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新媒体

IPTV的技术与经济

继续流媒体世界沙龙的话题。

    二、技术与经济

    这部分实际上涉及到几个小问题,下面分别说明。

    a)实时传播

    这个问题也是杨景教授提出来的,大体的意思是说,IPTV涉及到更多的实时传播,虽然路由方式没有太大变化,但实时性要求难以通过不改变路由设备基础而达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采用多链路超级节点的CDN-P2P方案解决。

    由此可见,实时传播根本解决要从底层网络建设开始,网络进入实时交换时代。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我更感兴趣的又是杨教授提到的一个关联内容,“全球还没有商用案例”,我担心这种“没有先例”过多是通信行业的“中国特色”导致的,垄断、网络建设地区差异、网间互联难题等等,许多人抱怨网通与电信网络互通畸形,短短几年,网通与电信之间互联互通便成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而人们期待的竞争格局却步履蹒跚。

    b)技术与业务的异步

    对于研究院,尤其是国家支持的研究院来说,技术进步是核心的追求,而商业公司中,真正的挑战更多并不是技术难题的挑战,而是业务模式的挑战。于是在一些企业尤其是有长期战略的企业中,技术还是业务决定战略,在不同的角度看来,具有很大的分歧。

    “道”不同是学院派与企业派的根本区别。基于商业利益考虑的业务与没有商业目标的技术是两个相对极端的状态,技术如何与业务保持快速一致性,同步发展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

    技术与业务不同步,是商业模式发展的潜在阻碍,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沟通不畅源于不同背景,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互相隔阂,这种隔阂与其说是观念上的,不如说是缺乏合理的价值传递体系,设计合适的价值驱动体系,才能保证事情朝着价值最大化方向进展。

    c)互联网内容自身承载

    许多由互联网产生的话题,日渐成为媒体的核心话题,而互联网自身,却难以形成强势的媒体阵地,尤其对于以视频为主的所谓新媒体,互联网何以将自己置身度外?成本是问题。

    互联网一直处在风头浪尖,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本身就是新闻,而“互联网”新闻能否在互联网上实现商业传播,最终决定于是否能赚取合适的商业利润,如果“互联网”新闻本身需要高性价比传播,选择传统媒体而不是互联网自己便是必然。

    这是一个尴尬的结论,许多网络公司高举新媒体旗号来造媒体的反,结果,一个钱字,便被媒体收编,怎一个“革命”了得,难怪有人惊呼,广电正在成为新媒体最大赢家,当然是不是最后赢家,拭目以待。(未完)

分类
视频新媒体

IPTV的增长悖论

3月17日,流媒体世界沙龙,探讨IPTV相关话题,召集人灯少有沙龙的具体记录,这里整理出相关探讨中涉及到的几方面话题或者问题。

    一、增长悖论

    杨景教授提出来的,意思是说,电信发展用户得到的收入是用户数线形增长的,但用户使用P2P占用的资源是用户数平方增长的,最终这两种增长导致电信收支不协调,会导致电信限制用户使用P2P,或者,用户网络质量得不到保证。

    杨教授提出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解决线性与平方的平衡办法,细节涉及到相对专业的数学计算,这里不详述,结果是让投入与产出之间基本按照相同的比例增长,代价是需要增加固定的CDN投入。

    从业务的角度看,数学上的线形与平方的矛盾,理论值偏大,在现实中,由于边际效应导致的成本下降、增值服务规模效应带来的ARPU值提升等,都能化解成本平方上升的压力。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另外,平方增长关系尽管理论上可能,但受终端带宽、处理速度、存储器大小等限制,使用P2P服务时,一个节点真正与其他节点发生P2P数据传输的链接数是远小于网络节点总数的,有效连接如果最大为k的话,新增加1个节点(通常也是一个用户)资源占用增长为k,P2P网络n个节点消耗的资源不是n平方,而是n乘以k。

    我感兴趣的是平方数的另一层含义,用户(节电)数平方是P2P网络的传输复杂度,这说明,随着网络节点的不断增长,与广播网络复杂度是用户数线形增长相比,P2P网络的复杂度是用户数平方增长的,P2P网络有远比广播网络高的价值传播能力。而且,未来会有更高效率的传输网络出现。(待续)

