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

        如果,我们把电子商务果真只是看成电子化(信息化)的商务,那么,我们回想一下,是否曾经把马车拉货的商务叫过马车商务、把汽车拉货的商务叫过汽车商务呢,商务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才让我们有决心在前面冠以电子二字?
        电子商务是个庞杂的系统工程,这里先从用户购买的角度来看一下。
        我在“电商病了”一文中提到近年电商创业大多集中在B2C模式,B2C模式是最像传统零售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集中的产品展示对应零售货架展示,网络选择对应于超市购物车,网络支付对应于收银台,结算之后呢,是否开始有些不同?
        传统的购买发生在零售商店里,商品到达零售店之前,流通的直接动力来自于商家,此后,商品流通的直接动力转移到购买者手上,由购买者决定商品下一步去向。
        电商则不同,商家的直接动力不会终结在集中式的零售商店里,而要延伸到分散的购买者所在(通常是家里或者单位),看上去,商品从零售商店(或者配送库)到购买者手中,电商与传统地面店的区别只在于由谁来完成最后一公里运输的问题,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不夸张地说,最后一公里才是B2C电商服务争夺战的决胜之地。
        对于商家来说,物流从零售店(配送库)延伸出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前的运输非常不同,目标分散、运输包装变小、时间地点有诸多限制,这一公里不仅成本可能比之前所有环节累计的运输成本还要高,运输的个性化大大提高,最后一公里是区别电商配送能力的关键一环。
        对用户来说,最后一公里将服务从零售店延伸到家门口,不只是省了点力气,购物不再需要安排大块时间,计划周期大大缩短,时效性需求大大增加,单次购物量减少、频次增加,购物的驱动力将从产品宣传依赖转向用户习惯依赖。
        B2C商家还须比拼用户引导能力,当购买者只在最后时刻才与购买的商品见面,是否还能产生超市那样因为眼看、手摸大量待购商品而产生的冲动性需要?购物的感性如何弥补?
        仅从收货的便捷性看,住户的防盗门口是最好的地方,但如何保证送、接双方的时间呢,最后一公里将以何种方式结束?
        你或许想到了过去家门口的信箱,如果家门口或者楼道入口,像信箱一样摆放上收货箱是不是很酷?这样尝试的商家想登上一本电子商务杂志的封面应该没有问题,想要让购物者满意却未必那么容易,如何让冰冷的收货箱弥补上售货员或收银员的笑脸?
        那就退一步吧,让小区物业或者连锁的社区零售点充当最后一公里的终端,那里微笑将变得容易,或者我们不仅仅让它成为提货的终端,还赋予它体验店的作用,你可以看看别人买了些什么东西,尽管你不能直接拿回家,但下次你有机会。社区配送终端体验店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但也并不是个能交优秀答卷的学生,至少它牺牲了送货到门口的便捷性。
        最后一公里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什么?要看你问多久之后,现实中不仅仅收货箱、社区配送终端普及需要庞大的建设,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家庭办公、网络购物成为主流,如何想象我们还会热衷于住在现在这样高楼林立的城市社区里呢?
        还有,别忘了,这篇文章中,我一直称呼的购买者,他们还有一个称呼叫作消费者,电子商务的商家,你会考虑如何帮助购物者消费吗,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者,那就对了,活跃在社区里的各类餐馆、咖啡厅、美发店,甚至超市与健身中心…那些你能想得起来的社区服务,他们是否可以点缀在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文/醒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