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子商务

google正在成为“麻烦制造者”

         google越来越成为传统秩序的麻烦制造者,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很多人看到google的颠覆性,却不一定了解颠覆性的危险后果。我们常常津津乐道科幻电影中离奇的一幕,越是离奇,越是喜爱。不过所有的离奇故事中,我们只不过是个观察者而已。
        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变成了故事的主角,我们为新秩序作好准备了吗?google在快速颠覆旧秩序的时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如果不幸有一天我们成为了故事的主角,并且恰恰不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而是巫婆,当许多人成为故事中的反面角色,我们为此作好准备了吗?
        对改变的适应是这个时代进步的象征,google开创的纪元正在颠覆微软以来的秩序,由于微软是众矢之的,许多人像google一样感到欣喜若狂,人们或许忽略了,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新秩序的重建充满了危机。
         google的创新比想象的速度要快得多,业务正在伸向许多角落,新领域通常是以致竞争对手死地而自身并没有太多获益的方式展开,基于google魅力,人们依然看好她,寄希望于她的未来。
        麻烦正在跟随而来,旧秩序的快速打破,新秩序却未必那么容易创建。
        当下,google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高市值的压力下,如果这一过程最终不可控,对互联网将是一场灾难。正如第一波互联网服务几乎全是以免费形式出现的一样,没有正常价值兑现的服务必然导致灾难,最终萧条接踵而来,成为恢复商业秩序的唯一办法。
        尽管2006年依然是google迷们陶醉的一年,不过google正在被自己的美丽迷倒,现在,需要的是刹车系统,以降低自己不能把控的发展速度,尽管google一直以上帝改变秩序代言人的面孔出现,但上帝永远不会让一个先知代替自己说话,所有的预言物极必反,即便再精明的预言家也如此。
        如果不是google自己,下一个颠覆者者将会很快出现。

分类
电子商务

图文致谢网友:IT业界论坛荣登十佳论坛

2006年1月21日,新浪论坛9周年庆典IT业界论坛荣登十佳论坛。感谢新老网友的支持!

下面是发几张现场图片:

参加新浪论坛9周年庆的 IT业界 网友

IT99 领取年度特殊贡献斑竹奖
醒客领取 十佳斑竹 奖
主持的帅哥
颁奖的天使mm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2006年1月21日,新浪论坛9周年庆典IT业界论坛荣登十佳论坛。感谢新老网友的支持!

下面是发几张现场图片:

参加新浪论坛9周年庆的 IT业界 网友

IT99 领取年度特殊贡献斑竹奖
IT99 领取年度特殊贡献斑竹奖
醒客领取 十佳斑竹 奖
主持的帅哥
颁奖的天使mm
更多文字,参看it99的文章:新浪论坛9周年庆典年度版主评选结果1月22日下午新浪论坛举办九周年庆典网友大聚会感谢8年来数以万计网友们对新浪IT业界论坛的支持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分类
电子商务

