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主持人介绍了很多,我今天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稍微务虚一点,希望通过这部分让大家了解,过去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有什么决定性力量在起作用,博客、SNS、网络媒体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认识这种力量后,可能大家看待问题时会掌握分析的方法,而不是跟风来认同别人的观点。第二部分我会针对各位网络编辑讲一下有关标题的技巧。
标签: 社区
这个不是使用指南,只是关于滴使用的感受,不教你如何使用滴(dii.cn),如果对 滴使用存在问题,请参考dii.cn/help.jsp ,你还可以点击链接:>>参与测试
从5月15日开始到7月24日,滴(dii.cn)70天使用报告:
赵旭问对开心网的看法,整体感觉,开心网是近几年国内做的最好的互联网创业产品之一,尽管也是模仿Facebook,但“克隆”基本是国内互联网创业的主要形式,相比之下,开心网算是最近“抄”的最好的一个例子。
从产品设计看,开心网在把握用户需求和体验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针对办公室白领用户群的定位也不错,所以开心网能够快速吸引一批校内和海内等垂涎的白领用户。
但从产品战略看,开心网并没有比众多的硅谷克隆者走的更远,对用户长期使用的价值把握同样不足,用户能够“开心多久”是开心网面临的致命问题。
人们看好SNS服务,一个原因是所谓粘性问题,即sns对用户有非常好的粘性,能够“粘住”用户。开心网心几个月时间就风靡大江南北,当前的SNS服务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种粘性,用户转移成本似乎并不高昂,当然,从开心网的角度看,成长的快速也可以解释成另一种粘性。
当前,需要韬光养晦的开心网,已经被资本逼上了前台,不得不拔苗助长,跑马圈地式快速扩张的同时,融资的光环暂时掩盖了用户需求不足的问题,一个看似有理想的产品似乎正在落入了风险投资的俗套。
SNS创业正红火,不知道创业者眼中,是不是也受“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的影响,相应的感觉就变成了:粘性是自己的,壁垒是别人的。
最近与朋友聚会,又聊到所谓的80后、90后甚至95后的问题,最终的焦点是,90后、95后与80后或者70后到底差别在哪里?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上看,我们关心的是,不同时代的网民的行为特征到底有什么不同?
不知道“代沟”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但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而且“一代人”的时间间隔正在缩短,由原来的十年,变成五年甚至更短,越来越快的节奏下,新一代的年轻人距离他们的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们是否越来越遥远了呢?用户群快速的世代交替,会不会使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一个接一个快速的“老去”,出现老龄化问题?
1、 新型社区会取代传统门户吗?
这个问题也可以变成:门户式的公共传播是否将不合时宜?
当越来越多逢迎年轻人的网站不断涌现时,这些号称年轻人社区的网站会在年轻人长大后,完全取代第一代门户的新闻网站吗?
或许,从反面来回答更直接,你能想象一个只有街头巷尾咬耳朵而没有公共板报的街区吗?显然,社区作为媒介,是一种松散的传播机制,顶多只具有半媒体特征,无法取代“需要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面向大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公共信息传播对于每个人生活的影响将逐步加深,从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传播技术的进步,传媒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想象一下,当一个全球化的互联网把所有人时时刻刻连在一起的时候,传媒将会是什么样的力量。
2、 门户 vs 社区
许多人很容易误认为,社区比门户(这里门户是相对狭义的,指类似当前新浪、搜狐、网易的新闻门户)强的多,因为,更多的网站在做社区,尤其当web2.0火起来之后,音乐、交友、SNS各色社区网站纷纷兴起。
要区分门户与社区,先看一个关于象的故事,一个只见过大象的原始人见到一头猪会怎么称呼?小“大象”;见到猴子呢?会上树的“大象”;蛇呢?就不好说了,或许可以归到一类:“非大象”。接下来,知识欠缺的原始人类,会把自己越来越多无法描述的各种动物,都归到“非大象”这一类中。
社区就有点类似原始人眼中的“非大象”,只要不是新闻门户(含行业垂直门户),就可以归到社区一类,而实际上,社区并不是个单纯的分类,而是是一个庞杂的划分,随着互联网业务进一步演化,各种行业应用兴起,从电子商务到银行支付,都将从社区中演化分离。
社区并不是与门户对等的分类,不区分具体应用行业、应用场景泛泛地讨论社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社区也不是一个比门户更先进的概念,主要应对不同业务的需要。
3、 网站的粘性
网站的粘性越高越有价值吗?或者说,未来网站的粘性会越来越高吗?再或者说,粘性低的网站没有粘性高的网站有价值吗?
网站粘性是个复杂的概念,简单理解可以看成是用户对网站的使用程度,或者进一步简化说,每个用户每天使用多少次网站(单个用户的PV)。
现在许多社区网站,比如博客与SNS,都有个留脚印的功能,一个登录了的用户,读过的文章或者访问过的博客,都会有个记录,所谓“留个脚印”,当然,顺着你脚印留下的链接就可以找到你。
到处留脚印开始会觉得有意思,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有些脚印留下来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你不愿意在一张有情色嫌疑的页面留脚印,以免被人误解“人品有问题”,许多时候,这种方便作者和后来者追踪的“脚印”,并不符合观看者自己的利益,乐于把自己的踪迹完全暴露,有点裸露癖的味道。
当一个登录者,面对网站上留下的“脚印”,而到处擦拭时,我们知道,一个过高粘性的网站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用户带来不适,人们不太可能一直生存在一个高粘性的网络中,更不喜欢被网站套牢。换句话说,天天琢磨要用户对网站有越来越强烈依赖的,是网络的运营者,而对于用户则不然,他们更多希望:喊之即来,挥之即去。
4、 网络版“围城”
前两年,博客先驱博客网进军门户,后来,社区先锋猫扑也进军门户,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无疾而终。现在,本来是门户的网站开始加大社区方面的投入,轮回之间一幅网络版“围城”画面。
导致“围城”的原因,恐怕是所谓竞争壁垒问题,在新型网站看来,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形成盈利保证的壁垒;而对于成熟模式的门户而言,总觉得自己模式容易被复制,而要通过增加社区的粘性,“绑架”用户。
什么是壁垒?或者:周鸿祎的推广,马云的嘴;或者某知名可乐公司的广告:我卖的是牌子,你喝的是水。看来成熟行业的最重要的壁垒是品牌加稳定而优良的服务,而互联网,却是最容易误解壁垒的地方。
5、 互联网纷杂与落脚点
Web2.0流行之后,越来越多的新名字开始出现在互联网运营者的战略方案中,web1.0、2.0…n.0到底什么是个尽头?
且不说web2.0是一个笼统性的称呼而不是真正的版本号描述,3.0及n.0之说则是噱头多于价值,博客、播客、空间、社会网络、音乐社区,还有一堆英文缩写来不及翻译成流行的中文,看上去很酷(90年代开始的酷这个词已经不酷了)。
有一点是新业务的试金石。所有的技术、业务进步,最终是为了用户更方便、有效地获得他想要的功能或者信息,如果新业务概念不能做到这点,就回归成了0.0,没有价值可言。
我在基于博客的虚拟专家工作室中,提到不完全赞成王正鹏 在个人传播的时代,博客将走向为精英的部落 博客将走向为精英的部落的观点,不完全赞成的意思是,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应用。
博客用来干什么?交流精英思想还是分享快乐,抑或是Seesunshine的博客之P2P。疑问就是答案,刚好说明博客带来的多元性。
人们对于博客多元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如何应对不同应用场景还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