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调查分析号外:keso将退订刘韧RSS

分类
社区与传播

搜狐PK猫扑,网络社区一桩血案?

        搜狐猫扑,一般人估计不太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但近期猫扑的新闻似乎多了起来,据说近期还有上市计划,因此,现在发生在猫扑身上的任何意外事件都容易接受,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条新闻,也不是要跟你透露小道消息,收购斗牛士(Donews)之后,猫扑将收购搜狐,或者搜狐要收购猫扑。
        继续之前,先看看搜狐的这个链接(chinaren社区),想到什么?没错,猫扑
        搜狐chinaren社区像猫扑,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用流水渡的话说,毕竟都有陈一舟的基因,两者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定位都是18到25的青春时尚少年,只不过搜狐还稍微留了点底线,没有八卦到底,毕竟要有门户的尊严。
        不过今天可不一样了,猫扑愣是凭着娱乐致死的精神,眼瞅着就到了纳斯达克的大门口,早了一拍的搜狐有什么理由能不急着争上游呢?
        想当初,门户萧条之时,新浪、搜狐、网易几乎都冷落了论坛(社区),这个看上去不能带来太多广告费的鸡肋,谁爱玩儿玩儿去吧。哪知道势转时移,转眼间论坛热点挪移,天涯、猫扑火速繁荣,不仅来了风险投资,而且还要进军纳斯达克,真是没了天理了。
        如果说当初门户们忽略了博客,倒还可以拿1.0和2.0来挡点事,现如今论坛这种老掉牙的成熟业务让后起之秀占了优势,实在找不到太多的口水,看来1.0和2.0那点事,更像是拿出来唬人的噱头,后来者想上进,无须在意老门户们的心情。
        大家眼中,步伐蹒跚的门户,错过时机之后,还能和后来者拼个高下吗?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号称“全球第一博客门户”的博客中国,打着超越新浪,跑步进入纳斯达克的旗帜,半年多后,当新浪推出门户博客时,才猛然发现纳斯达克的大门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看似迟暮的门户竟然在也开始“亵渎”web2.0,不管批判者们如何说门户博客是“非博客”,但人气一个劲的涨,挡也挡不住,方兴东“既高兴又敬畏”,生动地描述了他的心情,也揭示了一些被忽视又明显的道理。
        新浪在博客上的意外反击得手,虽说还不能断言成功,但抢回一杯羹已无悬念,并在下一步新互联网格局中,巩固了地位。猫扑马上就要开踢纳斯达克临门一脚了,搜狐会来抢猫食吗?,同样定位于青春少年,为什么不能做另一个反击者?况且还不象博客那样是新业务,一切已经变得急迫而必要。
        陈一舟把chinaren校友录卖给了搜狐之后,似乎注定着渊源不断,我想搜狐、猫扑心里比谁都明白这里面的利害,平静中,一桩网络社区血案正在酝酿,还有多少人会卷入其中,一切会来得那么顺理成章吗?
        补充一个趣事,club.sina.com.cn指向新浪的博客,club.sohu.com指向搜狐论坛,巧合乎,预兆乎?搜狐、猫扑各自努力吧。

分类
社区与传播

博客用来干什么

        我在基于博客的虚拟专家工作室中,提到不完全赞成王正鹏 在个人传播的时代,博客将走向为精英的部落 博客将走向为精英的部落的观点,不完全赞成的意思是,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应用。
        博客用来干什么?交流精英思想还是分享快乐,抑或是Seesunshine的博客之P2P。疑问就是答案,刚好说明博客带来的多元性。
        人们对于博客多元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如何应对不同应用场景还待解决。

