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5日,中计报举办了“2007中国新经济产业创投年会”,“新经济”这个词好几年前比较热,这两年差些了,现在大家张嘴闭嘴都爱说“新媒体”。
我参与了“流媒体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的嘉宾对话,主持人是BlueRun合伙人陈维广,另外三个,PPLive CEO姚欣、软银中国合伙人华平、凤凰新媒体COO李亚。
对话前后,我们交流了一些看法,下面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整理一下,题目改为“网络视频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
如何盈利?
这是创投基金经理们问的典型问题,也是创业者们最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对于互联网创业行业而言,这个问题的模糊性有其必然性,盈利模式非常清晰轮不上知识英雄们淘金。
广告还是大家的首选,这不是最好,但被证明可行的模式,第一个被考虑似乎没有问题。还有许多被创业者们津津乐道的模式实际上也只是广告模式的简单变形。
盈利模式有三大考虑的方向,第一当然是广告,第二是用户付费,这依赖于从业者成功移植手机付费的成功经验,第三是整合其他网络服务,网络宽频可以与传统的网络业务进行整合,借力对方的盈利模式。
从具体操作来看,还有一个办法,把球踢给合作伙伴,内容提供商可以让渠道商交版权费。当然从价值兑现来看,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盈利模式,很多人都从创新角度来考虑,实际上,如何升级现有的模式来适应新的形势或许是更有效的方式。
风险何在?
视频内容制作与传播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如何快速实现正向盈利是个不小的挑战。
互联网的成功,最终是模式创新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模式,最终达不到目标。
人着急的时候骂娘通常用的是小时候的家乡话,互联网也类似,许多从事新业务运营的网站,在业绩等的压力下,常常回归到互联网已经成熟的模式上,比如,视频分享本应是社区类网站,但现在,许多视频分享网站被迫做成传播型网站。
如果创新的网站迫于压力纷纷重回新浪、百度之类成熟大型网站的相似模式,灾难开始降临,他们将在巨头控制的市场中疲于奔命。
产业链合作
从事网络视频,是要选定一个角色还是看什么好就上?
是做内容还是做渠道?中国文化追求尽善尽美,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社会分工趋势越来越细致,但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却是大佬们人人想着通吃,这种看上去不合时宜的结果恐怕还要继续一段时间,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算是中国特色,只能适应了。
从产业格局的长期出发,选择产业链合作,依据自己的资源等优势,选定一个角色,并充分考虑市场细分,才能真正荣登新产业霸主的地位。出于现实性的考虑,许多战略上有意或无意不清晰的网站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现实好处,“水至清则无鱼”的结果能够得到阶段性验证。
产业链合作的另一个阻力是创新,缺乏历史的创新在合作者那里支持上会有困难,选择培训客户还是自己上?短期看,自己上会有效,若从长期看,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仅有一家提供的支持终将断裂。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产业链支持,同时更应该想给产业链提供怎样的支持。
网络视频正处在淘金热中,网络的未来是视频,网络的未来不只是视频。
分类: 互联网观察
互联网正在发生什么
2005年,博客年;2006年,视频年;2007年将是什么年?Wiki,widget,或者电子商务?
