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业务模型

互动知识问答是网络应用吗

        昨天IT沙龙项目秀的上半场是互动知识问答类项目,第一个上台的是刘锋
       去年和刘锋交流,知道他有个威客理论,定义是“用户通过互联网上的互动问答平台使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体现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的一种模式”,百度知道雅虎问答新浪爱问google问答等等被刘锋归结为威客模式,还有一些新作的网站如:K68pkparty等。
       按照刘锋的说法,威客模式并不是新的发明,而是“对网络互动问答类网站的概括性称呼”,作为倡导者,刘锋希望借理论探讨,有目的地推动这一互联网服务模式。他总结了一个关于威客的公式“威客模式网站=管理系统+悬赏系统+个人知识库系统+智力产品定价系统+交易系统”,不过,公式与定义所指的东西看起来并不一致。
       广义地说,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智力产品的流通过程,问题只在于,获得的信息并不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做出的,而且缺乏清晰的产品交换的过程。在我看来,刘锋实际上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智力产品在互联网上能否实现类似传统产品的“正常”买卖;二是互联网能否象秘书样给你提供一对一服务。
       互联网常常以免费的形式出现,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品交易过程,我的并非免费的互联网中有些分析,不多说。现在的问题是,是否需要建立一个和传统的商业交换类似的互联网交易模式,这可能是个问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互联网有和传统商业保持一致模式的必要,十多年来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免费模式功不可没,是反传统成功的例子。
       当然,发展和传统相同或者类似的商业模式也未必不是互联网的选项,电子商务等就是这种模式的继续,目前看来,影响互联网商务发展的阻力在于信用体制、支付手段、物流的健全,而不是形式变换。
       互联网是否可以提供秘书那样的一对一服务?就像你和秘书布置任务,剩下的只是等待秘书的结果。门户新闻和搜索都不是这种方式,你需要从众多的备选项中自行选择结果,当可选项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时,人们变得无所适从。
       互动问答的方式,从形式上超越了搜索引擎的罗列方式,可以给出唯一的答案,而且,答案是专门针对问题的。仔细一想,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乐观,一方面,一对一的问答式服务,看上去给的是答案,却不能保证答案是正确的,对于因个人取向涉及到的结论,更是如此;另外,如果你给定知识库,网络机器人就能够与你形成交互,对你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答案象和专门为问题准备的一样。
       搜索引擎之所以没有象秘书那样提供唯一性结果,一方面由于搜索引擎是多种信息获取方式的综合,很多时候提供唯一性结果并不合理;另一方面,由于机器对于文本语义层处理技术还不够完善,难以给出满足质量要求的结论。
       我更倾向于,把互动问答当成用户使用的接口模式,或者说是与图形、菜单等并列的用户界面的一部分,类似命令行的模式;把刘峰威客中提到的悬赏系统、定价系统等放到电子商务的相应模块中。

分类
业务模型

web2概念(3):互联网使用场景的变迁

互联网使用场景的变迁
        我们每天使用的互联网服务,一切显得那么必然,而实际上缘于一系列复杂机构的驱动,看上去平静却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类似于我们常常提到的冷水煮蛤蟆,那些已经相对庞大而严格按照既定规则办事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危机之中。
环境变化是互联网变化的真正驱动力!
看一看图1-1中的“网络周围环境的变化”,Web2.0的成功案例及领先案例如何与环境变化相关联呢?来看看环境中一些要素,内容(信息);人(企业、消费者);货币(货款、广告费)这三项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仅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信息发送者的多样化”和“内容之间、用户之间的相互关联增加”。
信息发送者的多样化
       以前的网络,信息发送者仅限于大企业、公众社区、信息灵通的文化素质高的用户。虽然用户可以在BBS及Email上发布信息,但是严格地说这些信息只存在于各种服务器或单个机器上,难以展示出真正的价值。
       在Web2.0上,任何人都可以简单地利用博客(blog)、SNS(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ite)、Wiki(网民合作一种模式)以及其他一些用户信息发布网站来发布信息。任何人可以简单地进行信息收发,收集到的信息不仅单独存在,而且形成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关联,有些人称这个是自媒体(CGM Consumer Generated Media),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


