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圣诞前夜,怎么也没料到能来这么多人,正常60座位的咖啡厅,高峰人数超过200,额外准备的登记表也全部用完。
由于盒子咖啡厅有些偏,许多朋友需要来回的找,本来就容易堵车的双清路,这下更麻烦了。盒子咖啡的聚会,只谈风月不讲互联,让一些在网上交流的朋友现身,建立真实的友谊。
平安前夜盒子咖啡聚会结束,一个搞会展的朋友问,能说说成功举办沙龙的感言或者秘诀么?
刚好,下午沙龙开始之前,胡狼说,年底了,是不是要整理一个沙龙的经验体会呀,说说什么是2.0的沙龙。哎,一边担心2.0泛滥,我们还一边想用2.0表达一种东西,矛盾。
秘诀或者感言的东西,都是成功者推上领奖台时,被逼着说的话,通常效果和过年放鞭炮一样,形式大于内容,不过既然问到这里了,我还是想写这一个半月来的一些体会,算是和大家分享,不是感言也不是秘诀。
1.IT沙龙没有成功一说。
因为我们并没有给任何一次沙龙预定一个所谓的目标,从开始到现在,即便到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是这个思路,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200个人是沙龙,2人也是沙龙,没有“指标”限制的沙龙,也没有压力。
2.不订指标。
从来没有规定多少时间开一次沙龙活动,也没有具体确定采用哪种方式,沙龙是根据朋友们想讨论的话题来召集的,不会因为要办沙龙而办沙龙。与此对应,我们常常并不精确知道,已经安排的那个具体要开的沙龙是第几期,因为中间随时可能会插入一期。有人会认为,万一没有话题是不是就很长时间不开了,是的,如果互联网真要没有交流的话题了,还开沙龙干什么?
3.不要完美。
不追求完美,讲求有效,如果把目标定得那么高,那么美好,恐怕没几下就没劲儿了。我们既不把想做成同类沙龙中最好的,也不想做最大的,我们尽力而为,顺势而动。
4.沙龙是主动的。
这也是为什么套用了2.0的说法,参与到这个沙龙中的朋友、嘉宾,没有生拉硬拽,无论发言者、讨论者还是纯粹的听众,都是主动参与的。
5.没有真正的嘉宾。
参加沙龙的人,凸现了参与的重要性,虽然有些时候,某些会是话题的中心,但从讨论的角度看,大家是平等的,以话题为中心,机会给每个有参与欲望的人。比如盒子咖啡聚会,就有非常资深的网友或者知名企业高管没有公开发言,也有一些发言者,是刚入行的朋友。
6.发言不是责任田。
所有发言者,遵循有言而发的原则,不是非要照顾到每一个人,哪怕这个人很知名或者很能讲,如果这一次他没有话讲,那就不讲了。遵循了这个特点,就避免了一些人要硬憋着发言,也免得别人的耳朵受罪。早期在大礼堂开的那种表彰会,是一种极端的没用的会议。
7.有趣有意思。
内容需要是大家关注的,如果只是一两个人的独门喜好,就没有沙龙的价值了。
8.开放性。
虽然现在参与人不多,并没有很好的代表性,但宗旨是开放的,参与的人都在侃侃而谈,没有保留。你会问,不怕泄密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杞人忧天,如果3个小时就能泄露你的机密,估计你不说,别人也差不多能够把你毙了,而交流的意义,远不止泄密这么简单。
我们欢迎任何一个“窃密”者参加我们的聚会。因此,如果你参加沙龙事后发现我们“甩片汤”(谢文语),不是我们要保密,是交流还不够深入。开放性还意味着我们把所有潜在的个人和团体圈子都当成了可以开放交流的对象。
9.有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有人说,这种随意的聚会,不便于互联网上通知网友。其实这不是问题,我们通知参会的方式,很多是依靠互联网,只不过不是仅仅“web1.0”的通知方式而已,电话、msn、qq,不要介意任何方式,为什么要工具束缚我们呢?当然,不是说一点负面影响没有,有时候有经常参加的网友没有通知,会遭他埋怨,因此,我们还需要引进更多的。平安前夜的聚会,到场的90%不是通过“web1.0”的通知,而是IM等通知。
先说这么多吧,这只是我个人的总结,欢迎参加过沙龙的朋友们一起总结,也欢迎没有参加沙龙的朋友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div>
23日,圣诞前夜,怎么也没料到能来这么多人,正常60座位的咖啡厅,高峰人数超过200,额外准备的登记表也全部用完。
由于盒子咖啡厅有些偏,许多朋友需要来回的找,本来就容易堵车的双清路,这下更麻烦了。盒子咖啡的聚会,只谈风月不讲互联,让一些在网上交流的朋友现身,建立真实的友谊。
平安前夜盒子咖啡聚会结束,一个搞会展的朋友问,能说说成功举办沙龙的感言或者秘诀么?
