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腾讯@大家》
五十多年前,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预测:人类会重新部落化,将生活在“地球村”中。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时候还是电视流行的时代,那么,随着新媒介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真的在重新部落化吗?
【没有阻力的全球化】
互联网能够将全球范围内的任何两个人瞬间联系到一起,像面对面一样地说话:看得见、听得到。基于互联网的联系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在过去,远近不一样,要做到面对面需要的代价是不同的,无论步行、汽车还是飞机,我们都需要为距离付出代价;而今天的互联网上,联系坐在旁边工位的同事与远在异国他乡的亲友,代价是一样的,他们都会在几秒钟后出现在你的电脑或者手机屏幕上。
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化与此前工业时代的全球化有什么区别呢?与工业全球化时代实物产品跨越国界实现全球范围的流通不同,互联网的全球化是信息的全球化,是没有空间阻力的全球化,人们隔着遥远的距离空间“在一起”,甚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情感与温度,拥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不过,信息的全球化并非与实物产品无关,随着3D打印与智能制造的发展,北京设计师早餐咖啡时的创意可以瞬时穿越半个地球,成为纽约模特手中的提包,甚至成为半小时后全球同步发布的新产品,信息流通变相实现着实物产品的全球流通,而且,借助信息化,产品的“流通周期”将从工业时代的几个月、几周缩短成几个小时或更短。
工业时期全球化具有的空间阻力,使得全球化停留在非常少的一部分人、一部分产品上,手机、平板等信息设备的高度普及,互联网带来的全球化将涉及到每一个人,当年轻人痴迷于微信等社交工具而疏于与现实世界交流的时候,甚至,街边卖早点的摊贩,也不得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煎饼应该满足被全球社交网络影响了的口味。
烤鸭、肉夹馍等寻常美食开始走入互联网,那些有着全球梦想的年轻创业者,正在争抢原本狭隘的本地餐饮市场。互联网消弭了空间的限制,让天涯与咫尺不再有分别。
【宅,摸得着的全球】
信息的全球化,每个人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自己小区门口,要以全球的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商业与生活。全球化,通常想象的图景是全球各大洲不断飞行、扫街购物或者旅行,互联网感受到的全球化,就是不停地在全球各地赴约吗?未必,更多的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仅没有去全球旅行,出家门也变得有些稀少了,网络一族变成了宅男或者宅女,宅在卧室里,甚至连床都不愿意下,宅们的全球化不是走遍全球,而是试图把世界装进手机里。
工业的全球化是行走全球,信息的全球化则是触摸全球,前者依靠的是车轮滚动,后者依靠的是网络连接。互联网就像物理学中说的虫洞一样,手机每时每刻都联系着全球任何一个想要的位置,能够把全世界装进口袋里,信息时代开启了一个“袖珍”的全球化过程。
宅文化没有沿着工业化的路线延伸,重新定义的信息全球化将整个地球的极大与一个人口袋的极小通过信息统一起来,我们没有奔向世界各地,而是把世界留在了身边。
把世界留在身边,手机将我们的距离拉近,成为鸡犬之声相闻的部落吗?那些停留在你手机里随时听从召唤的朋友,也停留在别人的手机里,手机没有匡住人,匡住的只是影子,借助信息化,人们有了分身术,可以响应多个朋友的同时邀请,信息化像自由的飞鸟,冲破了部落空间的束缚。
【流通商业到信任商业】
在传统的工业时代,产品依靠自身的功能征服用户,也以实物运输实现着商业扩张,当空间被信息化冲破,产品流通形式的传统商业将失去物理空间基础。
另一方面,以创新为特征的互联网,人们对新产品缺乏必要的认知与经验,也很难通过功能的认知来选择产品,是否使用一个产品,原则上跟产品本身没有关系,此时,我们面临新的商业变革:不再是选择商品,而是先选择人。商业不再靠产品流通而靠用户信任实现,选择产品是因为信任,相信一个人才会去使用他的产品。
不再是先生产出产品然后运输到各地,而是先建立广泛的信任关系,创意通过信任关系,由消费者自己在3D打印机上“制造”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定制生产,它不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而是消费决定的生产,打破了工业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规律,信任关系比实体产品的运输更加重要。
信任会成为信息时代的新财富,未来,相比于拥有更多的生产能力,更有价值的是我们能建立多少人的信任关系。人们只选择把信任的人留在身边的手机里。
全球化不是麦克卢汉说的地球村,不是全球人都拥挤到一个熙熙攘攘的部落里,而是村地球或者宅地球,因由信任关系,每一个人的手机里都安静地躺着整个地球的“魅影”。
【注】本文原标题《地球村与信任商业/部落是人类的归属吗》。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责编: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