图3-1 信息发送者的多样化及CGM的崛起 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早期的web;(2)web2.0;(3)信息发送者;(4)大企业、大信息量;(5)高端个人用户;(6)以前的已经使用互联网的人和企业;(7)现在开始使用互联网的中小企业、普通用户;(8)信息传递;(9)以前的web页面;(10)评价信息;(11)博客blog;(12)容易写入的网页;(14)信息阅读;(15)信息阅读者;(16)最终用户。
       “自媒体”并不仅限于文本、图片等形式,也可以是以播客(Podcasting)形式的声音和动画等。
内容之间关联的改变
       以前,网络上的内容关联的手段是基于HTML文件的各页面(page)之间的链接,而Web2.0上的链接手段常常使用RSS/ATOM 或Web API,RSS/ATOM 可以做成文章间的链接,使用Web API时则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使用其它网站所提供的功能。
       以前只能停留在页与页之间的链接现在可以实现文章之间甚至功能之间的链接了,是更高级别的内容之间的链接。
用户之间关联的改变
       用户之间的链接又是怎样的呢?
       以前,网络上的用户之间的信息手段主要是Email及BBS,各个信息都是独立的,做不到用户间的链接。而Web2.0上,博客、社会网络等信息共享手段正在快速增加,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社区,那些有共同兴趣的人有着更高级别的信息共享。

图3-2 相互链接的增加 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早期web;(2)web2.0;(3)内容的链接;(4)HTML之间的链接;(5)新闻,文章A、B、C;(6)搜索,结果A、B、C;(7)博客,文章A、B、C;(8)RAA/ATOM Feed,Web API、文章链接、功能链接;(9)地图,位置A、B、C;(10)用户的链接;(11)用户反馈的相互链接;(12)社区形成;(13)博客、社会网络参与
       使用场景的变迁将导致web业务结构的概念,如何改变呢?请继续关注。

分类
业务模型

web2概念(2):日本业界如何解剖web2.0

–日本IT界对于web2.0的认识

        感谢Revic Global张宇小姐翻译相关的日文资料,本文根据日文翻译稿整理。

上一节: 从web整体结构看本质
web2.0解构
       在对互联网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对web2.0解构,这种结构化的认识有助于下一步探讨不至于空中楼阁,web业务结构集中两张图来展示。
图2-1中显示的是Web2.0相关热门词语,分为三类。
1)特征:Web2.0的关键词群中特别体现Web2.0概念的词
2)实现方法:实现新特征的业务或技术术语
3)应用实例:Web2.0中经常被提及的例子。
       通过热门词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Web2.0所涉及的范围。

图2-1 Web2.0的主要关键词,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应用实例;(2)实现方法;(3)特征;(4)面向服务;(5)长尾;(6)丰富的用户体验;(7)多样化设备(比如:手机、PDA、PC等);(8)群体参与;(9)用户参与;(10)mashup;(11)关联;(12)beta版公开;(13)开放数据库;(14)RSS/ATOM Feed
       试着将图2-1所列举的Web2.0的七个表示特点的关键词与图1-1所示“商务模式”、“情报模式”、“技术发展”对比一下(图2-2)。图2-2的横轴是时间轴、网络的黎明期称作Web 1.0,普及期称作Web 1.5,现在的网络称作Web2.0。

图2-2 web业务结构的变化,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web业务结构;(2)业务模式;(3)信息模式;(4)技术形式;(5)公司概要 商品信息;(6)在现实市场中附属的位置;(7)页面之间独立的超级链接;(8)HTML文本和数据为中心;(9)IT泡沫经济;(10).com滥用被淘汰;(11)从单一的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组成动态网页;(12)技术链接充实;(13)着眼于长尾 面向服务;(14)长尾;(15)面向服务;(16)内容A、B用户交流的信息;(17)用户参与;(18)群体应用;(19)倍增的内容与交流信息融合;(20)内容聚合;(21)XML(METADATA)的普及,通用技术组合导致的内容丰富化;(22)丰富的用户体验;(23)多样化设备
       横向3个轴并不独立,而是相互联系。比如要开展“长尾”的业务即不可缺少“用户参与”的用户反馈信息,为了让更多的用户参加进来,也不能不搭建一个使用AJAX等实现多用户参加的业务平台,能够实现“丰富的用户体验”的,满足用户传递信息需求,具有魅力网站。
       通过这3轴向的从过去到现在的观察,能够分析出web业务结构的未来变化,变化将如何进行呢?
       请关注本系列文章的下一篇:互联网使用场景的变迁

