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互联网浪潮一波推一波的形势下,新浪、搜狐这样老的门户网站将如何把握机会,成就发展?两年前,门户采取的都是相对保守的策略,对新业务虽有所尝试,但通常比较低调。
此前,老门户的位置相对稳固,新业务失利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冲击,近来,国外一波又一波由新业务推动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创造奇迹,国内网络创业也一浪高过一浪,新业务不断占据互联网重要关口,如何抓住新的互联网机遇,号角已经吹响,门户网站变革日益迫切。
一、新浪播客的新媒体之路
自2005年9月,博客高调推出而大获全胜以来,新浪在新业务推出上更加主动和自信,一年之后,当业内正在质疑视频播客类网站前景时,新浪毅然杀入播客行业,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赌局。
新浪视频业务包括宽频频道与播客频道,前者直播,后者点播,覆盖了当前的视频形式。
新媒体机遇
视频浪潮开始,业界普吹新媒体之风,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视频就是新媒体,实际上,新媒体只是视频应用的一种方式,而视频互联网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新媒体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上有很多超越传统媒体之处,但并没有改变新媒体仍然是媒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具备媒体性质或者潜在能够做成媒体的网站才有可能把新媒体的旗子扛到底,在这一点上,许多中小网站存在误解或者期望过高。依附于最大网络传媒平台的新浪视频,天然上最接近新媒体,新浪的加入,对于定位于新媒体的中小视频网站来说,有些雪上加霜。
对于新起的视频网站而言,获取视频内容的门槛非常高,无论是购买还是合作,由于缺乏盈利能力,都无法避开如何兑现内容制作方商业回报的难题。与此相对,新浪在网络传媒的核心位置,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众多电视台和电视内容机构,纷纷将自己的内容无偿贡献到新浪,作为回报,新浪能给这些传统的内容制作者带来数以千万计的曝光量。
视频正在重复当年纸媒的老路。当年,新浪楞是凭着将报纸、杂志等纸媒搬到互联网上,搬出了当时的“新”媒体–网络媒体。视频时代稍显不同的是,之前完成“搬家”的是新浪编辑,现在变成了电视台自己的编辑,变化更符合新媒体开放的传播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种介于UGC(用户生产内容)与官方内容的中间状态。
也有人会以纸媒与新浪的“恩怨”来说明新浪当初网媒成功之路只不过捡了个便宜,如果那些报纸早点自己做网络,就没有了今天的新浪。今天看来,当初的新浪似乎只做了“CTR-V”+ “CTR-C”的搬运工工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认识到网络传播价值,并强力执行下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以今天的科技来看造纸、活字、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也会显得有些小儿科,显然,历史不能这么理解。
新浪博客的推出,曾引起广泛争议,其中焦点在于,新浪博客与博客的真实含义相悖,与国内外当时经典的博客应用模式不符,正是这种“错误”,成就了有新浪特色的“博客”,这是一种以公众传播为特征的博客传媒。
新浪博客的传媒性与新浪的媒体定位非常吻合,是新浪博客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现在,新浪推出以机构为核心的播客,似乎也背离了“播客”初始定义,但即将成就的是“播客传媒”式的新浪播客。
业务模式风险
新浪以博客、播客为核心的新媒体思路,是新浪实现新媒体转型变革的关键,与那些网站上到处飘着的新媒体口号不同,新浪是在实践新媒体。不过,最终新浪能否吃到新媒体的果子,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新媒体的业务运营,是探索式的,需要快速反应和灵活性,而新浪作为一家相对成熟的大型网络公司,现有的管理、考评体制与灵活性会有较大的冲突,将影响进一步变革的推进。