互联网的未来通常难以预计,2002年是少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现在是多的说不清。
下半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跌这一波互联网,似乎浪潮又弱下去,前几天,走在大街上,发现不少公交车上涂着互联网公司的广告,看来,互联网浪潮并没有退却,只是没有像人们想要的那样疯狂。相比于许多人没有做好跳楼准备就把全部家当抵给了股市,也许网络再也不希望重复上世纪末的疯狂了。
自从2004年网络新一波浪潮开始,互联网不仅从数量上开始增长,业务类型也以飞快的速度增长,那些在寒冬中熬过的网站们开始考虑在哪里上市,那些熬过寒冬网络从业者开始盘算自己的网络神话。
从2005年的后门户开启,现在正在迎来互联网百花齐放的时候,电视中、公交车上、户外那些原属于传统地盘的网络广告可以作证,当所有传统公司都有一个叫互联网的部门时,泛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
很难为2007打上一个专门的标签是最好的标签,2007,泛互联
最近登陆中华网,看到标题上多了个说明“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想当初纳斯达克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的豪气,从“中国最大门户”到“中国最大职业门户”的变迁,内涵越大外延越小的名词修饰规则,不觉有些世事沧桑的寥落感。
后来从知情人处得知,中华网此次变更并非我想象的那般是走下坡路,而是重要的战略理论支撑,即所谓的“门户第二选择”论,这个理论有一个假定,即网民不会只在一个地方看门户,用户第一选择之后,如果还有门户需求,那么就让他来中华网。
想起上个月听说雅虎中国也有个“搜索第二选择”的说法,意思是说,网民通常不会只用一种搜索引擎,当用完了经常用的那个搜索引擎之后,还会使用其他的搜索引擎,这个第二个选择,就是雅虎中国。
早几年对于互联网类公司的老大、老二的说法,通常的观点是,老大的份额,通常大于从老二开始老三直到老n的总和。由于各种原因做不成老大不是什么问题,甘当老二的定位也还算面对现实。但现在“第二选择(Second Selection)”的思路成了不少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思路,争着要当第二选择这档子事,我还是有些不解。
一个从事“第二选择”的朋友调侃地解释,一个行业有一批争第一的公司,我们不和他们争第一,我们争第二,如果所有争第一的公司后面的都是我做第二选择,嘿嘿,我这个众人之下的合并项老二,可能就是事实上的老大了,想想,高考的时候如果每门功课都排第二名,总分不是状元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事“第二选择”,操作倒是舒服了不少,做老二,而且是大家的老二,你们也不用埋怨我了,比我做的好的全部归入第一阵营,他们并列分一个第一,而第二名,老子独一份,至于后来者想超越或者能超越我,嘿嘿,超一个弄一个到第一阵营,这样的态势,世界上最好混的日子从此诞生。
这使我想起了古老的“芝诺悖论”的故事:“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里跑的最快的人,但如果他前面有一只乌龟(正从A点向前爬),他永远也追不上这只乌龟,理由如下:他要追上乌龟必须要经过乌龟出发的地方A,但当他追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到了B点,他要追上乌龟又必须经过B点,但当他追到B点的时候,乌龟又爬到了C点……所以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已经把第二当目标了,还能做成第一吗,我有些怀疑。
文心说,长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Make everything available,Help user find it.,我翻译为:让用户能得到每件东西的价值。
这两句话提到长尾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许多(我保守了些,没说是“所有”)没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价值,另一是价值能被用户得到。
没有(商业)价值的东西变成有价值,按照Chris Anderson(长尾理论提出者)的说法,是通过“足够大存储和流通渠道”来实现的。
“足够大存储和流通渠道”显然不是简单扩大通常的存储和流通渠道,而是要开辟商业上有利可图新型的“存储与流通渠道”,还需要一个前提: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规模化是工业时代竞争的法宝。所有商品最终的竞争都变成同质化下的成本与利润的较量,生产者依靠大量的生产降低产品的成本实现利润。
对于消费者而言,对是否规模化并没有兴趣,他们关心的是所购买的产品是否适合自己,随着产品日益丰富,消费者对是否适合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不同人的喜好不同,人们对产品的最终要求也不尽相同,所谓个性化需求时代到来。
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常常是矛盾的。规模化的大量常常意味着许多人获得的产品相同,而个性化则意味着小量与高成本,矛盾随着时间推移日渐加深。
解决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长尾有用武之地,分隔在遥远空间上个性化的小量需求,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信息传播减少聚集时间,形成规模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
传统商业生产和流通渠道构建的规模化,使得产品流通中出现20/80规则,20%具有足够规模的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与此相对,由于渠道以及小量生产需要高昂费用,80%的低需求产品只剩下20%的市场。
