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子商务

互联网十年的故事

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十年,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互联网故事,下面是我的故事。

是的,我真正的上网时间是1998年,但这应该不妨碍我成为中国互联网10年的见证者,这十年我看着互联网长大。

1995年,我就职于东北一所高校电子研究中心,作为一名电子工程师,我有一个的梦想,利用电话线遥控家里的电器。

10月,70岁的张教授从北京回来之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种从美国发展起来的网络,现在开始连到中国,上面有很多的服务器,你可以通过电话线将电脑与这些服务器联网,未来几年,信息将是免费的。这对于当时正利用RS232将许多单片CPU连成网络的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冥冥之中,互联网注定与我结缘。

由于处在三、四类城市,网络的普及比较慢,没有机会过早网上冲浪,我选择对看书来亲近互联网,Email为什么能够收信、Web服务意义、目录服务和搜索区别……,成为了一个异类的网民。

1996年,回老家经过北京,在中关村希望书店买了一本《精通Java》的书,从来没有上过网的网民开始研究互联网跨平台技术。

1997年,因为经济原因,n次经过瀛海威门前而不能入,至今抱憾。

1998年,我和互联网的故事升级。

从来没有上过网的网民,在三所大中专高校作了多场互联网普及教育报告,向热情的学生们介绍网络寻呼机的意义。

没有上过网的网民,为市政府实施了一套基于Internet技术的Intranet办公系统。

下半年,与互联网暗恋了4年之后终于在单位开始拨号上网了,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异类网民质疑维纳斯计划对互联网普及的意义,并与同事老陆、小李搞了东北第一家钢铁交易网站,后来才知道打了一个电子商务擦边球。

1999年,中国联通的业务拓展使我成为一名移动手机用户,在联通还没有开通短信息的时候,开始研究短信息对网络信息传递的意义,为单位起草无线公网远程控制技术方案。

2001年,从地方到中央,来到IT发达的北京,成了互联网大家庭的工作者,每天超过10小时在互联网上,想逃避也逃避不了,而研究内容却是当时还不着边际的移动互联网。

2003年,开始关注互联网普及浪潮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2004年,一个经常语文考第一的理科生,经不住诱惑,拿起久违的笔开始博客,并因为所谓的1.0和2.0与网友辨得不亦乐乎。

现在,家人说,我嫁给互联网了,网友的IM上面如果还有一个人在线,八成就是我,我已经离不开互联网。

Web Counters

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十年,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互联网故事,下面是我的故事。

是的,我真正的上网时间是1998年,但这应该不妨碍我成为中国互联网10年的见证者,这十年我看着互联网长大。

1995年,我就职于东北一所高校电子研究中心,作为一名电子工程师,我有一个的梦想,利用电话线遥控家里的电器。

10月,70岁的张教授从北京回来之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种从美国发展起来的网络,现在开始连到中国,上面有很多的服务器,你可以通过电话线将电脑与这些服务器联网,未来几年,信息将是免费的。这对于当时正利用RS232将许多单片CPU连成网络的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冥冥之中,互联网注定与我结缘。

由于处在三、四类城市,网络的普及比较慢,没有机会过早网上冲浪,我选择对看书来亲近互联网,Email为什么能够收信、Web服务意义、目录服务和搜索区别……,成为了一个异类的网民。

1996年,回老家经过北京,在中关村希望书店买了一本《精通Java》的书,从来没有上过网的网民开始研究互联网跨平台技术。

1997年,因为经济原因,n次经过瀛海威门前而不能入,至今抱憾。

1998年,我和互联网的故事升级。

从来没有上过网的网民,在三所大中专高校作了多场互联网普及教育报告,向热情的学生们介绍网络寻呼机的意义。

没有上过网的网民,为市政府实施了一套基于Internet技术的Intranet办公系统。

下半年,与互联网暗恋了4年之后终于在单位开始拨号上网了,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异类网民质疑维纳斯计划对互联网普及的意义,并与同事老陆、小李搞了东北第一家钢铁交易网站,后来才知道打了一个电子商务擦边球。

1999年,中国联通的业务拓展使我成为一名移动手机用户,在联通还没有开通短信息的时候,开始研究短信息对网络信息传递的意义,为单位起草无线公网远程控制技术方案。

2001年,从地方到中央,来到IT发达的北京,成了互联网大家庭的工作者,每天超过10小时在互联网上,想逃避也逃避不了,而研究内容却是当时还不着边际的移动互联网。

2003年,开始关注互联网普及浪潮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2004年,一个经常语文考第一的理科生,经不住诱惑,拿起久违的笔开始博客,并因为所谓的1.0和2.0与网友辨得不亦乐乎。

