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新媒体

门户进入播客,视频将会怎样

 去年下半年来,随着门户进军博客,博客类网站陷入低迷,进而引发人们对web2.0的整体质疑,创业者们纷纷转战“网络视频”,一时间网络视频闹得纷纷扬扬。
 
    视频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动辄十几、几十个G的带宽接入费,每个月花销百万,而优秀视频的制作费用,每分钟也高达数百、数千元,视频运营是典型的富人游戏,要命的是,在还看不到商业模式的情况下,竞争已经白热化,视频创业者的日子举步维艰。
 
    从目前情况看来,视频网站大体分两大流派,一类是直播,通常采用P2P技术实现,以播放现有电视台节目和电影电视剧为主,UUSEE、PPLive、PPStream属于此类;一类是分享,通常采用Flash技术实现,许多是学习Youtube的模式,以播放个人的短小视频为主,也称作播客,可以看作是博客的视频升级,六间房、56、土豆属于此类。
 
    由于当前网络条件并不理想,加上Youtube的独领风骚,以Flash方式实现的播客普及度相对较高,这里将主要探讨播客类网站。不过,这些寄希望于“用户产生内容”的播客们,由于内容“产生”的门槛较高,常处在“断顿”的状态。
 
    尽管如此,人们并不怀疑未来视频互联网的价值,基于对网络视频未来的美好想象,一些新创公司还在频频发力,定位依然是播客,尽管他们不一定称自己是播客,许多人觉得,这无非是又多一个Youtube学习者,给已经惨烈的竞争再添加一点红色而已。
 
    视频分享混乱的竞争局面之后,最终摘桃子的到底会是谁?
 
    一个自然的想法是,门户将介入播客。在去年之前,或许没有人会这么想,但自从门户介入博客,并大获全胜之后,一切都在改变,创新不再是创业公司的专利,那些在创业者眼中“垂垂老矣”的互联网大鳄,随时可能杀入新的互联网行业。
 
    新浪去年杀入博客领域,不到半年时间,就奠定了国内博客老大的位置,到现在,一年之后,国内的博客,俨然成了门户的一项基本功能,和邮件、论坛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还需要怀疑门户们进入播客的决心吗?
 
    实际上,门户开展播客业务,对于众多的播客网站而言,未必是坏事情。
 
    总体来看,门户开展博客业务之后,真正受影响的是那些借着博客的名义梦想着推翻门户的网站,相反,专业博客网站或者专业网站开展的博客业务,却由于门户对博客概念的普及性推广而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街坊大妈都知道博客了,明年,她们将知道播客。
 
    当前,播客的普及度并不高,用户群处在非常低的状态,一些宣传数据的水分不言而喻,竞争非常激烈是业内浮躁的表现,许多网站的定位非常接近,在有限的空间里互相残杀,像一群赶海的渔民,在一个小湖汊里面激战,却无心背后大海的开发。
 
    正如门户的存在并不排斥专业网站的存在,门户博客(播客)也不排斥专业博客(播客)网站的存在,关键是如何定位,新浪做名人博客你可以做草根博客,如果一定要和门户抢相同业务,日子不好过也大抵是自找的。我曾经分析当时播客不流行的原因,现在看来并没有突破当时的条件,专业播客网站还应该从培养新业务的角度从长计议,培养起“咬耳朵的播客”。
 
    播客们开始坐不住的原因是担心新浪过于庞大,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这更多是心理作用,在美国,巨头林立的互联网界,依然江山代有才俊出,google、MySpace相继登场,最近惹火的是Youtube。
 
    许多新创网站不同的失败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理由,急功近利。他们一边对老的互联网公司管理混乱、创新乏力不屑一顾,一边又急于求成,本来要做当前互联网创新的东西,着急便只好用已经成熟互联网模式来助推,这种披着新业务外壳做着老业务的网站或许能蒙来投资商的几个铜板,但无法避开成熟的业务被成熟的大公司把持的局面。
 
    掌握资源者乏力,自认聪明的后来者浮躁,胜负各半便不奇怪,如果后来者只讲个人主义,缺乏团队战斗力,失败便在所难免。问题总是先从自己产生,这是真理。
 
    麦田说视频网站呼唤陈彤,新闻容易做是真的,更多的原因恐怕因为这是成熟的业务,但视频网站却不能呼唤陈彤,走新浪的老路子。如果这些陈彤的追随者,沿袭着新浪路线浩浩荡荡地在新浪的鼻子底下开耍的时候,新浪真能让他们舒舒服服过日子吗?
 
