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子商务

京城车多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
分类
互联网观察

博客需不需要比赛?

先告诉大家,新浪搞的博客比赛,我参加了,这不,已经开始拉票了,接着往下看之前,先投我一票怎么样?
        从昨天知道新浪搞博客大赛开始,就在想一个问题,博客到底需不需要比赛?
        博客作者需不需要参加比赛,取决于作者的心态,或者说你参加比赛干什么,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博客,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还是象张栋伟那样,为了“更多的机会可能”,来此一博,再或者当成一次大家参与的娱乐游戏。
        昨天向几个朋友拉票,一个哥们儿问我,怎么你现在成职业博客了?朋友是话里有话的,言下之意,你怎么对这种虚名性的东西,如此热衷,我当时的回答他,即便是场游戏,既然参与了,投入一把没什么错。
        如果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想向公众传播,参加博客比赛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新开始博客的朋友,在没有有效的推广方式之前,参赛算是个窗口。
        但若是把比赛看当成一夜功成的机会,恐怕并不现实。从买彩票到超级女声,平民的奇迹诱惑了不少人,却不能成为成功的范例,现今的社会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面向公众的机会,从道理上看,每个人都具有成为公众人物的机会,实际上却不可能,因为现实中公众人物的有限性,注定绝大部分人梦想不能成真。正如你家的电话,具备了向全球任何一部电话拨打的可能性,实际上,你从来都没有尝试过你的邻居。
        BSP们需要一系列事件作宣传,在我们具有力争上游光荣传统的国度,比赛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肯定会一呼百应。
        除了极少数博客最终能够面向公众化之外,其余的博客都将成为小众或者圈子的工具,承载的更多将是分享与娱乐的功能,把博客比赛当成一次面向博客的大型娱乐吧。
        我参加了博客比赛,得个奖,会很高兴,但与成功或者失败没有关系。我也不会定义自己的目标,就像上街购物,大商场还是超市,根据需要选择,因为这里肯定承载不了,也不可能承载成功或者失败之类的目标,就像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情一样。我不喜欢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要么隐姓埋名要么众星捧月,更愿意随心去对待一件事情,那才真实的生活。
        比赛还是不比赛,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完全在于你的选择,选择的自由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不要相信奇迹,奇迹只有不相信的时候才发生。

分类
版权与阅读

百度是否应该替盗版买单?

         百度一审败诉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兔死狐悲者、有幸灾乐祸者,至于百度提供盗版链接是否合法,或者盗链该如何提供才合法,已经有很多网友做出的评论,笔者不多说。只想问一下,百度为什么能够提供盗版链接?百度是否需要替盗版者买单?百度败诉能否改变互联网盗版肆虐的清况?
        百度没有存储MP3的服务器,为什么能够提供MP3下载链接的服务,而且一首歌曲的链接多的你几乎数不清?道理很简单,只因为遍地都是盗版服务器,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陷入盗版的海洋中!
        百度是否应该为盗版者买单,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仅以提供链接的内容是盗版就要百度来买单,实则是一种苛求,我想问,每一个互联网公司是否都需要具有审核内容是否合法的责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互联网公司必将诚惶诚恐,因为从第三方判断内容是否合法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而且代价非常大。盗贼横行的年代,是否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警察的责任?!
        好在5月30号实施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办法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指出,“由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难以对互联网内容提供者所提供的内容尽到全面审查义务,因此不对互联网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承担过重的法律责任。只有在明知互联网内容提供者通过互联网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虽不明知,但接到著作权人的通知后未采取移除相关内容,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我很少使用百度MP3服务的次数,作为互联网著作权人,对盗版深恶痛绝,提供盗版链接并不可取,但如果让链接者买单而让盗版提供者肆意横行却是本末倒置。
        我并不赞成方兴东“版权保护激进主义”的提法,链接和内容是不同行为,并不是宽松和严格的区别,法律应该定位在保证秩序,而不是平衡利益当和事佬,尽管看上去好像有这种效果。
        话又说回来,即便把百度关掉了,就能改变互联网盗版肆虐的局面吗?
        提供盗版的小站长们其实并不希望百度这种直接提供下载的方式,而是更愿意网民到下载页面下载,这样可以提高它的广告点击率,盗版网站的宣传推广方式并不是通过百度的MP3搜索引擎,而有着各自的推广方式,关掉百度就能杜绝盗版只是一厢情愿。
        对于音像公司,单独去找那些盗版的小网站,恐怕诉讼费都够不上,当然愿意找到百度这种集中的有赔付能力的大公司,但对于监管部门,却不能因此挑肥拣瘦。
        有效遏制互联网盗版肆虐,监管部门重在建立有效的打击盗版机制,不要等到被侵权者诉讼才想到如何保护,而要从根本上限制盗版内容的提供。
        作为依附在盗版内容上的链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分类
互联网观察

