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子商务

为什么要挑战用户习惯

igooi blog中看到一篇文章用户的习惯是用来被打破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王建硕千万不要和用户习惯开战一文写的,该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得出结论:“用户的习惯是用来不断被打破的,这样世界才会更进一步”。
创新是一种力量,改变世界的力量,在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对创新的态度,我主张温和演化的“中庸之道”,而不是突变式的革命。有效的创新应该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发生,不必大张旗鼓。
创新意味着变化,人们能接受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把这个叫做创新的代价,人们难以避免付出代价,却有必要减少代价。创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体现出不同侧面的改变,但把创新直指人的习惯却未必明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户习惯也如此,企图改变用户习惯就难免长时间付出教育用户的代价,改变用户习惯不是什么便宜事,如果不是必须,不要做这种愚蠢的尝试。
igooi blog提到一个输入密码的实验,作者自作聪明的把常见的两次密码输入改成输入一次,并为给用户提供了更简洁服务的创举,如果两次输入密码真的已经成为了习惯,我想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会浪费填写者寻找填写第二个密码的时间,还会造成他的疑惑,疑惑反馈到作者那里,就是“不止一个人对问我为什么密码只要输一次?”,作者乐此不疲的向用户解释自己创举的理由的时候,即便用户可能觉得你的回答睿智,但更多的代价已经付出了。
很多经过长期形成的习惯往往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输入两次密码的原因在于,通常输入密码都是用掩字符把输入内容屏蔽了的,不输入两次,错误的输入将有丢失密码的危险,这种简省是以用户丢失密码的风险作前提的,作者提到用Email作为补救,问题是,Email常常是以明码方式传送的,而且收到后将直接显示到屏幕上,这也是为什么不选择输入密码的时候能够直接看到而用掩码的原因,恐怕作者对保密的人体工学缺乏必要的了解。
接下来的在播放动画时“没有跳一个新的播放页面”的改进,却不算“改变用户习惯”,因为用户操作与改进之前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仅是用户体验,这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作者硬要把眼睛看到新页面跳转当作用户习惯的话,那么用户要习惯这种新的动画播放方式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然由于这顶多算是个被动的习惯,比需要用户操作的主动习惯容易改变的多,相应的代价也要少得多。
当人类看到美食,中国人习惯拿筷子,西方人习惯拿叉子,习惯无所谓好坏,它是用户行动采取最低成本的本能反应。如果一定要改变,你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善美食上,不要首先就拿用户习惯开刀,尤其是需要用户主动参与的习惯。
Web Counters
igooi blog中看到一篇文章用户的习惯是用来被打破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王建硕千万不要和用户习惯开战一文写的,该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得出结论:“用户的习惯是用来不断被打破的,这样世界才会更进一步”。
创新是一种力量,改变世界的力量,在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对创新的态度,我主张温和演化的“中庸之道”,而不是突变式的革命。有效的创新应该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发生,不必大张旗鼓。
创新意味着变化,人们能接受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把这个叫做创新的代价,人们难以避免付出代价,却有必要减少代价。创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体现出不同侧面的改变,但把创新直指人的习惯却未必明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户习惯也如此,企图改变用户习惯就难免长时间付出教育用户的代价,改变用户习惯不是什么便宜事,如果不是必须,不要做这种愚蠢的尝试。
igooi blog提到一个输入密码的实验,作者自作聪明的把常见的两次密码输入改成输入一次,并为给用户提供了更简洁服务的创举,如果两次输入密码真的已经成为了习惯,我想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会浪费填写者寻找填写第二个密码的时间,还会造成他的疑惑,疑惑反馈到作者那里,就是“不止一个人对问我为什么密码只要输一次?”,作者乐此不疲的向用户解释自己创举的理由的时候,即便用户可能觉得你的回答睿智,但更多的代价已经付出了。
很多经过长期形成的习惯往往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输入两次密码的原因在于,通常输入密码都是用掩字符把输入内容屏蔽了的,不输入两次,错误的输入将有丢失密码的危险,这种简省是以用户丢失密码的风险作前提的,作者提到用Email作为补救,问题是,Email常常是以明码方式传送的,而且收到后将直接显示到屏幕上,这也是为什么不选择输入密码的时候能够直接看到而用掩码的原因,恐怕作者对保密的人体工学缺乏必要的了解。
接下来的在播放动画时“没有跳一个新的播放页面”的改进,却不算“改变用户习惯”,因为用户操作与改进之前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仅是用户体验,这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作者硬要把眼睛看到新页面跳转当作用户习惯的话,那么用户要习惯这种新的动画播放方式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然由于这顶多算是个被动的习惯,比需要用户操作的主动习惯容易改变的多,相应的代价也要少得多。
当人类看到美食,中国人习惯拿筷子,西方人习惯拿叉子,习惯无所谓好坏,它是用户行动采取最低成本的本能反应。如果一定要改变,你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善美食上,不要首先就拿用户习惯开刀,尤其是需要用户主动参与的习惯。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草根博客的精英欲望

