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重新理解媒介》 社区与传播

社交媒介与企业变革访谈录

        【根据多看阅读在线读书访谈整理】
        喻娟Belle:“周一见”,你怎么看?@醒客,文章发声明占先机,马伊琍且行且珍惜博同情,姚笛弱势失语,你从媒介理解角度,怎么破。另,腾讯新闻和南都的暗战,醒客给解读。
        醒客: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互联网时代,反应速度甚至比真相更重要,信息传播不再发生在封闭的大众媒介上,而是在开放的社交人际媒介上,如果不能第一时间抢夺话语权,赢得粉丝的人际传播支持,那么,就会被先发的消息淹没,假如消息对自己不利,比如姚笛,那么反应过于慢了的一方,就失去了重要的话语机会。这说明,传统的大众媒介,首先考虑的是占有哪一个强势媒体的发言台(固定渠道),而社交平台上,则要首先抢占强势受众(多次传播渠道)。
        第二个问题,腾讯与南都的暗战,其实不是暗战了,是明战了,包括搜狐在内。传统媒体遵照流程的出版方式,遭遇互联网社交的时候,社交传播是开放的,南周的长篇大论无法预计消息发布之后各方可能发生的反应,而且,消息是捂不住的,网民的耳目无处不在,以时间来计划的合作,往往是难以执行的,互联网的点空间特征,人们不能只依靠固定的组织机构获取信息,需要更多地从弱关系的社交群体中获得消息。
        钟歌:@醒客,对于最近腾讯公司开设新浪微博讨骂这件事您怎么看?
        醒客:传统媒体是封闭的,各自成体系,因此,一家媒体的主编上另一家尤其是有竞争关系的媒体写文章,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儿。正如我在书中提到的,电子媒介上,合作是基于空间的不是像以前一样基于时间,媒体之间应该形成人际的生态系而不是隔离的,具有很强的合作性,其实腾讯在新浪开微博前,早就有百度、搜狐等看上去是竞争对手的公司开了微博,在网络媒介上,我们越来越不像是竞争对手,我们的对手只有一个:时间!
        叶叁一:赞同第一个问题回答,第二个回答持保留意见。以南方系为代表的纸媒,与以腾讯、新浪、搜狐为代表的新媒体,两者并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以互联网为媒介,特点是高速、便捷;纸媒恰恰相反,信息源都一样,媒介发生变化,用您书中的观点就是“媒介延伸不够长”,但是很显然此处的纸媒属于“热媒介”,新媒体属于“冷媒介”,通过微博、朋友圈获知这一消息的受众更多的是通过脑补来完成整个信息内容的提取,而通过报纸、期刊则能直接获取更多信息。当然,“内容为王”还是“形式为王”,在互联网时代也存在巨大争议。
        醒客:你说的很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合作关系,但是,你也会发现,这几家媒体之前非常郑重其事地约定了周一见之后,网络媒体已经控制不住节奏了,是敌是友,其实已经无法由当事方控制。从媒介理论的长期看,竞争性会让位与合作性,但是,过程中,会有反复和意外。
        瑶小喵:很多公司都通过微博和微信做营销,虽然起到了一些效果,但也招致一些人的反感。我和周围的朋友就特别反感在朋友圈里买东西的。请问,对于互联网的这种营销模式如何维持平衡你怎么看待?作为平台而言,如何在这种营销模式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受众群和生命力?
        醒客:微博、微信,是人际传播(社交)的方式,我在书中有一节专门分析了社交的“众媒体”特征,虽然书中没有专门论述网络营销问题,但从这一节可以看出,众媒体是多中心的,每一个人都会影响信息的传播,因此,仅仅是把信息传播出去的营销理念就会变得过时,大家应该更多把信息看成是与好友的交流,而不是看成仅仅是推介。社交时代,消息过剩,推广的作用越来越弱,因此人们要更加珍惜人际传播,利用好友的信任关系,做增加信用的价值传播。
        木木:对多看阅读这个媒介,从一个作者的角度您怎么看?您觉得多看未来的方向会在哪里?