思想,开放还是封闭

        看了一位网友告别某个专题写作的声明(按照我对该网友文章的理解,公开他的这篇blog可能不是很合适,大家谅解),意思是由于所作工作与理论探讨相冲突,如果继续下去就会有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
       我想压力无非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交流过多暴露了工作方面的创新思路,另一方面交流过少又起不到头脑风暴的作用。
       看来人们总会有些相同的经历,一年前,我给朋友策划基于RSS相关互联网服务的时候(也包含一些关于SNS的内容,不过当时还不知道有这个名词),我和他们开会,总是和他们再三强调,“这些思路千万不能扩散出去,商业秘密不可暴露”,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和MSN传送的文件必然会加上密码,因为我们看来这是高度的商业秘密。那时候,我成了这个小圈子的教皇,我出神入化的愿景描述,让兄弟们神魂颠倒,夸张一点说,公共场合我都不敢打喷嚏,怕把我未来统治互联网的商业思想不幸泄密。
       不过,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两个月之后,把这些思路最当作宝贝的我,竟然第一个和圈子外的人公开交流,而且正因为交流才发现,原来自己自诩能统治未来互联网的超级思路,实际上漏洞百出,经过交流,我给朋友提的建议越来越接近真实的需要。
       现在我明白,其实交流是不会有问题的,甚至深入到实践环节都不会有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想法,只要稍微一说,别人就可以马上照搬,并且能够超过你,你的想法实际上只是所谓的点子,别人可能是因为你的点破而开始的,却没有你太多功劳,信息这么发达,别人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这个信息,只是早点还是晚点的问题,因为你的思路不过也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信息,稍微往前走了一丁点而已,没有什么太多的神秘。
       假如你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投入了很多资源和精力,比如公司经过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开发,那你更没有必要害怕,因为别人也需要相应的时间来准备, 在强调人气的互联网业,又跟随者不是好事情吗?
       我想起来90年代初流行的点子问题,何阳曾经靠点子名声鹊起,据说只要给企业领导人说10分钟,甚至一句话,第二天就会变成行业里最厉害的企业,既然这么有效,何阳断然不会把这些点子公开给别人,而是用来换钞票。奇怪的是,何阳同志非常“大公无私”,自己公司从来不做这种超级肥差,只是很快,何阳这个点子大王最后因诈骗入狱。
       我不相信存在所谓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只有全面的努力,付出相当的汗水,组织相当的资源才可能有真正的改变,交流一两个观点就会泄露秘密这种事情恐怕想发生也不太容易。
       我又想起了产业中关于“封闭产业链”和“开放产业链”的问题,我写过一篇关于电信行业分析:开放?封闭?运营商的两难选择,我想开放和封闭应该是不同的思路,这对于个人和企业是类似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手段的进步,开放应该更适合时代的潮流。
        当然,为了大家不至于误解,我补充一两句,这里说的是共享思想,并不是让把工作成果贡献出来,我想工作成果和思想应该是能够区分的,如果不好把握,慎重一点是可以的。只是别过于保守。

分类
电子商务

答网友,博客“阶级”分类错误吗

网友sz1961sy涂鸦博客(34)“精英”还是“草根”博客原来这模样?!