分类
移动互联网

手机不相信广告

互联网广告到底还有多大的挖掘空间,盘子能够养活多少家公司?问题并不容易回答,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
互联网的收入中,SP、游戏备受争议,前者涉及到运营方式本身,后者更多是社会影响,电子商务则还“不靠谱”,难以短期成为价值的承载者,算来算去,还只有广告算是还能经得起推敲的商业模式。
当前的网络广告模式,似乎难以承载起互联网的巨大盘面,即便是网络巨头的门户网站,广告收益支撑公司运营也并非易事,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巨大落差,除了人们对网络广告的接受程度偏低,价值被低估之外,还有重要的现实原因。
电视广告是集中的,家庭电视机能够收看的节目通常不过二三十套,粗略平均一下,每套节目的收视率在3%~5%,也就是说,电视广告容易让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的人同时关注,而互联网,人们对内容的选择性何止数百数千,大量的节目分散着焦点,短期难以聚集足够的用户关注,单位投入的广告价值显然要比电视上低得多,要命的是,从事互联网内容的人相比于电视等传统媒体,人数要多得多,两下相比,网络广告难担众望便在情理之中。
尽管网络广告不如人意,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创新那种想明天菜吃今天饭的方式毕竟不能成为商业公司的依靠,于是,将广告变着法儿折腾是人们能想到的好的方式。
五花八门的广告模式曾出不穷,撇开具体的业务形式不说,最终可以用有效性来衡量新模式的好坏,即广告信息传送的时候,有多大比例传递给了需要的人。
“有多大比例传递给了需要的人”虽是有效的衡量模式,但却是后验的,人们只有看到了信息才知道是否真的需要。最终,广告发布者容易掌控的是让用户看,知道谁看了要比知道谁需要直接得多。
按说,大抵是需要广告才会去看广告信息的,不过实际中会有差别,人们对广告含义的误解或者无目的浏览,都会成为看广告的理由,而这,日渐也成为广告经营者骗取或者赢取广告费的手段。
广告点击取代广告展示,无非是想证明用户“看过了”,当然,点击广告动画上的关闭按钮,也表明你看过了,接下来,你可以让广告动画足够骚扰人而不是讨人喜欢,点击关闭记录着大量的人看过(点击关闭按钮)了,但事实上,他们需要的是清静而不是广告。
从电视、PC到手机,与人的“粘性”越来越强,广告的强制性也越来越强,顺着这个思路,手机广告将是未来的金矿,这里有>>消息,我不太相信科技能以牺牲人的利益来实现进步,手机这种非常私密性信息工具,怎么能容忍广告这种粗鲁的方式呢?
广告作为信息传递的辅助手段,正在被各种各样的“高技术”手段强制塞给想看点信息的可怜的用户,这种被经营者看作提高粘性的办法,正在上演暴力的信息入侵。
电视上做广告的时候,节目制造者还要想破脑袋考虑如何提高收视率,手机增值业务收钱的时候则是爽呆呆,你把信息发给谁,谁就掏2毛或者1块,以至于许多早期的sp从业者以为找到了魔法之门,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只要准备一台服务器,把短信发给谁谁就掏钱,真有点石成金的功效。
经过移动SP的洗礼,手机会相信广告吗,我是不相信。气球有一口一口吹大的时候,但最后吹的一口气,将是破灭,这是气球的宿命。

分类
社区与传播

用户产生内容在于关联度

  keso说到信息和用户的三重关系,这与我在互联网动力学模型中,提到“关系”的思路是一致的,当时发文的时候也有人提出UGC(用户产生内容)相关的疑问,与keso文后评论对于UGC的质疑有些相似,补充几句我的看法。
     UGC的思路,与传统媒体的思路是不一样的,UGC中提到的内容重点在于“UG”(用户产生),而不是“Content”(内容),至少,“内容”应该是与用户关联的,如果仅仅理解成“用户产生的”内容,那传统的内容哪些不是人(作者)产生的呢?广义一点的用户,基本覆盖这里人(作者)的概念。
     实际上,UGC重点还是强调“用户产生”,或者说,强调“用户”与“内容”的关联性,如果割裂了这种关联性,“内容”并不能表达真实的含义。
     互联网从业者,通常会将问题进行抽象与简化,以便得到理论模型的指导,由这个观点引申,传统媒体的内容是与作者无关的,所谓web2.0的内容是与用户有关的,所以,UGC的“内容”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具有不一样的传播方式。
     现实的问题要比理想的情况复杂,内容与用户的关系并不在于有和无(或者“邦定”与“非关联”)两个极端,绝大部分以不同的关联度而存在,因此,单纯的定性讨论会出现各执一词的情况。
     对于UGC,我个人看来,这是信息传递模式的一种进化,从单纯的信息传播演进到信息与人的生态性共存,从这个角度看,web2.0是对web1.0的升级,不仅仅从业务层面,从技术层面亦如此。
     正如牛顿力学与相对论,是演进的关系,同时牛顿力学又是常态下相对论的简化模型,web2.0与web1.0也有类似性,忽略了关联性,单纯的把web1.0与web2.0看成是并行的或者取代性的都会有问题。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叶公好龙的“旧”媒体