–我看搜狐博客调查报告之用户行为动机
北城|2.0|beta在keso的再说BSP首页中评论说“BSP首页除了明星blogger的个人展台之外,还满足了草根们的【精英】欲望。”刚好和我准备写的搜狐博客调查报告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便在标题中用上了。
我是一直坚持博客应该有多种使用场景的,我把博客分成了两大应用模式,一种是公众传播,另一种是个人共享,简单地可以和流行的精英传播和草根圈子相对应。这说的是博客潜在的使用场景,现实中,不同使用场景的人群分布可以借助一下博客的调查报告。
按照至少满足基本符合的比例,搜狐的博客调查报告的Blogger使用Blog的行为统计中, “我会关注我的Blog的点击率”占了76.65%的比例,“不愿意让无关的人看到我的blog”的比例只有35.69%。这说明博客作者中,更大比例的人愿意面向公众写作,并希望有更大的传播广度。
“我把自己的blog链接到某个blog圈子”、“我希望我的blog对别人有意义”、“当我知道有人关注自己的blog,会产生坚持的动力”、“我希望我的blog能引起共鸣”等调查项的高比例认同也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作者们希望传播的写作动机。
之所以将公共传播归为精英传播,或者用北城的话说叫做“精英欲望”,是因为公共传播的资源是稀缺的,获得公共传播机会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胜出者应该是竞争中胜出的精英,而抱着希望加入到公共传播资源争夺战的作者们,怀揣着“精英梦想”。
这个统计不一定非常准确的,我还能从其他地方获得一些简单的证据,12日新浪博客研讨会上,几位博客作者提到自己的流量超过10万或者几十万的时候,哥儿几个还撮了一顿,还有些是采取其他方式来庆祝的,总之他们很在乎自己的传播。
这一轮关于首页重要性的讨论中,书生视野的BSP首页,keso不要我们要!,Keepwalking的走向和谐–BSP首页讨论随想等,都说出了博客作者的传播诉求。
我想博客写作(将来会有比写更宽泛得多的形式)的场景可能很多,不过从搜狐博客报告反映的情况看,希望通过博客实现公共传播的博客比例应该最多,因此,当博客托管商沉醉于博客精英们引领着草根革命的浪潮时,更应该考虑的草根博客们的精英欲望。
Web Counters
–我看搜狐博客调查报告之用户行为动机
北城|2.0|beta在keso的再说BSP首页中评论说“BSP首页除了明星blogger的个人展台之外,还满足了草根们的【精英】欲望。”刚好和我准备写的搜狐博客调查报告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便在标题中用上了。
我是一直坚持博客应该有多种使用场景的,我把博客分成了两大应用模式,一种是公众传播,另一种是个人共享,简单地可以和流行的精英传播和草根圈子相对应。这说的是博客潜在的使用场景,现实中,不同使用场景的人群分布可以借助一下博客的调查报告。
按照至少满足基本符合的比例,搜狐的博客调查报告的Blogger使用Blog的行为统计中, “我会关注我的Blog的点击率”占了76.65%的比例,“不愿意让无关的人看到我的blog”的比例只有35.69%。这说明博客作者中,更大比例的人愿意面向公众写作,并希望有更大的传播广度。
“我把自己的blog链接到某个blog圈子”、“我希望我的blog对别人有意义”、“当我知道有人关注自己的blog,会产生坚持的动力”、“我希望我的blog能引起共鸣”等调查项的高比例认同也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作者们希望传播的写作动机。
之所以将公共传播归为精英传播,或者用北城的话说叫做“精英欲望”,是因为公共传播的资源是稀缺的,获得公共传播机会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胜出者应该是竞争中胜出的精英,而抱着希望加入到公共传播资源争夺战的作者们,怀揣着“精英梦想”。
这个统计不一定非常准确的,我还能从其他地方获得一些简单的证据,12日新浪博客研讨会上,几位博客作者提到自己的流量超过10万或者几十万的时候,哥儿几个还撮了一顿,还有些是采取其他方式来庆祝的,总之他们很在乎自己的传播。
这一轮关于首页重要性的讨论中,书生视野的BSP首页,keso不要我们要!,Keepwalking的走向和谐–BSP首页讨论随想等,都说出了博客作者的传播诉求。
这一轮关于首页重要性的讨论中,书生视野的BSP首页,keso不要我们要!,Keepwalking的走向和谐–BSP首页讨论随想等,都说出了博客作者的传播诉求。
我想博客写作(将来会有比写更宽泛得多的形式)的场景可能很多,不过从搜狐博客报告反映的情况看,希望通过博客实现公共传播的博客比例应该最多,因此,当博客托管商沉醉于博客精英们引领着草根革命的浪潮时,更应该考虑的草根博客们的精英欲望。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调查报告说明BSP首页不重要吗