对我的博客的“阶级”属性有些疑惑,问题如下:

1、Blogger己是“草根媒体”了,现在“草根媒体”里又冒出“精英博客”?是有一点怪胎的说法。
2、依醒客thinker的“阶级”属性分类法5个指标,洪波是属于草根思路或精英思路?似乎是属于草根思路,这怎么让人接受?同理是方兴东与王建硕,依此分类法5个指标也该属草根思路?只能说:鬼才信!
3、依醒客thinker的“阶级”属性分类法5个指标,则永远不具备草根思路,因为俺拒绝RSS(至今天为止)…
一句话,醒客thinker的“阶级”属性分类法5个指标太过主观武断,缺乏参照样本的可检验性。

回复如下:

1)blogger已经是草根媒体了,似乎没有这样的定论吧,既然没有这样的肯定性前提,精英博客就不是sz1961sy说的什么怪胎了,好比你认为小孩子就是长得白白胖胖的,结果一看刚生出的小孩,怎么像个老头,于是惊呼怪胎。

2)精英搏客和草根博客的说法,是探讨博客的两种属性,并没有界定博客只有这两种,而且即便就是这两种,它们之间是可以过渡和模糊的,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总是以非彼即此的眼光来分析新事物,搞得有些像文革站队,除了革命派就是反革命。

3)至于我说的几个指标,显然是一个简单归纳,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说法,或者说这是一个不完全的归纳,而不是严格的逻辑演绎,我想起了一个马克吐温经典的故事,放在后面,也算是我的一个另类回答,感谢sz1961sy参与讨论。

马克·吐温有一次答记者问,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国会议员们大为恼火,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澄清或道谦,否则便要诉诸法律!几天后,马克·吐温的道谦声明果然登出来了:“日前本人在酒席上说有些国会议员是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大兴问罪之师;经我再三考虑,深悔此言不妥,故特登陆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正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

本以为文章定位比较容易看清,避免误解,再补充一句,博客的“阶级”属性 一文中有关精英博客、和草根博客的提法,出发点并不是要对博客进行分类,而是想探讨博客的这两种属性,同一个博客是可以同时具有两种属性的,即两种属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前面提到的两种属性博客的不同也是一个倾向性说法,不是硬性的标准,而且除这两种属性外,还具有其它的属性,之所以选择这两种属性来探讨,主要因为这两个属性大家探讨的比较多。

分类
电子商务

也说博客“首页依赖症”(下)

接着说首页依赖症问题,keepwalking曾经写过首页依赖症,下面的探讨中,有色字体是引用的keepwalking的文字。
Keepwalking:在donews blog首页“改版”之前,我的确很少光顾,365key的首页即便去看、也看得比较粗。原因并不是没需求,而是觉得首页内容过于庞杂,看着费劲,耽误时间。用rss订阅的方式,我有自己涵盖面更大、却也更趣味专一的“首页”。
Thinker:首页看着费劲,应该更多的是编辑力量不足的原因,首页的任务是帮助用户找到更好的信息,如果仅仅是堆砌,大量信息像个杂货铺,首页确实没有太多价值了,此时应该改进的是首页,让它能够承担起首页的责任。
Keepwalking:刘韧说“重要目的之一是:推荐优秀Blogger”(“Blog首页改版成功希望Blogger配合”),“DoNews一定要做好优秀Blog的推广”,“DoNews致力于用程序和制度将高质量的Blog选择出来”(“陋室铭”)。
Thinker:刘韧希望提高首页质量我特别赞成,作为首页是一种公众性导向窗口(如果把donews看成圈子的话,就应该是大圈子的导向窗口,接近于公众化了)。不过我还要补充一点,推博客和博客文章的时候,不仅仅是看文章质量,还要看是否具有公众性的才可以,比如:比较深入的SNS技术化讨论,写得再好都不适合推到首页,浏览首页的人对此感兴趣的比例表较少;情书写得好,尽管大家感兴趣,也不能贸然推到首页,还需要作者同意,否则侵犯隐私。
用程序将内容选择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不过近期不太适合,因为技术手段还不能满足要求,就像90年代流行的自动翻译程序,翻译的结果一般只能当作幽默大全来看。
在圈子和公众之间是逐渐过渡的,而不是一刀切,因此按照话题和圈子再组织主页之外的圈子主页(或者叫做二级主页),可以把内容的进一步分类,适合圈子阅读,这也有点类似于门户网站的频道,新浪的科技频道,搜狐的it频道等等。
Keepwalking:我不再那么单纯依赖这些信息源。我还可以经由其他的渠道和方式,整合出自己的阅读线索。
Thinker:很赞同Keepwalking的做法,我现在是通过三种方式来获取信息,一个是新浪之类的网络传媒,另一个是自己订阅一些博客作者,第三个就是通过类似Keso的圈子权威。来自于三种情况的信息是不同的,第一种是公众信息,第二、三种是圈子话题。
Keepwalking:至少在目前,从表面上看并不是特别重要的——读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首页”不再那么单极化地极端重要了。但是,它依然是多极中必要的一极。
Thinker:面向公众的信息中,至少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首页是必要的一级,尤其当博客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广泛传播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文字传播出去,集中人气的首页很重要,进一步还包括上面提到的二级首页。
虽然Keso说有那么多定制用户就够了,那针对圈子更合理,对于面向公众化来说,首页推荐并不会减少定制用户,从最终结果上看是增加了浏览用户。当然增加用户这是否有好处,就要看你是否希望针对大众来传播。
对于keepwalking的其它观点,我没有太多需要说的,大家自己去看原文吧。
 