        醒客:多看,作为电子出版平台,以“阅读”作为出发点,我觉得定位是为了大家读好书,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关注的重点,从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产品的消费,消费好就是所谓的服务,多看应该会越来越注重用户的读书服务:阅读过程。
        喻娟Belle:同意。作为选书买书的使命已经一段时间了。下面的突破点应该是关注阅读服务。在帮助大家读好书的事情上多下功夫。
        木木:嗯嗯,同意,用户的阅读体验很重要。
        双木曲:新浪微博未来的盈利方向在哪?将来如何将从内容中赚钱?现在跟阿里的合作似乎不太顺利
        瑶小喵:突然想到一个一直以来困惑我的问题。如果电子书平台倒闭了,我们在多看或者亚马逊购买的付费电子书是不是就化为乌有了?会不会有别的公司来接管这些平台,并使我们能够继续下载阅读这些电子书?如果电子书的生命和运行平台一样长,那么我们是不是购买纸书更加可靠?
        兔子耳朵长是因为尾巴短:回复 @瑶小喵: 如果你买了价值2000元的电子书~以后还可以作为遗产~或者去转让多看账号…
        louissimons@醒客: 在新浪微博初期,大家将它看成和明星近距离接触的平台,后期却慢慢演变为展示自己生活和获取咨询的平台,这种转变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如果让您预测将来的微博形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醒客:空间的动力最后会让位给时间的动力,大家会更关心能长期获得什么而不是一次看到什么。
        弱菜:@醒客社交网络、微博是最近这几年时兴的,我觉得可能20年内不会被社会淘汰(像电视一样),很多人的猎奇心理导致他们每天都花不少时间在上面的话,但又很难完全戒掉。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生活挺充实的人。这样就占用了很多本来可以在多看上看一些好书的时间。您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这些想要改变的人不再沉迷于社交媒体吗。
        笑靥如花:@醒客想知道你对多看现有的“书友圈”怎么看,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果想更好的发展书友圈,和多看书城互相促进,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醒客:如果能跟微博、论坛等打通的话,就更好了。
        孩纸不哭:@醒客: 记得《失控》里好像提过,现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倾向于访问权的获得,而不是拥有权。不知道您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醒客:我的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回答http://blog.thinkeropinion.com/archives/1522.html
       
        毕加猪:1.这本书在众筹网发起过众筹,并在20140323日前顺利完成 ¥20000筹资目标,这个目标是怎么设定的?你对设定的这个目标满意吗?如果最后没有达到目标呢?
        2.《重新理解媒介——实战指南》这本书怎么样了,会在多看上线吗?相对于理论,更喜欢看实战。
        3.这本书以后会根据媒介的发展进行更新变成一本“自生长”的电子书的吗?会向读者征求意见和建议,增加或者删减一下书里的内容吗?
        醒客:第一个问题,目标设定是根据筹集时长和众筹网上的一般经验来的,因为这本已经有出版方提供出版资源,众筹本身不是为了筹集出版资金,而是希望把书的价值延伸出来,有的书只需要看标题,有的书需要看内容,而有的书需要思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能力,《重新理解媒介》属于后一种,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了解书中的道理,把书变成一间教室、一所学校。
        第二个问题,《重新理解媒介——实战指南》正在准备中,会在多看上线,估计还需要等一小段时间,实战会更好看一些,但理论能解决复杂问题。
        第三个问题,从出版的角度看,确实,出版模型会变得越来越动态化,但是,从一个具体的出版物角度来说,这本书还是需要更注重其对读者的有效性,而不仅仅是出版形式的新颖。
        毕加猪:谢谢你的回答,获益颇丰,期待《重新理解媒介——实战指南》能够早日上线。
        喻娟Belle:我想可以自生长。只要媒介在变迁大家在关注就会生长。
        醒客:是的,这个属性会有,但不会为了有而有。
        喻娟Belle:一个代购小米等热门智能设备;一个卖欧美大牌高档衣服;一个专卖乔丹复刻鞋,他们都告诉我月入近万,貌似前景不错,你怎么看?是不是得贩卖些独特的贵东西才靠谱?