分类
业务模型

web2概念(1):从web整体结构看本质

日本IT界对于web2.0的认识
    感谢Revic Global张宇小姐翻译相关的日文资料,本文根据日文翻译稿整理。
    2004年Tim・Olary先生初次提出了“Web2.0”这一名词,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2005年中期开始,也广泛地出现在日本国内的新闻网页、博客、杂志上。
    Web2.0,把互联网整个体系(包括商业和技术)作为讨论的对象,据此探讨网络发展的方向。因此,建立Web2.0的整体构造,了解其本质,对于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从厂商、零售商到一般消费者)来说都是幸娴摹?/FONT>
    日本也进行了Web2.0的相关讨论,本系列文字探讨了Web2.0的整体结构和具体案例,试图探寻一些Web2.0的本质特征。
    从Web2.0的整体结构看本质
    Web2.0,即“互联网正在崛起的新潮流的总称”。并不是对某种规格的严密定义,而是一种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经常性、持续性変化“互联网趋势”的比喻,对今后发展方向的一种方向性尝试。
    最初Web2.0这个词语是怎样出现的呢?人们通过Web2.0又了解到了什么? Web2.0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首先Google一下“Web2.0”,可以找到案例介绍、业务分析、应用开发技巧,以及技术方面的解释,可是,众说纷纭,难以从中捕捉到Web2.0的整体概念,更不用说他的本质。
    Web2.0已经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观点,作为对互联网发展方向的研讨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Web2.0的关键词之一是“内容聚合”(Mashup,通过多样的数据来源实现),看一下“内容聚合”的例子Mashup Feeds,网站本身就是采取了Mashup技术,你对它带来的内容多样性会感到吃惊。深入探讨Web2.0不仅可以从企业的角度发现新的互联机会,而且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发掘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型互联网应用。
    如果Web2.0中包含了互联网的成功秘诀和高效利用网络的技巧,那么要实际应用Web2.0,必须把握整体结构及本质。Web2.0整体结构及本质的整理顺序请参阅下列图1-1。


    图1-1 Web2.0的思维模式,出处:“野村综合研究所”
    图中名词翻译:(1)web2.0整体图;(2)web相关外部环境变化;(3)web业务影响;(4)web业务成功案例、领先案例;(5)各种案例的共同点抽象;(6)web业务结构;(7)业务模式;(8)信息模式;(9)技术形式;(10)web2.0特征;(11)web2.0本质。

难得糊涂提供的中文配图,谢谢!
    Tim・Olary给他的论文“Web2.0是什么?” 设的副标题是“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新一代软件的设计方案与业务模式)”,由此可见,Web2.0讨论的核心就是设计方案与业务模式。这里将这两种总称为“Web业务结构”(通常提到业务结构指的是所有企业资产及商业过程,而本文只限定在网络相关的范围内)。
    让我们分以下3个轴向来考虑web的业务结构。
    1)业务模式的变化:互联网的以商务活动形式以及目标客户群的变化。
    2)信息模式的变化:网络上信息传播方式及内容的变化。
    3)技术形式的变化:搭建网络所使用的技术形式的变化。
    以“聚合”和“长尾”等web2.0特征词汇,三个层面分开考虑就更容易理解了。
    Web2.0的成功案例及领先应用,对于理解现实中的互联网业务的结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篇中详细介绍),是在互联网环境变化中产生的,是很好的榜样,互联网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关注本系列文章的后续:web2.0解构

分类
业务模型

盛大蹦极,网络泡沫2.0来临?