现在,家人说,我嫁给互联网了,网友的IM上面如果还有一个人在线,八成就是我,我已经离不开互联网。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从.net到live的互联网秩序

2000年,微软开始向外界宣传其.net计划,微软官方给出的.net解释是“.net是一种软件”,“它在第三代互联网中发挥的作用,就像Windows在第二代个人电脑中发挥的作用一样”,“通过更友好的界面,更容易地将应用程序组合在一起,在各种设备上运行,无论对个人电脑还是非个人电脑设备,都能提供相同的体验。”
比尔盖茨曾经说,“我们将Visual Studio.net视为下一次开发机遇,创建XML Web服务的关键,它很快会成为所有主要新软件开发的基础。”
.net是微软的一项软件计划,旨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目标是让互联网所有的服务具有一致的软件支撑平台,从开发到应用,从此天下一统!
目标是如此宏大,以至于两年之后,微软依然无法说情.net到底是什么。
2003年,48岁的比尔盖茨为.net宣传时志得意满地说,“嗨,伙计们,在2000-2010年这个‘数字十年(digital decade)’里,好戏才刚刚开始呢。”,十年刚过去一半,好戏开始了,主角却不是软件!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说是一群扁平人,他们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几何学的平面,房子是多边形围成的,门是一条可以活动的线段,扁平人中的大王经过多年的征战,成了扁平王国最富有的统治者,他的财富全部锁在多边形的房子里,有一天,扁平大王突然发现,在没有人撬锁的情况下,房子里的财富突然人间蒸发,于是陷入无限的恐惧之中。原来,扁平人的财富是被三维世界的人偷走了,平面王国看起来封闭的多边性,在三维世界上下都是完全开放的。
盖茨的处境现在和扁平大王有些相似,多年争夺积累的优势,因为新秩序的出现彻底颠覆。正当微软在软件竞争中全面开花,.net梦想着见者通吃时,突然有人宣布,软件不再重要!好比为了争夺当国王的御玺,就在御玺快要到手的时候,象征王座的御玺变成了打狗棍。
微软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具有良好的战略意识,曾经有很多后来居上的例子,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秩序的控制者正在从软件向服务转移,.net悄无声息的变成live,是微软战略调整的反应。
面对新的战略,盖茨说,“微软计划推出新的基于互联网、核心产品的‘补充产品’,开启软件‘在线时代’”,“这是巨大的变化。向在线模式转型的并非只有微软,还有其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整个IT产业都处在这种转型中”。
这是十多年来,微软最快一次意识到要落后的战略转变,微软是否能象以前那样后者居上?
两次战略也可以看成一种自然的延续,贯穿其中的是微软一直强调的web服务,不过如果我们把微软的在线服务和google的服务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他们的差别。微软强调在线产品服务,简单的说,把一次性卖的软件变成了分期付服务费,有点像批发变零售。
Google服务和微软的在线服务的差别将另行讨论,有一点毫无疑问,从软件到服务,互联网秩序正在改变。
.net和live这两个词很有意思,前者可以解释成网络世界,后者可以翻译成生活,梦想掌握整个网络软件的微软会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吗?
Web Counters
2000年,微软开始向外界宣传其.net计划,微软官方给出的.net解释是“.net是一种软件”,“它在第三代互联网中发挥的作用,就像Windows在第二代个人电脑中发挥的作用一样”,“通过更友好的界面,更容易地将应用程序组合在一起,在各种设备上运行,无论对个人电脑还是非个人电脑设备,都能提供相同的体验。”
比尔盖茨曾经说,“我们将Visual Studio.net视为下一次开发机遇,创建XML Web服务的关键,它很快会成为所有主要新软件开发的基础。”
.net是微软的一项软件计划,旨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目标是让互联网所有的服务具有一致的软件支撑平台,从开发到应用,从此天下一统!
目标是如此宏大,以至于两年之后,微软依然无法说情.net到底是什么。
2003年,48岁的比尔盖茨为.net宣传时志得意满地说,“嗨,伙计们,在2000-2010年这个‘数字十年(digital decade)’里,好戏才刚刚开始呢。”,十年刚过去一半,好戏开始了,主角却不是软件!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说是一群扁平人,他们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几何学的平面,房子是多边形围成的,门是一条可以活动的线段,扁平人中的大王经过多年的征战,成了扁平王国最富有的统治者,他的财富全部锁在多边形的房子里,有一天,扁平大王突然发现,在没有人撬锁的情况下,房子里的财富突然人间蒸发,于是陷入无限的恐惧之中。原来,扁平人的财富是被三维世界的人偷走了,平面王国看起来封闭的多边性,在三维世界上下都是完全开放的。
盖茨的处境现在和扁平大王有些相似,多年争夺积累的优势,因为新秩序的出现彻底颠覆。正当微软在软件竞争中全面开花,.net梦想着见者通吃时,突然有人宣布,软件不再重要!好比为了争夺当国王的御玺,就在御玺快要到手的时候,象征王座的御玺变成了打狗棍。
微软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具有良好的战略意识,曾经有很多后来居上的例子,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已经意识到,