 
 

分类
电子商务

也说博客“首页依赖症”(上)

刚刚探讨了博客的阶级属性接下来我想针对keso的BSP的首和keepwalking的首页依赖症两篇文章作些探讨,我是keso博客读者,keso文章带给我很多思路,收益良多。
为了区别,文章中有色字体为引用keso的文字。行文采用对照方式。
Keso:新浪新闻可以利用它的编辑,从几百个传统媒体网站中筛选新闻,因为传统媒体的总数是有限的,而blog是趋向于无限的,怎么监控?如何筛选?需要多大的成本去监控和筛选?
如果新浪blog发展到MSN Spaces这样的规模(假设),有将近2000万注册用户,那么它需要多少编辑来对每天产生的海量内容进行筛选?这样的筛选真的是值得信任的吗?新浪blog的首页,有一天会成为第二个新闻中心吗?
Thinker:博客趋于无限是一个事实,但这不一定会增加太多的筛选和监控工作量,因为:首先,博客针对公众的并不是很多,不是针对公众的内容无需编辑们的筛选;其次,博客作者的写作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便同是面向公众的写作,编辑也不必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他们;第三,编辑筛选和keso提到的用户推荐并不矛盾,新浪论坛的斑竹大部分来源于非新浪编辑,在博客用户变大之后,也可以采取用户推荐的方式,更有效的方式是用户推荐和编辑相结合,既能体现民意,又能把关质量。
筛选的内容是否值得大家信任,这是市场选择的问题,如果新浪的编辑失去越来越多的信任,那么新浪的用户就会转投其他网站,互联网早期的一些知名公司如今找不到踪影,正是用户淘汰或者说市场淘汰的结果。
新浪的博客首页确实会成为第二个“新闻中心”,但这个中心会有别于编辑们维护的新闻中心,按照目前内容情况看,这个中心将会以评论和分析为主,而且可以和新浪传统的门户互动。不用怀疑博客首页的“中心”作用,只有面向公众的所谓“精品”才会上首页,小众的圈子文章不会也没有必要上首页,这是两种不同的作用。
Keso:keepwalking曾经提过“首页依赖症”这个问题。以Donews Blog为例,与新浪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模式不同,Donews专注于IT和传媒,并不希望用户无限制地膨胀。利用用户推荐机制,让有质量的blog呈现在首页。这种收敛的首页,对有目的的访问者是有一定价值的。一个无所不包完全没有重心的首页,除了会成为大量广告的一个新的堆放地,它要吸引什么样的访问者呢?
Thinker:正如keso说的新浪和donews互联网用户的模式不同,donews专注于IT和传媒圈子,不希望无限膨胀,而新浪是面向公众的网络传媒,这就决定了新浪首页需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首页中心的缺失应该有要照顾到大多数的原因,从目前来看,与新浪面向大众化的定位比较适配,首页不能偏废。当然,目前首页广告扰民、内容杂等问题也说明需要改进首页的定位,这个问题可以再行探讨。
广告问题实在有些无奈,现阶段不放广告,编辑同志就要喝西北风,用户用看广告的代价读免费新闻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这不单是新浪的问题,是所有以信息发布为特征的网站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探讨办法。
Keso:我的blog的几千个固定订户,要比任何首页的展示更有价值。这是因为,信息不再只是孤立的信息,它跟具体的人产生了关联。信息爆炸的现实,让传统的编辑模式越来越失去价值,因为没有一个编辑队伍可以遍历所有信息,被他们遗漏的有价值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就变得非常重要。