    播客开始坐不住是好事情,他们需要知道,门户进入播客,一个新的视频时代即将开启。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国内的Youtube模式为什么不成功

 一年来,视频分享类网站在国内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被认为拷贝了Youtube的众多网站,还在一直赔本挣吆喝,尽管一些视频分享网站宣称拿到投资,但总体来说,投资量还是比较少,下一步怎么样,不可知数太多,这是一个还没开场就涌进无数竞争者的游戏。

   国内Youtube类网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借分享的壳子,做传媒的事情,用胡狼的话说,2.0的皮1.0的瓤子。    

   传媒和分享是有区别的,前者完成公众传播,后者完成小众交流。我举一个例子,你家的墙壁上会挂什么样的照片,估计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某明星的照片,一个就是自己的结婚照。如果你走到邻居家里,会发现什么,或许某明星的照片,依然挂在墙上,而通常来说,你的结婚照不大可能出现在邻居的墙上,这就是分享与传媒的区别。  

     分享与传媒具有完全不同的传播形式,传媒的内容更多是点,以内容中涉及到的事件或者人物为目标的点;而个人内容更多围绕作者和浏览者,内容价值更多体现在作者、读者、内容系列以及由这些关联起来的所谓群落、圈子中,而不是单个的内容。简单的说,分享是关于人,而不是内容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国内分享类网站在做什么?聚集了一堆个人制作的所谓草根视频,这一点与Youtube稍稍有点象,但接下来,国内这些网站的传播来主要自于网站的首页(含专题或专栏)的推荐。或者说,国内视频分享网站,主要目的是为了把用户上传的视频进行广泛传播,而不是分享。  

    从数据上看就是,分享类网站的浏览比较分散,单个内容的浏览率并不会特别高。而如果以广泛传播为目的,最终网站的浏览比较集中,一些得到推荐的内容浏览率非常高,而其它的内容几乎没人看。    

   分享类网站,其被浏览并不是因为其质量高,而是因为内容成为作者与浏览者的一个沟通桥梁,你观看一个亲戚或者朋友近期的视频,不再在于视频可以与刘德华比拼,而是因为你想通过视频知道他干什么了。现在,这类视频不分对象进行传播,走传媒的道路,应了王冉说的,“得闲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时间去看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除非他/她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公众人物)的搞笑搞怪或者激情澎湃?”  

    难不成国内所有的视频分享网站的站长们都没有理解web2.0所谓的分享吗?应该不是,关键在于创业者和投资商过于着急了。    

    分享的东西需要变成人们一项真实需求,才能逐渐变成用户的自发行为,而这需要时间,需要用户在你的服务上找到真实需求,并逐步培养出习惯,人才能留下来。  

    而现在,创业者们还没有把服务配置好就开始把精力放在找投资上,好像他们创业目的是只为投资商圆一个故事。在所谓“业绩”的驱动下,你需要快速把人“拽”在你的网站上,有限的内容强推给每一个用户是容易想到的方法,于是所有的网站,不管是社区还是分享还是博客,都变得越来越像新浪,成为所谓的门户。  

     固然,把分享当作传媒来做,短期内能够更快的聚集人气,但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网站对内容选择必然以更多的眼球为中心,猎奇、搞怪、暴露等成为座上宾,不知道这样的内容最终要分享给谁,能分享出什么?  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平淡而有真实需求的分享在这样的形势下显然并不能很好生存,而所谓的草根内容只不过是编辑们玩儿的游戏,急功近利把有价值的东西抹杀,走到与门户争抢的老路上,博客被门户招安的教训看来还不够有冲击力。

