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遭遇集体滑铁卢

文/陈世鸿,《传媒》第100期
        2006年伊始,各色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席卷整个互联网界,杀进视频领域的网站超过了300家,“2006”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视频年。大概难以置信,仅仅一年之后,视频网站却几乎变成了投资人的“毒药”。
        是什么导致视频网站集体遭遇滑铁卢?
1. 引子
        互联网时代开始,地球越来越小,周期越来越短,人们惊呼“世界变平了”的同时,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周期也在迅速缩短,日渐被卷入自己制造的快节奏宿命中。
         一场以web2.0开始的网络革命,从博客到视频,从分享到直播,财富光环掩盖着网络驱动力,泡沫在方向迷失中级级上升,数百家的视频网站,在同一个时间演绎着近乎同一个故事,以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业界,谁在催生毫无价值的雷同?
         这注定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游戏,不知道的仅仅是,一场刚起步就开始冲刺的耐力比赛中,具体是谁能逃过死亡的厄运,成为侥幸的剩者,剩者为王,也或许,最后的王者,现在还没有出生。
2. 克隆电视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互联网从业者开始张嘴闭嘴“新媒体”,而几年前,他们爱说的是“新经济”。新媒体也好,新经济也罢,“创新”是互联网永恒的动力,但对新在何处却未必有那么多人关心。
        大家应该还记得,仅仅五、六年前,当时被称为新经济现象的互联网,还不具备媒体的能力,这大概也是当时没叫“新媒体”的原因。后来,当门户网站做起了传统媒体的搬运工,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内容,被一群称为“网络编辑”的人搬到网上,由传统媒体搬家而衍生出了网络媒体。今天,不用再怀疑新生代媒体的生存能力,网络媒体正一点点蚕食传统媒体的地盘,需要担心的变成,报纸什么时候会消失?
        或许受了第一波门户的影响,“新媒体”人一开始就在克隆上做足功夫,网络视频的用户播放器被称为“网络电视”,其内容也以电视台的内容为主,网民通过一个客户端,可以开始在互联网上同步观看电视内容直播,网络电视无论播放速度还是质量都赶不上电视,这就是新媒体了吗?
        第一波互联网成功于眼球经济,加深了人们对“互联网就是媒体”的印象,即便落到传统行业叫“抄袭”也深信不疑。
        以直播形式传播的“网络电视”,经过一两年的运营,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规律,远比电视频道多的网络电视频道,能够提供丰富的用户选择,加上互联网监管相对宽松,一些不适宜于电视传播的小众节目、境外节目得以传播。
        靠克隆电视搬到互联网上的“网络电视”,除了用电脑、互联网取代电视机、有线网,并没有突破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从盈利模式上,除了广告也难以想到其他内容。
        电视台凭什么将节目转给视频网络公司,然后等着自己奉养的“新媒体”来革自己的命?假如新媒体就是“网络的”电视,是互联网公司重新组织媒体队伍重起炉灶开电视台容易,还是电视台买一套网络直播系统来播节目容易?
3. 幻想
        一年多来,视频分享类网站在国内也不断涌现,这些被认为拷贝了Youtube(最大的视频分享社区)的视频点播网站,一直在赔本挣吆喝,尽管一些视频分享网站宣称拿到投资,但相比于开销而言,投资量还是比较少,下一步会怎样,不可知数太多,仅动辄上千万带宽成本一项,就让创业者欲罢不能,虽说有第一波互联网烧完钱就死的悲壮先例,但这却是一个还没开场就涌进无数竞争者的游戏。
        国内Youtube类网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借分享的壳子,做传媒的事情。视频直播寄希望克隆电视走上新媒体康庄大道,多少还有迹可寻,而几乎与直播同时的视频分享,硬哭喊着要赶新媒体班车,却有些耐人寻味。
        传媒和分享的区别显而易见,前者完成公众传播,后者完成小众交流。可以举一个例子,你家的墙壁上会挂什么样的照片?估计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某明星的照片,一个就是自己的结婚照。如果你走到邻居家里,会发现什么,那位明星的照片,或许依然挂在墙上,而通常来说,你的结婚照不大可能出现在邻居的墙上,这是大众与效忠的区别。
        而现在,分享类网站的站长和CEO们,却拼着命想把自己的结婚照挂到邻居家的墙上。他们变着法子将视频入口链接象牛皮癣一样散布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这些号称用户制造的内容(UGC),实际和用户毫无关系,UGC蜕变成了逃避版权的代名词。
        尽管叫视频分享,与视频直播一样,从业者们依然干着早期门户网站堆内容的事情。天下文章一大抄,要说不同,恐怕只有原来“抄”视频的仅靠人,而现在,许多机器蜘蛛加入了“抄”的行列。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网站对内容选择必然以更多的眼球为中心,猎奇、搞怪、暴露等成为座上宾,不知道,和用户没有关联的内容最终要分享给谁,能分享出什么?
        把分享当作传媒来做,能看到的结果只是短期内能够更快的聚集人气,使网站“看”上去不错。
4. 内容制作权
        直播也好,点播也好,一旦滑入传媒的怪圈,就难以挣脱“内容”的宿命。
        人们总是将用户制作与机构制作进行对比,一边承认机构比用户具有更强的制作能力,机构内容的价值通常远远大于个人内容;一边又要拿用户基数巨大说事,得出用户决定内容未来的结论。
         做着传媒的分享网站,寄希望他们的用户能够上传高质量适合大众的片子,实际上,除非用户重复上传机构商业片,真正出自用户之手满足要求的视频只是凤毛麟角,即便潜在的用户基数非常巨大,把用户赶上制片兼导演兼摄像兼后期与专业机构专业人士专业设备比拼的路子,看上去仍然显得十分幼稚。
          用户制作多集中在个人展示和交流,无论是拍摄短片还是恶搞,根本出发点还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尽管一些个人短片也流传得相当广泛,但从一开始的出发点上,他们更多的是想向自己的朋友群传递自己快乐,目的多在与朋友交流。这与给朋友写封信、寄几张照片没有太本质的区别,你能因为明星照片质量上乘,而选择用明星专辑替代自己的生活片段传给朋友吗?