Chris Anderson提到的“足够大存储和流通渠道”,并不是现实中仓储库房与渠道,而是虚拟的库房与渠道。最终足够大的存储与渠道,并不是现实物理上的大,而是分散在各地的“小”,通过互联网快速的信息集结而产生的“大”,网络消除了时间、空间隔阂,使得那些原本处在盈亏点之下的大量(80%)产品,重新具备了商业价值。
从数字上看,所谓长尾只不过是“市场成本能够通过某些手段降低”而已,深入到价值交换的层面,与传统依靠真实仓储与渠道不一样的全新集结方式,形成虚拟而有效的“大存储和流通渠道”,这就是长尾重构。
长尾重构一方面实现了规模量化价值,另一方面还为长尾价值的兑换提供帮助。
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具有非常高的匹配成本,试想,一种产品(n个)如果提供给n个人,需要n个选择渠道支持,而n种产品(个性化,每个产品都不一样,每样只提供给1个人)提供给n个人,需要n*n个选择渠道支持,显然,通过超市橱窗展示的传统市场选择方式需要的成本是平方数增加的,个性化带来的选择复杂性难以通过简单的用户选择来办到。
长尾的重构,是基于个性化某一属性的重组织,重组织增加了长尾的结构性,提高了商品的定向流通能力,从而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精确投递。
为什么大型超市不通过快递的方式将产品直接邮递给客户,而是要消耗更多的仓储成本等着顾客到卖场来挑选,因为他们不知道投递的目的地。
难以想象一个人能够长期在成千上万的商品中选择自己的个性产品,但经过结构索引的个性投递,用户不用选择或者很少选择就能实现产品的准确投递。
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如何能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核心在于重构长尾。
新浪要推出播客,一点也没觉得意外,相比于去年9月8日推出新浪blog2.0公测版,播客作为博客的视频升级,一切显得顺理成章。稍有意外的是,新浪选择在这个时刻。
新浪博客推出之时,正值博客被热炒。人们没想到新浪会推出博客,在于新浪此前的一直低调,web2.0炒了很久新浪依旧不为所动,许多人甚至觉得,类似新浪这样的“老”互联网公司,对新业务基本失去了兴趣,也失去了执行力。
新浪博客在质疑声中一步步走向红火,一年来,尽管如何盈利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博客产业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浪带动了整个博客普及化。
播客还处在摸索阶段,相比于博客的推出时机,显得过于青涩,又恰逢视频分享“窝里斗”,大家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肉搏,此时推出播客是否有些操之过急?
播客视频文件播放前插播一段广告(Loading)逐步成为惯例,有人甚至认为,播客将提前博客找到盈利模式,不过,比博客昂贵得多的运营成本使得这点广告费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而且,博客盈利缺乏本身不在于没有广告投放的基础,而在于多方利益(作者、博客运营商、读者)难以平衡,播客近期内妥善解决利益平衡的难度颇大。
其实,盈利并不是互联网类业务是否需要推出的前提,真正有前景的互联网业务总是起步于盈利之前,先占地盘后赚钱,或许是互联网运营的“潜规则”。
此次推出播客,新浪还邀请了六间房、56等播客类网站加盟建立专区,与推出博客时相比,显得明智很多,当初更多的质疑,很大一个原因是大家认为新浪博客是抢博客网站饭碗的,选择与各类视频网站并肩作战,一起推进视频应用,能够大大缓解大家对于新浪“通吃”的敌意。
“联盟”能否长期稳定,取决于新浪能否处理好与联盟伙伴的利益平衡,打造出具有商业价值驱动的产业链条,最终在业务模式上取得突破。
新浪博客的个人博客、博客群,曾给许多个人、机构以机会。现在,新浪播客已经开始,如何把握、利用好新一波新浪机会,已经迫在眉睫。
新浪作为互联网传媒公司,播客的推出依然是强者的天下,新浪的播客资源和博客一样,将更多的倾向于名人、名机构,成为强者的秀场。
对于播客类网站,新浪开始播客几乎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新浪的巨大透着一股粉碎一切的气势,但现在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你选择把新浪当成合作者或者竞争者,现在是拿起枪的时候了,自杀或者杀敌。
新浪再次打开潘多拉盒子,从新浪开始,将在那里结束?
以此文恭祝新浪播客上线!也预祝视频类网站能够更上一层楼。
去年下半年来,随着门户进军博客,博客类网站陷入低迷,进而引发人们对web2.0的整体质疑,创业者们纷纷转战“网络视频”,一时间网络视频闹得纷纷扬扬。
视频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动辄十几、几十个G的带宽接入费,每个月花销百万,而优秀视频的制作费用,每分钟也高达数百、数千元,视频运营是典型的富人游戏,要命的是,在还看不到商业模式的情况下,竞争已经白热化,视频创业者的日子举步维艰。
从目前情况看来,视频网站大体分两大流派,一类是直播,通常采用P2P技术实现,以播放现有电视台节目和电影电视剧为主,UUSEE、PPLive、PPStream属于此类;一类是分享,通常采用Flash技术实现,许多是学习Youtube的模式,以播放个人的短小视频为主,也称作播客,可以看作是博客的视频升级,六间房、56、土豆属于此类。
由于当前网络条件并不理想,加上Youtube的独领风骚,以Flash方式实现的播客普及度相对较高,这里将主要探讨播客类网站。不过,这些寄希望于“用户产生内容”的播客们,由于内容“产生”的门槛较高,常处在“断顿”的状态。
尽管如此,人们并不怀疑未来视频互联网的价值,基于对网络视频未来的美好想象,一些新创公司还在频频发力,定位依然是播客,尽管他们不一定称自己是播客,许多人觉得,这无非是又多一个Youtube学习者,给已经惨烈的竞争再添加一点红色而已。
视频分享混乱的竞争局面之后,最终摘桃子的到底会是谁?