分类
电子商务

一天为什么吃三顿饭

“一天为什么吃三顿饭”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问题,在贫困小学生丁肖霞看来却是非常新鲜的事情,因为她每天只吃一顿饭。前两天《信息时报》报道贫困学生丁肖霞受邀到广州做客,晚上不愿意吃饭,她说:“今天我已经吃过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啊?” 相似问题虽然经常能听到,我心里还是不好受。

今天的京华时报,从民生和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了分析,我想换个角度来看看。

为什么丁肖霞同学对吃三顿饭奇怪的同时,人们对她的反问也感到非常奇怪?丁肖霞没有看到过别人吃三顿饭,天天吃三顿饭的人没有看到也不关心这个世界还存在每天吃一顿饭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

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朝令夕改,动辄这个任务两天完成,那个问题三天完成,他们已经不知道员工们每天还需要吃饭、睡觉和娱乐这些常识了,更不知道自己每天10点左右晃晃悠悠的20分钟私家车程,员工每天7点钟要在公共汽车上浪费一两个小时,至于属下完成任务需要的合理安排和资源支持,他们从MBA教材里面学到的是,领导要抓大放小,此等当属小事,当然不会关心。失败是避免不了的,错误肯定在下属,管着整个公司的自己天天有时间喝茶,这些蠢蛋怎么就忙成这样?

沟通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社会活动,想知道一些信息相对来说是容易的,把自己的常识当成别人的常识,不容当事者辩驳的轻浮态度却不容易改变,常识被忽视的笑话在时刻发生。