分类
视频新媒体

Google收购Youtube的理由

   Google收购Youtube有几天了,由于近几个月一直很忙,今天才有空说上几句。google收购Youtube,Keso疑惑为什么收购一个内容网站,而且一掷千金。  

   我倒不觉得Youtube这种播客型的网站是真正的内容网站,正如我不觉得文本或图片的博客是真正的内容网站一样,从互联网传播来看,博客(播客)类网站,是其内容传播的第一站,说是内容网站并不算问题,但若从内容产生来看,网站不是内容的制造者,而用户才是,博客类(含播客)网站实际上是用户内容传播的渠道。  

   基于此,我更倾向于把象YouTube一样用户制造(或者分享)内容的网站看作渠道,与google的主业搜索相比,博客类的渠道是人(用户)参与的,而google搜索更多依靠机器。  

   机器渠道与人参与的渠道看上去类似,却有着不同的特性,人更了解人类的需求,尽管效率要比机器低,但如果恰当的运用了机器作为人的助手或者工具,也不会是大问题。   

   机器与人的竞争常常以人的失败告终,但在需要创新的领域,结论常常倒过来,Yahoo!在中国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例子,本土门户利用海量编辑打败了Yahoo!的机器技术。  

   这或许可以部分回答疑问,google实际上还是在收买渠道,google收买Youtube旨在加强人参与的互联网渠道,keso说的对,google一掷千金不在于“YouTube的技术有多强,创新能力有多强”,“关键问题在于,YouTube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十个月既然不能用技术与业务创新来解释,合理的解释是,Youtube恰当地发掘了人的作用。  

   至于google与娱乐巨头达成妥协对最终用户导致如何影响,我倒不特别悲观,一个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分享社区,尤其是其规模大到具有传媒特性之后,巨头参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作为分享为特征的网站,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与巨头之间,并非一定不能和平相处。  

   Google较早的就进行了视频方面的探索,说明google在同样相信互联网视频化的战略思维,轻易地让Youtube超过,掏16.5亿美金为自己的落后买单,也应该值了。       

   Google收购Youtube对于美国的视频分享网站算是个坏消息,但对于中国的视频网站经营者也许会有好的一面,中文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等是否也会学习Google,对国内几近白热化视频分享战场慷慨一把?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宽频技术开发是战术性选择

我说宽频传播标准将走向统一,有从事P2P技术开发的朋友提出质疑,一方面他以自己已经成为某些企业的技术提供商实现了商业价值而反驳,更重要的,他自称“是有志向的人”,言下之意,他的P2P技术如何如何,会成为压倒性的技术提供商。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说的宽频传播走向统一,说的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尽管这个未来并不会太久(应该在1~3年的时间范围内),但相对于互联网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来说,许多人似乎看不到那么远,当前P2P缺乏压倒性的技术平台也确是事实。
 
    正是因为目前缺乏一个强势的P2P技术平台提供者,而现实中又存在比较大的P2P视频传输需求,新起的P2P技术提供商才可能在混战中抢夺些机会,不过这种机会是战术性的,一旦某一家的P2P技术成为主导,其余的技术提供商将面临淘汰出局。
 
    对于P2P技术提供商,最大的敌人将来自微软或者Real这种的流媒体技术平台商,或者google这样的网络服务新贵,Windows Media Play或者Real Play中支持P2P传输,对于用户的使用来说,基本不会有大的变化,而在google提供网络应用中加入P2P的支持,也不会看出太多的web服务差别。
 
    当然最终胜出的也不一定是P2P技术,新型的CDN(内容分发网络)不会拘泥于某种技术或者业务细节,符合未来价值观的才是能够生存下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应用平台将更多走向统一标准,不同公司提供的应用,将能够共存、连通。
 
    还要说明的是,我一般不相信凭几个聪明人就可以做出所谓全球先进的技术,十几年前这样,现在还这样。软件开发已经进入了工程化时代,个人智慧决定软件产品的时代早已过去,软件工程化使得软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最终仅和投入的资金规模相关,这与一个成熟的工业产品的质量只与投资成本相关一样。
 