         用户制作与机构制作,常常具有不同的目的,本质上属于不同的领域,极个别的个人短片,由于受到热捧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给人造成个人短片要和机构内容争抢用户的错觉。实际上,未来,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个人短片可能杀进商业片的范围,更大量的个人短片的制作目的将是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与极少数的明星照片可以成为商品让人们争相购买,而更多的个人照片只停留在自己的相册里,仅成为亲朋好友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区别。
         陶醉在第一波互联网克隆成功之中的人们,热衷于为什么是新浪、搜狐而不是人民日报、CCTV成为最大的网络媒体,成群的创业者,拿着简单的工具,寄希望于胡戈式视频(胡戈,电影“无极”恶搞版作者,曾经风靡互联网)能够批量再现,象古老的守株待兔故事,只是这一天还没有如期到来,或许永远不会到来。
5. 门户视频
         视频混乱的竞争局面之后,最终摘桃子的到底会是谁?如果都要做成传媒,最适合作传媒的又是谁?
         一个自然的想法,是门户。事实上,新浪、搜狐等门户已经杀入了视频领域。
        要在去年之前,或许没有人会这么想,但自从门户介入博客,并大获全胜之后,一切都在改变,创新不再是创业公司的专利,那些在创业者眼中“垂垂老矣”的互联网大鳄,随时可能杀入新的互联网行业。
        新浪去年杀入博客领域,不到半年时间,就奠定了国内博客老大的位置,到现在,不到两年,国内的博客,俨然成了门户的一项基本功能,和邮件、论坛没有什么区别,还需要怀疑门户们搏杀视频领域的决心吗?
        实际上,门户开展视频业务,对于专业网站而言,未必是坏事情。专业网站开展的视频业务,因为门户对视频的普及性推广而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街坊大妈都知道博客了,明年,她们将知道视频。
        专业视频网站们开始坐不住的原因是担心门户过于庞大,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这更多是心理作用,在美国,巨头林立的互联网界,依然江山代有才俊出,Google、Myspace相继登场,最近惹火的是Youtube。真正致命的问题却是,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要做媒体,而在媒体形式的业务上,将与门户正门相对,在用户群、资金、管理等都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如果硬要和门户争抢媒体风头,后来者基本没有机会。
6. 新媒体坎坷路
        一年时间,网络视频经历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一扫而过,这个速度应该再次刷新了互联网的快节奏。
        网络视频,还没有看清端倪,数百家各色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开场就进入竞争白热化状态。十数亿人口的中国,几百家视频网站并不是个太离谱的数字,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同小异的视频网站们,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高度同质化,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让人胆战心惊。
        国内现有的视频网站,无论打着分享还是直播的旗号,最终不约而同走上了媒体的道路,如何更“广泛传播”让视频新秀们夜不能寐,各种招数使尽,为博一个眼球。“新媒体”的旗帜高高飘扬,而分享也罢、直播也罢,深入的用户价值并没有太多人关注。
        去年中期,出手阔绰的视频网站,大手笔制造事件时,“频死快感”已经呈现,虽说互联网赔钱赚吆喝并不稀奇,但无论如何,日花斗金却连赚钱的影子都看不到,实在过于考验投资人的忍耐力,事不能离谱成这样。
        退一步讲,假定视频网站真能把视频用户群做起来又能怎么样?这种定位于“媒体”的新起之秀如何能够让还不算老的网络媒体甘心禅让?具有传统网络资源优势的门户、社区、搜索类网站,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搏眼球想挤进媒体的“新媒体”玩家们,来分自己广告的一杯羹吗?
7.结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资本过高的期望,许多新创网站不同的失败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理由,急功近利。他们一边对老的互联网公司创新乏力不屑一顾,一边又急于求成,为了快速获得人气,在业务推进上不讲章法,甚至不惜手段,披着新业务外壳做着老业务的网站,仅有昙花一现的浮华,无法避开成熟的业务被成熟的大公司把持的局面。
        从博客开始,传统网站没有再懈怠,视频热潮中,也少不了老网站的身影,而投入力度决定于“钱景”的清晰度,每时每刻,新起之秀都面临着灭顶之灾,没有模式创新,视频网站注定要在这场并不算久的新媒体游戏中一败涂地。
        如果只有1%的比例能够坚持到底,剩下的99%路在何方?
         互联网从文本到图文,网站层出不穷,虽然都采用了图文方式的承载,但真正有影响的网站,大体都有各自不同且清晰的定位,这些定位与网站能否长期满足用户某项需求息息相关。视频网站也毫不例外,如何进一步分化定位,做到与众不同才是进一步生存的根本。
        如何与众不同,编织与众不同的商业基因;如何构筑进入壁垒,实现持续增长是新创网站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前者是进攻,是让用户接受的根本;后者是防守,是能站住脚的保证。
         在越来越越由资本而不是创业者决定的互联网创业游戏中,视频网站的出路在哪里,难以确定,行业性遭遇滑铁卢,是这一场全民视频运动的有力讽刺,但正如世纪初互联网遭遇短期寒冬不意味互联网前景暗淡,互联网长期的“牛市”格局并没有改变。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哪一个网络电视要取代电视?