分类
电子商务

走向开源的软件

早期购买软件,你只能得到软件的可执行代码,一般不会有源代码,好比你买一个陶瓷罐,人家不会把制罐的模子给你一样,算是一个常识。不仅仅不提供源代码,而且你购买的软件许可中常常明确禁止对可执行代码进行逆向工程。换句话说,你购买的是软件的功能使用而不是如何制造。
这实际上说明,用户对购买到的产品的权利主张是受限的,并不能随便扩展。
在非IT软件的产品生产中,产品成本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设计成本,一方面是生产成本,设计成本通常是一次性投入的,与生产多少无关,而且,设计本身被复制的成本与设计付出的成本相比,常常很低。
一个作为功能使用的产品,仅分摊了一份设计成本,如果产品使用人按照此设计自行组织生产,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分摊设计成本,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投入设计(原创)者的积极性将受打击。
非IT类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的界限比较清晰,可以通过专利、知识产权等形式对相关权益进行保护,对于使用者来说,由于购买的产品比较确定,如:杯子的功能就是盛水的,很明确,这种权益保护一般不会过多伤害到用户的利益。
软件与传统的非IT产品却有着很多的不同,被购买的产品的功能很多并不确定,产品使用者和产品生产者常常需要进行密切的沟通(培训、交流),在软件产品的产业链上,如果产品只以可执行代码的形式出现,需要进行再开发的中间环节将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升级、兼容性居于较高的风险,成本代价也很大。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在保证了原创者的权益的同时,实际上也限制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原创者对权益的垄断也会增加社会付出的成本,这两个矛盾常通过保护时限来平衡。如果这个观念带到软件行业,就是专有软件,专有软件权利人具有排他、垄断性的权利,由于信息产业软件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专有软件的弊端愈加明显。
开源软件,顾名思义就是开放源代码,不过开放源代码并不等于放弃所有的权利,而是与专有软件的排他性相对,减少了权利垄断性,关于专有软件和开源软件的关系,不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开源软件文集
开源软件代表了一种开放性思路,鼓励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是,这种思路能有商业模型吗?或者说具有比专有软件更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型吗?
开源软件放弃了部分权利,从这一点看,设计参与者获得软件权益会受到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一定总是很大,如果说一套软件中,开发者独立劳动占绝大部分,那么权利放弃是很明显的,如果开发者独立劳动占的比例较小,那么权利放弃就很少,与放弃部分权利换来的交流和共享相比,显然是值得的。
随着软件业日渐成熟,标准化的推进,很多独立的软件功能实际上无需进行重复的开发,尤其是基础性的功能模块,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开发者独立劳动占到大多数的软件将会越来越少,软件开发者更多的是利用这些模块来“搭积木”,而不是制造积木模块,这也是为什么软件开发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设计者而不是编码者的原因,用过J2EE和Visual .net的朋友应该深有感触。
代码开放了,购买这个软件价钱将会大大减少,对于软件普及的好处不言而喻,Linux迅速成为令Windows紧张的操作系统就在于此,而且现在以Linux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开源产品链,开源软件已经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购买软件价钱的减少,并不代表整体价值的减少,按照我在制造业没落与google崛起一文中的说法,当软件开发成熟之后,价值核心力量将从产业链上游推向下游。如果你不相信,试想一下,如果我把新浪网站的全部代码提供给你,你能重造一个新浪吗?
开源软件在个人之间容易形成,由于互联网的发达,有兴趣的人,利用网络就能够组成虚拟的开发团队,他们可以共享知识成果。当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需要人员密切合作和需要较高资源投入的场合。
开源软件不能代表软件的全部,但更多软件必将走向开源。
刚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列了一个题目,传统产业中有开源的例子吗?一开始没想出来,文章快结束的时候,我想出来一些,传统中一些公开传播的偏方,已经实施多年的传统手艺比如纺纱,学校里的学习,和开源具有同样道理的东西实际上很多,他们的价值关系大家不妨想一想。

