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在
互联网正在发生什么
近年来,互联网重新成为热门话题,促进了关于互联网价值模型的探索,2004年,Tim O’Lary先生初次提出了web2.0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一年之内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掀起了一股web2.0的讨论热潮。
去年开始,web2.0也开始在中国、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对于web2.0,不同的人群有非常不同的观点,由于目前对于web2.0系统性的探讨比较少,一些争议常常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
随着对web2.0探讨的越来越多,容易发现,web2.0是web的深化,而不是与此前的web(也有人相应的称为web1.0,下面也称作web1.0)不一样的东西。在去年,随着门户博客潮流的爆发,创业者们不得不对web2.0作重新认识,以前对于web2.0与web1.0的界限显然被夸大了太多。
一个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阐释的体系模型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仅反映当前web2.0的一些趋势,而且能够描述互联网整体的商业价值结构,人们通过这个模型能够系统地找到互联网发展的脉络。
所谓动力学模型,是指从驱动力角度而不是现象角度来探讨,无论是技术驱动力还是用户需求的驱动力,动力学特征决定了中长期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的发展告诉我们,所有的理论探讨,都是后验的,理论家的预言永远要落后于实践者的脚步,因此当前(包括本文)与其说是互联网方向的探讨,还不如说是对当前互联网已有事件的总结,希望总结能够帮助梳理稍显凌乱的思绪。
鉴于web2.0是web1.0自然发展的理解,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如果没有必要,你将看不到对于web2.0与web1.0的分割。
互联网自发展以来,就担负着传播商业价值的责任,其商业价值体系可以用下面的金字塔来描述:
互联网金字塔架构
互联网是人传递信息,并由此衍生各种关系,从而实现价值的系统。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动力学基础是人、信息以及人与信息构成的各种关系,互联网的目标是要实现价值。
进一步解释如下:
价值(Value):互联网的商业根本。从商业角度讲,互联网上所有的行为都是为商业价值服务的,因此,一切互联网形态最终成为价值的承载体,价值成为互联网金字塔的制高点。
信息(Information):互联网传递的内容。
人(Person):互联网参与主体。作为价值诉求者的人,是互联网的活跃因素。
关系(Relationship):信息与人存在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关系的存在是的互联网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表现为信息或者人的数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价值越来越体现在关系构建的结构上,关系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广泛的存在于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人之间。
价值是统领,信息、人和关系是承载者,最终,信息、人、关系、价值构成动力金字塔。但这些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上面的描述是基于使用者的外部特征,没有给出系统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此模型,扩充如下:
互联网金字塔模型
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互联网业务机制。四大元素价值、信息、人、关系在互联网上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实现四大元素的承载体。
技术(Technology):业务模型的执行机构。互联网业务动力核心,是最终的运转机制。
至此,给出了互联网动力学金字塔模型,未来的探讨我们发现,许许多多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现象,能够给出合理的预测、解释和方案,欢迎各位探讨。
上帝说需要信息,于是有了互联网,上帝说需要秩序,于是有了搜索。
说到搜索引擎(google把这个关键字第一个位置给了百度,有意思),我第一想到的是目录,无论你是想了解一本新书的内容,或者在一本看过的书中找一个遗忘的公式,翻看目录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录是一种信息查找的索引,通过检索比目标少得多的信息找到你想要的目标。
搜索引擎具有和目录类似的功能,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由于互联网的动态性,搜索引擎提供的索引是动态、非完全、滞后、甚至错误的,尽管如此,搜索引擎目前已经成为信息索引最优秀的工具。
操作引擎真正变得流行,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看看不管是先起的百度还是后起的搜狗,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雅虎,还是风华正茂的google,大有一番“搜场风云,舍我其谁”的姿态,搜索很火了。
搜索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撑,对于华尔街技术加团队的评判方式,是难得投资题材,但这并不是搜索引擎流行的原因。真正的理由在于,每天打开浏览器,除了固定的几个网址,如果你想找一些你感兴趣的信息,搜索引擎几乎是唯一选择。
在互联网初期,信息提供者比较少,几个网站挨个看过去并不是什么问题,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地毯式的方法已经成为不可能事件,为日渐增多的信息提供索引成为必要。
早期的互联网提供了类似图书馆检索的目录服务,但目录服务并没有成为主流的互联网服务。九十年代,雅虎开始提供分类为特点的信息索引服务,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基于人工分类的信息索引服务难以满足用户需要。
通过搜索引擎,用户得到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与分类相比,具有更大的方便性和灵活性,而且信息是服务器从各个网站自动抓过来的(蜘蛛或者机器人),效率比人工要高很多,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搜索引擎成为导航者。
农耕时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大分工,生产和流通成为不同的产业。信息产业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信息的生产(创作)与传播正在分离,信息越来越海量,如何保证信息流向(传播到)正确的地方也越来越重要。
也正如计算机发展,初期是保证更高的效率和功能,逐渐变为保证安全和可靠。信息从广泛传播正在转向准确传播,信息需要秩序,保证信息的按照正确的渠道流通的秩序,这是信息的价值所在。
搜索引擎的真正价值在于提供了信息秩序,但搜索引擎显然不是秩序的终极提供者,对于传播秩序的建立并不完善,当翻过检索结果多页也找不到自己想要到信息时,搜索引擎已经走到了边缘。
毫无疑问,2006年最值钱的是什么,是搜索。那2006年之后呢?