一个自然的想法是,门户将介入播客。在去年之前,或许没有人会这么想,但自从门户介入博客,并大获全胜之后,一切都在改变,创新不再是创业公司的专利,那些在创业者眼中“垂垂老矣”的互联网大鳄,随时可能杀入新的互联网行业。
新浪去年杀入博客领域,不到半年时间,就奠定了国内博客老大的位置,到现在,一年之后,国内的博客,俨然成了门户的一项基本功能,和邮件、论坛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还需要怀疑门户们进入播客的决心吗?
实际上,门户开展播客业务,对于众多的播客网站而言,未必是坏事情。
总体来看,门户开展博客业务之后,真正受影响的是那些借着博客的名义梦想着推翻门户的网站,相反,专业博客网站或者专业网站开展的博客业务,却由于门户对博客概念的普及性推广而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街坊大妈都知道博客了,明年,她们将知道播客。
当前,播客的普及度并不高,用户群处在非常低的状态,一些宣传数据的水分不言而喻,竞争非常激烈是业内浮躁的表现,许多网站的定位非常接近,在有限的空间里互相残杀,像一群赶海的渔民,在一个小湖汊里面激战,却无心背后大海的开发。
正如门户的存在并不排斥专业网站的存在,门户博客(播客)也不排斥专业博客(播客)网站的存在,关键是如何定位,新浪做名人博客你可以做草根博客,如果一定要和门户抢相同业务,日子不好过也大抵是自找的。我曾经分析当时播客不流行的原因,现在看来并没有突破当时的条件,专业播客网站还应该从培养新业务的角度从长计议,培养起“咬耳朵的播客”。
播客们开始坐不住的原因是担心新浪过于庞大,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这更多是心理作用,在美国,巨头林立的互联网界,依然江山代有才俊出,google、MySpace相继登场,最近惹火的是Youtube。
许多新创网站不同的失败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理由,急功近利。他们一边对老的互联网公司管理混乱、创新乏力不屑一顾,一边又急于求成,本来要做当前互联网创新的东西,着急便只好用已经成熟互联网模式来助推,这种披着新业务外壳做着老业务的网站或许能蒙来投资商的几个铜板,但无法避开成熟的业务被成熟的大公司把持的局面。
掌握资源者乏力,自认聪明的后来者浮躁,胜负各半便不奇怪,如果后来者只讲个人主义,缺乏团队战斗力,失败便在所难免。问题总是先从自己产生,这是真理。
麦田说视频网站呼唤陈彤,新闻容易做是真的,更多的原因恐怕因为这是成熟的业务,但视频网站却不能呼唤陈彤,走新浪的老路子。如果这些陈彤的追随者,沿袭着新浪路线浩浩荡荡地在新浪的鼻子底下开耍的时候,新浪真能让他们舒舒服服过日子吗?
