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社区“加”时代

        Google推出google plus,g+,短短数周时间,用户迅速窜过1000万,相比于google wave的花拳绣腿,g+已经呈现出成功产品的气势,终于几年的Facebook式用户关系崇拜之后,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上周凤凰趋势上,谈到为什么博客写的人少了,我的意见是,今天之所以写博客的人少了,不是因为那些爱写博客的人不写了,而是原来不该写的人,现在回到他的本位上了。许多早期博客用户写博客(注意,我用的“写”)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文章甚至不是游记,他们只是想让朋友们知道自己“正在发生什么”(“what’s happening?”,twitter首页提示语),虽然开始可以用博客来实现,但不算是一个合适工具,这些应该找微博。
        除了简洁性,社交带来了什么新内容?
        Tumblr(美国的一种集成了用户关系的博客应用,国内很多人称为轻博客或者快博客)起源于2007年的,Twitter也是起源于2007年的,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今天我们看来,有两个动力:一个是阅读的动力,就是好东西会有人看,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用户关系的动力。
        在03、04年博客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博客更多是表达的场所,它消灭传统媒体作为中间人“掮客”的作用,让读者与作者直接面对面。不过,人们很快会发现,博客写出来容易,而被你的读者看到却很难,尽管博客也提供互相链接,但功能性太弱,起不到传播推广的作用,使用也很不方便。
        是的,不仅要写出来,还要让别人看见。怎么让人看见?用户关系开始起作用了,twitter、facebook分别定义了不同的关系形式,让用户发布的信息真正互动起来。大约从2007年开始,用户之间的关系成为网络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用户关系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
        显然不能,当用户都从线下走到平台的线上,基于简单用户关系的平台,口水信息开始泛滥,隐私、安全成为问题。要保证人们有序的网络生活,只把人类赶到平台上显然不行,简陋的平台就像一个四处漏光的集体宿舍,香艳的私生活随时会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当我们想把所有问题都用简单的用户关系来解决的时候,就应了这个印度笑话(根据类似的故事改写的):
        在南亚,象很多,人们出生的第一眼就看到象,因此,大家习惯用象来描述陌生事物。当出门看到有一头猪,就说那是小的象;看到骆驼,就说是背上肿了的象;看到水里的蛇以后,就说是没有脚的象。一切说法都需要以“象”为中心,在一个丰富的生态环境里会有问题。
        g+做了什么?重要的一个是关系的分类与隔离,让泛泛的信息能够“定向”流动,在关系推动信息流动之后,“有序”是面临的新问题,我在用户制造内容说“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将是内容的制造者,或是元数据,或是熵(秩序)”,陷入秩序的时代正在开启,你能让自己的信息收敛吗?
        社区“加”,是以人的主动“加”(定向性分享)来替代默认泛泛的加,秩序增加了,信息泡沫就会减少。当然,有人会说用户关系的深耕也是用户关系,没错,我想表达的更准确一点的是,用户关系的深耕还需要很多非用户关系的内容参与进来。
        有传说新浪微博在改版向facebook靠近,腾讯也开始要q加了,twitter、facebook控们,嗅出一点味道了吗?(文/醒客
        更多社区传播内容 >> 这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