Thinker: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提高出现的信息与具体人产生关联,是一个新的形式,但是这并不和传统的公众信息模式产生过多的矛盾,因为和个人相关联的信息更多的是个人信息和圈子信息,这是与公众信息不同的内容,当然一些以前依靠公众传播方式的圈子信息可能会转而更适合博客来传播,比如以前的是专栏作家的keso,现在变成了知名的博客。
如果属于公众的信息,编辑们越来越忙不过来,这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比如机器智能协助,当然也可以借助用户推荐这种模式。仅仅基于人际关系传播的信息并不能解决海量信息问题,这是以放弃一部分信息为前提的,先不说质量,我不太相信松散的个人传递会比紧张的编辑精英更有效率。
当然,如果是圈子话题,就另当别论,编辑不深入圈子研究,是无从替圈子把脉的,这也是把信息的模式分成公众和小众的原因。
Keso每天订阅了600多位博客作者的信息,这已经很多了,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每天关注这么大量的作者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网友关注keso昨日新闻的原因,keso为大家免费做了编辑,省去了挨个看的麻烦。如果是公众信息,通过每个新闻作者去看新闻,我真要晕了。
Keso:某个用户的某篇文章,借新浪编辑之手,访问量节节上升。可是然后呢?有多少读者会留下来,成为订户?门户模式的弊端之一,可能就是把信息跟人完全割裂了,读者只关心信息,却并不关心产生该信息的人。
Thinker:订户和文章读者,具有不同的属性,前者关注人后者关注文章内容。完全关注人的情况非常少,除了非常好的朋友和亲人,别人一般不会是完全关注一个自然的人,我现在每天关注keso,说到底是关注keso的思想,介于一篇文章和一个完整人之间,或者叫做圈子比较合适。笨狸说keso如果改成写诗的话,他将不愿为看keso的日志付钱,说明笨狸也不是完全关注keso这个具体人。
有些时候我们关注文章内容而一点不关心作者是谁,因为只需要信息,读新浪的新闻就如此,记不住几个作者,更不用说关注,看keso提供的昨日新闻,很多作者的博客我也没有定制,虽然有些作者写得很好,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关注他们,我选择继续看keso的昨日新闻,好好利用一把这个优秀的免费编辑。
Keso:金磊说:“你是要相信信息的无政府主义。”信息真的需要一个政府来替我包办吗?
Thinker:我替金磊回答你一下,信息不能由政府或者门户中心包办,但是政府可以在公众信息方面省去你很多时间,能够给你提供很多的选择。尽管和自己选择相比不能让你百分百满意,但是百分之十的损失换来大块时间不是很合适吗?如果碰上我这样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甄别能力稍差些的读者,我更愿意让政府包办一部分。
分类
电子商务

博客的“阶级”属性

关于互联网是精英的还是草根的互联网的争论由来已久,延伸到博客这里,肯定也会有博客到底是精英博客还是草根博客的说法。
考虑到博客相关的问题涉及到阅读、写作两个方面,因此探讨自然也会分两个方面。
博客阅读是指读者阅读别人的博客文章。博客阅读两派分歧集中在,是否需要“精英”的编辑们帮助过滤信息,与此相关有衍生出来几个问题,列表如下:

比较项目

精英思路

草根思路

阅读方式

Web浏览器

RSS新闻阅读器

获取信息方式

Web主页索引

定制RSS

信息的过滤方式

集中的编辑

分散的读者

察看的信息范围

海量

圈子

扩展阅读范围的方式

编辑推荐

定制内容中的链接

精英思路和草根思路的阅读方式,确实是两种非常不同的阅读

分类
电子商务

创新与模式

王翌昨天一篇别等新的模式了,干吧喊出一个想做实事声音,与当前浮夸风盛行相比,让人感到精神振奋,毕竟“春不是叫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王翌的感叹涉及到庞东升创新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和庞有过一面之交,我觉得把庞东升的说法改成“创新不是充分条件”会更合适,因为IT行业,创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只是光有创新却未必能成功。

沿着这条思路,也引起我的一些想法,现今的互联网,你追我赶,不管是光嘴说的还是务实做的,创新是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可是,打着创新旗号的炒概念遍地都是,很多新概念本来挺好,现在都没有心情提及,像是吃多了肉的感觉,真应了鲁迅的说的,什么好东西到中国就变味儿了。

互联网的从业者都很勤奋,但被赞扬的公司却不多,老牌的新浪、搜狐被骂保守,博客网被骂炒作,处在中间状态的很少,传统“中庸”思路基本上抛弃殆尽。我们要么看路的脸朝天,要么拉车的闭着眼,冷静思维太少。

模式是相对规则的商业形式,拥有合适的商业模式,能够让利润变成规律的事情。传统行业里面,只要按规矩做事情就能挣钱(马克思说是赚取平均利润),没有过多的风险,是因为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则不然,至少目前处在不稳定期,没有很成熟的商业模式。

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夜之间就
能冒出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但我相信模式创新在时刻发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六度理论和残缺的SNS实践