播客开始坐不住是好事情,他们需要知道,门户进入播客,一个新的视频时代即将开启。
有的书看名字就知道是好书,而有的书看名字就足够知道内容了。《世界是平的》,看名字,应该是本不错的书,直觉中,这本书也该属于只需要看名字就足够了,其余内容免不了就是说明世界到底为什么变平了,直到现在还没有下决心在地摊上买一本,来印证一下两个直觉是否都正确。
昨天,IT沙龙组织了周年后的又一次活动,陈安民介绍他的中国网众,其中,网众的核心模式,面向终端用户对大型建材卖场进行团购,遭到大家的质疑。
胡狼认为,团购作为小规模的现象,对于经销商来说,一次出多量的货,进行价格折扣是可能的,但如果团购变成例行的、大规模的,它将冲击现有的采购体系,可能会被卖场抵制。
我从更虚的角度讲了看法,到底团购对市场来说是扰动还是例行,如果是例行,需要找出市场分工中合理角色定位才会有长期的立足之地。
我们不是搞零售批发的,陈安民是,我们在于互联网,或许正是这种圈外的角色,才没有被既得利益左右,我们关心的是长期的合理性,而不是它是否正在挣钱。当然更可能我们都错了。
网众这样的网站,面向终端用户服务,有两种可能的角色,一个是信息提供商,另一个是网络销售渠道商。现在,陈安民的野心不甘于做一个信息提供的配角。
在互联网日益是世界变平的驱使下,作为一个网络渠道商将是孤独的,上面连着生产者下面直接面对终端客户,我们难以想象通过互联网聚集起来的大型采购方将怎样从一个传统地面销售商那里进行批发,事实上一个高效的工作机制处在另一个低效工作机制的下游并不合理。
当然,陈安民完全可以大着胆子独立担起销售渠道的重任,这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建立传统销售渠道的庞杂体系(例如:物流),陈安民似乎没有做好这么大的准备。
不同层级批发商,能够拿到零售价不同的折扣比例,在我这个行外人看来,只觉得规模是需要成本的,买1万件比买1千件便宜,是因为聚集1万件需要更高的成本。最终获得胜利的看的是谁的集结成本更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差价利润。
现在假定陈安民继续选择做渠道商,如果传统渠道部分做得不比别人差,通过引入互联网工具的网众,将因为高效率的成功。
当然,如果陈安民没有做好销售商的准备,他还可以退回到信息提供者的角色,他要做的是将销售商价格底线告诉终端消费者,然后等着看通过他唆使的消费者一窝蜂涌向销售商那里杀价。陈安民想做最大的通风报信者,挑起越来越大规模的杀价战,而且准备吃了原告吃被告,还要赚取双方的广告费。
如果此项成立,从消费者看来,世界真的变平了。
我想起小时候的一句谚语,“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消费者与经销商信息不对称是消费者成为弱势群体的根源,互联网可以帮着消费者消灭信息不对称,碾平整个世界。
不过,消灭信息不对称并不完全在于信息传送渠道,站在街边的购买者本来也可以不和小贩讨价还价,而是让小贩直接告诉他底价来“碾平”信息壕沟,但我们都知道,商业利益不会不会让小贩傻到这一步。
互联网正在碾平世界,但会受到巨大的阻力。
06年11月18日,周六,新浪IT沙龙的几个网友到怀柔,吃红鳟鱼聊互联网,从去年11月12日,IT沙龙召集开始,IT99、胡狼、建华和我一直是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一周年了,互联网世界风云变幻,这一年,究竟该怎么给这波web2.0的浪潮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现在到底算不算是web2.0低潮,要看后面是否有更低的潮,小结是必要的,但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下面选取讨论中的一些点,分享给大家。
Web2.0向门户靠齐
博客网明确宣布要做门户,而且三年赶超新浪,但最终,博客网的门户战略终归失败,互联网领域,想通过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超过对方,比较难!
且不说早两年想杀入门户的滕讯与TOM,一些社区、聚合或者博客类的网站,融资之后也纷纷向门户靠齐,猫扑mop.com、奇虎Qihoo.com、大旗daqi.com等等,无论是否真想向门户发展,看上去都越来越像门户。
Web2.0,本来会迎来一个纷呈创新的网络时代,或许因为资本的压力、或许因为急功近利,变得志向全失,走向“一统”,一方面90%以上的企业没有网站,一方面除了门户不知道做什么,从这个角度看,web2.0阶段性失败。
蓝海错觉
从目前看,一些仅仅涉及已有互联网信息的web2.0方式,发展并不理想,如:新闻聚合、RSS订阅等等,看来,业务需求才是发展的真正推动力,类似RSS等标准化技术带来的发展,需要有进一步的需求推动才能显示出来。
真正能发展的业务,通常开始的时候势力较弱,按道理,这是风险投资愿意涉入的地盘,而现在,投资商关注的通常是能看到结果的项目,风险投资逃避风险的倾向明显。
大家都在寻找蓝海,但到底蓝海在哪里?如果蓝海是马上被看到的,这个不缺资本的世界,就会很快让蓝海变成红海、血海直至死海。真正的蓝海,当前应该是枯海,一片荒芜、荆棘满地,而这或许又不是创业者或者投资商眼中的好项目。
事情有急有缓,创业者与投资者,公开的场合大多宣称要看长发展,但许多新创企业做的时候却是看短,大家说一套做一套,利益面前还是分不清急功与慢功。
孤独的英雄
钱要投给足够优秀的项目,而项目需要钱才能足够优秀,本来是促进的因素,但如果缺乏耐心,投资商与创业者急于兑现自己的价值,就会演变成蛋和鸡的游戏,投资商与创业者各自孤芳自赏。
孤独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投资商与创业者之间。
互联网创业常见的形式是,几个人一起先开发一个网络应用,接着开始自己运营,最后,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号称自己的技术最好,也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却又都把力量放在运营上。
看上去,先开发一个应用,再来运营,而且提供不断的修改(有人称这是永远BETA),好像合乎道理,又经不起推敲。第一,为什么喊着技术第一,自己技术最强的创业公司,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运营上?第二,看上去不同,实际上并没有过多区别的产品,怎样面对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大潮?