刚好,下午沙龙开始之前,胡狼说,年底了,是不是要整理一个沙龙的经验体会呀,说说什么是2.0的沙龙。哎,一边担心2.0泛滥,我们还一边想用2.0表达一种东西,矛盾。
秘诀或者感言的东西,都是成功者推上领奖台时,被逼着说的话,通常效果和过年放鞭炮一样,形式大于内容,不过既然问到这里了,我还是想写这一个半月来的一些体会,算是和大家分享,不是感言也不是秘诀。
1.IT沙龙没有成功一说。
因为我们并没有给任何一次沙龙预定一个所谓的目标,从开始到现在,即便到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是这个思路,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200个人是沙龙,2人也是沙龙,没有“指标”限制的沙龙,也没有压力。
2.不订指标。
从来没有规定多少时间开一次沙龙活动,也没有具体确定采用哪种方式,沙龙是根据朋友们想讨论的话题来召集的,不会因为要办沙龙而办沙龙。与此对应,我们常常并不精确知道,已经安排的那个具体要开的沙龙是第几期,因为中间随时可能会插入一期。有人会认为,万一没有话题是不是就很长时间不开了,是的,如果互联网真要没有交流的话题了,还开沙龙干什么?
3.不要完美。
不追求完美,讲求有效,如果把目标定得那么高,那么美好,恐怕没几下就没劲儿了。我们既不把想做成同类沙龙中最好的,也不想做最大的,我们尽力而为,顺势而动。
4.沙龙是主动的。
这也是为什么套用了2.0的说法,参与到这个沙龙中的朋友、嘉宾,没有生拉硬拽,无论发言者、讨论者还是纯粹的听众,都是主动参与的。
5.没有真正的嘉宾。
参加沙龙的人,凸现了参与的重要性,虽然有些时候,某些会是话题的中心,但从讨论的角度看,大家是平等的,以话题为中心,机会给每个有参与欲望的人。比如盒子咖啡聚会,就有非常资深的网友或者知名企业高管没有公开发言,也有一些发言者,是刚入行的朋友。
6.发言不是责任田。
所有发言者,遵循有言而发的原则,不是非要照顾到每一个人,哪怕这个人很知名或者很能讲,如果这一次他没有话讲,那就不讲了。遵循了这个特点,就避免了一些人要硬憋着发言,也免得别人的耳朵受罪。早期在大礼堂开的那种表彰会,是一种极端的没用的会议。
7.有趣有意思。
内容需要是大家关注的,如果只是一两个人的独门喜好,就没有沙龙的价值了。
8.开放性。
虽然现在参与人不多,并没有很好的代表性,但宗旨是开放的,参与的人都在侃侃而谈,没有保留。你会问,不怕泄密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杞人忧天,如果3个小时就能泄露你的机密,估计你不说,别人也差不多能够把你毙了,而交流的意义,远不止泄密这么简单。
我们欢迎任何一个“窃密”者参加我们的聚会。因此,如果你参加沙龙事后发现我们“甩片汤”(谢文语),不是我们要保密,是交流还不够深入。开放性还意味着我们把所有潜在的个人和团体圈子都当成了可以开放交流的对象。
9.有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有人说,这种随意的聚会,不便于互联网上通知网友。其实这不是问题,我们通知参会的方式,很多是依靠互联网,只不过不是仅仅“web1.0”的通知方式而已,电话、msn、qq,不要介意任何方式,为什么要工具束缚我们呢?当然,不是说一点负面影响没有,有时候有经常参加的网友没有通知,会遭他埋怨,因此,我们还需要引进更多的。平安前夜的聚会,到场的90%不是通过“web1.0”的通知,而是IM等通知。
先说这么多吧,这只是我个人的总结,欢迎参加过沙龙的朋友们一起总结,也欢迎没有参加沙龙的朋友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今天,联想集团宣布董事会任命威廉-J-阿梅里奥为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CEO史蒂芬-沃德的卸任,标志着联想收购IBM PC过渡期的完结,新联想开始真正的航行。
联想收购IBM PC,对联想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变化,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化尝试。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企业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去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我在今年1月底写了联想的无疾之痛、国际化及其他,表达了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些想法。
沃德一年即离任,尽管官方说法是正常的战略调整,但从客观来看,联想一年的经营显然还没有到需要换新的CEO才能够满足新战略的时候,沃德的离开还是有些突然。
沃德就任联想CEO,一方面是整合IBM PC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是联想国际化的措施,国际化战略启用国际化的人,看上去合情合理。不过,当中国企业在忙着走国际化的道路,已经“国际化”的大鳄们却忙着在中国本土化。
国际化更多的是一个全球扩展的概念,而不是某种经营理念,从经营管理模式上,除了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范之外,采用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思路并不是什么有效的思路,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在拓展新的市场时,常常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yahoo拓展中国市场7年重回搜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国际化实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文化的多元性表明,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在遵循全球一体化的市场规则下,更多的是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性。