近日,随着各网络公司的季报相继出台,股民对企业业绩采取了与春天回暖相反的反应,未来会怎样?web2.0之后,泡沫2.0纷至沓来?
无论怎么说,盛大的业绩是没有办法向股民交待,从三季度净利润2.611亿元,到四季度巨亏损5.389亿元,盛大玩起了蹦极游戏。有分析说,盛大巨亏的主要部分是5.215亿元的“非现金减损支出”,换句话说只是旗下Actoz的“帐面亏损”,实际上这只能缓和了一下被套牢股民的跳楼决心而已,亏损数字之外,醒目的是游戏营收的大幅下滑。
盛大作为个体,企业遭遇生长疼,有企业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高速增长企业的必然性,去年的此时,盛大意气风发,北上逐浪的时候,就有人分析了盛大短板所在,只是业绩掩盖下问题延迟了暴露时间。
互联网企业新一轮增长发动机的google也出现了下挫,原因在于增长减速。在投资驱动的时代,人们不仅仅需要增长,而且要求增长不断增加,当企业通过股市用未来换取了“一夜激情”之后,不得不面对长时间独守空房。
企业和人一样,真实的成长总是连续和相对均匀的,股市提供了兑现未来的途径,当把属于明天的乐趣,消耗在今天的时候,明天的日子不得不以支取后天作为代价,当未来被过度的支取,最有想象力的投资人都看不到更远的未来,噩运就将降临。
新经济改变了市场规律,却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像一个瘾君子,一旦染毒便难以自拔,虚幻的激情和快乐,需要更多的痛苦来救赎。
keso说Google咳嗽,如果众多的盛大、google们都咳嗽,一场流感即将流行。
经历过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人虽然还心有余悸,但更多是对新形势的期颐,人不大可能重复犯相同的错误,经历过烧钱之疼的投资商也会有更高的免疫力,问题在于,泡沫为什么不会升级到2.0?如果是这样,等我们发现威胁,实际上已经进入又一次轮回。
51.la Free Site Stats
盛大生长痛、google偶遇风寒,大家都捂住嘴,谨防感冒流行!
Web Counters
近日,随着各网络公司的季报相继出台,股民对企业业绩采取了与春天回暖相反的反应,未来会怎样?web2.0之后,泡沫2.0纷至沓来?
无论怎么说,盛大的业绩是没有办法向股民交待,从三季度净利润2.611亿元,到四季度巨亏损5.389亿元,盛大玩起了蹦极游戏。有分析说,盛大巨亏的主要部分是5.215亿元的“非现金减损支出”,换句话说只是旗下Actoz的“帐面亏损”,实际上这只能缓和了一下被套牢股民的跳楼决心而已,亏损数字之外,醒目的是游戏营收的大幅下滑。
盛大作为个体,企业遭遇生长疼,有企业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高速增长企业的必然性,去年的此时,盛大意气风发,北上逐浪的时候,就有人分析了盛大短板所在,只是业绩掩盖下问题延迟了暴露时间。
互联网企业新一轮增长发动机的google也出现了下挫,原因在于增长减速。在投资驱动的时代,人们不仅仅需要增长,而且要求增长不断增加,当企业通过股市用未来换取了“一夜激情”之后,不得不面对长时间独守空房。
企业和人一样,真实的成长总是连续和相对均匀的,股市提供了兑现未来的途径,当把属于明天的乐趣,消耗在今天的时候,明天的日子不得不以支取后天作为代价,当未来被过度的支取,最有想象力的投资人都看不到更远的未来,噩运就将降临。
新经济改变了市场规律,却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像一个瘾君子,一旦染毒便难以自拔,虚幻的激情和快乐,需要更多的痛苦来救赎。
keso说Google咳嗽,如果众多的盛大、google们都咳嗽,一场流感即将流行。
经历过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人虽然还心有余悸,但更多是对新形势的期颐,人不大可能重复犯相同的错误,经历过烧钱之疼的投资商也会有更高的免疫力,问题在于,泡沫为什么不会升级到2.0?如果是这样,等我们发现威胁,实际上已经进入又一次轮回。
51.la Free Site Stats
盛大生长痛、google偶遇风寒,大家都捂住嘴,谨防感冒流行!
Web Counters
分类
业务模型

91DM,终结免费时代

说完了Feed是商业模式吗,接着说2006年2月19日的it沙龙互联网项目秀,现在轮到91DM

一提终结免费,估计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不过,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要吝啬到不愿为互联网内容花一分钱呢?真以为雷锋们能够一直扛下去么?你可以讲一千个互联网免费的理由,但难以消除显得有些畸形的产业链观念,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化一些钱来支持互联网内容,如果收费能够被广大网民接受,或许能迎来的将是一个内容更加丰富,价钱低到如同免费的互联网。闲话少说,我在91DM上看到了一些希望。

DM可以解释成Direct Mail(直投),互联网时代,DM也可以解释成各种各样,Direct Movie、Data Mining…,91DM总经理张春晖讲了更多的含义,无非想表达一个意思,91DM网站有着丰富的理想,更搞笑的是CNSNS的说法“Delicious Man”(美味男人?)。

张春晖介绍91DM,用了一句话,一个平台两个渠道。91DM提供基于web的免费电子杂志制作平台,说是电子杂志,其实已经可以加入视频、动画各种多媒体内容,除了你可以设计成象翻杂志一样的动态效果外,更象是一个多媒体的创作平台。

91DM平台,基于web浏览器,和需要专门阅读器的电子杂志不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进一步你还可以通过在自己主页中嵌入91DM电子杂志代码的方式,给读者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杂志,你的主页上看不到91DM的痕迹,商业模式上也是开放的,而且一切都是免费的!

免费的电子杂志任何终结免费时代?要知道这里的免费是针对做电子杂志的(出版者),如果你要把杂志发行出去,可以设定读者需要付费才能阅读。互联网免费说的也是信息获取免费,而不是发行免费。

收费的电子杂志会有读者吗?当然会有,只要你价格合理,并有方便的支付办法,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心爱的商品掏点钱呢。

该说几句91DM问题的话了,否则会被容易当成公关文章。

作为电子杂志,到处充满拷贝的互联网,通用格式如何有效保证信息安全?如何保护电子杂志的知识产权?互联网正在风气云涌,电子杂志会步会快速被新的业务模式替代?

