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开始怀疑用户产生内容,理由很简单,那些二把刀的非专业人士搞出来的所谓音视频,成不了“主流”。
看起来,用户制造内容要倒在专业机构的屠刀之下,实际却未必如此。
造成王冉困惑是他对于“内容”的先入概念,王冉“越来越不认为完全没有策划、没有编导、没有明星的‘用户产生’的视频短片能够成为未来多媒体视频内容的主流”。问题在于,为什么要用“主流”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用户产生”的内容?换句话说,王冉在利用“传统内容”生产的场景来审视“用户制造”的内容时,发生了审视错觉。
我们不仅需要出入酒店吃烤鸭住高档客房,还要吃家常菜啃窝窝头,事实上,不管你多么富有,你也无法利用烤鸭替代所有的家常菜窝窝头,这是上帝给“穷人”翻盘的机会。
用户制造内容是一种新的内容产生模式,其出发点并不是要替代传统影视。正如电视出现后,电视剧早期和电影时间和内容方式相仿,而现在,我们近乎见不到时长短于2小时的电视剧,除了一个被誉为票房毒药的过气明星,我们也几乎看不到靠煽情来赢得观众的电影。
不要指望地铁列车上的液晶电视会给你播放每天2级的琼瑶故事,也不要坐在公交的座椅上指望寻找躺在客厅沙发上的收视感觉,当互联网p2p视频公司只会把电视频道直接搬到直播窗口上,你还相信他能成功吗?
你可以不去“关心大街上随便一个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日常生活”,也没有闲到“有时间去看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的搞笑搞怪”,但如果这个人是你几年不见的大学同窗或分别多日的热恋情人,激情或者澎湃,分分钟的事情。
电话费每分钟1元的时候,有多少人敢想通过煲电话粥来一诉衷肠?那时候的电报,如何节省一个字是发报员的技术水平,电话传递的是重大政策指令、经略要典。如今,每人大哥大,你会因为电话者的文学水平不够而怀疑其产生合格内容的能力?
内容,何谓内容?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是内容,哼哼哈哈的即时通讯也是内容,你可以只看电影而从不和哥们儿侃一会儿么?内容,不要别非彼即此地看待内容,“未来真正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可能仍然不是来自街上随便走着举着DV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但千万别忽略了张三、李四和麻子们的力量。
未来,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将是内容的制造者,或是元数据,或是熵,下一波互联网的驱动力何在?没错,就是它,用户创造内容。
分类: 社区与传播
#isubb#当年克林顿的竞选班底在迎战老布什的时候打出的最著名的口号,“是经济,笨蛋!” 王冉借用了这种说法:是内容,笨蛋!。
显然,事情也不会就这么简单,两年来的web2.0大潮,走的更多是渠道的道路,还借用克氏竞选口号,完全可以是“是渠道,笨蛋!”。
是不是渠道为王,我不大好说,能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的流氓软件几乎都是走的渠道路线;几乎所有的SP都靠渠道而不靠内容挣钱;零售业中渠道早就压过制造业(内容)成为产业链主宰,按照这个路线图,互联网世界难道真的可以号称内容为王?
我并不反对把内容提到重要的位置,以“内容为王”提醒早期那些只管圈地不管用户使用的企业也不为过,但如果一味强调内容为王,便是跌落到另一个陷阱中。
我一年多以前,曾经分析过为什么不能简单地说内容为王,有兴趣的可以看过去。
这里补充几点说法。
1.何谓内容?