其次,作为新的互联网业务,无论博客还是播客,目前还处在“无模式”状态,随着在博客、播客上运营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尽管拉了“互联星空”这样的合作伙伴有利于过冬,但如果不能快速解决盈利模式问题,资本方面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留给新浪解决新媒体的窗口期不会太长,在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有能力和决心进入新媒体之前,新浪必须作出变化。如果有一天,电视媒体发现新浪视频的千万级点击率并不能带给自己实际的商业价值,他们也会像纸媒体一样,不满于成为新浪新媒体的嫁衣裳,那时,整个新媒体格局就会发生变化,合作者会逐渐走到竞争面。
依然年轻的互联网,只有变化是不变的,新浪能否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拭目以待。
二、搜狐博客的社区矩阵战略
2007年7月21日,搜狐在北京朝阳公园由老板张朝阳宣布搜狐3.0正式落成,号称要占领5亿网民的网络入口。
搜狐的自信来自于其丰富的业务形式和技术实力,搜狐具有国内跨度最长的互联网产品线,具有占据网民上网入口的潜力。
社区矩阵机遇
搜狐的“社区”思维,与其技术思路相适配,希望籍此由“信息服务”的门户传播转向“用户服务”的应用平台。“信息传播”向“应用”转变,促进互联网应用的深入,提供每次Click的价值,搜狐旨在将“门户级”的流量,嫁接上“电子商务级”价值,一旦引爆,将具有把普通炸药变成原子弹的威力。
搜狐购买的chinaren、图行天下(GO2MAP)、焦点等网站,都处在相应行业中龙头的位置,后续开发的搜狗搜索、网络输入法等产品也有非常好的战略定位。这使得搜狐具备在搜狐网站内部满足用户全方位需要的可能性,所谓矩阵,应该由此而来。
搜狐矩阵中的业务,博客、社区、游戏、校友录、邮箱等大部分是以用户为基础的参与性业务,通过通行证的集成,占领用户入口成为用户网络应用平台,平台化是互联网的新趋势,在内容产生、传播和价值兑现上,能够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在用户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服务规模将级数放大。
搜狐在技术上,以年为单位的技术开发储备,也为从简单的信息传播向网络服务应用做了较好的铺垫,功能取代信息内容,凸现平台特征,加强用户的参与性,相比于一些号称web2.0,却难有技术投入的网站,最后谁能做成实质而不是看上去象平台,谁才能在更高级别的运营模式上抓住用户价值。
互联网正在进入普及化的阶段,应用越来越多样化。从信息工具到生活工具;从缺乏网络应用无从选择到网络服务过多而无法选择;从面向信息的服务到面向人的服务。网络正处在新一轮转换的端口,作为老一代门户,在信息服务稍逊风骚的情况下,如何利用通信证主导的矩阵,解决网民服务过载问题,抓住面向人机会,搜狐可谓适时适势。
执行力风险
搜狐矩阵,是搜狐推进web2.0应用、实现社区战略的基础,搜狐已经开了个好头。
搜狐博客矩阵,不是一个目标论证的问题,而是路径论证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矩阵真能够运营起来,毫无疑问,搜狐将成为中国未来最伟大的互联网企业,问题在于,如何运营起矩阵?
搜狐矩阵涉及到的业务跨度之大,在全球互联网界都屈指可数,如此浩大的工程,整合运营本身面临巨大的挑战,能否具有与此相匹配的执行力是功败垂成的关键。
技术驱动是种深沉的动力,对于中长期的运营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在中国互联网界,群狼竞争而不是群虎竞争,整体环境的相对短视,需要企业解决做“长线”带来的短线执行力不足的压力。
国内的互联网页面总是看上去花样多,而不象国外的网站更偏重简洁。面向人的网络服务,需要更多的引导而不是更多的强推,与国内网站的风格不太一样,如何转变思路,体现更多的人性化?
搜狐已经将自己赶到风口浪尖,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开场。
新浪vs搜狐
颇具深意的是,新浪走的媒体战略,搜狐走的社区战略,套用web2.0时期的一句流行话,前者是精英路线后者是草根路线。不过,有趣的是,奥运的官方赞助商是搜狐,获得的是“精英”资源,而新浪则通过网易、滕讯连横合纵聚集“草根”资源,拿着对方资源而错位的两大门户,竞争结果也必然具有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