猪年伊始,互联网又该进入一轮新的淘金热“嘲”。
 
    这两年,互联网行业一个显著变化是,传统大公司对新业务的兴趣度大增,无论是早期互联网的发展,还是世纪初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从几个人的创业公司开始推动的,而现在,不仅传统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杀入互联网新业务,传统的媒体公司也在争抢最前沿的服务,新浪从博客到播客,介入时间越来越早,而央视,则要引领手机电视潮流。
 
    传统媒体(旧媒体)介入新媒体是比较自然的事情,但步伐却未必那么果决。
 
    传统媒体喊着“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前途”的时候,浮躁已经开始,在风险投资遍地的今天,对于创业者来说,钱也早已不是问题,问题也只是出在前途上。
 
    创业者拿风险投资,与拿自己钱有着完全不同的“前途”,1990年代只要考虑故事是否完整,现在则要考虑是能否符合纳斯达克的胃口,而所谓最后结果性的成功,或许根本不是互联网创业者的追求,这种九死一生的冒险游戏,只有过程远大于结果才会让人血脉膨胀。
 
    传统媒体“热爱”新媒体,看好的是所谓更新换代,希望藉新媒体一个“新”字,从旧媒体脱胎换骨,然而,不曾想,新媒体目前是个赔钱的买卖,当旧媒体遭遇不挣钱时,便不一定真的喜欢现实中的新媒体,甚至连与新媒体“撩毛”的兴趣都不会有。
 
    对于正处在壮年的商业表率,传统媒体左眼睛看着新媒体的高增长率,右眼睛看着旧媒体的成熟利润,“叶公”想要的“龙”仅停留在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中,而对于新媒体需要培养或者暗藏与高增长率共存的风险,一旦转换成现实中的赔钱赚吆喝,则接受起来便不那么容易。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有着天上和地下的区别,即便在许多人看来极其相似的“创新”上,也有着天壤之别。传统媒体的创新在于点,早上想让节目漂亮,晚上主持人脑袋上就可以多一朵花,第二天,收视率就会带来更高广告盈利的消息,而对于互联网,创新在于面,需要日积月累的演进。说到底,传统媒体是成熟商业模式下的业务创新,而互联网却是婴儿学步式的探索。
 
    传统媒体,他们一方面把“新媒体”当作后半辈子的依靠,一方面又用自己正当壮年来衡量“新媒体”的出息,两者均取其长,美景自然不言而喻。
 
    “钱不是问题”的口号背后,钱实际上是最大的问题,所谓前途不过就是能赚多少钱而已。这注定会是叶公好龙的结局,许是近年来电视类媒体公司尝试新媒体不断受挫的重要原因。
 
    “无产者最革命”,人的聪明才智远没有所处的环境有决定性,能够跳出环境的所谓智者非常罕见,由此看来,传统媒体介入新媒体,近期看来还只能是个形象工程,榜样意义远大于真实的市场冲击。
  
    互联网创业者,到了该学习适应有竞争者环境的时候了,也要学会在意识不到威胁和充满威胁的中间状态中生存。  

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媒体有多新?

 Michael介绍新媒体是什么,提到人际媒体(Interpersonal Medium)与大众媒体(Mass Medium),我觉得Medium在这里似乎更应该指“媒介”,而不是传媒意义上的“媒体”,至于什么是新媒体,这是个需要历史去演化的概念,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
 
    沸沸扬扬的web2.0热潮日趋冷静,过去两年来,那些曾经让我们激动的网络童话到底还有多少神奇?Blog、RSS、Feed、Podcasting、Wiki、SNS…一大串英文流行词背后,许多还来不及拥有中文名称,催生着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今天他们中有多少已经登堂入室?
 
    随着Google的强大,成了垄断互联网领域的“微软”,Technorati的低迷,Youtube被收购,那些曾光环笼罩的新互联网业务,还有多少能为创业公司颠云覆雨?
 