    前几篇SNS的相关文章,提到了六度的问题,上个月看过tinyfool残缺的六度理论和SNS实践者们,里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有些意思,今天以tinyfool的这篇文章为基础作些探讨。
    tinyfool 提出4个典型的问题:权值问题、目的和结果问题、阻尼问题、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这几个问题对于探讨SNS很有帮助,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并不是六度的问题,而是SNS中服务的问题。
    要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先要对六度理论作些简单的探讨。
    什么是六度?维基百科六度分隔理论有些解释。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接下来 维基百科 给出了一个数学解释: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六度分割理论或者说六度理论实际上描述了任意两个人之间的建立联系的复杂度,数学公式说明,建立任意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你可能只需要六次,或者说只需要惊动六个人。
    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妨看个例子,如果你想在一个六十人的班级里面找一个你要找的同学,需要多少次?限制条件,你只能问学生“你是某某吗”。根据算法相关知识,我们要找到这个学生最多需要六十步(惊动六十个人),最少要一步,如果查找是随机的,平均复杂度是60/2=30。
    现在假定你可以问你查询到的学生,而且学生互相认识,通过这个学生可以得到下一个学生的信息,那么你需要几步找到你要找的同学?答案也先显而易见,最多要两步,最少要一步,平均复杂度(59*2+1*1)/60约等于2。
    如果你刚从外星球来地球,通过一个地球人就能找到另一个地球人,你需要几次能找到你要的人,答案是2次,如果你是地球人呢,答案就变成1次。
    六度理论在于阐述,看似数量庞大的人群,建立两个人之间联系的代价到底有多大,是不是和人群的数量一样大。通过分析发现,六度包含有如下几个信息。
    A.数量大的人群,通过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可以通过比较少的步骤获得人与人之间的(间接)联系。
    B.即便人的联系宽度(一个人能够联系其他人的数量)很小,通过间接方式来建立任意两个人联系的代价也会远远小于直接寻找每个人,复杂度为n=log(N)/log(W),其中n表示复杂度,N表示人的总数,W表示每个人的联系宽度。
    C.一个人的直接联系宽度总是有限的,扩展联系宽度可以也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而且效果明显,因为只要6次,你就可以联系所有人。
    六度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证明地球上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少于或者等于六次来联系,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荒山野人恐怕无法与我们取得联系,六度只是提供了一个模型,来处理人们之间联系复杂度。
    说到这里,应该说出我的目的了,六度理论是干什么用的?六度理论为在人群中建立任意两个人的联系提供了数学模型,一个人通过N和W的如何最小,达到联系最多n人的目的。
    Tinyfool提到的权值问题、目的和结果问题、阻尼问题、关系的方向和传递问题,是否适合放到六度理论来研究呢?
    我的看法是不适合,至少不适合全部放在六度中研究,六度本身是为建立联系提供模型的,只关注抽象的人与人的联系或者关联,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联系,如果把六度放在一般联系的位置,能够得到清晰的定位,作为一个基本理论也能够自成体系。如果把权值等问题混入进来,就会使六度理论需要和具体的领域相关联,难以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如果以SNS来作说明,六度实际上解释了SN,即网络关系,其他的问题属于最后一个S–服务,或者说网络关系承载的价值。
     这么说,并非在意让大家都接受我的六度分界线,是想给目前六度相关的社会网络研究提供一种有可能更明晰的思路,正如研究物理、化学,有人可能把这些放在一起作为自然科学来研究,还有人会把物理分成原子物理、相对论物理等来研究,研究方法不同在于探讨有效性,进一步统一研究方法在于大家形成共同的知识体系。
    下面我进一步来说说,为什么这几个问题不适合放到六度中来研究,是不适合,不是不对。
    权值问题是否适合归到六度之中呢?tinyfool说“六度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没有对这种联系作定量分析”,确实如此,实际的使用中,需要对六度的关系进行加权处理,只是这种加权与具体的使用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很多情况下不能用数量描述,权值方法恐怕难以形成一般性的方法。
     退一步讲,假如权值能够计算,也未必适合放在六度中,权值说到底是对联系进行衡量,衡量标准是针对六度上面的服务而不是联系本身,服务是多样的,把与服务密切相关的东西放到六度中,必然会显得冗杂,并不合适。
     在接下来的“目的和结果问题”讨论中,tinyfool讲了一个给股票经纪人传递信封的故事,最终通过5、6步,信是送到了,但并没有改变关系。正如tinyfool得出的结论,确实在这个关系网上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关系,但是这并不影响六度的作用,正是由于存在关系才使得信息得以顺利传递,这也是六度的价值。这个故事同时还说明,六度关系和六度关系上面承载的服务是相对独立的。
    另外,这个传递实际上也可以达到传递“关系”的目的,比如设计一种“创建关系”的服务。例如:发信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在信中注明,让股票经纪人通过传信路径返回自己的联系方式,如果这个服务完成,可以得到从心理学家到股票经纪人的一度关系。通过现存的关系设计特殊的服务来创建新关系,也是建立关系的一种常见途径。同样也可以设计一种特殊的服务,它用来解除关系。
    六度的目的不是让你仅仅为了建立联系而把所有的1度以外的n度联系变成1度联系,相反,正是由于人的联系宽度有限的这一属性,六度提供非1度的人际交流模式来解决这个交际瓶颈。150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呼应。换句话说,创建关系(可以不严格的理解为tinyfool说的关系传递)并不是关系的唯一目的,也不是重要目的,在关系上面构筑服务才是重要目的。
    如果把创建关系看成一种特殊的服务,所谓关系传递中的种种悖论就可迎刃而解,如:朋友的朋友是敌人的情况,而且这里还能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正是因为朋友的朋友是敌人,所以你不便于(不是“不能”)和他建立一度关系,相反,利用非1度的2度关系,通过你的朋友,你的敌人还可以为你服务,这才是六度的魅力。这是不是也说明六度的目的并不是把关系都变成一度呢?
    阻尼问题实际上也是关系承载的服务问题,不再多说。如果六度的连接没有任何的阻尼,估计我们每天收到的来自六度好友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脑袋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