再说和讯“广告门”事件

        前天说到keso作恶,现在回头看看“广告门”事件的主角和讯
        策划刘峻和具体操作周天舒估计这几天还在偷偷的乐,在他们看来,“和讯还是以比点击广告还要低的价格拿到了blog圈内品牌广告的黄金位置,怎么想都觉得值”。从keso的“从blog上投放的广告,要求近乎苛刻,不过好在和讯很体谅我的感受”说法看,这是一个少有的双赢结局。
        偷偷乐着的其实未必真赚了便宜,集市上100元砍下一个标价1000元的衣服,总是等穿出去别人告诉你50元能买到的时候,才开始不高兴。
        和讯找到了草船却错误地用它来借刀。和讯作的两个广告,一个是个人门户,一个是技术队伍缺人,和讯考虑到keso博客看的是互联网或者web2.0的人多,所以做自己web2.0广告应该是最值得的。
        其实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keso的博客web2.0谈得多不假,但这些都是讲给web2.0设计者听的,而和讯的个人门户广告主要是为了招揽使用者而不是设计者,可见上面大大的看似相关的和讯个人门户广告,实则和keso的阅读受众不符。
        招聘技术人员的广告,比个人门户要合适一些,但也有些偏了,看keso博客的技术人员要比业务方面的人少很多,这个广告要是换成产品经理显然更好。仅仅是招聘,放到专业的招聘网站上,一个月1千元就可以,效果好了每周几百个简历是不成问题的,和讯回去会不会做个比较。真要在博客上找技术,到我的博客嘛,广告费我先打个对折,哈哈。
        和讯捡了个金鞋带子,不小心系在草鞋上,不知道keso手印按下后,广告内容是否可以换一下,要是能换,刘峻元宵节得给我送袋元宵了 。
        到这里,有必要把老是“挑刺”的目的说一下,并不像个别留言的网友说的那样,目的是为了讨当事人“烦”,事实上,我对刘峻具体策划的这件事情是很赞赏的,只是想说明,如果你要在广告上超过传统门户,你肯定要在模式上有些超越,光概念新是没有用的。
        和讯的广告之所以能找出这么多问题,不是和讯当事人考虑不周,也不是我高明,而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还没有跳出传统互联网经营的圈子,我只是把大家骂门户的思路往回套罢了。
        郑治也谈Keso“做恶”,再次提到当葡萄酒遇上博客,很多人认为“当葡萄酒遇上博客”说的是软广告,其实不是,软广告是以宣传或者提高产品对象的曝光率为目的的,而这里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做软广告会损失博客作者的信用,那种两全其美的事情太少了,哪能刚好最好的产品都让你碰到了?
        顺便说一下,我写完“keso作恶”之后,在和讯刘峻的博客上留了跟踪信息,说了bug的事情,刘峻作为和讯的总编辑,第二天就作出了反应,执行力不错,和讯能做第一个“个人媒体”策划,不是偶然。
        更新:继续炒作留言“哥们儿,先搞清楚什么是trackback吧”,有一点需要说明,新浪blog到目前为止还不支持对站外文章Trackback ping功能,因此,我发的文章只能到目的地通过评论来手工添加我的文章信息。
        更新2:新人留言“从战略的眼光来看,考虑其广告的具体投放目的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新人在注意到具体目的没有意义的时候,忽略了探讨的真正意义的是:博客广告是否跳出了传统互联网的圈子。