    传统媒体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如虎添翼,或仅仅只是“鸟人”,再或者,等到新媒体的盛宴开席,属于“新”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到底有多少羹。
 
    岁尾年终,盘点新媒体的点滴得失,不要被媒体前的“新”字迷惑,如果做的是媒体,不管多么新,基本上会是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资源大户的天下,最多也就网络传媒的门户可以分一杯羹,那些以为仅靠一个新字就能把媒体招安,独立为王的创业者,基本上可以先洗洗睡了。
 
    现在,新媒体已经开始满天飞了,新媒体的概念内涵,大家莫衷一是,但对于创业者却不能糊涂,到底是做媒体还是借新媒体的概念做实际上与媒体无关的应用?谨小慎微,量力而行这几个字应该是化解新媒体饥渴症的良药。

分类
互联网观察

Google与基金网站

上X基金网站,一直打开缓慢,几分钟后再次试图打开,如下截图: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另类猜测:
 
    1。股市急上急下,基金抛不择路,基金网站被迫怠工?
    2。X基金网站要收购Firfox,Google参股?
    3。为了基民更惬意?
    4。不小心被熊猫烧了香? 
分类
互联网观察

长尾并未颠覆二八定律

–与中国商人杂志记者李兴的对话
 
    李兴:有人说“长尾霍霍,一场变革暗涌”,另一些人则认为“长尾理论”是“新瓶装旧酒”,您认为呢?您认为长尾时代已经到来了吗?
 
    醒客:我觉得目前还不算是长尾时代的到来,长尾只是刚刚开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概念包装的情况是有的,例如,在亚马逊的宣传上引起关于长尾的争论。长尾的力量最终应该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行。
 
    李兴:长尾从提出到成形用了两年的时间。您认为是网络滋生了长尾,还是长尾为网络经济而量身定做?为什么?
 
    醒客: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看,从第一个阶段看,网络把长尾推到前台,长尾是网络顺理成章的产物,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重要方面就是能把细分市场凝聚到一起,长尾对应传统中的市场是分散的,通过互联网应用可以把分散的市场聚集起来,形成可开发的规模价值;从第二阶段看,本来一些已经是完整市场、需要批量化生产的东西,比如冰箱,通过推出定制生产达到个性化,其实质就是把原来批量生产的东西进行细分,流行的说法是叫碎片化,目的是为了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目前整体尚处在第一个阶段。
 
    首先长尾是网络催生出来的,然后,长尾理论被大家认识之后未来也被应用到一些成熟的商业中去。我不认为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而是实践产生了影响,于是总结出理论再进一步扩展其价值。
 
    李兴:有说法称长尾将颠覆和终结“二八定律”,您赞成吗?
 
    醒客:国内外绝大部分长尾支持者都认为长尾是反二八定律的,我并不这么看,所谓二八定律是规模经济的一个说法,传统商业生产和流通渠道构建的规模化,使得产品流通中出现20/80规则,20%具有足够规模的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与此相对,由于渠道以及小量生产需要高昂费用,80%的低需求产品只剩下20%的市场。长尾并没有终结基于规模经济的“二八定律”,只是从互联网的角度来实践“二八定律”,换句话说,长尾并没有跳出“规模经济”规律的圈子,没有颠覆传统的二八定律。
 
    李兴:有人认为长尾的结果是,“任何东西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能够找到买主,就有存在的价值。”这与传统商业的赢利模式截然不同,您如何看?
 
    醒客:我不太赞成这种说法,同时我也不大赞成“长尾是一种完全新的经济模式”,实际上,长尾首先需要解决的依然是规模化的问题。在生产中,赢利与否不是说东西能否找到买主这么简单,还要考虑使找到买主了能否以赢利的方式去实现。目前商品还未多到人用不了的地步,重要的还是赚钱与否的问题。
 
    长尾理论首先解决的是利用互联网解决规模化的问题,原来难以形成规模的东西能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形成一定规模,最终还是按传统经济的价值规律进行运作。长尾经济需要一定的规模去生产才能够本,才能赚钱。通过互联网运作,它同样需要进入曲线的赢利部分,否则的话就到了非赢利的部分,所谓长尾部分,长尾理论没有改变规模经济的本质,还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随着技术提升,单件成本下降,原来10件中只有2件值得做,现在可能变成有3件可做,但这只是简单量的变化,不是模式上的变化。
 
    李兴:有人说互联网上最成功的商业都是以某种方式整合了长尾市场。例如,Google、eBay、Amazon 都通过克服地域和规模的限制,成功地开拓了新的市场并同时拓展了现有的业务。您认为,这样的例子是说明长尾的力量还是说明渠道的力量,还是品牌的力量?
 