更新:文章写完后,可口可笑对文

分类
电子商务

我为什么参加搜狐的博客比赛

有朋友问我,你的新浪博客为什么要参加搜狐博客比赛?言下之意,你是不是比赛上瘾了,这位仁兄要是知道我还参加了博客网的博客比赛,不知道会怎么说我,当然,德国之声的比赛准备晚了,倒是没有参加。
其实朋友还有一句潜台词,搜狐新浪是“冤家对头”,你怎么乱掺合?
自古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在大家印象中,大网站间应该是互相鄙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实也有一定的存在,不过这并不是好现象。
同行间有竞争性,但并不因为有竞争就抛弃合作,在古代就有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整体繁荣,况且现在的信息社会?试想一下,如果互联网网站间都是自成体系,各自为战,互不相通,观看不同的网站要用不同的浏览器,互联网恐怕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了。
在信息时代,行业间的协作比竞争更重要,开放的市场只有开放的企业才能繁荣,我和中国移动的朋友交流时,曾经建议他们在制定技术标准的时候和中国联通形成合作,如果连中国境内的企业都没有把标准统一好,怎么奢望向国际标准靠齐?
参加搜狐博客比赛之前,我准备拉上行者吾能,他说只要是比赛他就参加。好么,又一个铁杆。
新浪、搜狐、博客网几台博客比赛相继开台,外界质疑声不断,公平、公正,甚至比赛的必要性等都遭到批评。如果真要把这几台比赛当成竞技体育比赛,估计比十运会更需拷问,不过,显然大家对“比赛”两个字过于认真了。
博客在国内发展虽然已有两三年时间,但是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上一次的统计数据,只有10%的网民知道博客,这种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全新网络应用,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新浪开始,几大门户网站相继发力博客,门户网站将博客概念广泛传播,对博客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喜事,一个更普及、更广泛的博客时代即将到来。
博客比赛是繁荣博客的一种方法,当超过百家传统媒体已经热烈关注到这一轮声势浩大的博客浪潮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用在此处合适不过,和博客繁荣相比,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结果不是很公平就显得并不重要。
此时,不仅仅是正在比赛的三家网站,我希望donewsblogcn博客天下博易等等众多BSP们,更多携手,在合作中竞争,甚至共享资源,这样张静君女士就不用开二十多个博客了(注:张静君女士有研究博客的目的,别的博客作者可能更多是为了传播,这里的说法是借个事由,呵呵) 。
我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也不可能对行业内部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但不妨碍我作为博客作者对博客繁荣的期待,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行业的繁荣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这就是这篇看上去像和稀泥,又有点像给所有BSP做广告的博客作者的绵绵用心。

< div> 搜狐IT(科技)类博客的投票数还不是很多,朋友们尤其是已经博了和想要博起的朋友去支持一下,别光给我投票,哈哈。博客网的大赛在这里还可以参加,新浪的大赛在这里你只能等结果了