和我一样,你大概也不太会相信“网络电视将取代电视”会成为新闻,不是因为她有多前卫,而是,一年多以前,中国的网络电视已经风靡整个互联网,而且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播电视节目。如果不是文顿·瑟夫头顶上有个互联网之父的光环,这个消息恐怕要当成旧闻处理,瑟夫先生大概不知道,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今天许多号称网络电视的公司已经陷入困境。
一个在中国已经从繁荣走向萎靡的互联网应用,“预言”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IP化一浪高过一浪,未来将是IP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网络的电视取代电视,只是个时间问题,但这个“网络的电视”却未必是当前大红大紫又大失所望的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从互联网出发,取代电视,未必那么容易,过去几年,网络电视的浪潮中,网络与电视名利各收,网络电视裹着新媒体的外衣,叫好不叫座,倒是电视台通过短信、互联网缩近了与用户的距离,也赚了个盘满钵满,剩给做网络电视的视频网站的,是全行业的萧条。无论直播、点播,大家无奈地准备起过冬来。
走在之父“预言”前的业务,落得如此光景,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但未必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范围。想当初,仅带宽就千万千万的花销看不见任何盈利,跟进者却近乎疯狂,一时间,只要沾上新媒体网络电视的边,仿佛得到仙人指路一般,志得意满。尽管经不起推敲,但势头谁也拉不住,好比今天的A股,3000点的时候,觉得太高了,到了五千点,大家除了买,别无想法。于是那些财经专业的高材生们三千点赚取20%利润之后,便落在一旁,看分不清1元基金赚10%还是2元基金赚10%哪个多的大爷,1倍、2倍、3倍、4…的股市神话。
在一个没有规则或规则建立中的市场,按规律办事不是个讨人喜欢的方式,我们只想要最终的结果,一切细节忽略之后,只剩下钱了。我们习惯于跟庄,只要所谓大方向对了,不管你是偷的、抢的还是克隆的,甚至多少竞争者都可以不顾,“我只要我的成功”。
“乱拳打死师傅”是规律,“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更是规律,第一波炒股中曾经赚疯了的股民,有多少又在前几年连本带利还了回去?网络电视以全国行业的低迷给出了答案。
不再是你方向正确,你就成功。网络电视取代电视是方向,但成功的结果需要探讨一下,具体哪一个网络电视要取代电视。

