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新媒体

即将流行的Joost克隆潮?

          2006年11月30日,商业周刊(BusinessWeek)报道了Skype两个创始人,杰纳斯·弗里斯(Janus.Friis)和尼克拉斯·詹斯特罗姆(Niklas Zennstrom),跑出来做流媒体(Steaming)的消息,文章标题是“YouTube之后是什么?(What Comes After YouTube)”,这个就是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Joost,不过,按照Joost官方的说法,Joost是“下一代电视(next-generation TV)”,挑战的目标并不是google那样的微视频(3分钟视频)分享者。
        初次进入Joost界面,有点象第一次看到iphone时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用户体验做的非常棒,与youtube类视频分享网站通过网页访问不同,Joost是通过客户端来使用的,而且采用了P2P技术,Joost软件看起来像一个运行在电脑上的,很酷的电视窗口。
         大约3个月来,我正在接受第4或者5个国内版“Joost”的评测,都是认识的人给过来的,一夜之前,国内网络视频似乎找到了“新感觉”,类似“Joost”的客户端正象当初克隆YouTube一样,蠢蠢欲动。
         Joost一个特点是P2P传输,这在国内视频直播行业的PPLive、PPStream等软件上,早一两年就实现了,而且,到Joost推出之前,P2P直播平台正面临视频分享的压力,用户日渐下降。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P2P直播网站似乎成了被类YouTube革命的对象,商业周刊的标题改成“What Comes Before Youtube”似乎更合适。
         因此,真正疑惑的不是Joost出现,而是,为什么当Joost一冒头,国内视频网站们(不只是P2P客户端,也包括视频分享类网站)象是才突然找到了感觉,又要一窝蜂地克隆Joost,而YouTube,昨日的偶像,却要遭冷遇了呢?
         看来,国内在互联网新网络应用开发上,不仅缺乏创新能力,还非常缺乏自信心,大凡没有被美帝国大哥承认过,即便走在了前头,也不敢自视。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层面的东西,国内的网站太缺乏产品思路,一个产品的推出,并没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仔细考虑用户的使用,而只是站在老板的角度上,如何考虑多给用户塞东西,好像整个网站就是要给老板交差用的。
         国内缺乏产品设计的当然并不只是互联网上,当你买房子的时候,许多北京的地产商将厨房设计在最阳面,客厅放在中间,许多卧室甚至没有一个窗户,他们并非没有考虑,只是,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设计能让房子卖的时候能多算几个平方米的价钱。
         P2P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服务提供者带宽的使用率,用户的流畅度也会增加,但这并非是一项只有好处的技术,绝大部分由用户终端组成的P2P发布网络,是不可控的,安全性较低,而且,在节省了发布带宽的情况下,消耗了大量的运营商传输带宽,普通P2P网络的安全性与效率都是问题,而通过建设各地镜像控制节点的所谓可控制P2P网络,实际上,和当前流行的CDN技术,并没有太本质区别,从网络整体资源而不是只从接入端的效率与安全来看,也是如此。
         我个人觉得,未来的大数据量分发,将是以电信运营商和专业第三方CDN模式为主,一些大型的业务运营者也可能建立独立CDN网络。
         P2P是个较好的应急性技术,但似乎并不是一个适应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这或许是Windows Media Play和Real Play的至今没有将P2P模块纳入播放器的原因。
        说到这,并不是要批判P2P技术的价值,而是想说明,不要对披上了“下一代电视”面纱的Joost洋和尚过于神圣崇拜,其实很多方面我们已经摸到了门边,只是没有自信往里走。
        Joost的创始人,也就是从skype跑出的那两个家伙,在2006年开始招募全球最好的人才,开发了一年多后,才有Joost的问世。而我们,几个月就造出了一批,不知道,最后除了半透明化的动态设计的表象之外,我们还能学到别的什么没有。
         在一个自诩不缺文化、不缺创新的国度,眼看着一波Joost克隆风潮又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