产业间缺乏基本的合作与共享,只把未来寄托在创业及个人的狭窄空间里,一个大学的发明大赛,全班的同学都同时发明一个类似的产品,这样的发明还有价值吗?
一个缺乏合作的产业,它的价值等于最大价值企业的那个价值,一个合作良好的产业,它的价值等于所有企业价值的和。
遍地都是创业与投资英雄在孤独求败。
一年来,视频分享类网站在国内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被认为拷贝了Youtube的众多网站,还在一直赔本挣吆喝,尽管一些视频分享网站宣称拿到投资,但总体来说,投资量还是比较少,下一步怎么样,不可知数太多,这是一个还没开场就涌进无数竞争者的游戏。
国内Youtube类网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借分享的壳子,做传媒的事情,用胡狼的话说,2.0的皮1.0的瓤子。
传媒和分享是有区别的,前者完成公众传播,后者完成小众交流。我举一个例子,你家的墙壁上会挂什么样的照片,估计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某明星的照片,一个就是自己的结婚照。如果你走到邻居家里,会发现什么,或许某明星的照片,依然挂在墙上,而通常来说,你的结婚照不大可能出现在邻居的墙上,这就是分享与传媒的区别。
分享与传媒具有完全不同的传播形式,传媒的内容更多是点,以内容中涉及到的事件或者人物为目标的点;而个人内容更多围绕作者和浏览者,内容价值更多体现在作者、读者、内容系列以及由这些关联起来的所谓群落、圈子中,而不是单个的内容。简单的说,分享是关于人,而不是内容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国内分享类网站在做什么?聚集了一堆个人制作的所谓草根视频,这一点与Youtube稍稍有点象,但接下来,国内这些网站的传播来主要自于网站的首页(含专题或专栏)的推荐。或者说,国内视频分享网站,主要目的是为了把用户上传的视频进行广泛传播,而不是分享。
从数据上看就是,分享类网站的浏览比较分散,单个内容的浏览率并不会特别高。而如果以广泛传播为目的,最终网站的浏览比较集中,一些得到推荐的内容浏览率非常高,而其它的内容几乎没人看。
分享类网站,其被浏览并不是因为其质量高,而是因为内容成为作者与浏览者的一个沟通桥梁,你观看一个亲戚或者朋友近期的视频,不再在于视频可以与刘德华比拼,而是因为你想通过视频知道他干什么了。现在,这类视频不分对象进行传播,走传媒的道路,应了王冉说的,“得闲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时间去看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除非他/她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公众人物)的搞笑搞怪或者激情澎湃?”
难不成国内所有的视频分享网站的站长们都没有理解web2.0所谓的分享吗?应该不是,关键在于创业者和投资商过于着急了。
分享的东西需要变成人们一项真实需求,才能逐渐变成用户的自发行为,而这需要时间,需要用户在你的服务上找到真实需求,并逐步培养出习惯,人才能留下来。
而现在,创业者们还没有把服务配置好就开始把精力放在找投资上,好像他们创业目的是只为投资商圆一个故事。在所谓“业绩”的驱动下,你需要快速把人“拽”在你的网站上,有限的内容强推给每一个用户是容易想到的方法,于是所有的网站,不管是社区还是分享还是博客,都变得越来越像新浪,成为所谓的门户。
固然,把分享当作传媒来做,短期内能够更快的聚集人气,但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网站对内容选择必然以更多的眼球为中心,猎奇、搞怪、暴露等成为座上宾,不知道这样的内容最终要分享给谁,能分享出什么?
平淡而有真实需求的分享在这样的形势下显然并不能很好生存,而所谓的草根内容只不过是编辑们玩儿的游戏,急功近利把有价值的东西抹杀,走到与门户争抢的老路上,博客被门户招安的教训看来还不够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