝了禁果,有了欲望知道了善恶之后,上帝却把他们驱逐出了伊甸园。
类人的人工智能存在一个悖论,就是当人形智能机器过于跟人相似时,人们会感到恐惧,一些机器人娃娃在不动时会让人联想到死人,一些古怪动作的机器人又会让人联想到精神病患者。这个现象被称为恐怖谷效应,恐怖谷效应是技术之外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障碍。
上帝驱逐了人,我们——人工智能的造物者,需要像上帝一样驱逐人工智能吗?
——————–
【互联网双周评问题延伸】
大家编辑问:延续文末关于人工智能不可控的未来和潜在的恐惧,大部分人会联想到Frankenstein,那个最终毁了它的创造者的东西。作者玛丽·雪莱用阴郁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怪物的诞生直至灭亡,也揭示了人类对于自身善与恶的思考。
靠近真相方能驱散恐惧,追本溯源,请问醒客老师,您认为“智能”在未来学、生命科学领域或是社会心理层面该如何界定?人类专注于研发人工智能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
作者醒客答:人工“智能”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概念,可以做一个类比,人们制造机器替代了人的体力,人们现在想制造“智能”来替代自己的脑力。顺着这个逻辑,似乎人工“智能”只是人造物能力的提升,真正的问题在于:人造“智能”是潜在的可能替代人类地位的存在物。比如说,以前家庭养了个小狗,小狗不断长大,但始终是人们豢养的对象,如果家庭是养了一个小孩子呢,他也需要抚养,区别在于,长大之后,孩子将取代之前抚养他的父母的位置,成为家庭的主导。
人类抚养小孩,并将未来交与他们,这是人类能够持续存在的生物基础,现在的问题是,人们造出了“智能”,如果把未来交与它们(或者被它们抢夺了),人工“智能”并没有实现人类的延续,而是终结了人类自身。就像电视剧里,酋长收养了一个孤儿,长大后才知道是敌对酋长的公子,孤儿最后灭了养父母的家族,上演了恩将仇报的狗血剧。
人工“智能”不只是一个科技话题,更是伦理、社会学话题。
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与自己的人造生命反目为仇,因为人造生命与人为敌,而人造生命与人为敌却是因为自己得不到与人同等的地位,科技只关心结果,不关心好、恶等情感,一旦涉及到人类智慧本身,情感将让科技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当然,问题也可能没有预想的那么糟,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火药可以驱动火箭,也可以炸毁楼房;钢铁可以制造汽车,也可以制造坦克,甚至推土机也不是只帮人平整土地,也会是强拆中推平家园的帮凶。当核能可以发电也可以做原子弹出现的时候,问题被放大了,全世界现在已经制造的原子弹,能够把全球炸几遍。欣慰的是,今天我们还能笑着活着,人类并没有必然地毁灭在自己的科技中。
人类发明汽车的时候,相应的也发明了红绿灯,而在农村,耕牛是靠绳子牵拉控制的,红绿灯以温和的力量让高速行驶的汽车比农村耕牛更加可控,一种深刻的技术进步,会引起社会、伦理各个方面大调整,人们要直面这种潜在的风险,但更多的应该相信人的智慧:人们能够有效找到相应的制约要素。
比伦理更简单一点的问题可能更加迫在眉睫,科技服务的全人类是一个集合而不是个体,科技还是人类之间的博弈工具,我拿着锤子砸你,这不需要复杂的伦理解释而是现实的危险,先进科技被不良企图使用导致的问题,克隆人被用于贩毒、智能机器被用于战争……或许,这些才是人类更接近灭亡的威胁。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责任编辑:代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