针对91DM具体产品,我也有一个问题当时没来得急和官方交流,提问给大家,91DM把网络文字弄得像真正的日记本一样,这种设计,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风格,还是互联网对传统日记的回归?这种改变对已经习惯互联网浏览的用户到底有多少新意和吸引力?51.la Free Site Stats

人们在互联网上顽固的免费意识,既为互联网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为互联网后来者开展新的收费业务制造了麻烦,广告加免费的模式是互联网的决定性还是一个意外?买杂志要付钱的消费意识,能否改变互联网免费主流的现状呢?Web Counters

分类
业务模型

Feed是商业模式吗

2006年2月19日,it沙龙举行了一场互联网项目秀,初定6家网站,最后到了四家,会上板儿砖横飞,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先从吕欣欣Feedsky说起。
Feed,一个曾经折磨过翻译者的名词,现在很多人把他叫做种子、信息源,好像都不是很贴切,相对来说,最多的时候大家还是直接用Feed,要想弄清楚Feed的商业价值,要比翻译理解Feed这个单词更困难,不妨听一下端着feed饭碗的欣欣同学的说法,他套用了Feedburner投资人的两句话:一,feed是媒体;二,只有渠道可以赚钱。
说是媒体,feed订阅取代了网页浏览,从关注信息变成关注人,网页浏览是媒体,订阅当然也可以是媒体;说是渠道,如果传递的是商务信息,不是渠道是什么?
沿着这个思路,我理解Feed的商业模式是,将feed做到具有媒体价值,并在渠道上下功夫。Feed采用这样的商业模式,从道理上说是行的通的,问题在于,竞争力如何形成?或者说怎样做起市场来,并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许多互联网从业者,都比较认可,国内老互联网公司对于新互联网应用相对迟钝,创业者或许可以稍微喘口气。但随着国门的开放,更多的威胁应该来自海外,美国的那些具有实力的web2.0公司,随时随地可能扑进中国市场。
吕欣欣希望借助开放API、源代码来和产业链上的公司互动,推进跨平台的合作,加强在Feed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问题在于,开放API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同时降低双方的壁垒,最终需要靠实力说话。
Feedsky的商业渠道有三种,一是订阅用户,二是交叉推广,三是针对性推广。之所以订阅当作渠道,是基于“无论是广告还是内容都是信息”的理解,需要广告的人,定制这方面信息是可能的;交叉推广和普通的网页携带广告类似,细节的差别在于通过技术,可以提升内容和广告匹配性;针对性推广是基于用户特征的分析,投递给特定用户适配的信息。
如果要上述三个渠道成立。
首先,通过订阅直接传递商业广告信息,需要主动查询(订阅)商业广告的特殊用户群具有一定的规模,要么需要你培养用户主动查看广告的习惯。
其次,交叉推广在传统的网页广告中充斥,需要找到更多的不扰民而又有效果的传递方式,包括内容与广告的适配,按照会场上胡狼的意见,内容匹配即便非常好,最终提高用户对广告的响应率依然非常有限,那么就意味着,需要在交叉推广方面突破传统的内容关联思路。吕欣欣的回答是,可以针对看内容的人来关联,而不仅仅是针对内容,涉及到用户分析,下一条我们继续分析。
第三,针对性推广,针对性推广需要通过非常强的用户个性分析,得到用户的需求,才能针对性强的推广信息。Feed订阅是否能够积累足够的用户个性信息呢?用户个性分析是google的一大方向,这一块的门槛有多高,包括技术分析水平和足够分析的用户规模,目前从google来看,深不可测。
吕欣欣说,未来feed处理中搜索技术是核心,包括爬虫技术、分布式存储、语义搜索,技术提高效率的办法毋庸置疑,我担心的是,90年代不被看好的搜索引擎,本世纪来成了压倒性的互联网应用,现在我们言必称搜索,搜索引擎是否会不堪重负呢,下一波互联网还是搜索引擎(技术)来驱动吗?
Feed是将RSS源的一个集中过程,类似于门户集中信息,当然Feed不能直接克隆门户的信息集中,因为RSS是分散定制的,本身没有集中的必然需要,Feed接管了原始的RSS,如何创造附加价值是Feed的关键,如果仅仅简单就是个镜像,价值开发就难以实现。
51.la Free Site Stats
题目是“Feed是商业模式吗”,更合适的说法是Feed有商业价值吗?那么就可以化成两个问题,Feed本身有商业价值吗?具体某个feed商业网站如feedsky有商业价值吗?前者我已经分析了,后者要看feed网站们的努力。
Web Counters
2006年2月19日,it沙龙举行了一场互联网项目秀,初定6家网站,最后到了四家,会上板儿砖横飞,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先从吕欣欣Feedsky说起。
Feed,一个曾经折磨过翻译者的名词,现在很多人把他叫做种子、信息源,好像都不是很贴切,相对来说,最多的时候大家还是直接用Feed,要想弄清楚Feed的商业价值,要比翻译理解Feed这个单词更困难,不妨听一下端着feed饭碗的欣欣同学的说法,他套用了Feedburner投资人的两句话:一,feed是媒体;二,只有渠道可以赚钱。
说是媒体,feed订阅取代了网页浏览,从关注信息变成关注人,网页浏览是媒体,订阅当然也可以是媒体;说是渠道,如果传递的是商务信息,不是渠道是什么?
沿着这个思路,我理解Feed的商业模式是,将feed做到具有媒体价值,并在渠道上下功夫。Feed采用这样的商业模式,从道理上说是行的通的,问题在于,竞争力如何形成?或
分类
业务模型