分类
版权与阅读 社区与传播

全文还是摘要,不成问题

         Tinyfool出了问题,问题在于全文还是摘要难以权衡,keso准备把没有提供全文的RSS删掉。全文还是摘要真的是问题了?
        我想先从RSS的含义说起,RSS有三种说法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ich Site Summary、RDF Site Summary,可以看出,三种含义的共同点是,RSS是网站的摘要工具。既然RSS是摘要工具,显然,放置摘要才是真正的目的,把全文放上并不合理,全文还是摘要似乎不需要争议。
        那么,为什么keso还要放弃没有全文的RSS,Tinyfool还要犹豫呢?
         RSS本质上是机器交流的语言,现在仅仅用了个简单的RSS阅读器(在线和客户端都一样),信息的处理者还是人,最终我们不堪重负便在情理中。Keso现在准备放弃非全文的RSS定阅,实际上说明“仅仅依赖RSS背后的人”有问题,处理RSS的最佳角色是机器而不是人。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RSS选择摘要是毫无疑问的,而现实中的困难则是由RSS应用还不成熟导致的,尽管IT烧锅“已经不愿把‘全文还是摘要’看成问题”,那只是他的个人习惯,并不表示,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人或者随着时间推移依然有效。对于我,RSS超过100问题就很大,而keso,RSS要超过一千之后才感觉到压力,即便如此,这个数字对于庞大的RSS信息源依然是沧海一粟。
        正如前一阵子的讨论,什么时候RSS不再以技术概念和终端用户对话,疑问便迎刃而解,技术和业务发展成熟才能最终解决困惑。
         Tinyfool还有另一种担心,即传播本身的价值,一些人以page view(页面浏览数)作为价值评估方式,如果全文输出,“价值”会有所损失。
        其实这是中了早期互联网的“毒”,页面广告和浏览数的不合理性很多人分析过,这里不作过多说明。当前,之所以浏览数这么重要,是因为伴随页面的广告成为了信息传播价值的唯一方式,实际上,免费信息的价值通过广告来兑现,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
         Web2.0的ajax技术,页面将不是信息传递的计量单位,keso说是“将面临一个只有Web没有Page的互联网”,此时通过页面的广告来兑现价值变得越来越困难。
        浏览数下降的“损失”谁来补偿呢?正如我在和讯“广告门”中探讨的,如果跳不出早期互联网的经营框架,你根本无法在下一波互联网立足。换句话说,未来互联网越来越不通过基于浏览数的广告来兑现价值。
        一个没做广告的博客,“价值损失”担心更显得没有道理。或是出于一种习惯,好比你会以会场上人们朝你眨了多少次眼睛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但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习惯,我们还是可以探讨一下。
        关心你的信息传播有多广,真实的目的是想知道有多少人常常关注你,并不需要吊死在浏览数这一棵树上。
        回到现实中,如果你还需要浏览数来维持自己的写作信心,怎么办呢?建议把RSS提交到一个可以计数的地方,这样,你以后关注 浏览数+RSS Count(RSS计数),可以了吧。