    你告诉我你的技术人员有多牛,我可以赞美,但如果你告诉我几个牛人正在琢磨超越微软数千人的技术开发团队,“打死我也不信”。你可以从一个全新的领域创新、超越,你无法超越已经工程化的宿命。
 
    国内的软件开发成熟度较低,还时常能看到一些技术牛人决定产品质量的案例,但类似开发在全球化的格局中,仅能停留在简单的应用层面中,难以形成技术上的核心优势。
 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在我看来,宽频传播技术开发只是战术性的选择,如果你已经做出了或者即将做出能够让市场满意的产品,赶快寻找你的客户,不要把未来寄托的太远,一个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一统化浪潮势不可挡,你保不了自己成为最终的胜出者,选择战术胜利是明智的。如果你还没有决定是否进入技术市场,选择不进入是明智的。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宽频传播,多元化还是统一

随着P2P视频播放业务的发展,大家发现,几乎每个不同的P2P宽频服务商都有自己不同的P2P发布平台,或者说,他们采取了不同传播技术。宽频传输的未来会怎样,会走向多元化吗?

 
    如果宽频传播走向多元化,用户的噩梦就将开始。
 
    为了收看不同的网络视频节目,用户将被迫下载各种各样的客户端或者插件,仿佛又回到计算机历史的早期,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即使看上去相同的磁盘,也会因为操作系统的不同有不同的存储格式。
 
    互联网处在标准混乱阶段,尽管W3C等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互联网格式的标准,但由于互联网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标准制定总还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再加上许多公司出于占领客户端的商业考虑,有意扩展相关的标准导致不兼容而出现非标准化。
 
    百花齐放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分割,互联网陷入“黑障”,功能类似又不兼容的客户端,分割着统一的市场,未来变得毫无生机。
 
    一切如果按照这个路线,用户的推广成本将异常高昂,宽频服务商的噩梦也将开始。
 
    问题倒似乎没有这么悲观。
 
    互联网通过拨号、adsl、小区宽带、Wifi等手段,渗透到每一个空间,IP协议正在成为最广泛的信息承载协议,吞噬同化着不同协议的通信网。互联网的概念正在泛化,电话、电视、电力、无线…,几乎所有的网络形式都在逐渐融入庞大的互联网IP协议体系中。
 
    有理由相信,网络传输正在走向统一。
 
    那些正在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如何应对渠道多元化的服务商需要考虑的更应该是另一个问题,“如何围绕一体化IP网络进行最广泛的传播,实现价值最大化?”由于IP网络实现广泛的传播,传统电影、电视等分类界线将越来越模糊,经营者们需要应对来自更广泛领域的挑战。
 
    当前的P2P技术,从传输规模限制、有效性、成熟性来看都只是过渡性技术,传输标准混杂的局面将会很快结束,未来一两年,随着基础运营大量介入视频传输,大型的平台提供商,如微软、Real等公司将会提供更普适的技术平台。
 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基于上述考虑,目前形形色色希望以P2P技术作为“Power by”(技术提供商)出现的公司,将面临困境,和流媒体技术平台一样,除了能留下2到3家,其余的P2P技术开发商将被市场陆续抛弃。
 
    内容服务商无需过多考虑P2P多平台的适应性问题,随着网络视频服务的普及,标准终将统一,何种播放技术将成为主流,并不重要,而且市场很快会给出答案。
分类
视频新媒体

丢失的产业链

昨天参加了互联网协会举办的网络视频沙龙,会上许多人提到打造产业链的问题。打造产业链,实现行业繁荣,真是好主意。接下来会怎么样呢,各自回家去,该干嘛干嘛。

 
    这不是在故意吹毛求疵,现实的市场确实如此,大家都希望别人打造产业链,而轮到需要对产业链做贡献的时候,大家都装聋做哑,把自己的门关上,等着别人建立产业链。
 
    一位卫视网站的同仁就温柔地表态,他们只做内容和传播,好一个“只做”,内容和传播都做完了,还说只做,让我想起了电信运营商“专一”的承诺,他们也不过“只做”全业务运营商而已。
 