Web Counters
有朋友问我,你的新浪博客为什么要参加搜狐博客比赛?言下之意,你是不是比赛上瘾了,这位仁兄要是知道我还参加了博客网的博客比赛,不知道会怎么说我,当然,德国之声的比赛准备晚了,倒是没有参加。
其实朋友还有一句潜台词,搜狐新浪是“冤家对头”,你怎么乱掺合?
自古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在大家印象中,大网站间应该是互相鄙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实也有一定的存在,不过这并不是好现象。
同行间有竞争性,但并不因为有竞争就抛弃合作,在古代就有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整体繁荣,况且现在的信息社会?试想一下,如果互联网网站间都是自成体系,各自为战,互不相通,观看不同的网站要用不同的浏览器,互联网恐怕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了。
在信息时代,行业间的协作比竞争更重要,开放的市场只有开放的企业才能繁荣,我和中国移动的朋友交流时,曾经建议他们在制定技术标准的时候和中国联通形成合作,如果连中国境内的企业都没有把标准统一好,怎么奢望向国际标准靠齐?
参加搜狐博客比赛之前,我准备拉上行者吾能,他说只要是比赛他就参加。好么,又一个铁杆。
新浪、搜狐、博客网几台博客比赛相继开台,外界质疑声不断,公平、公正,甚至比赛的必要性等都遭到批评。如果真要把这几台比赛当成竞技体育比赛,估计比十运会更需拷问,不过,显然大家对“比赛”两个字过于认真了。
博客在国内发展虽然已有两三年时间,但是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上一次的统计数据,只有10%的网民知道博客,这种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全新网络应用,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新浪开始,几大门户网站相继发力博客,门户网站将博客概念广泛传播,对博客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喜事,一个更普及、更广泛的博客时代即将到来。
博客比赛是繁荣博客的一种方法,当超过百家传统媒体已经热烈关注到这一轮声势浩大的博客浪潮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用在此处合适不过,和博客繁荣相比,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结果不是很公平就显得并不重要。
此时,不仅仅是正在比赛的三家网站,我希望donewsblogcn博客天下博易等等众多BSP们,更多携手,在合作中竞争,甚至共享资源,这样张静君女士就不用开二十多个博客了(注:张静君女士有研究博客的目的,别的博客作者可能更多是为了传播,这里的说法是借个事由,呵呵) 。
我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也不可能对行业内部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但不妨碍我作为博客作者对博客繁荣的期待,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行业的繁荣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这就是这篇看上去像和稀泥,又有点像给所有BSP做广告的博客作者的绵绵用心。
搜狐IT(科技)类博客的投票数还不是很多,朋友们尤其是已经博了和想要博起的朋友去支持一下,别光给我投票,哈哈。博客网的大赛在这里还可以参加,新浪的大赛在这里你只能等结果了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长尾理论的核心在于重构长尾

长尾(Long Tail),许多讲述长尾的文章都提到Chris Anderson和The Long Tail,因为这一概念是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提出来的,照例,讨论长尾理论先把这张图片传上来:
横轴是人或者是产品,纵轴是收益。
长尾理论强调从以前不能盈利或者难以盈利的黄色尾巴中找到新的盈利点,问题是,如何发掘出长尾的商业价值呢?
产品的成本是由固定成本和流动成本构成的,固定成本是一个集体相关的概念,比如拉一车鞋子,不管拉一只鞋还是拉一双鞋,有一个固定成本,与鞋子数量相关的是流动成本。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产品利润与产品的生产(销售)的数量有关系,固定成本如果能够被大数量分摊,单个产品的成本就能够降低。
现实中,人们对某一类物品的需求表现出不完全趋同性,如果某一种具体商品的需求数量低于一定的值,这样的产品将无利可图,会遭到市场的抛弃。
通常认为,长尾的价值在于“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不过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明确。
发掘长尾中的市场价值,一个直接的思路是降低固定成本,如果能够把所有的固定成本降到足够低,供货量的大小就和单个产品的成本无关,此时量大和量小的产品具有同样的市场开发价值。
这种直接的方式实际上传统的企业都在做,如果长尾理论仅仅如此解释,不会有太多创新性的思路,对于google之类的公司快速成功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成本降低的同时,由于竞争,售价也会降低,利润成本的比较总是相对的,是一个水涨船高的问题,盈亏点(图中红色和黄色分界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单纯通过降低固定成本并不能根本上改变长尾的赢利状况,也没有改变长尾的结构。
长尾更有意义的问题是,如果一种产品的需求按照传统的观点不幸落入了尾巴当中,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从尾巴挪到头部吗?
如前所述,整体的挪动改变不了长尾结构,最终解决不了问题,真正有意义的挪动需要调整尾巴曲线的排列方式,或者说利用一种新的排列办法,使得排列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一个方阵,你按照X坐标相同进行排列,数量从大到小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按照Y坐标相同进行排列,你会发现数量从大到小会是另一个结果。在新的排列中,原来处在尾巴的个体现在排到了头部。我想称呼这个为长尾重构。
通过的长尾重构,长尾才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商业价值,由此看来长尾价值的开发并不是简单的关注尾巴,而是采用新的技术和商业手段,使得那些在传统方法排在尾巴中的个体能够在新规则中转到头部。
Google和电子商务的一些做法是可以利用长尾重构来解释。
传统商场上的小众需求,比如:亚马逊员工提到的“在我们所卖的那些过去根本卖不动的书比我们现在所卖的那些过去可以卖得动的书多得多。”实际上,互联网提供的电子商务能够让具有共同兴趣的人跨地域的整合到一起,改变了以往以地理位置作为排列的方式,换句话说,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书店,某一种书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的用户群很少,需求处在长尾部分,而通过互联网以兴趣为中心的排列方式,这种书的需求可以从长尾进入头部,变得有价值了。
长尾重构并没有颠覆二零八零规则,而是采用了新的排列,一个能表明长尾并不是颠覆二零八零的理由是,如果通过互联网最终聚集的用户数量还是非常少的话,你依然无法通过这种产品赢利。
长尾重构能够解释目前关于长尾的一些疑惑,程力提到的两个难点,“90%的在传统市场买不到产品需要建立库存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和“传统市场买不到产品的产生的利润有限,降低了资金周转率”,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从用传统的思路带来的,如果长尾重构之后,这部分市场能够排到头部,就不再是问题。
The Long Tail:长尾理论中提到的长尾三个关键部分:热卖品向niches的转变 、富足经济( 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 )、许许多多小市场聚合成一个大市场,这些价值的直接实现是存在障碍的,如果利用长尾重构进行处理,能产生很多积极的思路。
长尾重构使我联想到废物利用,废物利用一般不是在原有的用途上开发,而是开发新的用途,这一点与长尾类似,如果新的规则不能把原来在长尾上的产品挪到头部,这样的长尾依然没有价值。
长尾的价值在于长尾重构,长尾没有改变弱肉强食的市场规则,如果你没有找到新的技术或者方法,你并不能从长尾中获益,一些国内web2.0公司,在跟随国外的相关概念时,用新概念装老酒,这样的东西只能讲故事,不是真正的长尾赢利模式。