这似乎是个傻傻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互联网时代,单向传播的电视模式被打破,内容边界正在逐渐消失,看电视的观众相对于电视播出者,不再是局外人士,观众对于电视的评判变成了节目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所谓的web2.0传播特征。
从这个角度,似乎可以看到只关注传播方式的web2.0创业者失败的理由,web2.0更多的是一种内容聚集和传播方式,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服务。
2.渠道价值
工业、商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近些年来,物流等概念更是快速发展,零售业成为产业龙头的现实告诉我们,渠道成了商家竞争的制高点。
渠道的价值在于,如果生产(内容)是过剩的,商业价值决定于兑现环节,即面向消费者的渠道。如果内容为王成立,前提条件是,内容生产是稀缺的。
3.渠道内容之争
当前,随着版权监管的加强,SP的治理,内容越来越被重视,这是个好现象,劳者终于可以食其力,内容服务行业,投机者战胜服务者的劣币驱逐良币故事终于告一段落。
如果互联网和传统经济遵循同样的规则,内容为王将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渠道为王至少是可预见时间内的结论。
不过,互联网毕竟有其特殊之处,更模糊视听一点的说,一些所谓跨平台的媒体传播,说到底是一种渠道制造内容的混合模式。互联网构建的是一个直通的世界,渠道是否存在?长远的未来,难以回答。
我孤独的做着王冉所说的内容为王的事情,但我对我的乙方–渠道们心生敬畏,在这个越来越变得扁平的互联网世界,担心我这个内容,王位不保。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阿比酷”,阿比酷的含义也有些难懂,如果叫“比酷”就最合我的心意了,听说老蒋已经捷足先登了。
“伙聚”,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参与者对外共享自己付费获得的WiFi接入点,这些共享的接入点最后连接成一张覆盖全球的WiFi网络,会员可以享受随时随地WiFi共享接入。
如果思路最终能够成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酷的东西,像胡狼自己说的,“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有点酷,是太酷了,酷到很多朋友都觉得想法太好,太难做到,太理想主义。”胡狼的顾虑有他道理,这是一个利益的世界,奉献性的东西,又那么好,说服别人的难度相反会提高。
如果,我们就是理想主义者,伙聚公社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2.0应用,从用户中来,回馈到用户,所谓用户参与。web2.0并不是什么万能药,但是,在几乎不增加用户成本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使用价值,这一点却非同寻常,似乎映证另一个命题,只有web2.0能够承载(商业)价值才有意义。
WiFi本身是热点,当3G被炒烂之后还姗姗未来,人们对移动应用的热情正在转移。除了不太适合高速移动之外,WiFi相关的技术正日渐成为3G的竞争对手,移动运算的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
“公社”,作为一种经济体,由于缺乏细致的经济学杠杆,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市场单元,但是,从娱乐与使用的角度出发,公社倡导的共建、共享的思路,却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使用价值,我对于web2.0的认同不在于其创造了所谓的“民主”思路,而在于这种貌似“民主”实则更等级化的结构下,激发了用户的价值创造。
其实所有的趋势下,我更相信,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更基本的驱动力。无论多么眼花缭乱的应用,抛弃其偶然性的扰动,没有解决生产效率问题是不会有真正前景的。
“公社”倡导的大家参与,实际上是对传统互联网不均衡的单向价值的拓展,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几乎所有的web2.0的项目中,都看到了“公社”的踪迹。
“伙聚”推进的共享WiFi接入,是基本不改变现有物理网络的前提下,重新组织的一张“逻辑”意义上的独立网络,这个网络的能够提升原来物理网络使用价值。
网络接入,是信息时代的公路服务,是基础的基础,随着接入成为一种成熟的服务,接入本身的商业价值并不明显,因此,“伙聚”网络的真正价值在于,在一张逻辑上独立的网络公路上,能够跑上“伙聚”标准的汽车,此所谓醉翁之意不在路。
郑治两周前给了我一个连接,是个叫e准的网站,郑治是IPTV专家,e准和电视节目有关,不过郑治以世界杯作为诱惑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我是铁杆非球迷。
做过sp的人都喜欢这个词push(推,向用户发信息),push一条信息到用户的手机上,常常意味着收到一份钱,颇有些来一个人,舀一碗豆浆收一块钱的充实感。
做互联网的人其实更熟悉另一个词pull(拉,用户主动浏览信息),互联网到现在为止,还是用户主动浏览的模式,用户想不起你来,你的信息就无法被用户看到,所以许多网站总是想方设法让用户设置成首页,这样当用户打开浏览器的时候,第一个光顾的总是自己。
互联网采用是pull(拉),这个比较好理解,信息的发布者,并不知道谁需要信息,想push找不到对象,再则,浏览器被设计成了请求接收模式,没有服务器主动传送的渠道,即便是电子邮件,也不是直接发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而是由用户的计算机到邮件服务器上获取(pull)。
无线应用采用push(推),有着商业利益的考量,push出去的是信息,进帐的真金白银,愿意push还是等用户来拉,商家如何决断也比较好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
手机上的信息展示量通常很少,不太适合长期和大量的信息阅读,但手机与人相影而行,倒是适合紧跟人的信息。
许多人抱怨普通互联网信息与人无关,导致了大量与阅读者无关的信息,除了网站对其读者阅读习惯缺乏了解之外,还因为有很多信息,甚至读者自己没有看到之前都无从知道是否感兴趣。你想看今天哪一条新闻?许多时候,面对google看似万能的搜索输入框,不知该填写什么才有自己要的结果。
说到底,一些信息与你到底“无关”还是“有关”需要后验决定,这时候看上去信息冗余或者无关信息充斥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必须的。信息并不都具有确定的个性化属性,对于那些个性特征不明显的信息,让用户来pull(拉)是合适的,pull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
通常,手机上适合需要及时处理的、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比如日程提示、通讯录等等(对于那些时间宽裕,把手机当成pc,在互联网上泡论坛之类的不在我说的通常之列),而需要用户pull的信息,由于“多余”信息的存在,会导致手机这种小设备阅读不方便。
e准,提供电视节目提醒服务,你通过互联网设定你的兴趣,你需要的节目提醒将push到你的手机上,这种节目提醒与用户自己设定的本机日程提示不同,节目提醒可以是动态的,而自己设定的日程是静态的。举个例子,自己在手机上设定的某场足球赛的日程提醒,将会按照设定者设定的时间和内容提示,而通过网站定制的信息,当比赛因故发生推延的时候,或者参赛队伍发生变化等,相应的提示信息会做出合理的变更。
e准把需要用户到网站上pull的电视节目信息,变成了手机上的push,当RSS定制服务遭遇各种困难的时候,是定制类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也是个性化应用的一种有益探索。
e准还没有解决RSS定制中的问题,定制需要用户参与,具有灵活性,但用户常常不能准确地定制自己想要的信息,存在的“技巧性”门槛到底如何解决?