一些国际化的大企业在中国频繁受挫的教训不应该只是针对国外企业的,对于中国企业也应该汲取教训,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时候,如何适应拓展地区的具体环境,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单一“国际化”。
举一个例子,中国文化中,强调“先做人后做事”,而欧美常常强调“先做事后做人”。前几年,一些企业培训大师们在中国推行欧美化的“先做事后做人”的所谓“国际化”管理原则,认为中国落后的管理根源在于这个指导思路的错误,其结果正如大家今天看到的,收效甚微。说到底,并不是“先做事后做人”的思路要比本土的“先做人后做事”的思路要高级、先进,文化并没有什么先进落后之分,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提高,但不是把建立在欧美文化上的管理思路直接照搬就能可以的。
沃德的离任可以看成是中国文化指导的联想和欧美式经营理念的摩擦结果,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一步到位的国际化出路,所谓国际化,应该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规则下,在不同的地区,根据政治文化环境区别,进行分地区的本土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化的本质是多元化,是本土化,希望威廉-J-阿梅里奥的到任能够落实联想的国际化战略,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探索有益的经验。
今天,联想集团宣布董事会任命威廉-J-阿梅里奥为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CEO史蒂芬-沃德的卸任,标志着联想收购IBM PC过渡期的完结,新联想开始真正的航行。
联想收购IBM PC,对联想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变化,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化尝试。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企业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去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我在今年1月底写了联想的无疾之痛、国际化及其他,表达了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些想法。
沃德一年即离任,尽管官方说法是正常的战略调整,但从客观来看,联想一年的经营显然还没有到需要换新的CEO才能够满足新战略的时候,沃德的离开还是有些突然。
沃德就任联想CEO,一方面是整合IBM PC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是联想国际化的措施,国际化战略启用国际化的人,看上去合情合理。不过,当中国企业在忙着走国际化的道路,已经“国际化”的大鳄们却忙着在中国本土化。
国际化更多的是一个全球扩展的概念,而不是某种经营理念,从经营管理模式上,除了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范之外,采用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思路并不是什么有效的思路,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在拓展新的市场时,常常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yahoo拓展中国市场7年重回搜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国际化实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文化的多元性表明,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在遵循全球一体化的市场规则下,更多的是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性。
一些国际化的大企业在中国频繁受挫的教训不应该只是针对国外企业的,对于中国企业也应该汲取教训,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时候,如何适应拓展地区的具体环境,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单一“国际化”。
举一个例子,中国文化中,强调“先做人后做事”,而欧美常常强调“先做事后做人”。前几年,一些企业培训大师们在中国推行欧美化的“先做事后做人”的所谓“国际化”管理原则,认为中国落后的管理根源在于这个指导思路的错误,其结果正如大家今天看到的,收效甚微。说到底,并不是“先做事后做人”的思路要比本土的“先做人后做事”的思路要高级、先进,文化并没有什么先进落后之分,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提高,但不是把建立在欧美文化上的管理思路直接照搬就能可以的。
沃德的离任可以看成是中国文化指导的联想和欧美式经营理念的摩擦结果,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一步到位的国际化出路,所谓国际化,应该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规则下,在不同的地区,根据政治文化环境区别,进行分地区的本土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化的本质是多元化,是本土化,希望威廉-J-阿梅里奥的到任能够落实联想的国际化战略,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探索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