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资讯
——新闻伦理与个人隐私的思考
【灰姑娘的喜好与自由】
灰姑娘马上就要嫁入王宫了,王子有些胆怯地望着灰姑娘的眼睛,深情地说:“我要给你全世界最好的。”灰姑娘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实现给灰姑娘“给她最好的”承诺,王宫里各色宫女24小时不间断地监视着灰姑娘:她一起身,就会有人立即跟过去披衣服,她一驻足,就会有人端来凳子,她看着花,就会有人捧上一束鲜花…
一个月后,灰姑娘不辞而别,离开王宫的时候,转过身,看着眼前为她提供了最好的地方,想起王子承诺,百感交集。灰姑娘进入王宫之前,王子说“要给她最好的”,她的理解是“我能选择最好的”,与现在相比,几乎是相反的。这完全不一样,但似乎也没什么不一样。灰姑娘确实能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没有人会拒绝喜好,也没有人会拒绝自由,如果自由与喜好相冲突,你会选择什么?
十年前,我们获取资讯的方式是在地铁口买份报纸,要想信息更适合自己一点,就向卖报人做不同的选择,如果有一天,你不说话,卖报人就递给你想要的报纸,你除了新奇或许还有一丝丝恐惧,他是怎么知道我的想法的?今天各种应用按照我们的喜好推送着信息,我们已经逐步丧失“别人怎么知道我的想法”的警惕性。
【被信息淹没?还是被自我淹没】
十几年前,网民们热烈地涌入论坛、博客,大家得到的奖赏是互联网的自由选择:不仅自由地阅读,订阅你想要看的作者;也可以自由地创作,每个人都像记者一样记录身边的故事。社交来了,自由被进一步放大,不再需要一整篇文章,可以随时随地一句话、一张图片实现生活记录。
穷困潦倒的时候,我们以为能选择就是能够多几份食物可选,一旦富足的大门向穷小子敞开,一个饿汉面对满汉全席,甚至全世界所有的美食都唾手可得,我们能获得当初想象的满足吗?
吃到一次好的,我们想继续开拓新的滋味,一旦眼花缭乱想吃回之前的某一样美味,我们已经不记得是从哪里吃到的,我们不缺食物,但已经分不清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这时候我们才知道,选择是需要精力和能力的,海量的信息淹没了我们。
做自己怎么样?不去追求更多更新奇的内容,就看自己喜欢的。烤面包有几百种做法、红烧肉有几百种做法,就连白米饭都有几百种做法,而这一切,甚至只需要停留在家里,躺在床上,宅着就可以办到!我们淹没在自我设定之中。
自由地阅读、自由地创作,看起来很美好,但贫乏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大家显然高估了自己的信息消化能力。信息自由能带来什么?沦陷也是一种可能。我们在五颜六色的信息世界迷失了。
【快速与全面的新闻】
在过去二十年中,网络使新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前,陈彤在新浪开始推动网络新闻,口号是“快速、全面、准确、客观”,这八个字在今天看来甚至还有点守旧,但这在十多年前,却是对传统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巨大的突破,关键在于两点。
一点是全面。报纸的版面、电视的时长都有限,这决定了播出体量是传统媒体新闻的重要考虑。网络就不一样了,网络新闻通过页面层层组织,信息量扩大了几个数量级,2005年盛大发起收购新浪事件时,网民可以一整天只关注一件事儿的新闻。
网络能用“全面”决战传统媒体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的海量,所有渠道,包括媒体、个人作者、事件现场的普通观众,都是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海量信息来源达成了全面的视角。
另一点是将“快速”放到了第一位。网络新闻将传统媒体新闻时效从几天、几小时提升到3分钟,“快速”使传统媒体其他优势荡然无存。“快速”有巨大的争议:严肃媒体将客观、准确视作生命,网络媒体却“唯快不破” 。尽管“客观、准确”并不是“快速”的直接对立面,但网络媒体因为抢时效而导致的错误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是2004年奥运会,中俄女排决赛时,新浪体育频道发布“中国女排失利”的新闻,与实际结果刚好相反。
社交时代之后,快速、全面的网络新闻的弊端日益呈现,新闻的海量特征,人们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
【个性化的资讯】
资讯和新闻,开始是台湾和大陆差异性称呼,随着海量信息呈现,资讯更多替代新闻指代更广泛的媒体信息。
如何应对信息的海量化?2004年web2.0概念开始的时候,基于作者关系的订阅(当时多采用RSS方式)也开始流行,甚至可以说,后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服务,都来源于用户订阅的发展。
