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消息,微博很快将开启IPO,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但是,微博为什么要上市?是被微信逼迫的吗?双微未来如何相处?微博上市将如何影响国内社交网站走势?对我们每个用户又会有何影响?如果把微博比作伊俐的话,这篇文章为你一一道来。
社交,冰火两重天
自从2007年,一批学习twitter、facebook的网站涌现,国内社交网站开始起步,校内、饭否、海内、叽歪、开心… 一连串的名单之后,社交网站一直叫好不叫座,甚至有比较极端的说法:中国人只有凑热闹的爱好,没有社交的习惯。
140个字符源自短信限制的简短留言,在很长一段时间让它的使用者感到困惑,互联网都可以看清晰的图片和视频了,这种粗糙的文字简讯有什么用呢?事实也如此,twitter的早期用户发展也非常缓慢,国内社交经过两三年跌跌撞撞的发展,一些创业网站因为违反相关规定相继关停,没人再敢相信社交有发展前途,更不要说能够火爆起来。
2009年,微博改变了人们对社交的看法。
新浪推出的微博业务,采用了其娴熟的媒体名人策略,这一招曾在2005年的时候帮助新浪获得了博客霸主的地位,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新浪名人策略的火爆,却不太在意新浪在门户时代的媒体资源积累,如果你搞定了媒体,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能不花钱地搞定了几乎所有媒体,你卖树叶都会是最棒的,这个秘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2010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微博年,继新浪开通微博之后,搜狐、网易、腾讯也都相继开通微博服务,人民网、凤凰网、天涯社区等等也都开通或者张罗起微博来,一夜之间,微博一词成了神贴,只要一贴上,立马乌鸡变凤凰。2010年11月的新浪微博大会,连分会场的大屏幕前都一票难求,当时,任何质疑微博犯了狂想症的做法都是遭人鄙夷的。
媒体如何激发了微博的动力?
微博是微时代的变革者,带领早期以内容为主导的网站转向以用户为主导,当微博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交换机制之后,分散的互联网入口一下就收紧了,垂直类网站越来越难以发展属于自己的用户,如果不利用好微博入口,独立业务变得异常艰难,甚至,连传统的门户频道也不例外,微博成为了内容的跨网络入口,是开放的“平台级”应用。
微博是内容入口,不只是留言,社交的时代来了!
过度释放的表达权
微博促进了跨平台的信息流动,如果这些信息是媒体资讯或者专家文章,微博所做的就是个性新闻的订阅,人们通过转发方式来分享微博,也意味着对文章的评判与态度,好的文章便能更多地传播,用户参与让传播变得更有价值。
随着微博上人数越来越多,微博上关注的人不仅仅是媒体精英或者写文章的意见领袖,邻居、亲朋好友也都在关注的粉丝列表中,大家不仅仅通过微博分享有价值的观点,也通过微博说说生活琐事,并且,吐槽比写文章和发表观点容易得多,一旦变成人们日常的交流,微博内容开始迅速口水化。
口水化本身不是问题,好朋友之间的交流并不是新闻写作或者科学研究,早上好、吃了吗、去哪儿旅游啦…都是朋友间必须聊的话题,只要话题保留在朋友之间,或者保持在闺的蜜圈子里,就不是问题。
营销用户打破了这种宁静。
营销发布的信息,既不是熟人间的寒暄也不是公众话题,按道理,这样的信息会被微博的关系过滤掉,但是,营销用户采用了引诱式的传播,比如有奖转发、有奖关注,这突破了熟人传播、兴趣话题乃至媒体传播的边界。
营销用户具有更大的现实利益驱动,微博原本的熟人关系和兴趣关系与此相比不堪一击,营销用户不仅制造信息垃圾也在损害微博关系的价值。为了在泡沫泛滥的环境中有效发布信息,普通用户不得不提高信息发布的频率,或者采取噱头性的标题党来吸引注意,普通用户也被拖入垃圾信息制造的阵营之中。
2010年,独孤求败的微博在社交的旷野中一路狂奔,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数据增长是最能说服人的理由,如果只关注用户数量、粉丝数量、发布数量的量化增长,营销动力带来的KPI数据比自然增长更加诱人。
在一个缺乏引导的信息大秀场,用户表达权正在被过度释放,用户净化信息的能力变成了泡沫制造的动力,关系对信息的组织作用大大削弱,微博陷入迷茫。
微信来了
2011年,就在微博试图转型类facebook服务挣脱泡沫的时候,微信来了。
微信是一款免费的信息工具,免费发文字短讯、免费发音频,是不折不扣的通信工具,微信免费加通信的概念借助腾讯qq庞大的用户优势快速增长,很快实现跨运营商的通信服务(OTA)。
微信既然可以提供点对点的通信,当然也可以提供面对多人的信息服务,当微信开始试水公众账号和朋友圈时,一个从关系出发的社交形态正在形成。能够互相发消息通常发生在熟人或者商务之间,通信是比较紧密的关系,从单条信息上看,通信关系上的消息价值要高得多,能够起到有效的信息过滤作用。
陷入困顿的微博被当头一棒,风头很快被微信抢占。许多营销用户附带着追风者,从“拜微博教”快速倒向“拜微信教”,半路杀出的微信几乎兵不血刃。一时间,微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感觉,股价下跌、用户发展减慢,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儿。
微信的熟人机制过滤的有效性还在于其消息机制的设计,重原创遏制转发通过降低信息的流动性提高品质,这种消息机制的设计决定了信息质量更加依赖于关系。
差不多也是两年,微信也开始出现信息泛滥的问题,由于微信逐渐被认知为信息平台而不是通信工具,摇一摇加微信成为了一种时尚,从增长KPI来看,当然无可厚非,但也正是一场人为制造的加粉运动,让微信的熟人关系参杂进很多陌生人。
鸡汤段子从微博一路风行到微信,五毛公知的吵吵嚷嚷也一路从微博追随到微信,相比于微博的弱关系,强关系的微信机制相对封闭,信息流动性较慢,在关系受到侵蚀时,自洁不足的谣言也容易被放大。
该是“社交”上市时
2012年,对于许多关注社交的人,是一个困惑的年头,微信在快速的崛起,而微博气势如虹就在昨天,未来,选择与谁为伍呢?
社交粗狂发展的时代过去了,信息泛滥是社交面临的共同敌人,比较一下微博和微信,微博是面向信息流的服务,微信是面向用户的服务,注定了在未来这场为了健康的洗粉运动中各自的策略会不相同:微信会侧重强化用户关系,微博则会强化内容组织。
社交不只是微博和微信,人人网上市的时候,打的是中国的facebook的概念,3年过去了,代表中国真正社交方向的是微博和微信,下一步,社交将进入多元、精细化发展阶段,进一步分化发展:社交媒体、社交应用、社交服务..
当简单的有些丑陋的what’sapp市值190亿的时候,足够让国内的从业者惊醒,内敛精确的方向才有发展价值,肆意综合化只会带来泡沫化,微博在试图转型facebook的过程中,在用生命试错着未来的方向:发挥媒体优势,走向社交媒体。
社交服务之间应该形成人际的生态系而不是互相隔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越来越不像是竞争对手,我们的对手只有一个:时间!在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迈向十亿的时候,该是通过上市寻求下一步的时候了(文/醒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