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ubb#当年克林顿的竞选班底在迎战老布什的时候打出的最著名的口号,“是经济,笨蛋!” 王冉借用了这种说法:是内容,笨蛋!。
显然,事情也不会就这么简单,两年来的web2.0大潮,走的更多是渠道的道路,还借用克氏竞选口号,完全可以是“是渠道,笨蛋!”。
是不是渠道为王,我不大好说,能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的流氓软件几乎都是走的渠道路线;几乎所有的SP都靠渠道而不靠内容挣钱;零售业中渠道早就压过制造业(内容)成为产业链主宰,按照这个路线图,互联网世界难道真的可以号称内容为王?
我并不反对把内容提到重要的位置,以“内容为王”提醒早期那些只管圈地不管用户使用的企业也不为过,但如果一味强调内容为王,便是跌落到另一个陷阱中。
我一年多以前,曾经分析过为什么不能简单地说内容为王,有兴趣的可以看过去。
这里补充几点说法。
1.何谓内容?
这似乎是个傻傻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互联网时代,单向传播的电视模式被打破,内容边界正在逐渐消失,看电视的观众相对于电视播出者,不再是局外人士,观众对于电视的评判变成了节目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所谓的web2.0传播特征。
从这个角度,似乎可以看到只关注传播方式的web2.0创业者失败的理由,web2.0更多的是一种内容聚集和传播方式,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服务。
2.渠道价值
工业、商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近些年来,物流等概念更是快速发展,零售业成为产业龙头的现实告诉我们,渠道成了商家竞争的制高点。
渠道的价值在于,如果生产(内容)是过剩的,商业价值决定于兑现环节,即面向消费者的渠道。如果内容为王成立,前提条件是,内容生产是稀缺的。
3.渠道内容之争
当前,随着版权监管的加强,SP的治理,内容越来越被重视,这是个好现象,劳者终于可以食其力,内容服务行业,投机者战胜服务者的劣币驱逐良币故事终于告一段落。
如果互联网和传统经济遵循同样的规则,内容为王将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渠道为王至少是可预见时间内的结论。
不过,互联网毕竟有其特殊之处,更模糊视听一点的说,一些所谓跨平台的媒体传播,说到底是一种渠道制造内容的混合模式。互联网构建的是一个直通的世界,渠道是否存在?长远的未来,难以回答。
我孤独的做着王冉所说的内容为王的事情,但我对我的乙方–渠道们心生敬畏,在这个越来越变得扁平的互联网世界,担心我这个内容,王位不保。
分类: 互联网观察
互联网正在发生什么
一种情形进行控制,最终因为控制系统过于庞大而崩溃;要么我们只能简化建筑过程,把盖楼和修路简单的都看成堆水泥,最终因为过于简化了建筑行为,导致无法完成有创意的建筑实施。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阿比酷”,阿比酷的含义也有些难懂,如果叫“比酷”就最合我的心意了,听说老蒋已经捷足先登了。
“伙聚”,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参与者对外共享自己付费获得的WiFi接入点,这些共享的接入点最后连接成一张覆盖全球的WiFi网络,会员可以享受随时随地WiFi共享接入。
如果思路最终能够成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酷的东西,像胡狼自己说的,“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有点酷,是太酷了,酷到很多朋友都觉得想法太好,太难做到,太理想主义。”胡狼的顾虑有他道理,这是一个利益的世界,奉献性的东西,又那么好,说服别人的难度相反会提高。
如果,我们就是理想主义者,伙聚公社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2.0应用,从用户中来,回馈到用户,所谓用户参与。web2.0并不是什么万能药,但是,在几乎不增加用户成本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使用价值,这一点却非同寻常,似乎映证另一个命题,只有web2.0能够承载(商业)价值才有意义。
WiFi本身是热点,当3G被炒烂之后还姗姗未来,人们对移动应用的热情正在转移。除了不太适合高速移动之外,WiFi相关的技术正日渐成为3G的竞争对手,移动运算的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
