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业务模型 投资

寻找下一个巨兽

        上周我写的大象跳舞的时代,探讨了大公司的业务发展的一个新变化,其实,关于大公司、小公司对比的讨论,过去多年来一直都在进行,未来是小公司的天下?还是一波接一波的大公司之间的改朝换代:就像谷歌与雅虎(或者微软),或者人们期望中的facebook与谷歌?

分类
社区与传播

社区“加”时代

        Google推出google plus,g+,短短数周时间,用户迅速窜过1000万,相比于google wave的花拳绣腿,g+已经呈现出成功产品的气势,终于几年的Facebook式用户关系崇拜之后,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分类
业务模型

“非死不可”Facebook之后?

        谷歌(Google)、甚至之前的雅虎(Yahoo)在全球范围内,因何创造了堪称奇迹般的成功?脸谱(Facebook)能成为新奇迹的创造者吗?脸谱之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奇迹?还有,在Facebook都还没有明朗之前,这样的猜测有何意义?

分类
社区与传播

维基解密与社会化媒体

        脸谱(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荣膺时代周刊2010年度人物,如果这个奖让网民来投票,那么结果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维基解密(WikiLeaks)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三年来,SNS依然内涵不足

    3年前的时候,我写了几篇SNS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文章结尾的附上的链接),记得那时候大家(用户与网站运营者)的对于SNS关注点与今天大不相同,记得当时几个SNS网站,联络家(linkist.com)、浩友(hiu.com)、圈网中国(niwota.com),还有一个由于扰民等原因口碑较差而昙花一现的“中国缘”。
    当初我每年能上几次,现在每年偶尔也上几次的SNS网站是天际网(tianji.com)。我很惊奇,这些当初的sns网站现在好多还在活着,尽管,活不活着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实质影响。
    当初有关SNS网站争吵较多的是所谓的六度问题,即你的社会交际圈是围绕你分层展开的,直接的朋友是一度,朋友的朋友是两度,如此照推,最后,有个听上去很吓人,但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结论:最多经过六度,你能够联系上世界上任何人,比如:美国总统布什。
    那时候,人们对SNS网站的印象更多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工作资料、朋友信息传上去,然后通过不断把自己的朋友拉上去成为SNS上的好友,通过一度好友、二度好友…,用户得到一个庞大的好友圈,许多SNS网站乐于把你三度或者四度内的好友总数显示在你的登录页上,为了炫耀自己的交往圈子,一些SNS活跃者乐此不彼的乐趣是,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人加为自己的一度好友。
    如果最近一年多左右加入到开心网、校内、海内或者facebook等SNS网站,恐怕很少有人再联想到六度,SNS网站更多的印象变成了跳跃在各自首页上的好友动态:张三加了李四为好友,王五把赵六买为奴隶了…
    早期,人们看重SNS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写照,认为真实的关系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而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运营者过于关注人与人之前的关系,过度到除了关系之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应用。用户除了上来找人,做不了别的,这或许也是活跃SNS用户只会不断加一度好友的原因,因为无其他事可干。
    现在,新的SNS网站上开展了丰富的游戏与互动方式(抛媚眼、捏耳朵…),没有了早期SNS缺乏服务的烦恼,但是,SNS网站不再关注六度理论,变成了只关注一度好友的娱乐社区,当然,有一点还没有变,SNS网站还要求大家实名注册,尽管是不是实名大多情况下只是个噱头。
    说现在许多SNS网站实名制只是个噱头,并不是否认实名制的价值,而是说,从早期SNS网站只关注“真实社交关系”到现在SNS网站只关注好友动态,实名制的意义在“关系”弱化后已经大大减少了存在的价值。
    看来,早期SNS是一个更趋于理想状况的社会关系管理系统,而现在,打着SNS旗号,又运营着虚拟社区的网站运营者,却又过于了现实主义。
    有人鼓吹SNS是继门户、搜索之后新一波王者产生的领地,我并不以为然,一个没有开始普及就全面开花的网络领域不太可能产生新的统治性网站,或者说,现在运营着自称是SNS的运营者,也只是整个SNS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现象,如果没有估计错,三年后,还会有人写“六年来SNS变化的文章”。
    在我看来,早期SNS网站的问题在于,把蕴涵深度价值的“真实关系”,简化成了直接在网站上再现关系,而现在SNS网站似乎忘记了“真实关系”的价值。
    现在的SNS,更像是一个有了好友管理,分类更丰富一些的BBS或者博客,在BBS(博客)上提供更丰富的打招呼方式,并聚合好友动作,如果要做交友类网站,是个不错的重构样板,如果真想做出SNS的本义—社会网络服务,则有些勉为其难。从这个意义上看,基于校园的校内网(不是现在大肆扩张的校内网部分),有着其他同样号称SNS,同样克隆facebook的网站不同的价值内涵。

分类
社区与传播

Facebook为何热度减退

          《商业周刊》发布2008年十大最可能发生事件,其中第5条,Facebook热度消退,理由是“人们不再热衷于接受来自另外一个社交网站的‘好友邀请’”。
         我很怀疑Facebook当初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人们热衷于接受来自另外一个社交网站的‘好友邀请”,所以“人们不再热衷于接受来自另外一个社交网站的‘好友邀请’”作为Facebook热度消退的理由之外,应该还有其他。
         05年,SNS(社会网络)网站开始流行时,最受诟病的就是普天盖地的好友邀请,许多SNS网络的经营者对于“六度”理论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看来,所谓社会网络,就是把你好友的联系方式传到网络上,然后不断地将你好友的好友变成自己的好友。
        人们急于将两度以上的关系变成一度,似乎变成一度了,关系就近了,这是好友邀请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与六度理论本意背道而驰。
        从社会交往的实际,我们看到,维持直接的关系(一度)需要较高的成本,因此,单个人维持一度好友的数量是有限的,虽然即时通信工具减低了维持一度关系的门槛,但很显然,要想维持一定程度的好友信任,人们还是需要保持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一度的数量不太可能无限增大。
        “六度”真正的用处在于,人们可以在利用数字较小的一度,通过二度、三度传递,实现庞大的好友网络,而此时,每个人只需要维持好自己的一度而不是更高度数量众多的好友。
         社交网络的真正目标是通过网络达成目标,而非建设网络本身,只有社交网络承载了事件,社交网络才能承载起价值,过去几年,国内许多SNS网站越来越萧条,根本原因在于,除了增加一度好友,你不知道到哪些SNS网站到底能干什么。
        Facebook的优势在于,它除了增加一度好友之外,还提供了好友间交流的功能,你可以据此知道你的好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种变化改变了SNS是个静态通讯录的现状,除此之外,赋予SNS更多的内容,它的价值将快速增加。
        问题是,要把真实的生活搬到网络上,不仅仅要克服网络技术的障碍(比如:隐私安全保护等),还克服社会习惯的影响,很显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并没有准备充分,当诉求越来越多,而能实现的又相对有限,热度消退在所难免。
        Facebook热度消退是好事情,网络有效资源是有限的,缓和一下网络资源开发速度对互联网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