分类
电子商务

Keso做恶

kesoblog上做广告,引起了骚动,讨伐辩解交杂。
感觉上有几个争议点:
1.博客上是否可以做广告。
2.Keso的广告是不是适合放在news标题下面。
3.Keso“收广告费”之后的态度是否可取。
标题列到这里,有点八卦的感觉,我先从keso个体的角度上探讨一下。
博客上是否作广告,似乎不用回答,早就有人拿了美金了;keso把广告放在news标签下,应该说keso做法有些瑕疵,否则争论的也没有缘起;至于说keso收广告费之后的态度,既然在自己的博客上作广告,BSP(博客托管商)要是没有限制,摆不摆POSE还是随keso吧。
迄今,我和keso只在搜狐的博客颁奖上见过一面,时间紧、人多没有太多交流,第一感觉keso是个不错的人,如果把keso当成一个博客作者,我选择宽容对待。
刘峻要把keso摁下手印那一讲给孙子听,当成博客领域历史性的事件,对于事件的操作者,这样的荣誉感可以理解,也确实是一桩合适的买卖。
问题在于,如果把上面三个问题放到一个行业的角度应该怎么回答?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让我区别keso做的和讯广告和新浪的广告有什么不同,实在找不出来,尽管keso的读者和徐静蕾的读者不同,这也只是类似新浪财经频道和科技频道的区别,而不是以信息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区别。
以人为中心的传播,与以信息为中心的不同点在于,人为中心的积累能够形成信用,以至于你能够相信他,但最终能不能相信取决于价值制衡,而不是其他,在没有制衡的情况下,以人为中心的博客一样不可信,有制衡,信息为中心的门户同样也可信。
博客是创举,把“门户广告搬到博客上”的博客作者获得利益回报是创举,但门户广告搬到博客上就不是创举,如果这一效果被BSP和博客们当成创举迅速扩张,能把广告做到让网民备受煎熬的中国互联网肯定也能轻松让大家谈博色变。
难道博客真的只有传统广告这一条路吗?我怀疑。如果RSS等传播方式上再次被广告占领,所谓web2.0一万个优点恐怕也会掩盖殆尽。
门户式广告顶多也只能是博客盈利设计匮乏情况下的权益之举,如果类似门户广告不能成为博客的盈利方式,博客价值靠什么兑现?是有些人说的依靠个人魅力的软公关吗?不厚道的方式我总是不看好,而且自发的定制用户会只需要用脚来投票。
我赞成刘峻说的“博客盈利”是必然,但有时间问题,别的路也未必就行不通,你为什么不可以把博客当成消费品呢?
从行业角度看,满眼急着挣钱的BSP,门户广告会过早误导他们以为找到了金矿,Keso有意无意做了恶。
更新:刚发到刘峻博客上的Trackback跟踪信息就被删了,看来编辑很勤奋,刘峻让提意见,那就说一句,只要不是过于违规的评论,留着又何妨,如果控制的比新浪还严格,那是个什么2.0,何况删我这个跟踪信息,明显是望文生义。
更新2:这一次发的Trackback,上次的又有了,这是什么问题,难道是刘峻同学说的bug?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kesoblog上做广告,引起了骚动,讨伐辩解交杂。
感觉上有几个争议点:
1.博客上是否可以做广告。
2.Keso的广告是不是适合放在news标题下面。
3.Keso“收
广告费”之后的态度是否可取。
标题列到这里,有点八卦的感觉,我先从keso个体的角度上探讨一下。
博客上是否作广告,似乎不用回答,早就有人拿了美金了;keso把广告放在news标签下,应该说keso做法有些瑕疵,否则争论的也没有缘起;至于说keso收广告费之后的态度,既然在自己的博客上作广告,BSP(博客托管商)要是没有限制,摆不摆POSE还是随keso吧。
迄今,我和keso只在搜狐的博客颁奖上见过一面,时间紧、人多没有太多交流,第一感觉keso是个不错的人,如果把keso当成一个博客作者,我选择宽容对待。
刘峻要把keso摁下手印那一讲给孙子听,当成博客领域历史性的事件,对于事件的操作者,这样的荣誉感可以理解,也确实是一桩合适的买卖。
问题在于,如果把上面三个问题放到一个行业的角度应该怎么回答?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让我区别keso做的和讯广告和新浪的广告有什么不同,实在找不出来,尽管keso的读者和徐静蕾的读者不同,这也只是类似新浪财经频道和科技频道的区别,而不是以信息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区别。
以人为中心的传播,与以信息为中心的不同点在于,人为中心的积累能够形成信用,以至于你能够相信他,但最终能不能相信取决于价值制衡,而不是其他,在没有制衡的情况下,以人为中心的博客一样不可信,有制衡,信息为中心的门户同样也可信。
博客是创举,把“门户广告搬到博客上”的博客作者获得利益回报是创举,但门户广告搬到博客上就不是创举,如果这一效果被BSP和博客们当成创举迅速扩张,能把广告做到让网民备受煎熬的中国互联网肯定也能轻松让大家谈博色变。
难道博客真的只有传统广告这一条路吗?我怀疑。如果RSS等传播方式上再次被广告占领,所谓web2.0一万个优点恐怕也会掩盖殆尽。
门户式广告顶多也只能是博客盈利设计匮乏情况下的权益之举,如果类似门户广告不能成为博客的盈利方式,博客价值靠什么兑现?是有些人说的依靠个人魅力的软公关吗?不厚道的方式我总是不看好,而且自发的定制用户会只需要用脚来投票。
我赞成刘峻说的“博客盈利”是必然,但有时间问题,别的路也未必就行不通,你为什么不可以把博客当成消费品呢?
从行业角度看,满眼急着挣钱的BSP,门户广告会过早误导他们以为找到了金矿,Keso有意无意做了恶。
更新:刚发到刘峻博客上的Trackback跟踪信息就被删了,看来编辑很勤奋,刘峻让提意见,那就说一句,只要不是过于违规的评论,留着又何妨,如果控制的比新浪还严格,那是个什么2.0,何况删我这个跟踪信息,明显是望文生义。
更新2:这一次发的Trackback,上次的又有了,这是什么问题,难道是刘峻同学说的bug?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分类
电子商务