分类
社区与传播

信息背后是二郎神还是啸天犬

        苦咖啡豆给出了RSS阅读失效答案:”>相信信息背后的人,与放弃RSS阅读器中的答案“将RSS处理权交回给计算机”相比有很大出入,我的解释将在未来展开,这里先讨论一下苦咖啡豆的答案。
         苦咖啡豆说“温习了我们对RSS效率的全新理解之后,再来考虑如何实现这样的效率”,“那么到底如何实现呢?其实异常简单,那就是与其相信那些数不胜数的信息,还不如相信这些信息背后的人。”
         苦咖啡豆关于RSS效率和我说的效率不完全相同,最终表达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不过,通过相信信息背后的人却未必“异常简单”地解决了阅读信息大量冗余问题。一般来说,如果真要简单到没有门槛,早就有人推出了相关的服务,而无须我们在这里嚼舌头,这个世界上真的不缺聪明人,从这一点看,我比苦咖啡豆更相信信息背后的“人”。
        信息背后的人是web2.0的精髓,却未必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调整,看看google和微软在针对人方面的巨大投入,应该对这里的门槛有所感觉,相对于国内一些web2.0创业者,两三个人、四五条枪梦想着打倒微软,干掉google,除了唤起当年超英赶美的悲怆,实在不敢有过多奢望。
        我不相信侥幸,只要换个角度思考就可以改变世界的事情,打死我也不信,当然中国有些特殊,何阳靠点子也曾风光一时,但愿他的结局不是大家的愿望。
        为什么简单依靠信息背后的人解决不了信息冗余问题?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信息背后的那个人到底是二郎神还是啸天犬,二个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光有背后的人就可以让信息量收敛。
        信息背后如果是神通广大二郎神,没有问题,我们能够靠着大树好乘凉,如果不巧信息背后是只啸天犬,想利用他得到有效信息恐怕就没那么容易。
        当前博客中最接近二郎神的莫过于keso了,keso的网摘解决了大家的阅读瓶颈吗?随着keso读者从两位数向三位数、四位数发展,keso越来越难以面对日益庞大的读者需求。
        不要告诉我再在多个领域“培养”多个keso。许多博客作者已经开始学习Keso,操枪搞起了“昨日新闻”运动,面对众多博客作者的“昨日新闻”,我们刚刚脱掉RSS的手铐,又戴上了网摘的脚镣。
        也不要告诉我通过寻找几个“知名”博客的网摘。“名博”是如何产生的?你有办法先知先觉的区分二郎神和啸天犬吗?不要把keso当作模式,不能重复的东西算不上模式,我只把keso看作第一批走进博客的知名专栏作家,与余华博客甚至徐静蕾博客广受关注并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倒是叶永烈用孙女名义开的博客不受关注更应该说明了二郎神和啸天犬的区别难度。
        其实,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几个“名博”提供的网摘和传统门户网站的新闻推荐具有不同的机理!再说,“名博”凭什么要不遗余力地为你提供高质量的网摘。
        分不清二郎神还是啸天犬的信息背后,如果你相信他网摘,也请你相信他的博客,你无法知道谁会愿意充当雷锋编辑,更无法确认这些雷锋编辑又刚好互不重复提供的网摘,最终导致内容量收敛。
        不过有一条可以确认,信息冗余时代,人会放弃很多信息,包括很多高质量信息。
        苦咖啡豆解决信息冗余的方式是选择斗牛士的几个板块,实际上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即便苦咖啡豆自己认为是“最高效”、“最全面”的选择,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理由表明,斗牛士提供给的信息,与他完全适配。苦咖啡豆大概是忘记了,除了看这些“最全面”的信息,他不可避免的也会看其他的信息,“全面”从何而来?
       
        信息不发达时代远远长于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的满意度是个相对的概念,人们追求信息的更高满意度是无止境的,而更高的满意度在于机制的变化而不只是简单的调换。苦咖啡豆的信息冗余解决方案,只算是他的偏好,和一些人说只看新浪没有本质区别。
 
        我在“谁是全知全能的道德评判者”中,提到传媒时代阅读者沦为旁观者的问题,只要是一个独立集中的信息传播者,当他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之后,谁也不能保证他不被利益左右,持续按照信息接收者的利益提供信息,公正要靠制度解决而不是喜好。
 
        信息的媒体特征不会因为他叫做网摘还是门户新闻而出现变化,真正的变化来自于机制,在信息极度冗余的时代,谁才是新生代的信息看门人,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谁是全知全能的道德评判者。
 
       更新:旧烟斗留言说“其实发表的文字和这些文字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互动可以让我们判断出谁是二郎神,谁是哮天犬。”这是一种判别方法,但有效性有限,我在写这篇文章草稿时,有几句后来删了,补上:不要告诉我通过阅读内容可以判别啸天犬还是二郎神,一则你有这个时间就可以自己去看博客了;二则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这个能力,信息的有效性不是仅仅看文采(即便文采也没有太强的标准),信息的准确等通常是看不出来的。比如:告诉你贩了10克毒品,你有办法通过阅读知道10克准确性吗?