“公社”,作为一种经济体,由于缺乏细致的经济学杠杆,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市场单元,但是,从娱乐与使用的角度出发,公社倡导的共建、共享的思路,却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使用价值,我对于web2.0的认同不在于其创造了所谓的“民主”思路,而在于这种貌似“民主”实则更等级化的结构下,激发了用户的价值创造。
其实所有的趋势下,我更相信,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更基本的驱动力。无论多么眼花缭乱的应用,抛弃其偶然性的扰动,没有解决生产效率问题是不会有真正前景的。
“公社”倡导的大家参与,实际上是对传统互联网不均衡的单向价值的拓展,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几乎所有的web2.0的项目中,都看到了“公社”的踪迹。
“伙聚”推进的共享WiFi接入,是基本不改变现有物理网络的前提下,重新组织的一张“逻辑”意义上的独立网络,这个网络的能够提升原来物理网络使用价值。
网络接入,是信息时代的公路服务,是基础的基础,随着接入成为一种成熟的服务,接入本身的商业价值并不明显,因此,“伙聚”网络的真正价值在于,在一张逻辑上独立的网络公路上,能够跑上“伙聚”标准的汽车,此所谓醉翁之意不在路。
郑治两周前给了我一个连接,是个叫e准的网站,郑治是IPTV专家,e准和电视节目有关,不过郑治以世界杯作为诱惑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我是铁杆非球迷。
做过sp的人都喜欢这个词push(推,向用户发信息),push一条信息到用户的手机上,常常意味着收到一份钱,颇有些来一个人,舀一碗豆浆收一块钱的充实感。
做互联网的人其实更熟悉另一个词pull(拉,用户主动浏览信息),互联网到现在为止,还是用户主动浏览的模式,用户想不起你来,你的信息就无法被用户看到,所以许多网站总是想方设法让用户设置成首页,这样当用户打开浏览器的时候,第一个光顾的总是自己。
互联网采用是pull(拉),这个比较好理解,信息的发布者,并不知道谁需要信息,想push找不到对象,再则,浏览器被设计成了请求接收模式,没有服务器主动传送的渠道,即便是电子邮件,也不是直接发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而是由用户的计算机到邮件服务器上获取(pull)。
无线应用采用push(推),有着商业利益的考量,push出去的是信息,进帐的真金白银,愿意push还是等用户来拉,商家如何决断也比较好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
手机上的信息展示量通常很少,不太适合长期和大量的信息阅读,但手机与人相影而行,倒是适合紧跟人的信息。
许多人抱怨普通互联网信息与人无关,导致了大量与阅读者无关的信息,除了网站对其读者阅读习惯缺乏了解之外,还因为有很多信息,甚至读者自己没有看到之前都无从知道是否感兴趣。你想看今天哪一条新闻?许多时候,面对google看似万能的搜索输入框,不知该填写什么才有自己要的结果。
说到底,一些信息与你到底“无关”还是“有关”需要后验决定,这时候看上去信息冗余或者无关信息充斥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必须的。信息并不都具有确定的个性化属性,对于那些个性特征不明显的信息,让用户来pull(拉)是合适的,pull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
通常,手机上适合需要及时处理的、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比如日程提示、通讯录等等(对于那些时间宽裕,把手机当成pc,在互联网上泡论坛之类的不在我说的通常之列),而需要用户pull的信息,由于“多余”信息的存在,会导致手机这种小设备阅读不方便。
e准,提供电视节目提醒服务,你通过互联网设定你的兴趣,你需要的节目提醒将push到你的手机上,这种节目提醒与用户自己设定的本机日程提示不同,节目提醒可以是动态的,而自己设定的日程是静态的。举个例子,自己在手机上设定的某场足球赛的日程提醒,将会按照设定者设定的时间和内容提示,而通过网站定制的信息,当比赛因故发生推延的时候,或者参赛队伍发生变化等,相应的提示信息会做出合理的变更。
e准把需要用户到网站上pull的电视节目信息,变成了手机上的push,当RSS定制服务遭遇各种困难的时候,是定制类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也是个性化应用的一种有益探索。
e准还没有解决RSS定制中的问题,定制需要用户参与,具有灵活性,但用户常常不能准确地定制自己想要的信息,存在的“技巧性”门槛到底如何解决?
当手机上定制类服务商日渐增多,多家定制服务之间如何平衡,不至于让用户重新陷入定制导致的信息过载?