“搬家”,web2.0重陷克隆泥潭

        博客搬家公司,据说就是BSP(博客服务提供商)的编辑人员,帮你把写博客的“家”从原来的BSP搬到“搬家工”所属的BSP,以前虽有耳闻,但还没有享受到待遇。直到前几天,一位编辑mm给了我一个链接,才知道,原来搬家公司早已跨越了保留域名的简单阶段,直接进入到“交钥匙”服务时代。截止到我们沟通之前的所有文章,已经完全搬入,只要你接管用户名和密码,一切就ok。
        对于“搬家公司”,网上也有很多批评的文章,被指为“挖墙脚”,甚至上升到“人品”问题。虽然我也觉得未经博客作者同意,先搬后奏的做法“不厚道”,但我也比较理解“搬运工”们的苦衷,拿人“工钱”替人“消灾”,如今BSP竞争如此激烈,搬家不失为一个可以明显看到“业绩”的工作,至于所谓的“底线”,实在不好把握。
        也有人对“搬家公司”持一定的支持态度,他们认为,如果“搬家工”事先和你打过招呼,征求过同意,帮你搬一把,也并无不妥,再说你还可以保留原来的“家”呀,狡兔三窟,何乐而不为?我觉得像sz1961sy那样同时在几十个BSP上更新的“变态”博客毕竟是少数,对于我,这是第二个博客,经常更新的也就这一个,尽管上传成本近乎是零,但还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处开花。
        说到底,搬家就是克隆,难道web2.0时代又要回到web1.0时期人们诟病的CTR_V加CTR_C的克隆吗?即便不考虑对搬家事件本身的是非评价,我还是看不出BSP大量重复的文章到底有多大的用处。
        按照老网虫sz1961sy说法,博客搬家的创造者是方兴东,如果此说成立,搬家公司应该具有和博客差不多久远的历史。当前,博客还只能依靠类似门户广告苟且偷生,而在业务上又依赖于类似门户的克隆,我对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互联网新应用徒生出几分悲哀。不知道,严酷的BSP竞争中,克隆方式的创新,是否具有SP垃圾短信的同等功效。
        Web2.0提倡分享、共荣,彰显个性,当一个人在网上的“家”到处闪现,亦真亦假,分享、共荣、个性到底在哪里?知识产权的保护又在哪里?web2.0正挣扎在新一轮克隆的泥潭中。
        另外话题:有一件事情无聊到我根本不懈发言,某科技报一直把猎奇当成科学,早应该更名为伪科学报,只是最近新浪搜狐也跟着凑热闹,一些记者真的有认知方面的缺陷吗,还是媒体堕落到了接近末日?!