分类
社区与传播

放弃RSS阅读器

        苦咖啡豆RSS到底能为我们做什么,并从使用者角度陈述了RSS阅读器的效率问题,看上去RSS阅读器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阅读有效性。苦咖啡豆结尾说,“进一步我还认为,RSS完全能够为我们做到这一点”,不过他卖了个关子,要留到下集才会说:)。
        前些时在IT沙龙聚会上曾经几次和朋友提到我使用RSS的情况,一年多来,阅读器越来越成为我存储RSS种子的地方,而通过它阅读却越来越少,在我这里,它越来越成为容器而不是阅读器。我现在的阅读方式基本上又回归到了传统的方式,记住几个常看的博客URL和博客推荐点,如此而已。
RSS带来了效率吗?
        从阅读数量上讲,RSS阅读器给我们带来了效率。
        博客的特点是每个作者是一个独立的空间,直接阅读需要在不同的网页上来回切换,事实上,很多作者并不能保证每天更新,很多访问是多余的。由于站点间的相对独立性,阅读频繁地更换阵地,“换一次枪”平均阅读不到一篇文章。
        RSS阅读器集中各个博客的信息,能够通过简单的界面来阅读,并且可以先通过阅读摘要来判断是否进一步阅读原文,原文也是一次点击就可以搞定,通常情况下,要比直接阅读效率高得多。
RSS阅读正在失效吗?
        当RSS种子越来越多的时候,阅读的负担会越来越大,大量的文字并没有带来大量的需要信息,很多文章要么不是我感兴趣的,要么与已经看过的雷同,而这个结论至少需要看了标题和简介后才知道,即便不考虑作者写作水平,大量的信息已经导致阅读冗余的非常厉害,而由于苦咖啡豆说的“贪婪性”,已经抓到而没有阅读的内容象是一块心病,消耗着我们宝贵的时间。
        放弃RSS阅读器成了时间紧张如我者的无奈选择,我需要有人帮着过滤多余信息,哪怕他的效率低一些、质量差一些我也认了。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RSS失效,并不是RSS效率降低了,而是RSS增多的时候干扰信息成倍增加了。举个例子说,原来摄入4两酒精,需要花十分钟,喝一斤白酒,现在你用十分钟喝了两斤啤酒,只摄入二两酒精,效率高了但没有摄入更多的酒精,水分多了,冗余大了,这是效率提高依然失效的原因。
        我在解读RSS新闻聚合的未来中说RSS是一种XML技术,是机器间交互的语言,现在RSS阅读器把它套上CSS几乎直接地交给人来看,失效是必然的。
        RSS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机器间一致的交换接口,在海量信息的处理中,能够依赖机器实现自动化的高速处理。而RSS阅读器,从一定的角度看,是一个不当的设计,好比晚上饿极了不小心吃了给宠物狗买的点心,死不了人,却又难以下咽。
        现在我选择重回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一种无奈,2.0时代没有2.0的阅读方式的苟且之举,再通过一些象keso这样的2.0编辑志愿者聊以充饥,算是1.0的瓤子装上2.0的壳,但我相信,2.0编辑志愿者不会是2.0时代的主流,而只是暂时过渡。
后记
        “进一步我还认为,RSS完全能够为我们做到这一点(提高效率,醒客注)”,提前给大家一个我的答案,就是把RSS处理权交回给机器,RSS什么时候消失,web2.0阅
读肯定会流行起来。
接续:信息背后是二郎神还是啸天犬