互联网搏“傻”

        以前胡狼就聊过,第一波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史,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所有不符合互联网规则的公司死掉了,剩下来的就是“合适”的,适者生存的规则。
        这么说有一点“宿命”的悲观在里面,似乎思考变得没有了意义,你尽可以“胡作非为”,最后,你只是在等着上帝“选择”而已,而努力不努力,并不能改变结果。
        新年,哥儿几个聊了聊,又提到搏“傻”的问题,与“宿命”式的“自然选择”相比,搏傻显得要好一些,至少,你参与了“搏”。
        搏傻和另外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个世界不是比谁比谁聪明,而是比谁比谁少犯错误(少犯傻)”,前一阵子和***聊到某一个公司的没落,我也用了这一句话。少犯错误和聪明是一致的,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角度的转换能够降低一下被浮躁的世界烤高的体温,清醒一下,知道自己是一个人而已,即便深信自己是“大牛”也毫不例外。
        说互联网依然是搏傻,一些互联网大牛们估计要笑,笑众生不知道就他一个人掌握了通往未来互联网的钥匙,不过,笑得不要太早,看到肉和吃到肉是两回事情,更不要说想到肉和吃到肉的差距。与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相比,更显得有些可乐,后者至少自己还知道是安慰。
        想一想,半年来互联网的变化,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起当初的预测?那些早就看透“互联网”规则的人,三天两头改变战略并不是什么怪事,改变对互联网的看法自然不足奇怪,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找出一件互联网上发生的你以前没有考虑到的新事物,那么,你“深刻而严密的互联网图景”就可能是海市蜃楼。当然,这里只考虑可以落地的东西,那些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如何变成现实的神仙式的想法不在此列,不能证“是”也便不能证“非”。
        去年山水一杯生塞北特首也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模型,“不是你认为哪条路是正确,走下去就达到目标,而是找出那些并不是通路的路,剩下的走下去才是达到目标的路。”
明天,是博客、网摘、社会网络、社区、RSS….,谁的天下?把自己当成傻子吧,你不用自作聪明地和别人比高瞻远瞩,只要不比别人更傻,甚至不犯傻,明天的互联网中,还会有人因为你的网站而生活。
        有人说,没有新浪在游戏上犯的错误,就不会有盛大;没有雅虎在搜索上犯的错误就不会有google;没有…,没有错误的世界多么不可思议呀,当初他们,我想,肯定也是满腹经伦的,没有如果!换了你,几乎可以肯定不如他们。
        互联网不是搏傻是什么?千帆过尽,舍我是他。

分类
业务模型

天才与流水工人

         keso说了天才和勤奋,又补充了再说天才,争论并没有停止,问题在于,天才与勤奋不是冲突的概念,争议是人为的,难有对抗性。帽子先生反问的“你认为李白是天才型诗人,但李白这么认为吗?”,陷入了天才是否需要勤奋的圈套,刚好keso把话题支开了。
        天才的相对概念是什么,是流水工人,听我慢慢道来。
         keso说“天才是那些无法学习、无法模仿的人”,我想说一个更具体的故事,不好意思,我又讲故事了。
        小学的时候,估计大家都做个这样的智力题目,说是一个笼子里面鸡和狗,一共有20条腿,7个脑袋,问你到底有几只鸡,几只狗。这个题目,对于没有学过代数的小学生,是一道智力题,意思时说需要超常的智力才能解决,而且,当把20和7的数字变化了之后,还要用差不多的时间来完成新问题。
        到了初中之后,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上面的问题就不需要智力了,你列出一个方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随时给出答案,等你念到高中,学过函数方法,你还发现,现在你不仅直接可以算出答案,而且,7和20的取值关系的范围你都可以确定,超过范围,就没有解了。
        我把小学生作的脑力工作叫做“创新性思维”,把初中以上学生作的叫做“程序化思维”,前者难以按照固定的方式重复,需要“灵感”,相当于keso说的天才,后者只要按照固定的“路数”,问题按照程序就可以出结果,象流水线上的“流水工人”。
        我高中的时候算是个出色的学生,很多的脑力放在了如何把创新性思维变成程序化思维上面,总结了一堆教材上没有的方法,能够不用太思考就解答很多别人看来很怪的题目,而通常这需要“天才”学生才能解决。
        后来我发现,人类智力的进化史,实际上就是如何把创新事情变成可重复的程序化事情,人作为个体的努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谋而合,这是规律。人的智力是用来解决从来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已经解决的问题,逐步变成程序化解决。网络江湖,割据还是一统中提到的软件标准化与此有相似性。
        历史上有天才变成流水工人很多例子,典型的是软件工程,这门学问创立之前编软件是天才才能干的事情,而之后,只需要普通人。中国现在软件工程搞得不好,所以像样子的程序员难找,因为中国的程序员需要天赋。
         Keso关于李白成为历史上的天才疑惑,我想是不是因为,七律之类的诗是唐朝开始盛行的,早唐李白是开拓者,到了后世杜浦,作七律之类的诗,“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已经有了,便不再足奇。
        在相同的领域,只出现一个“天才”是对的,人类文明传承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我们会发现不同领域的天才不断出现,google只是近期的一个而已,当初微软的盖茨同样被当成天才追捧过。
        当然,不同人的智力是有区别的,使得一些人能够更容易“鹤立鸡群”,人智力超级好的也被叫做“天才”,此天才非彼天才。