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浪播客的新媒体之路

门户变革的机遇与风险

 
    在新互联网浪潮一波推一波的形势下,新浪、搜狐这样老的门户网站将如何把握机会,成就发展?两年前,门户采取的都是相对保守的策略,对新业务虽有所尝试,但通常比较低调。

 

此前,老门户的位置相对稳固,新业务失利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冲击,近来,国外一波又一波由新业务推动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创造奇迹,国内网络创业也一浪高过一浪,新业务不断占据互联网重要关口,如何抓住新的互联网机遇,号角已经吹响,门户网站变革日益迫切。

 

一、新浪播客的新媒体之路

 

自2005年9月,博客高调推出而大获全胜以来,新浪在新业务推出上更加主动和自信,一年之后,当业内正在质疑视频播客类网站前景时,新浪毅然杀入播客行业,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赌局。

 

新浪视频业务包括宽频频道与播客频道,前者直播,后者点播,覆盖了当前的视频形式。

 

    新媒体机遇

 

视频浪潮开始,业界普吹新媒体之风,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视频就是新媒体,实际上,新媒体只是视频应用的一种方式,而视频互联网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新媒体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上有很多超越传统媒体之处,没有改变新媒体仍然是媒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具有媒体性质或者潜在能够做成媒体的网站才有可能把新媒体的旗子扛到底,在这一点上,许多中小网站存在误解或者期望过高。依附于最大网络传媒平台的新浪视频,天然上最接近新媒体,新浪的加入,对于播客行业中的定位于新媒体中小视频网站来说,有些雪上加霜。

 

对于新起的视频网站而言,获取视频内容的门槛非常高,无论是购买还是合作,由于缺乏盈利能力,都无法避开如何实现内容制作方商业回报的难题,与此相对,新浪在网络传媒的核心位置,使得新浪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众多电视台和电视内容机构,纷纷将自己的内容无偿贡献到新浪,作为回报,新浪能给这些传统的内容制作者带来数以千万计的曝光量。

 

视频正在重复当年纸媒的老路,当年,新浪楞是凭着将报纸、杂志等纸媒搬到互联网上,搬出了当时的新媒体–“网络媒体”。视频时代稍显不同的是,之前完成“搬家”的是新浪编辑,现在变成了电视台自己的编辑,这种变化更符合新媒体开放的传播形式。

 

也有人会以纸媒与新浪的“恩怨”来说明新浪当初网媒成功之路只不过捡了个便宜,如果那些报纸早点自己做网络,就没有了今天的新浪。今天看来,当初的新浪似乎只做了“CTR-V”+ “CTR-C”的搬运工工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认识到网络传播价值,并强力执行下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以今天的科技来看造纸、活字、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也会显得有些小儿科,显然,历史不能这么理解。

 

新浪博客的推出,曾引起广泛争议,其中焦点在于,新浪博客与博客的真实含义相悖,与国内外当时的博客应用模式不符,正是这种“错误”,成就了有新浪特色的“博客”,这是一种以公众传播为特征的博客传媒。

 

新浪博客的传媒性与新浪的媒体定位非常吻合,是新浪博客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现在,新浪推出以机构为核心的播客,似乎也背离了“播客”初始定义,但即将成就的是“播客传媒”式的新浪播客。

 

    业务模式风险

 

新浪以博客、播客为核心的新媒体思路,是新浪实现新媒体转型变革的关键,与那些网站上到处飘着的新媒体口号不同,新浪是在实践新媒体。不过,最终新浪能否吃到新媒体的果子,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新媒体的业务运营,是探索式的,需要快速反应和灵活性,而新浪作为一家相对成熟的大型的网络公司,现有的管理、考评体制与灵活性会有较大的冲突,会影响进一步变革的推进。

 