分类
社区与传播

技术不能主导的google

it沙龙第8次活动
        题解:技术使得google成为万人景仰的英雄,但技术不能主导google的未来。
        昨天老蔡终于找到了组织,而且“火力”很猛,硬把我们准备作为加强IT沙龙活动组织的会议,变成了技术改变互联网狂热的技术决定秀,实际上,老蔡是个市场营销人员,我才是个技术人员,今天我们角色“反串”。
        老蔡的思路很直接也非常有撼动力,正在研究IPTV的他,一到场就抛出一个重磅话题,“电影院将消失”,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经常听到互联网上有人如此“鼓吹”,看看老蔡今天有什么高论。
        看电影是一种群体行为,你常常愿意几个人一起来看,这和上酒吧有相似性,将来的电影院将变成酒吧,或者说酒吧将可以取代电影院。新的电影强调互动性,高质量的音响设备变得很便宜,这一切“驱使”电影院向酒吧投降。
        胡狼对此进行了推波助澜,音响或者家庭影院制造商,他们正通过廉价的高质量产品,让人们喜欢上家庭里的影院,影院家庭化是家庭电子制造商矢志不移的梦想。
        技术狂热者们的道理非常充足,不容任何辩解和质疑,仿佛世界已经倾斜到了另一边,而他们比受益者还要兴奋,即便如此,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不是真实的,至少,我家里还没有“影院”。
        IT99轻描淡写,对付雄辩的最好武器是事实。还记得上一次和老网友们争论,号称仅次于“汉王”具有国内手写技术第二名的谢彼得提出疑问“博客是否有商业价值”时,反方的理由很简单,汉王已经赞助了新浪博客,这不是商业价值吗?作为“第一”的汉王已经行动,第二名的谢彼得还需要有疑问吗?
实际上,在这一场影院家庭化的进程中,电影院的票房正在逐年增长,电影制作成本日益走高,动辄亿万美刀的电影比比皆是,电影院并没有和一些人们想象的那样消失。
        电影院要消失的论调其实并不是最近才有,只是IPTV热潮又重新找回了这个失落的话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普及,盗版光盘满地的时候,就有人开始担忧电影院的前途,电影院行将消失的言论骤起。
         90年代中后期,电影院正如一些人预测的经历了一个寒冬期,但他们只预测到了上半场,下半场的故事却大相径庭,正在电影迷们担心电影院是否真会消失的时候,一种叫做“大片”的电影迅速流行,这种具有视听震撼力的电影无法通过盗版光盘和家庭影院来廉价实现。现在,人们不仅没有失去电影院,而且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实际上,现在我们明白,家庭影院并不是所谓家庭里的电影院,而是一个特有名词,是日常生活中方便的廉价影视消费品。
接下来,老蔡又提出了一些与IPTV和Web2.0流行相关的新命题。播客出现,电视台将消失;网络新闻的发展,报纸将会消失……,而这些趋势的主导者就是大名鼎鼎的google。
        在这些问题上,今天看来已经能够回答一部分为什么不消失,但更多的原因并不需要今天来回答,按照经验,明天的事实会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结论,理由只有一个,技术不是唯一的决定力量,技术也不会只在一个方向上出力。一些人利用技术在将人从电影院向家里驱逐的时候,另一些人正通过另一种技术把人重新拉回到电影院,这才是商业。
        技术改变世界的方式通常有三种类型:
         1. 技术促使产业新老替换。例如:汽车代替马车,电话替代电报。这些新老务常常具有共同的使用领域,属于可以替代的产品或者服务。
         2. 技术没有改变产业,只是提升了业务质量。例如:杂交水稻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但没有改变产业模式。
         3. 技术使得产业分化。例如:电影分化成电视、家庭影院、电影院。
        技术能够促进和改变产业,改变生活,但更多的时候不是原地踏步,也不是彻底的颠覆,产业分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技术革新使得google成为互联网英雄,但google还有许多方面不能单靠技术,当更多的利用google的成功说事的时候,google的成功模式正在被过度开采。
        实际的情况还要复杂的多,政治、市场各方面的因素都在起作用,话吧、小灵通等在中国的走火,是业务政策与技术不协调情况下的典型产物。
上帝是个慈祥的老人,不会让他的孩子迷失太远。
        更新:老蔡的文章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启示