分类
电子商务

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

朋友跟我说,做技术久了,想把自己的想法调整得面向市场,意即换个思路。

这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当即得到我的支持,接下来,朋友告诉我,等忙完最近的一些事情,就会开始执行新的想法了,晕倒,我被激起热情一下降了下来,这估计又只是说说而已。

我这么想是有依据的,去年也有个搞技术的朋友想搞市场,想了一年,就是没有付出行动,最后跳槽了,到另一家公司还是做技术。

技术人员换到市场或者业务的岗位,或者换一个角度,更多的考虑市场因素,这本身不是问题。可是,在技术人员看来,却是需要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完,需要积累一个如何如何的前提。

其是,这种拖沓很多时候并不真是外面任务的压迫,而是来自内心的定式,兴是看不到,很多市场人员是一毕业就做了市场,并没有看来视若珍宝的技术积累,如果再听到市场人员一句牢骚,技术有个屁用,估计技术要吐血。

严酷的市场竞争和机械的教育方式,使得就业队伍呈现耍滑头木疙瘩两极分化,市场业务人员高超的务虚能力和技术人员极端的内闭思维成为人才的两大特征,换个角度思考和工作应该是第二次端正世界观的好办法。

换个思路而已,有这么复杂么?我跟朋友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一个是马上要做的事情,一个是不做的事情。

我不知道他最终将如何选择。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朋友跟我说,做技术久了,想把自己的想法调整得面向市场,意即换个思路。

这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当即得到我的支持,接下来,朋友告诉我,等忙完最近的一些事情,就会开始执行新的想法了,晕倒,我被激起热情一下降了下来,这估计又只是说说而已。

我这么想是有依据的,去年也有个搞技术的朋友想搞市场,想了一年,就是没有付出行动,最后跳槽了,到另一家公司还是做技术。

技术人员换到市场或者业务的岗位,或者换一个角度,更多的考虑市场因素,这本身不是问题。可是,在技术人员看来,却是需要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完,需要积累一个如何如何的前提。

其是,这种拖沓很多时候并不真是外面任务的压迫,而是来自内心的定式,兴是看不到,很多市场人员是一毕业就做了市场,并没有看来视若珍宝的技术积累,如果再听到市场人员一句牢骚,技术有个屁用,估计技术要吐血。

严酷的市场竞争和机械的教育方式,使得就业队伍呈现耍滑头木疙瘩两极分化,市场业务人员高超的务虚能力和技术人员极端的内闭思维成为人才的两大特征,换个角度思考和工作应该是第二次端正世界观的好办法。

换个思路而已,有这么复杂么?我跟朋友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一个是马上要做的事情,一个是不做的事情。