        醒客:按照我在《重新理解媒介》中的观点:媒介即是行动。网络上,开店而不是仅仅信息交流是互联网的一个努力方向,不过,不是简单把发消息变成了卖东西就可以,卖东西需要信用支持,关于信用,我在书中也有说明,需要有持续的时间和行为来积累信用,因此,早期卖东西,效果可能不会太好,高档物品,利润空间比较大,售卖也有噱头,这个或许是卖家的选择点之一,我知道的微信售卖,也有卖午餐这种的,买午餐,有时间、地点的约束,因此,需要地图信息的支持,通过位置服务来支持卖午餐,餐饮类的这种属性,也是o2o的一种重要服务品类。
        微信支付加上位置服务,在o2o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竞争者也不少,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搜狗还有很多创业公司在觊觎这块新领地。
        cly:这属于微商,和淘宝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利用网络传递信息。只是没有中介而已。获利的多少与商品价有关系。
        喻娟Belle:回复 cly: 他们的服务非常个性化。
        爱尚荃:回复醒客: 赞微信支付+位置服务!看雪球一期上解释余额宝的优势时,就对其中“余额宝拉低支付流程提升支付体验”的说法极为赞同。醒客你对o2o的这两个”意义“归纳更是深刻。学习了!
        钟歌:首先我想请问@醒客,《重新理解媒介》封面远看形似一个绿色的逗号,是否意味着这本书不是《裂变》之后的终点,《重》一书中探讨与搁置的问题会催生另一本书?
        其次,书得到时间不长且因为时间搁置一直没有细看。但为响应活动,今天下午浏览过后感觉@醒客说值得读者一个星期看完实在太谦。因为书中太多让人击节赞叹的想法和思考(坦白说,于我心有戚戚然之处颇多,意见相左之处也不少)。我想说的是,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媒介学、传播学著作,它同时牵涉到社会学、经济学甚至伦理学等等等等的诸般内容。然而恰也是因为无数众多的醒目思考,让我在看的过程中很难对《重》形成一个系统的把握(看得少,没看完是很大原因)。这里我想请@醒客为我们归纳下你写作本书中最宏观的线条是什么。
        第三我想切实提出一个我的观点,请@醒客评判。一直以来我都刻意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认为虽然劳动、生产力等属性让人与动物分离,但是一旦分离的步骤结束,社会属性应该重新成为论证的焦点。《重》关注媒介激变下的社会人,我注意到@醒客在后记中认为“智能媒介正在打破人与环境的边界,人的定义也被打破”,对此我想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媒介的首要目标是交流,交流是人类社会属性最直观显现。中文这些词不具有粘连性,换做英文就更直观:(由于人首先通过小社区聚合大社会,我这里引入社区的概念)mediumcommunicationcommunitysociety。不论是何种原因导致人类线下交流受到阻碍、被割裂,值得庆幸的是,媒介不断被重构,使人类得以转向社交网络(不讨论伦理和效益问题)。与此同时,原来的线下社区逐渐淡化,线上社区成为主流,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线下社区的能性。(同时我个人认为完善与满足人的社区属性是当前多种新媒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而是否拥有理性的社区环境与健康的社区模态更极有可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这也是为何我不选择kindle商店,而选择多看购书的原因)。
        然而我认为,这种重构的媒介纵然在形式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其作用实质却没有发生变化,相应的人的本质社会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人需要被审视(就像审视任意社科学的定义一样永无宁日)却又无需重新定义。就像@醒客“第3章:个体力量爆发”中提到的,一个自媒体即便在成为大V之后,他享受的媒介力量极有可能迫使他倒向传统媒体(或者他主动被其他传统媒体定位到)。更或者,他本身会具有极大的社区粘性,他招兵买马成为新的媒介也未可知。因而我认为他的本质属性依然没有变化。在媒介被重构的突变期,个人只会暂时承担媒体角色,很快就要么让位褪色,要么代理传统媒体成为新的线上传统媒体。在我看来,其实人类一路走来,从来没有所谓尘埃落定般的井然秩序。有的只是不断的演变、突变再演变、继续突变的尘嚣纷繁。
        如来:封面我认为它是一个聊天气泡。
        醒客:第一个问题,这本书最早的名字,我叫它:媒介即是行动,我觉得,这个名字更反应了功用性角度媒介的价值,也可以作为我归纳的宏观线条的重要总结,当然,联想到这本书之前的另一部著名的作品,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会有一个更完整的发展线条:纸媒:媒介即是索引=>电视:媒介即是信息=>互联网:媒介即是行动。你说的封面问题,真的,我以前还没注意到这一点,当然,我已经准备好的写作题材,后续还有多本,可以剧透一下,管理学方向,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经济学方向,互联网经济规律..