    醒客:这三方面进行比较时,品牌、渠道是销售的两个面,而长尾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的。我认为长尾解决了二个问题,一个是规模,一个是流通。规模上,长尾解决了规模化的集结,流通上,实现了渠道的集结。从这个角度讲,它跟渠道可能有关系,对于品牌来说,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放在一起就不好说了。比如亚马逊这样的,它形成品牌效应后对销售有影响,这就涉及到另外一方面,即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时对传统商业模式并不是必然的排斥,而可能是改进或升级,拉动原来的模式向前发展了。
 
    李兴:剖析长尾理论或模式,您认为它的实质是什么?识别器、选择器、推荐器,还是海量信息大洋中的一座灯塔?
 
    醒客:列出的这些词都是流通的不同侧面的描述,从更深层次理解,长尾是互联网整个商业链条扁平化的结果,它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流通变得更扁平了。它实现了虚拟的规模化——在没有互联网时,需要的是物理上、现实上的规模化,有了互联网后,只要有虚拟的规模化就可以。所以,长尾从商业价值上来看,我最看重的就是虚拟规模化。
 
    李兴:从红海、蓝海、世界是平的到长尾理论,您认为这是不是一种概念的炒作?
 
    醒客:我更多的不用“炒作”,而用“宣传”这个词,这是从正面上讲。因为现在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传达本身有商业价值,通过一定程度的宣传对概念普及有好处,让更多的商家或创业者主动意识到这种观念应该是好事情。但如果说过了度,到了炒作的程度就有问题了,比如这几年从博客到视频,博客还炒了两年,视频呢,半年之后市场就有点危险了。这说明商业价值的挖掘本质上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阶段性的,如果非要一窝蜂的搞就有危险了。比如原来一种模式的发展要培养一年两年的,现在一两个月就想着赚钱,人们就要通过各种广告使劲来“堆”,这肯定不行。适度的引进这个概念,在圈子里讨论一下,甚至于上升到范围比较大的研讨会,都是适当的,但如果把这些概念强制性地向公众灌输,我觉得意义就不是很大。
 
    李兴:看过您的博客,您认为“长尾的价值在于长尾重构”,如何理解?
 
    醒客:重构,实际上是指虚拟的规模是如何达到的。现实中,规模经济是因为边际成本递减,规模越大商业价值越大。传统企业拼命追求低成本,然而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其需求分布可能非常分散,如残疾人用品放在普通的商店里去卖,必然周转时间长且占用一定的货架场地。在现实中可能有另一种集结方式,如专卖店,或者在残疾人聚居区去销售。而长尾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把人形成虚拟社区来集结,来达到规模。集结方式有很多,每一种都是对某一属性的重新整理,这种属性是与现实集结结合起来的,如果你能找到这种适合的集结方式,就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快速达到商业化开发所需要的规模。
 
    重构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段对商品的某种属性进行重新分析利用其特点集结,从而使某一类产品需求量的弹性发生改变,比如月饼

,正常情况下,普通人吃的月饼销售量大,但如果专为糖尿病

分类
社区与传播

精英博客时代的终结

 Keso离开Donews,显得有些突然,但不出乎意料之外。精英博客的衰落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如果非要一个标签,今天可以看作精英博客时代的终结。
 
    这几年,博客从个人网站,发展到门户的核心业务,风风雨雨,互联网几年仿佛数十载,blog译名网志、部落格、部落、博客的你争我抢,到陈一舟以老板身份在Donews发布“博客”正名,博客作为blog的中文翻译之争算是基本尘埃落定。
 
    作为精英博客时代的英雄,方兴东赢得了“博客”译名,却输掉了“博客”事业。其实何止是方兴东输掉了博客,门户收编博客之后,博客的普及浪潮掀起,对博客用户而言是开始,但对于博客的拓荒者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终结,只不过,不幸的专业博客网站各有各的不幸而已。
 
    还记得一两年前,博客还只是圈子里的玩物,一批“草根”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乌托邦式的博客理想(当然,那时候会分别是blog理想、部落格理想、网志理想…),博客日渐替代BBS成为虚拟世界的新社会,草根中的杰出者开启了精英博客时代。
 
    1月27日,新浪召开论坛十周年庆典,一批曾混迹在四通论坛的老筒子重新相聚,世纪末的论坛风云仿佛又重新浮现,第一批草根英雄应论坛而生,应网络泡沫而灭,江湖纷争结束。门户的崛起终结了混论坛的网虫时代,传媒第一次赢得了互联网。
 