分类
互联网观察

不要老想从零开始

        小的时候,父亲曾经因为工作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地,有一次,他说想儿子了,让我给他写封信,我非常兴奋,拿起笔和纸,认认真真地开始,我希望我这封信能够写的工工整整。
        但是很快,我发现写了错别字,于是,撕下了这一片,又重头开始,就这样,只要写了错别字,我就撕下这片纸,一切从零开始,因为我想要写一封没有缺憾的信。
        纸一片一片撕下,等到一摞信纸的最后一片也被扔到了一边,信竟然还没有开始,此时才发现,一摞信纸提供的100个良好开局,却写不好一封信。
        父亲告诉我,害怕犯错误的人,也做不成事情。
        总希望自己能够做出完美的事情,但却忽略了,完美是通过一系列缺憾铺垫的,当超越昨天的时候,昨天实际上在脚下。天鹅湖小姐漂亮的舞鞋底下是厚厚的茧子,财富百强排行榜的背后是彻夜慵懒的灯光。
        慢慢长大,这次的事情却无法忘记,为什么坚持良好开端的我,竟连一页纸都写不全?
        后来慢慢明白,其实人从出生开始,总是在学习中进步,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说话,第一次上学,所有的第一次实际上是对上一个第一次的继续(超越),人的成长和文明的历史一样,是不断的积累过程,人并没有第二次机会可以从零开始。
        念书好像是一个重新开始,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却让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起跑线;参加高考好像是一个重新开始,中考之后升入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人却已不在一个起跑线;就业好像是一个重新的开始,学校里学习到的技能知识其实早已影响了五年和十年之后的结果,也不在一个起跑线。
        人生没有第二次从零开始的机会,任何时候不要奢望能够重新回到起跑线,不要老想从零开始!
        无论人生处在高峰还是低谷,都不要倦怠,没有第二次从新开始的机会,哪怕慢一点,苦一点,为未来留点基础。
        无论人生得意还是消沉,都不要纵容,没有第二次从新开始的机会,所有的错误,你需要背负一辈子的责任。
        人生是一场耐力马拉松,不要老想从零开始!