点击率是一个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东西,做网站本来是为了赚钱,但老网友会“秘传”你,先做点击率再说,因为没有点击率别人对你不感兴趣。等点击率起来了,你想赚的钱连影子还看不到,点击率也快成了“保健品”了。
大家在评论点击率的时候,常能够把点击率和网站价值分开来看,尤其是在web2.0时代,都认为点击率早该下岗了。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网站或者博客,又完全变了一个态度,不仅徐静蕾博客点击突破千万是重要的宣传事件,即便一些非常强调圈子的博客作者,在博客点击破十万、二十万的时候,同样会庆祝一把。
第一次互联网浪潮的时候,点击率就曾经让互联网创业者朝思暮想,伴随着互联网起起落落,CNNIC的统计换成了今天的Alexa排名,点击率至上的思路并没有根本变化,互联网创业者的聚会上,先Alexa排名进入一千,后找投资辅助上市,是默认的成功公式。
问题是,看谁富不富,不能仅以谁家门口经过的人多来决定,即便是商店,也不是去的人多就赚钱多。否定点击率非常简单,忘记点击率,并不那么容易。
看中点击率,是因为点击率代表了网站价值,如果找不到比点击率更好的评价网站价值的办法,点击率依然会是大家追捧的对象。高考不是很好的人才选拔方式,但没有比高考更好的方式之前,只能认高考。
老白前列举blogger的钱途,算来算去,还是与点击率关系密切的广告占了优,其余方式对于普通的博客,可望不可及,后来又补了一篇,依然还是广告,说到底,没有找到依赖点击率之外的互联网模式之前,点击率是唯一的底牌。
web2.0流行,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点击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不以点击率论英雄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是,我们现在分明只是拿起了锤子,叮咣叮咣之后,砸碎了旧世界,却还没有来得及创造新世界。
周六打开MSN邮箱的时候,MSN成员服务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MSN将和招商银行合作推出信用卡,互联网服务商和银行合作推出信用卡,我是第一次听说。
国人的信息产品消费,听到最多的是“电信代收费”,就是你发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移动运营商在你的手机账户中扣钱,替代你向服务商支付的那种方式,通过电信代收费,弹指间完成付费过程,非常方便。
不过,方便的代收费过程存在明显的漏洞,用户和服务商之间隔着运营商,交易总是间接的,服务商的行为只能靠自律来规范,最终,电信服务欺诈成为每年315晚会的投诉重点。代收费过程部分取代了正常的货币流通,却又难以做到货币流通的严格性,加上运营商还要扣取高到10%以上的分成,代收费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支付问题。
与代收费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各个服务商推出的虚拟币,比如:滕讯的Q币,百度的百度币等,虚拟币与服务商的信息产品联系在一起,在一定范围内替代正常的货币流通。
虚拟币虽然能够解决快速支付的问题,但却是相对封闭的流通系统,完善的虚拟币建设实际上是每个企业都建设自己的小银行,而且,当虚拟币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将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冲击,从长远看,国家不可能允许其大规模发展。
货币流通是银行的事,银行系统应该承担起支付的职能,在银行网点遍布城乡的情况下,我们却经常听到支付渠道这个名词,而且一些新兴的企业成功往往是因为快速建立了虚拟币发行渠道而成功。
代收费、虚拟币是在支付手段欠缺的情况下,由于银行信用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受国家的整体政策影响,一个企业常常难以推动,这是企业选择代收费等渠道,边缘性地替代银行职能的原因,但企业解决支付的真正之道在于通过银行建立通畅的信用支付渠道。。
现在有了,MSN与招商银行共同推出信用卡,迈出了信用支付的重要一步,当然,这仅仅是开始,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刷卡消费电信代收费、虚拟币成为过去。
引进用户主导型的平台
以前,企业方(信息发送方)把握主动权,决定发送给用户什么样的信息,而现在的Web2.0,用户方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分布在不同站点的信息通过内容聚合便于用户使用、加工。如果使用像Grease Monkey这样的工具,即使不搭建网站,用户通过终端软件也可以内容聚合。
随着自媒体的出现,用户不仅能获得大企业,大众传媒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在浏览信息、网络购物的时候,将其他用户的信息作为判断价值的基准。使用自媒体的传播信息的可信度虽令人担忧,但是,作为不受广告及企业意图左右的中立观点,具有存在的价值。
比如说正在进行网络化、电子化的企业,是否可以尝试一下,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去控制商品的宣传,而是去搭建一个尊重用户主导权的网站,比如设置用户间交流的平台等,使得用户充分了解产品呢?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你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才行。