Web Counters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杂说博客,博客研讨会发言

根据今天博客研讨会发言整理
        刚才大家对博客争议非常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博客看成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忽略了博客的多重性,你看,这个瓶子上面是方的,下面是圆的,每个人看到的部位不一样,各说各的,是典型的盲人摸象的讨论。博客其实具有多重使用场景,目前常见的两种是公众传播和个人共享,公众传播是为了把信息向公众最大限度的传送,个人共享则是和相关的人分享感受和知识,这是不同的应用场景,并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的邀请函有两个题目,我先来交作业,新浪的邀请函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门户网站介入对博客领域的影响。我的答案是“寻找互补点”。
        即寻找未来的博客业务和现有业务间如何互补,门户是媒体传播,有原创也有编辑,博客是有原创也有摘编(相当于编辑),可以在这个上面找到契合点。
        第二个问题:国内博客的用户使用体验分析。我的答案是考虑用户价值。
        用户群有细分的问题,写文章和时尚贴图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博客作者,后台管理应该不同来适合大家的需要。速度、故障率等也是用户体验需要考虑的问题。
        用户的积极性怎么提高,尤其是老用户,博客托管商需要靠虑用户的价值或利益,这个利益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钱,用户价值包括:用户使用的体验好坏,感觉怎么样,自我实现,也要考虑商业回报。
        比如说,未来博客托管商为了盈利,就可能放广告,讲究个性的用户就不希望你随便放广告,这是怎么平衡,可以广告有作者来选择定制,或者共享广告收益。这样才能保证用户的积极性,平衡各方利益。
         用博客来干什么或者说博客的使用场景是各种各样,不同的使用场景决定了不同的传播途径,一个是精英领导的传播途径,还有一个是个人共享的途径。这两种传播方式是不一样的,精英们面向公众,传播越多越好,这时候,点击率多也有荣誉感,这种目标的博客作者通过点击率来提高话语权,刚才几个朋友讲到点击率超过10万或者几十万请吃饭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个人共享,在乎你想要的人看到,老康说,给老婆的信为什么要争取点击率呢,这时候考虑的是私密性和定向传递。我觉得讨论博客的时候,你先要知道你的博客是用来干什么的。
         商业模式这一块,有没有考虑用户(作者或读者)价值?用户的价值不一定要是钱,我可能写的很爽。随着上面写的时间变长,确实有一定的期盼,从其中获得一些直接的收益也是合理的,刚才广告分成的说法我比较赞成。或者说你通过这个,能够得到一系列的感受。
         对于企业,不能说永远不挣钱,如果永远不挣钱,搞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可以不马上挣钱,也可以不直接挣钱,但不能最终真的不带来商业利益。利用博客最终其他方面挣钱也是可以的,比如刚才说新浪和bbs这块是最大业务,我知道新浪挣钱肯定还是无线挣钱最多,通过一快业务再推动另外一块业务的时候,有相互推动的价值在里面。
         还有一点,吕欣欣说到不愿意搬家,他认为有很多评论他非常关心,如果搬了就丧失了用户,所以不搬家。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变一下,就是核算搬家成本。其实的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评论的时间有一定的时效,有的评论看完就完了,有的希望产生的时间稍长一些,对绝大多数的评论来说,是不需要存在那么长时间的,损失的价值是可以量化计算的,比如说,我给吕欣欣多少多少RMB,搬不搬?我想只要这个数值够一定的量,他会考虑的,即便吕欣欣一个人不考虑,对于大众而言,绝大多数会考虑,考虑成本的代价就可以了。
         用户粘性问题,我过去看新浪说自己UC的用户数量,觉得新浪肯定在吹,他怎么有那么多的用户呢?QQ、MSN已经分的差不多了,用户有粘性的,我国庆回家,一个16、17岁的小姑娘,她知道我搞这个,她说让我加他UC,我问她用UC干什么?她说找朋友,我说你以前QQ里不是很多吗?她说聊完就完了。这也说明UC是抢了一些客户的,粘性并不总是问题,看你做什么,你到商店买东西,你不需要对售货员有粘性,在谁手上买都一样,你又不和售货员谈恋爱^_^。你可能对某个商店有粘性,也可能没有,这需要具体分析的。
         我觉得博客这个词已经用得非常滥了,几乎互联网的事情都变成博客了。我们可以把这个范围搞得小一点,看成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从这个角度讲,bbs和Blog的功能整合是必要的,因为以前bbs是以场景话题为中心组成一群人讨论,而Blog是以个人观点为中心的。如果抛弃承载形式来看,是适合不同情况的组织模式。网上生活的不同需要是存在的,需要不同的形式,如果你把博客做的非常好,评论非常好发,评语比主题还大,不一定就合适,需要不同场合选择bbs或者blog的形式。
         精英和草根之间,草根是不是必然就能够发展成精英?如果是个人共享的话,没有必要盯着客户群,如果以公众传播为目的的话,开始的人只有几个人看,你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共享和公众传播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你不是非要把草根推上去,不是非要把精英拉下来,这个世界大得很,各做各的事情。可能开始是有一个出发点,而最后就分散了。
         博客内容问题,有人说没有原创就没有意义。今天给大家贴一个笑话,明天贴个图片,不是我自己创作的,我把相关内容整理到一起或者帮助传播出去也是有价值的。有的作者就喜欢做编辑,只贴别人东西的人,我们没有必要鄙视他们,他们有时候比原创的人都累,知识组织整理是有价值的,否则的话新浪的编辑要来做什么?整理的过程也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博客的知识整理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IT发展趋势,开放和互通绝对是方向。从长期来看,如果以开放的方式把自己做好,就能把别人吸引过来,这是双向的,并不是单向流失的过程,你做的好就是双向的,做不好才是单向流失。
         99%的用户是缺乏理性的,或者是没有理性的,更多的你要考虑到用户的习惯,习惯比理性重要得多。假如是开放的环境,速度各方面的性能可能都好一些,互相转移的门槛低,做的好,别人为什么不过来?
         个人觉得,博客的技术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你做的80%可能只需要花20%的精力。但是用户的体验需要你80%工作来改善,现在博客越来越多了,易用性的提高不是简单的事情,上次和Keso讨论博客主页需不需要的问题,他可能一天看上百、上千个博客,但我没有时间看,如果搜索就能找到关心的东西,从技术上要增加一些易用性不是简单的事情,你不能说做到80%就差不多,其实你做到80%相当于你只工作了20%。技术先行是很重要的,很多是靠技术,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google、微软等很多大公司就是例子,做大做强,没技术不行。