其次,作为新的互联网业务,无论博客还是播客,目前还处在“无模式”状态,随着在博客、播客上运营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尽管拉了“互联星空”这样的合作伙伴有利于过冬,但如果不能快速解决盈利模式问题,资本方面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留给新浪解决新媒体的窗口期不会太长,在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有能力和决心进入新媒体之前,新浪必须作出变化。如果有一天,电视媒体发现新浪视频的千万级点击率并不能带给自己实际的商业价值,他们也会像纸媒体一样,不满于成为新浪新媒体的嫁衣裳,那时,整个新媒体格局就会发生变化,合作者会逐渐走到竞争面。
 

依然年轻的互联网,只有变化是不变的,新浪能否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拭目以待。

 

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媒体不是视频站的出路

一年时间,网络视频经历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一扫而过,这个速度应该再次刷新了互联网的快节奏。

 

    网络视频,还没有看清端倪,数百家各色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开场就进入竞争白热化状态。十数亿人口的中国,几百家视频网站并不是个太离谱的数字,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同小异的网站们,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高度同质化,大家几乎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让人胆战心惊。

 

    如果只有1%的比例能够坚持到底,剩下的99%路在何方?

 

    去年中期,出手阔绰的视频网站,大手笔制造事件时,“频死快感”已经呈现,虽说互联网赔钱赚吆喝并不稀奇,但无论如何,日花斗金却连赚钱的影子都看不到,实在过于考验投资人的忍耐力,事不能离谱成这样。

 

    退一步讲,假定视频网站真能把视频用户群做起来又能怎么样?具有传统网络资源优势的门户、社区、搜索类网站,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搏眼球想挤进媒体的“新媒体”玩家们,来分自己广告的一杯羹吗?

 

    从博客开始,传统网站没有再懈怠,视频热潮中,也少不了老网站的身影,而投入力度决定于“钱景”的清晰度,每时每刻,新起之秀都面临着灭顶之灾,没有模式创新,视频网站注定要在这场并不算久新媒体游戏中一败涂地。

 

    互联网,从文本到图文,网站曾出不穷,虽然都采用了图文方式的承载,但真正有影响的网站,大体都有各自不同且清晰的定位,这些定位与网站能否长期被用户认可息息相关。视频网站也毫不例外,如何进一步分化定位,做到与众不同才是进一步生存的根本。

 

    如何与众不同,如何不容易被轻易超越,是新创网站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前者是进攻,让用户接受的根本;后者是防守,不被轻易打败的保证。

 

    看来,已经存在又不想死的视频网站,面临如何深化服务的转型;新进入想搏一把的后来者,则需要慎重考虑如何细分定位,找到支撑点,而从传统行业寻找依靠成为重要的选择。

 

    胡狼的伙聚从wifi分享,现在开始试水商业视频家和网提供网上看房,类似服务贴近传统产业,顺应了传统产业插上IT翅膀的俗话,进一步的发展会怎么样,要看各自的机会与努力。

 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视频网站的出路在哪里,见仁见智,难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绝大部分视频网站来说,新媒体肯定不是未来。

分类
视频新媒体

IPTV的技术与经济

继续流媒体世界沙龙的话题。

    二、技术与经济

    这部分实际上涉及到几个小问题,下面分别说明。

    a)实时传播

    这个问题也是杨景教授提出来的,大体的意思是说,IPTV涉及到更多的实时传播,虽然路由方式没有太大变化,但实时性要求难以通过不改变路由设备基础而达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采用多链路超级节点的CDN-P2P方案解决。

    由此可见,实时传播根本解决要从底层网络建设开始,网络进入实时交换时代。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我更感兴趣的又是杨教授提到的一个关联内容,“全球还没有商用案例”,我担心这种“没有先例”过多是通信行业的“中国特色”导致的,垄断、网络建设地区差异、网间互联难题等等,许多人抱怨网通与电信网络互通畸形,短短几年,网通与电信之间互联互通便成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而人们期待的竞争格局却步履蹒跚。

    b)技术与业务的异步

    对于研究院,尤其是国家支持的研究院来说,技术进步是核心的追求,而商业公司中,真正的挑战更多并不是技术难题的挑战,而是业务模式的挑战。于是在一些企业尤其是有长期战略的企业中,技术还是业务决定战略,在不同的角度看来,具有很大的分歧。

    “道”不同是学院派与企业派的根本区别。基于商业利益考虑的业务与没有商业目标的技术是两个相对极端的状态,技术如何与业务保持快速一致性,同步发展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