我不知道他最终将如何选择。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分类
电子商务

学院派、企业界和警察与小偷

来的很多都是学院派泰斗或者企业界巨子,高端精英们有着非常不同的思维方式,学院派的清华大学郑方教授的演讲,从事理到统计数据,演绎着学术推进的思路,逻辑脉络严谨,看上去滴水不漏。
企业界覃文华(google一下百度一下)的演讲,任意一段看上去都是独立的,连在一起却又环环相扣,无须逻辑支撑的平衡哲学,将行业深层问题谈笑间娓娓道来。
在学院派看来,企业界的观点是有风险的;而在企业间看来,学院派的思路执行起来几乎没有经济意义,观点冲突非常明显。在中国,学院派和企业界稍显有些相互割裂。
我最后一个参与演讲,计划十五分钟超了十多分钟,本来想以“学院派专家的演讲,为我们磨好了锋利的刀、擦亮了精准的枪,可是,要打的鸟儿在哪里?”开头,由于台下很多都是需要仰视才见的学术泰斗,这句话没有说出口,不过道理确实如此。
举一个例子,正式演讲结束后,有人提问“声纹个人身份识别技术,会不会遭遇新技术破解”,学院派的回答在如何加强技术难度上下猛药,而企业界的回答则从使用场景上排除风险。这是不同的思路,如果用一个数学的例子来说明,前者类似于求最大值问题,后者类似于在一定限制条件下的极值问题。
显然,企业界的思路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和有效性,学院派的思路对于长远会更好,实际应用成本可能会高到没有经济价值。或许自己身处企业的原因,觉得学院更多的参与企业活动对于学术价值的提升会更有好处。
求最值常常是学术问题,最条件极值是企业问题,技术的有效性总是有限的,是一个警察与小偷的问题,否则这个世界也就没有发展的意义。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来的很多都是学院派泰斗或者企业界巨子,高端精英们有着非常不同的思维方式,学院派的清华大学郑方教授的演讲,从事理到统计数据,演绎着学术推进的思路,逻辑脉络严谨,看上去滴水不漏。
企业界覃文华(google一下百度一下)的演讲,任意一段看上去都是独立的,连在一起却又环环相扣,无须逻辑支撑的平衡哲学,将行业深层问题谈笑间娓娓道来。
在学院派看来,企业界的观点是有风险的;而在企业间看来,学院派的思路执行起来几乎没有经济意义,观点冲突非常明显。在中国,学院派和企业界稍显有些相互割裂。
我最后一个参与演讲,计划十五分钟超了十多分钟,本来想以“学院派专家的演讲,为我们磨好了锋利的刀、擦亮了精准的枪,可是,要打的鸟儿在哪里?”开头,由于台下很多都是需要仰视才见的学术泰斗,这句话没有说出口,不过道理确实如此。
举一个例子,正式演讲结束后,有人提问“声纹个人身份识别技术,会不会遭遇新技术破解”,学院派的回答在如何加强技术难度上下猛药,而企业界的回答则从使用场景上排除风险。这是不同的思路,如果用一个数学的例子来说明,前者类似于求最大值问题,后者类似于在一定
限制条件下的极值问题。
显然,企业界的思路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和有效性,学院派的思路对于长远会更好,实际应用成本可能会高到没有经济价值。或许自己身处企业的原因,觉得学院更多的参与企业活动对于学术价值的提升会更有好处。
求最值常常是学术问题,最条件极值是企业问题,技术的有效性总是有限的,是一个警察与小偷的问题,否则这个世界也就没有发展的意义。
Web Counters51.la Free Site Stats
分类
电子商务

新闻秩序重建与google“做恶”

郑治提到“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媒体中专业媒体人的作用,媒体(指专业的媒体人士或组织)在新的交流方式中仍将有一席之地”,认为“媒体人士”即便不再担当“信息价值判断和筛选”看门人,“但是他们至少可以做中间人”,即“掮客”,相当于经纪人。
如果要说“经纪人”和“看门人”的差别,我想在于经纪人是按照信息接受者利益来行使职责,而“看门人”则按照传播者的利益来行使职责,我担心,这种美好的理想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能很好的执行,他们都是中间人,强大的中间人遵守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平”。
歪脖·坑说“信息与知识并不相同,知识是信息升华的成果,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的信息”,信息具有不同层别的组织结构,歪脖?坑提到社会性参与和知识管理工具,这是一个办法。
解决“看门人”问题的出发点是理顺扭曲的价值关系,然后再有办法去实现这种秩序重建,否则如郑治说“妄谈革命,不谈价值”。
从新闻秩序重建的具体动作来看,门户网站等媒体结构或许需要为新秩序作好准备,Lovelock认为利用个性化来提高用户粘性,“一个有粘性体现用户价值的首页也是自身发展可能性的一部分”,除了有技术上的一些难题,让已经具有良好产业链价值的利益者进行“革命”,不仅仅心理上难以接受,也会有现实中的巨大风险,温和的演进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还好,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尝试新秩序的重建,只是这个过程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否则好端端的东西要臭掉也很快。
行者又说google作恶这档子事儿了,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环境中,如果没有违反法律,不是什么做恶不做恶的事情,企业不能合法创造最大化的利润才是最大的作恶。看来没有制衡规则,新秩序并不是万能药,不能遏制合法的市场行为下不做“恶”。
另外相比于国内,google做恶不是什么“恶”,流氓软件遍地,我们除了骂没有别的办法制衡,这更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