    所谓产业链,顾名思义,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大家通过链条传递价值,如果一个人可以从头干到尾,就不需要所谓的产业链了。
 
    正如当场一位内容提供商的说法,你把内容给了渠道之后,等到分利益的那一天,账单上的收益是“零”,这样的结果,恐怕你想再给渠道作贡献,体力也不支了。
 
    一个不能传递商业利益的链条是不能承载产业的,可惜的是,我们总是把自己置身事外。
 我要啦免费统计
    产业链打造如此困难,这是国内互联网难有大企业的重要原因。在国内,信用制度比较缺乏的情况,打造产业链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要设计出方便区分产业链角色利益的合作机制,二是企业要有从战略盈利的意识。
分类
视频新媒体

为什么播客不流行

        [[先回答一下上一篇文章后一个朋友的提问,我说“并不是所有的垂直范围加在一起就等同于通用搜索。”,他问“那为什么还要区分不同的行业做垂直搜索”?
        我的答案是,因为垂直搜索是更深入的搜索方式,非常依赖对相关行业的知识分析,也就是说只有对一个行业的资料内容做过大量的分析才能做到垂直搜索,而这种分析如果不借助人,将会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基于全面的内容深度搜索,还不能做到很好的效果。]]
        前阵子有人问,现在博客如此流行,下一步流行什么,是播客(podcast)吗,或者是视客(Videocast)?猛一想,似乎有些道理,即时聊天工具经历了从文字到声音、视频的变化,互联网经历了从文本到多媒体的变化,从博客到播客到视客,是最自然的延伸。
        更充分的理由在于,人们平时说话远远多于写字,写博客文章是文笔好的人专利,而说话,几乎人人可以,播客应该很快流行。
        按说,博客作为一个全新的应用模式,用户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从博客到播客,如果技术条件成熟,过程应该短的多,现在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博客从2002年开始在国内兴起,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2年时间,成蛹化蝶,而播客,从2003年开始,到如今似乎还没有化蝶的迹象。
        这当中有一些环境方面的限制,当前带宽相对还不是很高,播客的效果会有些影响,但我总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播客没有如约流行,应该有其他的理由。
        即时聊天工具,最开始是熟悉的朋友取代电话来使用,便宜、方便,很快即时聊天工具变成陌生人交友的工具,陌生人聊天和朋友聊天,看上去只是对象的不同,实际上却有重要的区别。
        不想做过深入的探讨,只要看一些简单的比较,比如:与朋友聊天,聊天内容常常不能随便的转到另一个朋友的身上,而陌生人聊天,除了性别还比较敏感外,可以很容易转移。再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常常需要达成某种目标,而陌生人聊天常常是随意的。
        这些区别会导致服务开展的不同,QQ可以查找在线的陌生人,MSN需要按照注册邮箱来添加,我能很方便对MSN好友进行分组,而QQ,尝试很多次,发现很难,QQ上充满了不熟悉的所谓网友,除了他现在的昵称,我几乎一无所知。我能把QQ上的这些幽灵变成MSN的好友吗?非常难,因为他们是不同的。
        博客常被人们说成是圈子的交流工具,而实际上,当前博客更多充当了可以自由申请的个人专栏,不管文笔如何,作者们更多的是用来写文章表达观点,而不是象给别人写邮件那样的沟通,因此博客虽说是交流工具,而交流却非常的正式,象大酒店里专家们举行的论坛而不是街头巷尾妇人的咬耳朵。
        好了,我们再回到播客,和博客对应于自由申请的专栏相比,播客应该是什么?对,播客应该是可以自由申请的个人电台,与每个人都会写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常写文章一样,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电台播音员。比较一下会写字的人能写文章的比例和会说话的人能作主持人的比例,播客为什么不流行应该比较好解释。
        未来基于视音频的工具将比写字的工具更流行,但他的名字或许不叫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