    技术与业务不同步,是商业模式发展的潜在阻碍,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沟通不畅源于不同背景,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互相隔阂,这种隔阂与其说是观念上的,不如说是缺乏合理的价值传递体系,设计合适的价值驱动体系,才能保证事情朝着价值最大化方向进展。

    c)互联网内容自身承载

    许多由互联网产生的话题,日渐成为媒体的核心话题,而互联网自身,却难以形成强势的媒体阵地,尤其对于以视频为主的所谓新媒体,互联网何以将自己置身度外?成本是问题。

    互联网一直处在风头浪尖,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本身就是新闻,而“互联网”新闻能否在互联网上实现商业传播,最终决定于是否能赚取合适的商业利润,如果“互联网”新闻本身需要高性价比传播,选择传统媒体而不是互联网自己便是必然。

    这是一个尴尬的结论,许多网络公司高举新媒体旗号来造媒体的反,结果,一个钱字,便被媒体收编,怎一个“革命”了得,难怪有人惊呼,广电正在成为新媒体最大赢家,当然是不是最后赢家,拭目以待。(未完)

分类
视频新媒体

IPTV的增长悖论

3月17日,流媒体世界沙龙,探讨IPTV相关话题,召集人灯少有沙龙的具体记录,这里整理出相关探讨中涉及到的几方面话题或者问题。

    一、增长悖论

    杨景教授提出来的,意思是说,电信发展用户得到的收入是用户数线形增长的,但用户使用P2P占用的资源是用户数平方增长的,最终这两种增长导致电信收支不协调,会导致电信限制用户使用P2P,或者,用户网络质量得不到保证。

    杨教授提出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解决线性与平方的平衡办法,细节涉及到相对专业的数学计算,这里不详述,结果是让投入与产出之间基本按照相同的比例增长,代价是需要增加固定的CDN投入。

    从业务的角度看,数学上的线形与平方的矛盾,理论值偏大,在现实中,由于边际效应导致的成本下降、增值服务规模效应带来的ARPU值提升等,都能化解成本平方上升的压力。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另外,平方增长关系尽管理论上可能,但受终端带宽、处理速度、存储器大小等限制,使用P2P服务时,一个节点真正与其他节点发生P2P数据传输的链接数是远小于网络节点总数的,有效连接如果最大为k的话,新增加1个节点(通常也是一个用户)资源占用增长为k,P2P网络n个节点消耗的资源不是n平方,而是n乘以k。

    我感兴趣的是平方数的另一层含义,用户(节电)数平方是P2P网络的传输复杂度,这说明,随着网络节点的不断增长,与广播网络复杂度是用户数线形增长相比,P2P网络的复杂度是用户数平方增长的,P2P网络有远比广播网络高的价值传播能力。而且,未来会有更高效率的传输网络出现。(待续)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叶公好龙的“旧”媒体

猪年伊始,互联网又该进入一轮新的淘金热“嘲”。
 
    这两年,互联网行业一个显著变化是,传统大公司对新业务的兴趣度大增,无论是早期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世纪初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从几个人的创业公司开始推动的,而现在,不仅传统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杀入互联网新业务,传统的媒体公司也在争抢最前沿的服务,新浪从博客到播客,介入时间越来越早,而央视,则要引领手机电视潮流。
 
    传统媒体(旧媒体)介入新媒体是比较自然的事情,但步伐却未必那么果决。
 
    传统媒体喊着“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前途”的时候,浮躁已经开始,在风险投资遍地的今天,对于创业者来说,钱也早已不是问题,问题也只是出在前途上。
 
    创业者拿风险投资,与拿自己钱有着完全不同的“前途”,1990年代只要考虑故事是否完整,现在则要考虑是能否符合纳斯达克的胃口,而所谓最后结果性的成功,或许根本不是互联网创业者的追求,这种九死一生的冒险游戏,只有过程远大于结果才会让人血脉膨胀。
 
    传统媒体“热爱”新媒体,看好的是所谓更新换代,希望藉新媒体一个“新”字,从旧媒体脱胎换骨,然而,不曾想,新媒体目前是个赔钱的买卖,当旧媒体遭遇不挣钱时,便不一定真的喜欢现实中的新媒体,甚至连与新媒体“撩毛”的兴趣都不会有。
 