分类
电子商务

SNS:六度的简单数学模型

        六度原意是指“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懂,不过仅凭这句话却得不到很确定的含义。许多六度的讨论对六度含义的界定比较含糊,导致相关论述难以深入。

分类
电子商务

爱因斯坦、卓别林和点击率

分类
互联网观察

9.30~10.7日,醒客眼闭幕养神

9.30~10.07 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醒客眼也要闭上几天。
10月8日,醒客眼将重新开张。感谢各位支持!
醒客

分类
互联网观察

“黑洞”、“裘”大与业界浮躁

最近在博客网上看到天下互联董事长兼CEO张向宁黑洞力学五假设的专栏,感觉非常奇怪,莫非博客网要改成“科学”中国版了。
        张向宁的所谓假说没有任何的讨论价值,我作为一个绝对的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天大的漏洞,所谓“电磁黑洞”的半径计算,连最基本的速度增加质量增大的相对论效应都没有考虑,大约他是看到史瓦西黑洞没有逃离粒子质量变化方面的考虑,如果这样,张向宁还需要回去看看高中物理第一册关于加速度计算的章节。
        利用残缺的中学物理的基本常识,企图引领国际物理学风头,不知道张向宁是怎么想的,是以为世界上所有物理学家都毕业于智障学校,还是过于自我膨胀,或者借鉴有人对何祚庥的评价,“对官员将‘科学’对科学家‘讲政治’”的商业目的?
        许多人都有过童年的梦想,挑战歌德巴赫猜想、四色定理、相对论曾是一些高智力少年学生时代课后的思考,我想张向宁应该也是这些聪明孩子中的一个,有想法勤思考是好事情,只不过一般的人到了成年之后大多忘了儿时的那些趣事,或者只是在茶余饭后和朋友或者家人谈起,而张向宁却把它发给了媒体。
        IT媒体媚俗,虽然饱受负面评价,倒还好理解,无论点击率是否有价值,至少混个心理平衡。现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江郎才尽,没有了话题,弄个“黑洞理论”来充个门面,似乎牛顿先生讲的物理学已经研究到了尽头,要以这种另类的方式搞出点物理末日的味道。
        退一万步说,即便张向宁的理论真能引领物理潮流,具体理论那是学术界的事情,干我们IT媒体什么事情,报道个生平事迹不是很好么,为什么还要硬冒充物理学家俱乐部呢?
        要么是想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件娱乐,博客网的黑洞力学五假设专题却把“26岁的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三项伟大成就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1905年被称为‘奇迹年’”的百年纪念放在一起评述,而且专题下面是不折不扣的物理学家们,这么豪华的娱乐现场是不是有些太铺张了?!
        业界怎么浮躁到了这个地步?!
        博客网上网友“步枪阿湘”的评论“你真的裘大了”,张向宁肯定不是最“裘大”的,他知道“我的这些陈年的想法几乎都只是一些边缘的、又很不完整的成果,到现在为止都仍旧只能是个‘未定稿’”,尽管“如果投递到这些专业的、一流的学术刊物上,一定在发表上有较大难度”说法有点把美国的科学杂志当成了自由涂鸦的博客之嫌,但根据新浪的报道,张向宁198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两年理论物理学后主动退学,还算有些自知之明。裘更大是我们的IT媒体,不惜以媒体形象去博取一点可怜的商业利益。
        说了半天张向宁黑洞的不是,并不是我对张向宁本人有什么看法,张向宁窄告思路,应该是不错的商业策划,而且他避实就虚的商业思路也说明他蛮有商业才华,看了我的这个评论和许多网友的评论,张向宁惯用的声东击西的商业手法估计已经得逞了。

分类
电子商务

京城车多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