还有一个中国本地化的问题是,短信等sp服务,已经被一些服务商过度破坏性开发,如何让用户放心使用也是个问题。
sp手机业务,随着wap的普及,算是无线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有线、无线一拉一推,有着不同的业务特征。如何将有线、无线平衡发展是未来互联网的一种机遇。(文/醒客)
雅虎和eBay周四宣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雅虎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巨头,ebay是全球最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雅虎ebay结盟,标志着综合性服务的互联网服务商初现端倪。
互联网从领域性的信息服务到信息门户,是信息类服务综合化的表现,服务综合化是商业发展的趋势,传统行业中,沃尔玛已经位居世界五百强之首多年,综合服务的零售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工业文明的主宰。
我在后门户时代的趋势文中探讨了综合类门户(权且还叫门户吧)出现带来的一些变化和趋势,新型的综合类网站最大的特点是,服务多元化,面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雅虎ebay结盟,将搜索、广告、支付、即时通信等一网打尽,雅虎通过近期多项收购和合作,正在朝着面向用户一站式服务发展。
信息类综合服务的效果是明显的,国内以门户为特征的服务商占据用户互联网上的“入口”点,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事实上的“看门人”,谷歌(google)、百度等搜索门户的成功,更把面向用户的一站式信息服务演绎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传统产业来看,产品的多样化和一站式服务是产业趋势,制造业和零售业分离使得制造业更专、效率更高,零售业更综合、更贴近用户,用户能够以最轻松的方式享受物质丰富产业成功。
从单纯的信息服务走向信息与商务结合,是信息综合化的一个新的阶段,打破了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界限,未来,信息产品(一首歌、一款游戏)与传统产品(一支牙膏、一辆汽车)并排在网上销售将变成现实。
传统行业综合化重要基础在于制造业与零售业的的社会分工,生产与销售(流通)分离提高了产品价值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效率。互联网下的综合化与传统行业还不能完全类比,信息产品的生产(设计)与销售(运营)的分离,至少从现阶段来看要比传统行业复杂,尽管盛大传奇的成功可以看成是设计与运营分离的一个成功实例,但大规模的信息产品销售与设计当前不具备标准化的社会分工基础,当前几乎所有的游戏运营公司几乎都在计划自己的游戏开发。
设计与运营的分离困难一方名因位信息产品设计成本高昂,边际成本接近的零,另一方面在于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不成熟,分离的困难将对雅虎ebay式的结盟价值大打折扣。
不管怎么说,雅虎ebay结盟,是一个开始,未来互联网服务走向真正的综合化是必然方向,网络“沃尔玛”时代正在掀开帷幕。
[[先回答一下上一篇文章后一个朋友的提问,我说“并不是所有的垂直范围加在一起就等同于通用搜索。”,他问“那为什么还要区分不同的行业做垂直搜索”?
我的答案是,因为垂直搜索是更深入的搜索方式,非常依赖对相关行业的知识分析,也就是说只有对一个行业的资料内容做过大量的分析才能做到垂直搜索,而这种分析如果不借助人,将会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基于全面的内容深度搜索,还不能做到很好的效果。]]
前阵子有人问,现在博客如此流行,下一步流行什么,是播客(podcast)吗,或者是视客(Videocast)?猛一想,似乎有些道理,即时聊天工具经历了从文字到声音、视频的变化,互联网经历了从文本到多媒体的变化,从博客到播客到视客,是最自然的延伸。
更充分的理由在于,人们平时说话远远多于写字,写博客文章是文笔好的人专利,而说话,几乎人人可以,播客应该很快流行。
按说,博客作为一个全新的应用模式,用户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从博客到播客,如果技术条件成熟,过程应该短的多,现在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博客从2002年开始在国内兴起,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2年时间,成蛹化蝶,而播客,从2003年开始,到如今似乎还没有化蝶的迹象。
这当中有一些环境方面的限制,当前带宽相对还不是很高,播客的效果会有些影响,但我总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播客没有如约流行,应该有其他的理由。
即时聊天工具,最开始是熟悉的朋友取代电话来使用,便宜、方便,很快即时聊天工具变成陌生人交友的工具,陌生人聊天和朋友聊天,看上去只是对象的不同,实际上却有重要的区别。
不想做过深入的探讨,只要看一些简单的比较,比如:与朋友聊天,聊天内容常常不能随便的转到另一个朋友的身上,而陌生人聊天,除了性别还比较敏感外,可以很容易转移。再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常常需要达成某种目标,而陌生人聊天常常是随意的。
这些区别会导致服务开展的不同,QQ可以查找在线的陌生人,MSN需要按照注册邮箱来添加,我能很方便对MSN好友进行分组,而QQ,尝试很多次,发现很难,QQ上充满了不熟悉的所谓网友,除了他现在的昵称,我几乎一无所知。我能把QQ上的这些幽灵变成MSN的好友吗?非常难,因为他们是不同的。
博客常被人们说成是圈子的交流工具,而实际上,当前博客更多充当了可以自由申请的个人专栏,不管文笔如何,作者们更多的是用来写文章表达观点,而不是象给别人写邮件那样的沟通,因此博客虽说是交流工具,而交流却非常的正式,象大酒店里专家们举行的论坛而不是街头巷尾妇人的咬耳朵。
好了,我们再回到播客,和博客对应于自由申请的专栏相比,播客应该是什么?对,播客应该是可以自由申请的个人电台,与每个人都会写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常写文章一样,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电台播音员。比较一下会写字的人能写文章的比例和会说话的人能作主持人的比例,播客为什么不流行应该比较好解释。
未来基于视音频的工具将比写字的工具更流行,但他的名字或许不叫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