    对于正处在壮年的商业表率,传统媒体左眼睛看着新媒体的高增长率,右眼睛看着旧媒体的成熟利润,“叶公”想要的“龙”仅停留在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中,而对于新媒体需要培养或者暗藏与高增长率共存的风险,一旦转换成现实中的赔钱赚吆喝,则接受起来便不那么容易。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有着天上和地下的区别,即便在许多人看来极其相似的“创新”上,也有着天壤之别。传统媒体的创新在于点,早上想让节目漂亮,晚上主持人脑袋上就可以多一朵花,第二天,收视率就会带来更高广告盈利的消息,而对于互联网,创新在于面,需要日积月累的演进。说到底,传统媒体是成熟商业模式下的业务创新,而互联网却是婴儿学步式的探索。
 
    传统媒体,他们一方面把“新媒体”当作后半辈子的依靠,一方面又用自己正当壮年来衡量“新媒体”的出息,两者均取其长,美景自然不言而喻。
 
    “钱不是问题”的口号背后,钱实际上是最大的问题,所谓前途不过就是能赚多少钱而已。这注定会是叶公好龙的结局,许是近年来电视类媒体公司尝试新媒体不断受挫的重要原因。
 
    “无产者最革命”,人的聪明才智远没有所处的环境有决定性,能够跳出环境的所谓智者非常罕见,由此看来,传统媒体介入新媒体,近期看来还只能是个形象工程,榜样意义远大于真实的市场冲击。
  
    互联网创业者,到了该学习适应有竞争者环境的时候了,也要学会在意识不到威胁和充满威胁的中间状态中生存。  

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媒体有多新?

 Michael介绍新媒体是什么,提到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与大众媒体(Mass Medium),我觉得Medium在这里似乎更应该指“媒介”,而不是传媒意义上的“媒体”,至于什么是新媒体,这是个需要历史去演化的概念,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
 
    沸沸扬扬的web2.0热潮日趋冷静,过去两年来,那些曾经让我们激动的网络童话到底还有多少神奇?Blog、RSS、Feed、Podcasting、Wiki、SNS…一大串英文流行词背后,许多还来不及拥有中文名称,催生着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今天他们中有多少已经登堂入室?
 
    随着Google的强大,成了垄断互联网领域的“微软”,Technorati的低迷,Youtube被收购,那些曾光环笼罩的新互联网业务,还有多少能为创业公司颠云覆雨?
 
    传统媒体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如虎添翼,或仅仅只是“鸟人”,再或者,等到新媒体的盛宴开席,属于“新”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到底有多少羹。
 
    岁尾年终,盘点新媒体的点滴得失,不要被媒体前的“新”字迷惑,如果做的是媒体,不管多么新,基本上会是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资源大户的天下,最多也就网络传媒的门户可以分一杯羹,那些以为仅靠一个新字就能把媒体招安,独立为王的创业者,基本上可以先洗洗睡了。
 
    现在,新媒体已经开始满天飞了,新媒体的概念内涵,大家莫衷一是,但对于创业者却不能糊涂,到底是做媒体还是借新媒体的概念做实际上与媒体无关的应用?谨小慎微,量力而行这几个字应该是化解新媒体饥渴症的良药。

分类
视频新媒体

网络视频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

2007年1月25日,中计报举办了“2007中国新经济产业创投年会”,“新经济”这个词好几年前比较热,这两年差些了,现在大家张嘴闭嘴都爱说“新媒体”。
 
    我参与了“流媒体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的嘉宾对话,主持人是BlueRun合伙人陈维广,另外三个,PPLive CEO姚欣、软银中国合伙人华平、凤凰新媒体COO李亚。
 
    对话前后,我们交流了一些看法,下面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整理一下,题目改为“网络视频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
 
    如何盈利?
 
    这是创投基金经理们问的典型问题,也是创业者们最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对于互联网创业行业而言,这个问题的模糊性有其必然性,盈利模式非常清晰轮不上知识英雄们淘金。
 
    广告还是大家的首选,这不是最好,但被证明可行的模式,第一个被考虑似乎没有问题。还有许多被创业者们津津乐道的模式实际上也只是广告模式的简单变形。
 
    盈利模式有三大考虑的方向,第一当然是广告,第二是用户付费,这依赖于从业者成功移植手机付费的成功经验,第三是整合其他网络服务,网络宽频可以与传统的网络业务进行整合,借力对方的盈利模式。
 
    从具体操作来看,还有一个办法,把球踢给合作伙伴,内容提供商可以让渠道商交版权费。当然从价值兑现来看,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盈利模式,很多人都从创新角度来考虑,实际上,如何升级现有的模式来适应新的形势或许是更有效的方式。
 
    风险何在?
 