    博客重起了新一轮的草根英雄时代,2004~2005年迎来了博客精英时代的巅峰,新一批草根英雄登上舞台,许多互联网前端概念通过博客得以深入研讨,人们第一次体验了网络跨地域交流的有序与高效。
 
    2005年,门户博客从互联网席卷到传统媒体,普及化浪潮带来阵阵尖叫,转折也随之而来,尽管人们没法准确预计,但都有预感。门户裹着名人博客呼啸而至,网络的聚光灯便从精英博客上日渐离开,博客迅速成为名人的秀场,或者沦为网络造星的秀场,传媒再一次赢得了互联网。
 
    精英博客时代的结束也在预料之中,打江山者必然要让位于坐江山者,精英博客不是让位于大众博客(社区)而是名人博客代表的传媒,则似乎不在人们的预计。
 
    精英博客的死亡早有征兆,半年多来,因为“忙”,许多当年的博客大牛每日一勃变成每周一勃,每周一勃变成每月一勃,最终,忙实际上只是疲软的代名词。
 
    拥有数万固定读者的keso,作为这一轮精英博客运动的代表,他的离职为半年多的精英博客退潮打上一个标记,网络虚拟社会的墓地上,一座新墓树立,“2007年1月31日星期三,精英博客葬于此地”。“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历史最终以寂静记录所有轰轰烈烈的进程。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

分类
视频新媒体

网络视频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

2007年1月25日,中计报举办了“2007中国新经济产业创投年会”,“新经济”这个词好几年前比较热,这两年差些了,现在大家张嘴闭嘴都爱说“新媒体”。
 
    我参与了“流媒体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的嘉宾对话,主持人是BlueRun合伙人陈维广,另外三个,PPLive CEO姚欣、软银中国合伙人华平、凤凰新媒体COO李亚。
 
    对话前后,我们交流了一些看法,下面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整理一下,题目改为“网络视频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
 
    如何盈利?
 
    这是创投基金经理们问的典型问题,也是创业者们最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对于互联网创业行业而言,这个问题的模糊性有其必然性,盈利模式非常清晰轮不上知识英雄们淘金。
 
    广告还是大家的首选,这不是最好,但被证明可行的模式,第一个被考虑似乎没有问题。还有许多被创业者们津津乐道的模式实际上也只是广告模式的简单变形。
 
    盈利模式有三大考虑的方向,第一当然是广告,第二是用户付费,这依赖于从业者成功移植手机付费的成功经验,第三是整合其他网络服务,网络宽频可以与传统的网络业务进行整合,借力对方的盈利模式。
 
    从具体操作来看,还有一个办法,把球踢给合作伙伴,内容提供商可以让渠道商交版权费。当然从价值兑现来看,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盈利模式,很多人都从创新角度来考虑,实际上,如何升级现有的模式来适应新的形势或许是更有效的方式。
 
    风险何在?
 
    视频内容制作与传播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如何快速实现正向盈利是个不小的挑战。
 
    互联网的成功,最终是模式创新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模式,最终达不到目标。
 
    人着急的时候骂娘通常用的是小时候的家乡话,互联网也类似,许多从事新业务运营的网站,在业绩等的压力下,常常回归到互联网已经成熟的模式上,比如,视频分享本应是社区类网站,但现在,许多视频分享网站被迫做成传播型网站。
 
    如果创新的网站迫于压力纷纷重回新浪、百度之类成熟大型网站的相似模式,灾难开始降临,他们将在巨头控制的市场中疲于奔命。
 
    产业链合作
 
    从事网络视频,是要选定一个角色还是看什么好就上?
 
    是做内容还是做渠道?中国文化追求尽善尽美,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社会分工趋势越来越细致,但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却是大佬们人人想着通吃,这种看上去不合时宜的结果恐怕还要继续一段时间,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算是中国特色,只能适应了。
 
    从产业格局的长期出发,选择产业链合作,依据自己的资源等优势,选定一个角色,并充分考虑市场细分,才能真正荣登新产业霸主的地位。出于现实性的考虑,许多战略上有意或无意不清晰的网站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现实好处,“水至清则无鱼”的结果能够得到阶段性验证。
 
    产业链合作的另一个阻力是创新,缺乏历史的创新在合作者那里支持上会有困难,选择培训客户还是自己上?短期看,自己上会有效,若从长期看,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仅有一家提供的支持终将断裂。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产业链支持,同时更应该想给产业链提供怎样的支持。
 
    网络视频正处在淘金热中,网络的未来是视频,网络的未来不只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