分类
社区与传播

谁是全知全能的道德评判者

        郑治在传统媒体即将寿终正寝了吗?中提到“尚进翻译了一则预言式Flash预测到2014年3月9日(星期日)Googlezon公布了EPIC「进化型的个人信息架构」(Evolving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Construct),最终击败Microsoft(微软),并几乎终结传统媒体。Flash很具冲击力,预言也很让人震动:“但是EPIC总是我们想要的选择,它商业上的成功替代了媒体和民众或新闻道德的议论。”
        朱伟在 由预算想起说“《精品购物指南》的张书新的说法,一年两亿多的广告,都被人头费、纸张补贴、税拿走。现在的成本是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品牌的媒体都不堪重负,新办媒体如何生存、盈利呢?”
         Keso此前也写了 如果旧媒体很快死去会发生什么?,提到了新媒体问题,那么新媒体究竟有什么样的趋势?
        郑治说:“问题的关键是机器能否替代人做出价值判断?”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深入到浪潮的本质。
        几周前,郑治对我说,“你写的东西面有些太宽,可以收敛一下”,我当时说,之所以这么宽,是因为,如果从战略角度分析,实际上我们正在迎来一波新的互联网浪潮,这个浪潮是跨行业、跨地区的,他将以一种深层的决定性,全面影响我们的生活,我实际上是使用不同的语言在描述同一个趋势。
       现在许多人都在提web2.0,实际上,web2.0已经泛化成了新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全能概念了,不管这个称呼是否妥当,现在确实到了一个转折点,正如国外很多公司和个人预言的,也正如国内躁动的创业人流,那么现在,我从新闻媒体变更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新一波互联网潮流,对于新闻的影响,有几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观察者干预,二是传播扁平化,三是智能异化。
观察者干预
        人与人的沟通是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价值互动,信息接收者)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随着出版发行的出现,信息传播单向化发展,电视则是一个极端,一个点的信息单向传输到几乎所有的受众,信息接收者沦为观察者。
       早期信息受众之所以能够参与是因为传播的范围小,利用自然生理的传播能够方便做到信息接收者参与,对信息传播进行干预。对于后来发展起来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观察者并没有直接参与的途径,观察者不能干预信息传播,信息传播的干预权落在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媒体(如:记者和电台)上面。
        传播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只有所谓主流的声音才能传播,这些本来只是负责传播的中介者,垄断了所有有效信息传播的干预权,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宰,形成传媒,于是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价值互动被扭曲成单向的传媒导向,最终,信息交流的双方,自己花钱买回来了个管自己的“老板”,传统媒体主导的传输模式并不合理。
        互联网提供了对等的沟通方式,互联网正在让观察者回归到信息接收者,回到观察者能够干预信息传播的正常状态,通俗地说,信息发出者有权决定发布什么,观察者有权选择需要什么。
        这样,作为信息中介的传统媒体还需要吗?这又关联到下一个问题。
传播扁平化
        观察者干预要求传播扁平化,信息不需要通过过多的第三方,而是直接的由发出者直达接收者。
        扁平化的传播几乎不失真,没有第三方中介的直接传播,冗余迅速下降,理论上,一份信息仅需要一个发出者就可以传递给所有的接收者。
         扁平化倡导一个反媒体(中介)的潮流,单位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网络门户,人群如:编辑、记者,扁平化的过程对于传播的中间环节将造成致命的冲击。
         传播扁平化同样也是技术条件限制的结果,报纸由于印刷限制,无法针对具体个人印制不同的报纸,只能通过找到群体共同关心的内容来简化传播;受到运输成本的限制,传播范围也受限,传统媒体的传播需要增设流通、编辑等环节实现间接传播,不能做到过于扁平。
        互联网改变了出版方式,针对个人出版和针对群体的出版具有几乎相同的成本,也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传播扁平化的条件具备。
          具备了扁平化传播潜力的互联网能够马上实现真正的扁平传播吗?这也关联到下一个问题。
智能异化
        观察者干预推动的传播扁平化,是从沟通到传媒又到沟通的回归,从沟通的本性上讲具有必然性,但是,为什么传媒时代会让观察者从传播链上失去了干预权呢?
          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技术条件限制了观察者,另一方面,中介并不是简单的二传手,而是扮演着海量信息整理的角色。
            原始时代沟通对象的有限,信息接收者可以完成信息整理的工作,传媒时代面对的海量信息,光凭信息接收者是无法整理的,此时传媒回归沟通没有现实的可行性。
          许多人怀疑基于RSS定制的有效性,其实就是对于信息接收者信息整理能力的潜在担忧,尚进的 旧媒体后事和RSS可取的精神中说“尽管身边有很多朋友在作RSS,但是我并不看好RSS本身,就如同我曾经在上海说出的那句‘SNS都趁早别作了’一样。RSS的精神是可取的,而形势需要变化的”,大概尚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潜意识中的担忧是什么。
            对于这个结论,文后jjh的留言“热衷于RSS的都是互联网自恋情结延伸后的产物,说难听一点,就是以己之一叶障众人之目”实则也是隐隐中的担忧。
         恢复观察者干预在于解决信息整理的环节,显然这个环节需要智能,如果人不能自行解决,就只好依赖于智能异化。
        智能的异化就是把人的智能异化到机器上,让机器替代人的思考, 我也做过一些思考,不过这还是一个学者们争论的话题,不是一个可以直接利用的办法,现阶段还需要更实际一些处理。
        胡狼在郑治的文后留言,“互联网如果作为一个黑箱,能通过图灵测试么?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互联网上面有人,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取巧的回答。”确实,这是一个突破口,互联网不是人,但是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成为智能异化的接盘者。
        现在来试着回答标题的问题,一个扁平化的信息传播系统,谁是全知全能的道德评判者?
        郑治说是“看门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看门人?大概来源于两个原因,一个是谁来作为我提供适合的信息,过滤;一个是,谁能告诉我主流的方向,导向。
        一个活跃着全球人民的互联网是一个上佳的候选者。