    视频内容制作与传播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如何快速实现正向盈利是个不小的挑战。
 
    互联网的成功,最终是模式创新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模式,最终达不到目标。
 
    人着急的时候骂娘通常用的是小时候的家乡话,互联网也类似,许多从事新业务运营的网站,在业绩等的压力下,常常回归到互联网已经成熟的模式上,比如,视频分享本应是社区类网站,但现在,许多视频分享网站被迫做成传播型网站。
 
    如果创新的网站迫于压力纷纷重回新浪、百度之类成熟大型网站的相似模式,灾难开始降临,他们将在巨头控制的市场中疲于奔命。
 
    产业链合作
 
    从事网络视频,是要选定一个角色还是看什么好就上?
 
    是做内容还是做渠道?中国文化追求尽善尽美,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社会分工趋势越来越细致,但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却是大佬们人人想着通吃,这种看上去不合时宜的结果恐怕还要继续一段时间,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算是中国特色,只能适应了。
 
    从产业格局的长期出发,选择产业链合作,依据自己的资源等优势,选定一个角色,并充分考虑市场细分,才能真正荣登新产业霸主的地位。出于现实性的考虑,许多战略上有意或无意不清晰的网站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现实好处,“水至清则无鱼”的结果能够得到阶段性验证。
 
    产业链合作的另一个阻力是创新,缺乏历史的创新在合作者那里支持上会有困难,选择培训客户还是自己上?短期看,自己上会有效,若从长期看,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仅有一家提供的支持终将断裂。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产业链支持,同时更应该想给产业链提供怎样的支持。
 
    网络视频正处在淘金热中,网络的未来是视频,网络的未来不只是视频。  

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浪播客上线,视频普及化号角吹响

 新浪要推出播客,一点也没觉得意外,相比于去年9月8日推出新浪blog2.0公测版,播客作为博客的视频升级,一切显得顺理成章。稍有意外的是,新浪选择在这个时刻。
 
    新浪博客推出之时,正值博客被热炒。人们没想到新浪会推出博客,在于新浪此前的一直低调,web2.0炒了很久新浪依旧不为所动,许多人甚至觉得,类似新浪这样的“老”互联网公司,对新业务基本失去了兴趣,也失去了执行力。
 
    新浪博客在质疑声中一步步走向红火,一年来,尽管如何盈利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博客产业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浪带动了整个博客普及化。
 
    播客还处在摸索阶段,相比于博客的推出时机,显得过于青涩,又恰逢视频分享“窝里斗”,大家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肉搏,此时推出播客是否有些操之过急?
 
    播客视频文件播放前插播一段广告(Loading)逐步成为惯例,有人甚至认为,播客将提前博客找到盈利模式,不过,比博客昂贵得多的运营成本使得这点广告费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而且,博客盈利缺乏本身不在于没有广告投放的基础,而在于多方利益(作者、博客运营商、读者)难以平衡,播客近期内妥善解决利益平衡的难度颇大。
 
    其实,盈利并不是互联网类业务是否需要推出的前提,真正有前景的互联网业务总是起步于盈利之前,先占地盘后赚钱,或许是互联网运营的“潜规则”。
 
    此次推出播客,新浪还邀请了六间房、56等播客类网站加盟建立专区,与推出博客时相比,显得明智很多,当初更多的质疑,很大一个原因是大家认为新浪博客是抢博客网站饭碗的,选择与各类视频网站并肩作战,一起推进视频应用,能够大大缓解大家对于新浪“通吃”的敌意。
 
    “联盟”能否长期稳定,取决于新浪能否处理好与联盟伙伴的利益平衡,打造出具有商业价值驱动的产业链条,最终在业务模式上取得突破。
 
    新浪博客的个人博客、博客群,曾给许多个人、机构以机会。现在,新浪播客已经开始,如何把握、利用好新一波新浪机会,已经迫在眉睫。
 
    新浪作为互联网传媒公司,播客的推出依然是强者的天下,新浪的播客资源和博客一样,将更多的倾向于名人、名机构,成为强者的秀场。
 
    对于播客类网站,新浪开始播客几乎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新浪的巨大透着一股粉碎一切的气势,但现在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你选择把新浪当成合作者或者竞争者,现在是拿起枪的时候了,自杀或者杀敌。
 
    新浪再次打开潘多拉盒子,从新浪开始,将在那里结束?
 
    以此文恭祝新浪播客上线!也预祝视频类网站能够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