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门户与社区的网络版“围城”

         最近与朋友聚会,又聊到所谓的80后、90后甚至95后的问题,最终的焦点是,90后、95后与80后或者70后到底差别在哪里?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上看,我们关心的是,不同时代的网民的行为特征到底有什么不同? 
           不知道“代沟”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但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而且“一代人”的时间间隔正在缩短,由原来的十年,变成五年甚至更短,越来越快的节奏下,新一代的年轻人距离他们的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们是否越来越遥远了呢?用户群快速的世代交替,会不会使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一个接一个快速的“老去”,出现老龄化问题? 
1、  新型社区会取代传统门户吗?
         这个问题也可以变成:门户式的公共传播是否将不合时宜?
         当越来越多逢迎年轻人的网站不断涌现时,这些号称年轻人社区的网站会在年轻人长大后,完全取代第一代门户的新闻网站吗?
         或许,从反面来回答更直接,你能想象一个只有街头巷尾咬耳朵而没有公共板报的街区吗?显然,社区作为媒介,是一种松散的传播机制,顶多只具有半媒体特征,无法取代“需要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面向大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公共信息传播对于每个人生活的影响将逐步加深,从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传播技术的进步,传媒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想象一下,当一个全球化的互联网把所有人时时刻刻连在一起的时候,传媒将会是什么样的力量。
 2、  门户 vs 社区
         许多人很容易误认为,社区比门户(这里门户是相对狭义的,指类似当前新浪、搜狐、网易的新闻门户)强的多,因为,更多的网站在做社区,尤其当web2.0火起来之后,音乐、交友、SNS各色社区网站纷纷兴起。
         要区分门户与社区,先看一个关于象的故事,一个只见过大象的原始人见到一头猪会怎么称呼?小“大象”;见到猴子呢?会上树的“大象”;蛇呢?就不好说了,或许可以归到一类:“非大象”。接下来,知识欠缺的原始人类,会把自己越来越多无法描述的各种动物,都归到“非大象”这一类中。
         社区就有点类似原始人眼中的“非大象”,只要不是新闻门户(含行业垂直门户),就可以归到社区一类,而实际上,社区并不是个单纯的分类,而是是一个庞杂的划分,随着互联网业务进一步演化,各种行业应用兴起,从电子商务到银行支付,都将从社区中演化分离。
         社区并不是与门户对等的分类,不区分具体应用行业、应用场景泛泛地讨论社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社区也不是一个比门户更先进的概念,主要应对不同业务的需要。
 3、  网站的粘性
         网站的粘性越高越有价值吗?或者说,未来网站的粘性会越来越高吗?再或者说,粘性低的网站没有粘性高的网站有价值吗?
         网站粘性是个复杂的概念,简单理解可以看成是用户对网站的使用程度,或者进一步简化说,每个用户每天使用多少次网站(单个用户的PV)。
         现在许多社区网站,比如博客与SNS,都有个留脚印的功能,一个登录了的用户,读过的文章或者访问过的博客,都会有个记录,所谓“留个脚印”,当然,顺着你脚印留下的链接就可以找到你。
         到处留脚印开始会觉得有意思,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有些脚印留下来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你不愿意在一张有情色嫌疑的页面留脚印,以免被人误解“人品有问题”,许多时候,这种方便作者和后来者追踪的“脚印”,并不符合观看者自己的利益,乐于把自己的踪迹完全暴露,有点裸露癖的味道。
         当一个登录者,面对网站上留下的“脚印”,而到处擦拭时,我们知道,一个过高粘性的网站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用户带来不适,人们不太可能一直生存在一个高粘性的网络中,更不喜欢被网站套牢。换句话说,天天琢磨要用户对网站有越来越强烈依赖的,是网络的运营者,而对于用户则不然,他们更多希望:喊之即来,挥之即去。
 4、  网络版“围城”
         前两年,博客先驱博客网进军门户,后来,社区先锋猫扑也进军门户,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无疾而终。现在,本来是门户的网站开始加大社区方面的投入,轮回之间一幅网络版“围城”画面。
         导致“围城”的原因,恐怕是所谓竞争壁垒问题,在新型网站看来,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形成盈利保证的壁垒;而对于成熟模式的门户而言,总觉得自己模式容易被复制,而要通过增加社区的粘性,“绑架”用户。
         什么是壁垒?或者:周鸿祎的推广,马云的嘴;或者某知名可乐公司的广告:我卖的是牌子,你喝的是水。看来成熟行业的最重要的壁垒是品牌加稳定而优良的服务,而互联网,却是最容易误解壁垒的地方。
  5、  互联网纷杂与落脚点
         Web2.0流行之后,越来越多的新名字开始出现在互联网运营者的战略方案中,web1.0、2.0…n.0到底什么是个尽头?
         且不说web2.0是一个笼统性的称呼而不是真正的版本号描述,3.0及n.0之说则是噱头多于价值,博客、播客、空间、社会网络、音乐社区,还有一堆英文缩写来不及翻译成流行的中文,看上去很酷(90年代开始的酷这个词已经不酷了)。
         有一点是新业务的试金石。所有的技术、业务进步,最终是为了用户更方便、有效地获得他想要的功能或者信息,如果新业务概念不能做到这点,就回归成了0.0,没有价值可言。

分类
互联网观察

互联网“第二选择”伪命题

      最近登陆中华网,看到标题上多了个说明“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想当初纳斯达克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的豪气,从“中国最大门户”到“中国最大职业门户”的变迁,内涵越大外延越小的名词修饰规则,不觉有些世事沧桑的寥落感。
 
         后来从知情人处得知,中华网此次变更并非我想象的那般是走下坡路,而是重要的战略理论支撑,即所谓的“门户第二选择”论,这个理论有一个假定,即网民不会只在一个地方看门户,用户第一选择之后,如果还有门户需求,那么就让他来中华网。
 
        想起上个月听说雅虎中国也有个“搜索第二选择”的说法,意思是说,网民通常不会只用一种搜索引擎,当用完了经常用的那个搜索引擎之后,还会使用其他的搜索引擎,这个第二个选择,就是雅虎中国。
 
         早几年对于互联网类公司的老大、老二的说法,通常的观点是,老大的份额,通常大于从老二开始老三直到老n的总和。由于各种原因做不成老大不是什么问题,甘当老二的定位也还算面对现实。但现在“第二选择(Second Selection)”的思路成了不少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思路,争着要当第二选择这档子事,我还是有些不解。
 
         一个从事“第二选择”的朋友调侃地解释,一个行业有一批争第一的公司,我们不和他们争第一,我们争第二,如果所有争第一的公司后面的都是我做第二选择,嘿嘿,我这个众人之下的合并项老二,可能就是事实上的老大了,想想,高考的时候如果每门功课都排第二名,总分不是状元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事“第二选择”,操作倒是舒服了不少,做老二,而且是大家的老二,你们也不用埋怨我了,比我做的好的全部归入第一阵营,他们并列分一个第一,而第二名,老子独一份,至于后来者想超越或者能超越我,嘿嘿,超一个弄一个到第一阵营,这样的态势,世界上最好混的日子从此诞生。
 
        这使我想起了古老的“芝诺悖论”的故事:“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里跑的最快的人,但如果他前面有一只乌龟(正从A点向前爬),他永远也追不上这只乌龟,理由如下:他要追上乌龟必须要经过乌龟出发的地方A,但当他追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到了B点,他要追上乌龟又必须经过B点,但当他追到B点的时候,乌龟又爬到了C点……所以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已经把第二当目标了,还能做成第一吗,我有些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