分类
电子商务

草根需要推荐吗

最近,新浪一直在搞名人博客秀,惹出一些议论,不少人质疑,新浪给已经是明星的人关注得过多,忽略了更广大的普通用户,人们怀疑新浪的博客路线是否正确。
新浪真的忘记草根了吗?其实未必,想一想,难道新浪热热闹闹的博客大赛是给明星参加的么?肯定不是。说到底,明星们的博客也不是为了宣传明星的,是给普通的博客或者网民看的。
请来了诸多名人作博客,新浪未必没考虑,那些从来没有写过博客的明星能够坚持下去的可能性,请人不易,坚持更难。尽管草根不被关注的声音不少,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草根们的积极性,新浪博客2.0宣传一个多月的效果众所周知,据知情人说,新浪博客每天发文量早已突破了1万,实际上已经超过博客网成为国内最活跃的BSP了,数据不一定准确,但能说明些问题。
意见领袖们的意见和结果相反,大概是忽略了,真正沉默的网民更愿意关注明星偶像而不是正在争取曝光率的我等博客先锋,我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就的博客文章,远不及明星们的涂鸦来的痛快。
有理由相信,以公共传播为特征的博客,推广明星比推广意见领袖更能取得效果,新浪要考虑的是这些明星们能不能坚持做博客,而无须担心是否对博客传统离经叛道!
当然会有人反对我的说法,博客是共享信息的工具,不是公众传播的东西,你老土不知道还有个长长的尾巴么(long tail 长尾)?
长长尾巴上面的草根为什么要推荐呢?被推荐的草根还是草根么?好比你要看摄影胶片是不是好的,结果发现,看到的每一个都是坏的,于是惊叹:真是奸商,没一个好的! 殊不知,看本身和坏是关联的,你无法开灯看屋里有没有亮光,正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观测者已经成了参与者。
真正的草根追星去了,不会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来争取权力运动的,已经不是草根,或者不是奔着草根们私人信息共享的目的,毕竟象木子美那样乐于和公众分享个人隐私的是个别现象。
流水渡关于草根的博客还是精英的博客的帖子说,“博客是大家的博客。草根的表达权,精英的话语权。”我比较赞成博客定位的多元思路,博客从定位上可能更适合“表达的需要”(我的说法是共享信息,意思基本一致),不过从目前看,更多博客还是奔着像超女一样精英传播来的,那么,BSP如何平衡这两个矛盾倒是个问题。
接下来,新浪以名人带博客热热闹闹一阵子之后,确实应该开始为非名人的草根多考虑一些了,毕竟博客是多元化的,为草根提供通往精英的通道也会有号召力。
当然,博客为草根成长到精英制造了机会,却不是精英加工厂,本来草根和精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每一个博客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成为精英,那么这个世界除了精英还有草根么?
尽管我也相信未来,信息共享的博客将是主流应用,但遗憾的是,从国内目前情况看,还没有看到真正面向个人信息共享的博客服务。
Web Counters
最近,新浪一直在搞名人博客秀,惹出一些议论,不少人质疑,新浪给已经是明星的人关注得过多,忽略了更广大的普通用户,人们怀疑新浪的博客路线是否正确。
新浪真的忘记草根了吗?其实未必,想一想,难道新浪热热闹闹的博客大赛是给明星参加的么?肯定不是。说到底,明星们的博客也不是为了宣传明星的,是给普通的博客或者网民看的。
请来了诸多名人作博客,新浪未必没考虑,那些从来没有写过博客的明星能够坚持下去的可能性,请人不易,坚持更难。尽管草根不被关注的声音不少,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草根们的积极性,新浪博客2.0宣传一个多月的效果众所周知,据知情人说,新浪博客每天发文量早已突破了1万,实际上已经超过博客网成为国内最活跃的BSP了,数据不一定准确,但能说明些问题。
意见领袖们的意见和结果相反,大概是忽略了,真正沉默的网民更愿意关注明星偶像而不是正在争取曝光率的我等博客先锋,我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就的博客文章,远不及明星们的涂鸦来的痛快。
有理由相信,以公共传播为特征的博客,推广明星比推广意见领袖更能取得效果,新浪要考虑的是这些明星们能不能坚持做博客,而无须担心是否对博客传统离经叛道!
当然会有人反对我的说法,博客是共享信息的工具,不是公众传播的东西,你老土不知道还有个长长的尾巴么(long tail 长尾)?
长长尾巴上面的草根为什么要推荐呢?被推荐的草根还是草根么?好比你要看摄影胶片是不是好的,结果发现,看到的每一个都是坏的,于是惊叹:真是奸商,没一个好的! 殊不知,看本身和坏是关联的,你无法开灯看屋里有没有亮光,正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观测者已经成了参与者。
真正的草根追星去了,不会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来争取权力运动的,已经不是草根,或者不是奔着草根们私人信息共享的目的,毕竟象木子美那样乐于和公众分享个人隐私的是个别现象。
流水渡关于草根的博客还是精英的博客的帖子说,“博客是大家的博客。草根的表达权,精英的话语权。”我比较赞成博客定位的多元思路,博客从定位上可能更适合“表达的需要”(我的说法是共享信息,意思基本一致),不过从目前看,更多博客还是奔着像超女一样精英传播来的,那么,BSP如何平衡这两个矛盾倒是个问题。
接下来,新浪以名人带博客热热闹闹一阵子之后,确实应该开始为非名人的草根多考虑一些了,毕竟博客是多元化的,为草根提供通往精英的通道也会有号召力。
当然,博客为草根成长到精英制造了机会,却不是精英加工厂,本来草根和精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每一个博客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成为精英,那么这个世界除了精英还有草根么?
尽管我也相信未来,信息共享的博客将是主流应用,但遗憾的是,从国内目前情况看,还没有看到真正面向个人信息共享的博客服务。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说说民间科学家