        抱歉,刚才回答了前两个问题,我回复中没有说清楚。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你的思考也很深入了,很难的。
        确实,技术如果不能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技术进步作用就会显得微不足道,麦克卢汉被称为媒介传播大师,不是因为他的理论如何精巧,恰恰是,他提出了人与媒介,媒介改变社会结构的观点,而这个贡献,远远超出了媒介传播的范畴。
        互联网,如果你仅从媒介能力的角度,无非就是不用见面了,更快捷更及时了,我在《重新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不仅仅是人的延伸(能力的延伸),也是环境的延伸,原始媒介缔造了村庄,机械媒介缔造了城市,这些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互联网会缔造什么:社群。
        这个社群不只是网络的,也是现实的,50年之后我们还会更多选择生活在大都市吗?我们开发了跨越星球的生存地之后,这些会找到网络的功劳吗?
        我真不愿意给出答案,因为,众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此时,我愿意当一个安静的体验者,不说
        爱尚荃:回复如来: 嗯,是的,就是看久了是气泡,乍一看就很像逗号的说~
        爱尚荃:纵不言不语,时间到了,念头累计激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又成一本书,哈哈。
        爱尚荃:回复醒客: 另外,虽然我不想将科幻拉入到这个话题中(尽管我从来都是极其严肃得对待科幻而无丝毫不敬之意),因为无论科幻对现实、过去有多大的映射能力,亦或者对未来有多大的预期,对我们现在对话内容都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借用克鲁格曼论《基地》时的表达来支持我的立场和观点。克鲁格曼认为:阿西莫夫怀着一个这样的信念,即我们不断地发展并能够最终征服一个终极课题,通过它我们可以发展出一种社会科学,它可以给其信徒以一种独特的能力,来理解甚至是可能来创造人类的命运。我不知道@醒客是否怀着或者认为自己正实践着类似的信念,但是我相信我们还仅仅是刚刚起步。甚至于,几十年过去,对比于阿西莫夫,我并不认为我们又走了多远的距离(而且我内心隐隐而又不无悲哀得觉得,只要人类不断思考前行,这个伟大的课题就永无结题之日)。但就是这样的道路才在走的时候乐趣不断,无论是思考的、旁观的、言语的、实行的。除此外,我真心期待你给出答案和预测,看过你的书之后,我一点都不怀疑他会是精彩而又激动人心的。无论答案最后是否命中,本质上它都势必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与偶然了。
        醒客: 我也关注科幻话题,所有话题,人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对未来归宿的恐惧感。
        爱尚荃:嗯!醒客晚安!跟你近距离互动很棒,常来多看做客哈!
        潘:这5星给今晚来的作者@醒客
        醒客:感谢支持哦,互联网让我们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桎梏,但人需要人,社会化属性让我们回到同一个时间点。
        miao:求签名的愿望实现了~
        醒客:先网签:醒客thinker,理解媒介,分享未来!