分类
业务模型

智能化的互联网趋势

        本文根据2006年1月14日在国际中文语言资源联盟年会上演讲的后半部分整理,不是预测,算抛砖引玉,希望一些地方能对技术无用论者有些提醒,新一波互联网变革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业务变换来实现。
        智能化沟通是机器辅助人沟通的起点和终点。所谓智能沟通指的是人与机器之间能采用像有智慧的人之间一样的沟通方式。
        1.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的目标是让机器为人服务,降低人的沟通难度,人机之间基于自然语言的智能化沟通将成为必然,由于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沟通方式没有差别,机器能够随时随地介入人的工作、生活中,帮助人们自动记录、整理资料。
        尽管机器是否能够完全取代人脑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机器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已经成为现实,正在协助人们处理智力事件。
        2.海量沟通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沟通事件将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智能沟通能够在人们的传统沟通中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记录留言、扩展沟通宽度(打破150规则),也会催生一些新的沟通方式,比如QQ的陌生人沟通,商务数据沟通。智能沟通手段也将是内容处理的手段,机器代替人去阅读文章,处理生活中大量的信息,为人提供秘书式的服务。
        智能沟通突破了沟通的传统含义,将信息传播、信息处理纳入统一的框架下,能够超越单个人的智力行为,使人类利用工具的新阶段。
        3.秩序重组
        以前人们关注一定秩序下的内容改变,“三代培养一个绅士”表明秩序本身的改变非常缓慢。
        比尔盖茨开创了肄业生时代,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秩序本身开始迅速变化,知识淘汰速度增加,知识的积累变得更加困难,应证了那句话:拥抱变化,只有变化是唯一不变的。资本积累方式正在改变,将未来作为资本成为潮流,从草民到首富之路从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一个人几十年甚至几年的现实。
        4.互联网出现新现象
        博客流行,个人表达空前高涨,从博客开始,播客、视客相继登台。重温当年知识爆炸的担心,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到来,传输扁平化发展,媒体的位置正在受到挑战,自媒体、窄媒体纷纷登场。
        5.问题接踵而来
        信息的海量化,个人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有效获取变成严重的瓶颈,谁将是海量信息的看门人,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为我们过滤出公正、有效的内容。媒体被利益俘获,受众沦为观察者,稀缺的话语权被操控。
        信息越来越多的进入生活,信息的关联性如何展现,能够像真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样井井有条吗,搜索引擎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信息的门户?怎样实现从信息爆炸到知识激增?
        6.智能化的未来
        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替代人处理信息变得没有区别,信息精确寻址技术区别于搜索,提供了接近秘书式信息服务,人与机器在信息处理上处在相等的位置。信息关联由于智能技术的发展变得可行,个人设备能够做到信息与个人密切相关,毫无价值的骚扰性广告将逐渐消失。
        互联网作为最大的图灵机将彻底颠覆人现有秩序。人类迎来信息传播、知识处理智能化的新时代。媒体悖论在新的传播方式下将逐步得到解决,人能够越来越便捷地共享知识和智慧。
        互联网将是现有秩序的麻烦制造者,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力量改变互联网甚至整个世界的秩序,但google并不是终结者。