也就是说,用户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又自主的发送信息,从而充分地展现出了对网络平台的主导权,当然由于这种情况对于现有价值链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因此,格局的形成注定不会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或许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最大限的利用传输信息
为了使传输信息不容易被竞争对手窃取,利用用户共享数据的Web2.0进行业务活动很有好处,理由如下:
1)通过共享数据的增加,自己公司的网站的信息量也会增加,网站的利用价值会升高。
2)通过对共享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各种各样的动态,积累购买行为信息。
3)通过加工、挖掘共享数据,可以推动增殖业务。
长尾模式挖掘
长尾模式的针对的是传统商务中的小额市场,依靠小额市场的销售积累,要想从长尾模式积累到足够赢利的销售量,需要一定规模的目标顾客群,长尾分析图中的横轴,就是作为业务目标市场的总体数量,这个横轴到底是按商品量还是顾客数量来排列,依不同行业而异。
同步信息
信息同步的RSS/ATOM Feed,本质上虽然是用XML 记录的网页的标题、摘要等,但是,对于如何同步信息存在多种可能性,已有的RSS/ATOM feed常见的包括下列几项:
新闻内容、博客内容 、企业新闻发布、搜索结果概要、声音和影像(Podcasting)、广告。
上述信息内容还有可能扩张到其他有价值的信息领域,比如:向用户发送详细的商品信息;发送的商业活动中的确认信息;企业决策信息等等。可能需要具体解决业务、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新的标准化网络服务,用户的信息交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内容聚合与被内容聚合
内容聚合包括两方面:你是来聚合别人还是别人来聚合你,这需要考察一下自己定位,成为内容聚合的主体去搭建新的内容网站,还是公开Web API和RSS/ATOM Feed,成为被聚合的对象,充分考虑两种情况分别对自己的公司有哪些好处和坏处。web API会产生业界间互联网站点联盟,RSS通过推广,拓展的不光是自己的网站,而且扩展到了无数的其他网站及RSS/ATOM 阅读器。相反,如果过分依存单一网站内容的话,又伴随了降低服务可用性及可信性风险。
像这种在真实世界的商务中不可能的事情,在网络业务中却可能发生,理解这些的基础上搭建业务网络,才是成为Web2.0时代的最适合企业的条件。
感谢Revic Global张宇小姐翻译相关的日文资料,本文根据日文翻译稿整理。
最近,Mashup这个词被很多许多web2.0爱好者提及,那什么是Mashup呢?一个朋友问我。我说Mashup就是内容聚合,他说,内容聚合我早就知道了,为什么许多人还用Mashup这个词呢?从一些朋友提供的有关Mashup的定义来看,大多用混血、糅合等等来解释Mashup,读者并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概念。
上周六,tinyfool参加项目秀的时候说到Google收购Writely的事情,他认为:毫不意外,google要做操作系统,收购writely是webOS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自然而然的事情。google做操作系统,我也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因为它重要而倍感自然,而是因为所谓的操作系统,只是个配角而已。
Google实现最快速扩展的时候,并没有所谓的操作系统助阵,甚至连个可以上市卖的产品都没有,不管有意或者无意,google是后软件时代的杰出代表,软件替代硬件成为it世界主宰之后,已经变成了配角。现在,对于一个后软件的公司,操作系统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怀疑。
说google操作系统不重要,并不是说未来不需要操作系统,而是说,制作一个可用的操作系统,未来并不是什么困难问题,就像现在生产PC不是什么困难事情一样,随着软件发展,人们将会发现,做操作系统,甚至将成为学生们的课外试验!回想多年前,练就一身在单板机上用汇编做软件的功夫,现在几乎无用武之地。
集成电路的工业化,一般芯片的设计不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随着软件设计工具发展,开发一款具体的应用也不再需要专家。保姆可以自行设计清洁软件,司机可以自行设计行车软件,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教案,设计软件只是普通工作流的一部分,而不是其他,那些叫做程序员或者软件开发工程师的专门职位,将慢慢变成历史学名词。
有无数的文章分析了微软和google的区别,一个集中点是,google引领了服务的时代,服务代替软件,成为新秩序的主宰,google在微软压倒性的软件优势中脱颖而出,在于google掌握了新秩序。
如果说google掌握了以服务为中心的新秩序,我们不难理解微软近来在Windows Live上的大手笔投入,一贯以后来者领先的微软,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轮赶超机会。只是,在创新上领先了的google为什么要反过来学习微软,搞起操作系统呢?如果不是因为急剧的扩张带来的压力,我找不到别的理由。
在我看来,自从web流行的那一天开始,基于浏览器的web,从浏览器端看来,就已经是操作系统性质的东西了,随着web2.0技术应用的深入,操作系统特征更加明确,如果某个平台具有良好的web支持能力,需不需要基于本机的“google操作系统”显得那么不值一提。
关于下面评论的答复,请参见:再说Google 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