        如来:@醒客,还没买那本书,但是我有个问题。假设我是一家大型企业中传媒公司的经理,公司旗下有大型商场,快捷酒店,酒店,大厨房,和洗衣店,我作为旗下的传媒公司,可以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通过何种方式?公司现在要推出微信商城,你有何建议该如何策划和执行?谢谢。这是真实的案例,只不过我不是经理,期待着您的回答,谢谢。
        醒客:互联网对于社会的改变,我在书中提到综合化时代,工业社会是分工的,人是角色化的,互联网下信息社会,将进入一个逆分工的时代,行业区分越来越弱。
        因此,你说到的酒店、大厨房、洗衣店等与传媒公司的关系,可能,在我看来,未来的企业不会采取这样的行业分工方式,传媒会直接渗透到具体的服务中,对于用户来说,只有服务人员更加友好的服务,而感觉不到需要有各种认为地区别为酒店还是厨房,甚至感受不到互联网媒介的存在,因为媒介躲在服务的背后,正是媒介牺牲了自己的显性,人们感觉服务更加温馨。
        坐在树枝上的猫:这本书的英文名是“Undersdanding Medium”,为什么不是“Reundersdanding Medium”呢?出于什么原因想起来要写这本书?写这本书里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醒客:为什么不叫“Reundersdanding Medium”,因为,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英文名叫做“understanding media”,媒介和媒体,中文里面的区别是比较乱的,所以我在序言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读,麦克卢汉解读的是媒体的媒介,media,电视是重点,我解读的是人际媒介,medium,互联网是重点,所以英文可以认为跟麦克卢汉解读的不是一个东西,所以叫“Undersdanding Medium”,没有re–
        醒客:作为一本前后花了4年时间来写作的书,不要说写书,就是旅游4年,恐怕遇到的问题都不会少,这本书,成书纯文字的字数在16万字多一点,我做几乎完全不一样的修改,就是改了之后几乎看不出原文,大概不下34遍,折算下来大概超过了一百万字。
        这期间,我想过放弃,真的,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苦行僧过程,最终没有放弃,只是觉得写了那么久,放弃太可惜了,然后坚持修改,继续写作。
        书完成的时候,成就感有了,但不会忘记,长篇原创真的是炼狱般的过程。
        不经意间:猫没认真看书
        叶叁一:回复不经意间: 哈哈,就是,进去就有解释
        钟歌:@醒客,一直以来,利用互联网媒介做营销的产品都是一些为我们所熟知的东西,衣食住行都会涉及。但对于传统产业,比如化工加工行业,他们很多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户,就是简单的加工生产进货出货,除了有些化工公司会开设自己的电商网站卖产品,但很多还是和互联网营销八杆子打不着。不知道您对这种行业的互联网营销有什么新的想法?怎么让互联网也能最大可能的惠及这些行业?
        醒客:这个问题非常现实。
        对于一般工作人员来说,互联网就是增加了一条新的宣传渠道,因此,首先可以把它看成多了一张报纸广告,多了一条电视广告事实上,许多公司的销售人员也是这么想的,这是”媒介是人的延伸“最具象的解读。
        但是,正如《重新理解媒介》中“媒介也是环境的延伸”的说法,环境不是直接的,当你作为功能利用深入其中,当人多了起来,你就会发现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是很难直接预期的,但却肯定会发生。
        正如交换不只是带来新的物品,交换带来了城市,这才是最大的想象力,网络营销能带来的改变才是更重要的。
        钟歌:@醒客: 感谢您的回答,不过我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我一直在思考,比如化工行业一种中间产物的营销(往往都是口碑或熟人推荐亦或亲历亲为去开拓市场),除了直接卖给上下游的固定客户,怎么样用互联网去打造一个平台,找到引爆点,激发网络效应?
        醒客:@钟歌: 你所说的想要的答案,或许就是期望有个123的执行步骤,互联网与传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确定性,所以,更多需要学会分析形势,学会形势分析,很多结论就会自然形成。
        月亮婆婆:感觉衣食住行都是比较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大规模的点对点匹配, 互联网满足了每一个小众市场的需求。
        相比之下, 化工加工行业的产品更偏向大规模, 标准化, 无需频繁更换买主。互联网于之更像是一个公开透明协作竞争的B2B平台。除非技术革新走3D打印这样的定制路线, 或者作为产品创新的试水平台, 一时真想不出有什么互联网化的必要呢。
        不如楼主举个类似产品网络化的例子, 或者介绍下这类行业目前运作方式的隐痛, 再看如何与互联网营销结合?
        醒客:加工业不需要更换买主,只是现阶段的现象,十年前,我们看到普通消费者对产品也是很忠诚的,现在,网络的快节奏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选择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深入,3d打印等新的生产方式流行,传统产业链也将会受到冲击,我在书中的“社会化实体”一章中,对这部分有比较深入的分析。
        钟歌:看了您回复月亮婆婆的,顿时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其实我也相信任何和互联网营销扯不上什么关系的行业,一定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或许只是改变某一边群体的需求来放大效应,而这也的确是需要分析和探索的。
        叶叁一:借着答读者问这股东风,我也问@醒客几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理解媒介》已经让麦克卢汉走进了各大高校传媒课堂,希望《重新理解媒介》也能如此!
        1、为什么要研究媒介?