当手机上定制类服务商日渐增多,多家定制服务之间如何平衡,不至于让用户重新陷入定制导致的信息过载?
还有一个中国本地化的问题是,短信等sp服务,已经被一些服务商过度破坏性开发,如何让用户放心使用也是个问题。
sp手机业务,随着wap的普及,算是无线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有线、无线一拉一推,有着不同的业务特征。如何将有线、无线平衡发展是未来互联网的一种机遇。(文/醒客)
忘记点击率到底有多难
点击率是一个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东西,做网站本来是为了赚钱,但老网友会“秘传”你,先做点击率再说,因为没有点击率别人对你不感兴趣。等点击率起来了,你想赚的钱连影子还看不到,点击率也快成了“保健品”了。
大家在评论点击率的时候,常能够把点击率和网站价值分开来看,尤其是在web2.0时代,都认为点击率早该下岗了。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网站或者博客,又完全变了一个态度,不仅徐静蕾博客点击突破千万是重要的宣传事件,即便一些非常强调圈子的博客作者,在博客点击破十万、二十万的时候,同样会庆祝一把。
第一次互联网浪潮的时候,点击率就曾经让互联网创业者朝思暮想,伴随着互联网起起落落,CNNIC的统计换成了今天的Alexa排名,点击率至上的思路并没有根本变化,互联网创业者的聚会上,先Alexa排名进入一千,后找投资辅助上市,是默认的成功公式。
问题是,看谁富不富,不能仅以谁家门口经过的人多来决定,即便是商店,也不是去的人多就赚钱多。否定点击率非常简单,忘记点击率,并不那么容易。
看中点击率,是因为点击率代表了网站价值,如果找不到比点击率更好的评价网站价值的办法,点击率依然会是大家追捧的对象。高考不是很好的人才选拔方式,但没有比高考更好的方式之前,只能认高考。
老白前列举blogger的钱途,算来算去,还是与点击率关系密切的广告占了优,其余方式对于普通的博客,可望不可及,后来又补了一篇,依然还是广告,说到底,没有找到依赖点击率之外的互联网模式之前,点击率是唯一的底牌。
web2.0流行,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点击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不以点击率论英雄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是,我们现在分明只是拿起了锤子,叮咣叮咣之后,砸碎了旧世界,却还没有来得及创造新世界。
网络圈:圈什么,圈住谁
跨越虚无与真实的社区
半年前,我就拟了一个题目“博客是什么”,总觉得2千字之内怎么写是个问题,后来看了一些类似的文章,各有各的理,说到底可以区分出两种,就是博客是商业的还是不是商业的,这两类人,总体上也有一幅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keso把题目换了一下《blog首先不是商业》,问题倒是有点意思了,我过去写过几篇关于博客的文章,探讨了一些博客可能的应用,最后的结论越来越倾向于,博客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互联网应用,本身就有着多重的形态,具体的说法要到具体的环境中才能有。
我把人能做的事情分成两种,一种是消费,另一种是生产(投资行为属于生产)。生产是创造价值,消费是消耗价值,按照会计平衡规则,最终,一个人消费和创造的价值是平衡的。
企业的消费和人的消费不一样,是为了赚取其他价值而不是获得享受,因此,企业的消费可以看成价值转移,这样的话,企业的行为只有一种,就是生产(包括价值转移),而且生产等于其成员生产(包括投资)的总和。
如果博客(blog)首先不是商业,那博客首先是什么?我们要替两种角色考虑,一个是博客作者(blogger),一个是博客托管商(BSP)。