经过十多年,从订阅读者到订阅话题,用户订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再叫“订阅”这个词都有点不合时宜了,很多信息不再是用户主动的订阅,是依据用户兴趣的智能化推送,“个性化”或许更准确一点。今日头条提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时,是“个性化”的一个全新高度。
用“个性化”来对抗信息过载,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高度,正如海量给用户拓宽了视野,个性化给用户拓展了深度。
“个性化”能解决信息优化问题吗?早在2003年,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就提出了担忧:人们在网络中更多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讨厌的信息,网站之间也会隔离与自己相反的意见,而一个有效的环境,信息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提前选择的。
社交时代来临,各种大v凭借自己的粉丝力量裹挟着读者的时候,我们真切地经历着桑斯坦的担忧,在海量的信息侵蚀中,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甄别,而每个人又被自己的兴趣遮蔽,在风驰电掣的网络上逐渐收窄视野,回到宗教般的信仰状态。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漫长进化过程,人类一直处在饥饿和稀缺状态,自然选择让人获得了对“好”的东西上瘾的遗传机制,这一机制保护人类能够持续繁衍,直到今天,当物质、信息不再匮乏的时候,这些古老的基因依然主导着我们。
今天不是担心下顿饭能吃什么的时候,今天是担心下顿饭该怎么拒绝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就着爱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逃离了食物匮乏的障碍,却陷入了肥胖的困境。今天,富足让成瘾症进入黄金时代。面对信息的富足化,与物质的富足化一样,我们需要应对方法。
【再说看门人】
库尔特勒温把信息的控制者称为“看门人”(把关人、把门人),一切信息通道,只要做了信息加工与处理,都担负起了看门人的职责。新闻资讯,更多应该不是个人喜好的选择,更多时候,用户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理性去评判和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新闻资讯需要有看门人,这是传统媒体需要编审的原因。
传统媒体作为看门人,处于信息主导地位且运作封闭,常常夹带私货,轻则加入广告、软广,严重的甚至诱导与欺骗,人们对媒体的不满,更多是对看门人不公正。
keso回顾了网络新闻的发展,希望在以用户时长为导向的资讯方式之外有更好的选择,面向未来,从海量到个性化,新闻资讯的方向在哪里?未来有多种可能,但有些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媒体正处在不好的时期,面对网络与智能技术的冲击,该去掉的不是“看门人”,而是如何利用技术重构看门人机制。
社交时代来临,人们希望打破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封闭的看门人机制,人们寄希望于技术手段进步,然后技术并不天然就会中立,它反映了所有者的意志。
网络时代信息面临海量选择、用户沉迷(成瘾症)、隐私保护的新问题,每项对资讯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以前信息内容会被看门人控制,现在通过技术手段,信息选择、用户沉迷、隐私保护都可以成为商业的钓饵,我们熟悉的新闻已经死了。传统媒体式微,个人媒介兴起,没有符合社交时代的“看门人”制度,我们不仅需要担心奥威尔《1984》中说的老大哥,还需要担心那些去掉了“看门人”的伪媒体演变成网络地头蛇的山头主义,或者沦为安德鲁基恩说得乌合之众。
PGOne、暴走漫画被封禁,人们体会到一个没有看门人的“媒体”带来的破坏力,当然,在粉丝甚至网民们看来,直接封杀并不是公平的办法,但这正是没有建立有效“看门人”制度而付出的代价。
一个没有共识的社会,会陷入持续的撕扯之中,社交网络的人与人之间,以及公司与公司之间,需要推动“看门人”建设,避免陷入山头主义或者乌合之众的嘈杂。在最近腾讯与今日头条的最新争议中,“腾讯起诉今日头条系,索赔1元并要求道歉”,以法律取代业内常见的公众喊话,让法律成为信息“看门人”的最后保障。
在强人工智能成熟之前,人依然是资讯传播的中心,利用社交平台,以国家法律、国际惯例,让人能够驱动人,人与人之间能够制衡,将传统媒体的大法官模式推进到社交网络的陪审团模式(完)。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