        2、十分赞同书中所说的媒介“以人为本”论,媒介归根到底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服务。媒介的社会功能有其正面和负面性,正面性书中有列举,如民主表达、谣言自洁等;但负面性貌似没有涉及,拉扎斯菲尔德、尼尔波兹曼等传播学家认为“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即“泛娱乐化”,你怎么看?
        利益相关: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纸媒从业者
        感谢!
        醒客: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研究媒介?因为媒介不只是传播,互联网时代,媒介像公路一样是社会的中心,媒介是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的场景下,我的问题是相反的:怎么能不研究媒介?
        第二个问题,《重新理解媒介》中,并非规避了负面的说法,波兹曼等人所谓负面的观点,只不过角度不同罢了。我之前跟很多人提过下面这个比喻:农业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圈地运动,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流离失所,流离失所是工业社会吗?不是,只有农民从流离失所赶到工厂里,赶到纺纱车间,进入到生产线上,这才是工业化。同样,媒介带来的泛娱乐化,微博、微信社交媒介带来的晨昏颠倒,这些就是信息化吗?也不是,这只是类似农业社会后期的圈地运动,认识到社会变革中都会经历阵痛的过程,我们就能更客观地看待正面和负面描述的统一性。
        一抔秋月:作者还挺负责任。
        醒客:不能辜负读者啊
        叶叁一:感谢回答,还有一个问题。关于媒介,麦克卢汉称“媒介即信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的确如此;但你提出的“媒介即行动”,已经脱离自然科学范畴,感觉有点“意识形态”。书中,你的解释是“行动高于影响力,行胜于言”,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不适合出现在本理论书中,适合在你的下本案例书中出现。
        醒客:可能用词存在一些歧义,我说的行动不是意识形态的行动,而是事实的行为,行动,是媒介即是信息的新媒介延展
        叶叁一:嗯,主要我是看这本书确实下了很多功夫,参考文献很多,很全面。如果换个思维,在课堂上讲,那么“媒介即信息”很好理解,但“媒介即行为”相对而言是针对互联网从业者而说的,所以有此一问。再次感谢!
        醒客:整本书看完,你会发现,媒介即信息我也有两个解释,一个是麦克卢汉的,一个是互联网延展出来的。
        弱菜:@醒客社交网络、微博是最近这几年时兴的,我觉得可能20年内不会被社会淘汰(像电视一样),很多人的猎奇心理导致他们每天都花不少时间在上面的话,但又很难完全戒掉。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生活挺充实的人。这样就占用了很多本来可以在多看上看一些好书的时间。您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这些想要改变的人不再沉迷于社交媒体吗。
        醒客:这个问题也非常棒。
        我之前提过,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圈地运动导致的流离失所不是工业化,同样,社交让人晨昏颠倒不是信息化,这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过程的一段阵痛经历。互联网的下一步机会就在这里,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把握了信息社会建立的机会。
        弱菜:嗯,多看如果能继续把看书的体验做得比刷社交网络得到的体验更好,那必定能做出大的成就。
        喻娟Belle@醒客今天多看推出一本《男人除了性,还在想什么》,截止现在收到评论700多条。很多人读懂了,还好评如潮。你看了吗?怎么评论这种现象?
        醒客:这是多看最快得到读者反馈的书。请深度解析这种营销模式。谢谢!
        孩纸不哭:似乎限免的反馈都比较快呢,不过这本书如果放在其他时间发布或者收费发布绝对没有今天的反馈好。
        毕加猪:都这么晚了,可以让人家休息了。
        醒客:眼球效应注定是最惹眼的,记得不知道谁说过,如果投票的话,沙子的票数最多,文化娱乐属于广泛的大众,但如果没有科技作为支撑,那么,这些就失去了根基,这些是需要的,但我们不能只要这些,所以,我选择深度,如果注定不能被人记住,那我选择深度被遗忘。
        醒客:现在,我用《重新理解媒介》中的理论来解读一下:公共传播来自于两方面的动力:常识与逻辑,性是人类最普及的常识,也是人最容易冲动的逻辑,因此,好莱坞亘古不变的走红原则就是性、英雄、暴力、灾难..
        访谈结束,感谢多看阅读官方支持,《重新理解媒介》电子书:http://www.duokan.com/book/45575(整理/醒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