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指那些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员。”
我要说的“民科”比这个含义还要窄一些,指“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人”,之所以没有称他们为科学研究人员,因为他们并没有采用公共的知识体系(包含科学技术),那些游离于正规研究机构之外,利用了公共知识体系的从事研究的人,称作“业余科研人员”更贴切。比如民科们常常自比的爱因斯坦,早年在图书馆而不是正规研究所,彼时,爱因斯坦是业余科研人员。
我曾在网上找过一些民科资料,造飞机的郑盛来曹正书,造飞蝶的杜文达,造潜艇的李玉明,写自然原理的张辉,还有一个写宇宙的本质的赵桂云,如果你有空上网搜一下,半个小时收获几十个人应该不很费劲,看来民科的力量不可小觑,所有高精尖的东西都有民科们的身影。
民科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智力通常很好,是身边人公认的天才,有很强的耐力,常常能够10年20年坚持不懈,这样的个人条件按说应该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却无法正常为社会出力,甚至本人的生活都游离到正常社会生活之外。
民科日常或者文章中虽然经常提起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或者提到亚里斯多德、马克思等哲学家,但从根子里面是反大众科学和哲学的,他们崇尚大科学家的同时,认为自己的最新发现要么推翻了大科学家的理论要么革新了大科学家的理论。他们的知识基础往往来源于中学课本,之后他们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是学习已有的知识。
除了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民科们自觉不自觉地不愿意承认当今的科学技术成果,民科们凭着直觉对自然的摸索,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描述,最终脱离了公共知识体系,他们无法向外界传递自己的知识,也无法接受外界的知识支持。
民科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特殊体系中,尽管在没有太多科学造诣的身边朋友看来,他们一个个才华横溢,但由于缺乏对公共知识的继承,他们所积累绝对知识量却少得可怜。民科与业余科研人员的区别在于,业余科研人员只要正规的科研院所接收,他们很快能够融入正常的科学体系,而民科则无法融入。
反叛思想在青少年的身上很容易出现,尤其是一些智力超常的中学生,处在快速成长期的他们常常是挑战一些百年数学难题的痴迷者,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一般能够回到正常状态,没有走回正常科技道路的人极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民科,这在缺乏常规科技引导的农村更容易出现,这是民科多产生于农村的原因。
民科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民科处在一个比较极端的封闭状况,比较容易识别,而产业中一些封闭的情况由于表现不极端,常常被我们忽略。
一些公司开发软件或者生产产品,常常不考虑公共协议体系和已经标准化中间知识产品,喜欢从头自起一摊,美其名曰完全知识产权,殊不知,成熟的中间件产品和标准接口早已被业内公用,采取这些公有知识而建设的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能够得到产业界的广泛支持。
公共知识体系说到底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积累知识的方式,如果整个社会能够融入统一的知识和制造体系中,人类的知识财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增加。
这个道理也可以推广到一个行业和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行业不仅是竞争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协作,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链;企业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沟通渠道;个人应该有更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精神。
企业应该主动迎合产业大势,避免最终被孤立于产业链之外。永远的开放思想!
060303更新:一个自称是“我就是赵”的网友留了言,用马克思等例子说明“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合理性,实际上这种质疑本身就存在问题,它忽略了历史的前提,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本身的工作是开拓性的,你可以往“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上面靠,但有一个前提,牛顿继承了之前伽利略等人的成果,爱因斯坦继承了继承了牛顿等人结果,并深入研究了当时洛仑兹等人的研究成果,正是这种继承性,牛顿感言,“自己取得成绩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公众知识体系是一个演变的东西,历史上很多人给这个体系注入的新鲜血液,忽略当前已经取得的公众知识体系或者拒绝以公共知识作为研究基础(不是指全盘接受),个体研究就难以形成与他人研究形成合力,人类知识就不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