对于博客作者来说,博客首先是日记(根据blog的来历),现在逐渐演变成表达的工具,如果博客首先不是商业(生产)的,那么他首先就应该是消费的,一个消费的博客作者需要别人的生产来平衡。顺着这个思路,最终,如果博客作者不是被逼无奈向托管商交钱,就是停止博客。
从目前看,消费和生产界线并不那么容易确认,大量希望通过博客获取出名、赚取稿费、求职等等对于博客有回报期望的人,其实是一种风险投资,只是常常盖上自娱自乐的面纱。
对于博客托管商而言,毫无疑问,博客首先就是商业,如果有迹象表明博客对于博客托管商而言是没有(足够的)商业价值,进入极地冬天的博客倒真是刚露个早晨就进入了黄昏。
进入门槛较低而淘金者众多不是博客面临黄昏的原因,激进派对于新业务期望总是过于忽略了历史的价值,试想,有什么理由能把这一新型的交流方式,快速地推广成每个人的必需品?而悲观者对于未来缺乏想象,却会错过真实的童话,一个不断被使用者扩展外延的博客应用,我们对价值的诉求过多,对于操作细化过少。
博客首先是什么?像是一个西方的童话,答案却是一个东方式的回答,你想要“它是什么”。作为延伸结论,商业的博客才会长期存在。
这个题目本身就有点发嗲,要怪你就怪郑治,他昨天“想”安红赚了一堆点击率,同样是郑治的文章,题目一发嗲,点击率翻了个跟头,前天郑治和我聊天的时候还为专业人员博客点击率低发愁,看来这个问题快不是问题了。
互联网上,标题非常重要,如果你要想得到关注,在题目“发嗲”上费一番脑筋,已是司空见惯了,不过,到底什么原因呢?
临近春节时的购物,买给自己的东西,你并不会在意过于漂亮的包装,但如果你是要送礼,包装的精美恐怕甚至高于了对价格的关心了。
这与互联网的点击率有关系吗?是的,你总是靠能掌握的部分来判断价值。
依靠标题进行传播、点击率进行评价的互联网,只要你让人家点入,哪怕是骗进来的,在这种框架下面,接下来的批评和赞扬都会表现为点击率,无需替下一步多作考虑。互联网上常常能看到臭了大街的人被点击率“热捧”,而象郑治这样的专家坐冷板凳,现实生活中却难以想象。
漂亮的包装和标题一样,起误导的作用,送礼的人被潜意识中不会享用礼品左右,影响购买的是礼品在自己手上流转过程中的感觉,包装成为价值评判的标准,收礼的人如果只是想把礼品再转送出去,关注也是精美的包装。
当给熟人或者朋友送礼时,你会选择更实用,性价比更高的礼品,甚至不用包装,因为你此时考虑的价值兑现不再限于“流转”阶段,而是要落实到使用,需要落实到使用的购买才不至于被漂亮的包装诱惑。
当我们花半个小时写作,而要花一个小时来琢磨题目的时候,互联网的价值已经被夸张地扭曲了,但在靠标题完成传播的互联网,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郑治的博客上有很多具有专业价值的信息,却难以利用广播式的互联网有效传播,只能在风花雪月的故事中孤寂地呆在角落,争取一些潜在关注着的办法,只能靠和娱乐类似的“发嗲”标题,最终靠“发嗲”侥幸能够巧遇一位专业知音,这代价该有多高。
互联网越来越像情人节参加大型觅偶派对的单身汉,没有任何信用指引,凭性感和漂亮在茫茫人海中着急忙荒地找一个情人发嗲,而鲜花到底要送给谁却难以通过发嗲来实现,再套用一下格式,要通过发嗲来送花,这是一个问题。
传统的互联网尽管容量巨大,却不幸是一个失忆的病人,每一次面对用户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它不知道你是谁,来过多少次,要来干什么,曾经干过什么,每一次登陆网站,需要用户重复着回答网站潜在的问题,我从哪里来,对什么感兴趣,不是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这是一个多么无趣的网络。
前几天和朋友吃饭,他说每年情人节要给老婆送花,这虽“不是”一个好习惯,但应该不用发嗲了,互联网的未来出路或许也是在此。
“我不相信,这样一个大买卖,会从大量残缺的、不知所云的摘要RSS中产生。未来的很多Web应用,将基于RSS而产生,但肯定不是基于非全文的RSS,这是毫无疑问的。想想看,一个只能搜索摘要乃至标题的RSS搜索引擎,能搜出多少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