分类
业务模型

互联网创业的12个问题

    2005年12月1日,参加了TOIPO的创业交流,一些朋友提了一些问题,有些当时回答了,有些没有来得急回答,现在根据问题记录整理在此,供大家参考,注:问题的回复大部分是醒客的想法,但并不全是,有些是现场朋友的思路,感谢朋友们分享。
    1.为什么总是感觉IT变化很快,跟不上?
    其实,感觉变化快,跟不上,并不一定表示你真的落后了很多,可能是几个新概念你没有听说,导致了整体上的迷惑,解决的办法是,注意多收集信息,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自己不清楚,不用多久,你会发现你并没有落伍多少,保持跟上IT变化的方法就是,定期关注它一下。
    2.为什么感觉创业没有找到一条光明大道,走的下去但又没有太多激情?
    不要将创业和打工看成天上和地下的两重天,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我感觉99%的比例)人选择创业并不明智,即便感觉多赚了钱,实际上按照投入产出比,还是赶不上打工来的合适,你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圣诞节,没有元宵没有端午,甚至你连白天和黑夜都没有。
    当然不幸你是另外1%里面的幸运儿,估计这个比例最多也就是万里挑一,你才会因为要花掉比自己想象多得多的钱而发愁。
    创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战略型的,天天吵吵着要改变世界的那种,一种战术型的,埋头忙于和分销商打交道,不小心能做个地区总代的那种。现实中,战术型创业的成功率要千倍万倍于战略型,可惜,众多的创业者总是把比尔盖茨当成偶像。
    铁就是铁,钢就是钢,痛苦源于老是恨铁不成钢。
    3.传统企业的人可能通过互联网创业吗?
    如果说传统企业的人不能创业,我才会有巨大的疑问,关心互联网的人很多,以互联网为目标进行挖潜的人太多,相比于传统行业的网络化来说,机会少很多,而且竞争密集。
    传统行业里面有思路的人,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4.互联网创业,1.0与2.0到底差多少?
    Web2.0与1.0差多少?是不是想以此为标准选择创业方向呢?如果你分不清楚这两个哪个更好,或者热衷于研究哪个更好,建议你选择做个IT写手而不是创业者,因为必输无疑。
    5.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是什么?卖掉吗?
    是的,卖掉是互联网成功的标志!不过不是卖掉企业,而是卖掉服务。如果你天天想着怎么卖掉公司,想想将来卖了之后的舒心,那么,去掉梦想吧,你分明是在甩掉包袱,哪是在卖企业,怀疑你在运营的时候,是不是天天想着怎么留个坑。
    6.曾经失败过的创业者重新再来是不是成功率高?
    通常来说失败并不全是坏事情,能够使人成长,不记得是哪位先贤说过:“失恋是人成熟的最有效途径”。当然,是否失败就像吃了补药一样有用,就要看创业者是否真的认清楚了失败的原因。
    7.做交友征婚网站什么重要?熟悉互联网重要吗?
    如果通过互联网作征婚交友之类的网站,对互联网手段的了解确实非常重要,不过这并不是充分条件,对于交友本身的了解甚至更重要,网络只是手段,交友才是内容,对业务内容本身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8.是不是互联网的从业年头长久更适合创业一些?
    我想起一句话,历史不等于时间差。如果时间能决定一切,国家主席、公司总裁的选择就非常容易了。
    9.互联网丰富的沟通方式能够取代线下活动吗?
    是的,很多人每天在网上沟通的时间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的沟通,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是这样。不同的沟通方式能够刺激人的表达,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限制条件,这些说明一些真实的聚会并不会消失,甚至会更多起来。
    没看到吗?现在各种聚会正在增多,驱动力可能是互联网又热了。
    10.为什么国外模式不能直接搬到国内?
    一个典型的就是雅虎,7年,“0的突破,突破到0”(没记错的话,这是对中国足球队参加88年汉城奥运会的评价,首次进入现代奥运会,但最终一球未进),这说明,国外即便是非常成功的模式也可能在中国无效。
    原因可以归结成一句话,水土不服。不同的环境限制,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等等,不同地区的习惯,在一种诱因下面可能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模式。
    比如:中国人好热闹,论坛非常火,外国人讲隐私,博客网站首页简单,这些虽不是必然,但还是有些关联的。
    11.互联网存在发展方向吗?
    大家可能都知道最近web2.0叫得挺响,似乎互联网朝着一个方向冲刺。
    不过创业机会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媒体宣传,不会天天盯着馒头怎么做,街边的小店如何卖面条,但是这是每天发生最普遍的事情,你之所以感觉潮流,是因为媒体导向的缘故,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只有非常弱的方向性,好比物理学里面讲到的各向同性,但是经过媒体宣传过滤,你发现所谓的“单一的”方向,这是传播悖论,不是真实的情况。
    互联网现在的发展并不存在什么明确的方向,关键要看具体的机会把握。
    12.是否需要寻找“高级”的创业机会?
    什么是高级?或者你称为现在的所谓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是高级,技术实现难是高级?高级和低级并不是区分创业机会的尺度,事实上,当前投资酒店业可能是最好的投资方向。难到无法实现会是创业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