分类
社区与传播

IPTV,掘自己的墓?!

        网络电视、三网合一和数字生活中提到网络电视(IPTV)三网合一的问题,经过一篇文章的铺垫,现在可以把我的观点说出来了,所谓IPTV,说到底就是以一个宽带互联网替代现有的广电网络,并将电信、计算机互联网融为一体,最终传统的电视融入成一种互联网服务。
        按照这个道理,IPTV可能将成为历史上最昙花一现的概念,换句话说,IPTV的出现就是为了消灭IPTV的。有人或许对此有异议,IPTV还是有很多与计算机宽带网络的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所谓的盒子等等。
        这多少有些误解, 大家还记得90年代中期的多媒体卡吗,由于当时计算机处理速度的问题,如果仅仅由计算机CPU来完成多媒体的播放,处理能力不够,会导致多媒体播放不流畅,因此计算机需要配一块多媒体卡来协助播放多媒体,那时候,有多媒体电脑一说,多媒体卡成了多媒体电脑和普通电脑的区别。今天,你如果再提多媒体电脑,大家就会疑惑,难道还有专门播放多媒体的电脑吗?
        当前IPTV终端设备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当年的多媒体卡,不过IPTV设备包括传输网上的一些东西,不只是终端的盒子,而且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处理能力。
        IPTV的盒子和一些专门的设备,近期是需要的,因为入户带宽、电脑接口等基础设施的限制,把这些东西傻瓜到一个盒子上,不仅可以实现流畅的播放,还可以简化操作,这是很好的一种思路,不过这应该属于过渡产品。
        机顶盒是一个过渡产品,一方面家用电脑的价格还有些偏高,另一方面,普通电脑使用的傻瓜化做得还不够,没有接触过电脑的人,难以象操作电视机那样快速掌握,当初电脑教学者有一个说法,就是电脑和电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脑操作需要像一门科学一样来学习,而电视不需要。今天看来,电脑操作之所以象一门学科一样,还是因为电脑软件做得不够理想,而不是别的。
        通过电脑上互联网看视频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问题只是怎么在带宽不足的情况下,保证互联网传输实时高清晰视音频,或者,采取措施推广更高带宽的互联网络。从长远的角度看,并不需要一个专门的IPTV设备来实现网络传输电视。
        相反,如果把IPTV当成一种独立的应用,势必会带来这样的问题,IPTV和互联网应用属于什么样的关系?IPTV的功能扩展又该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扩展?
        把IPTV看成象电视那样,认为“一个标准化的服务,解决标准问题就解决了发展问题”,是不能正常推进IPTV的一个技术原因,互联网相关服务一直在升级变化中,从来没有听说哪个互联网设备或者服务公司需要停下来等某一个标准成熟,相反,互联网上现在流行的是永远BETA的概念,不成熟和发展是常态。
        这从反面说明,需要把IPTV放到整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考虑,技术标准总在不断更新中,以固化的思路来考虑IPTV,就会有问题,标准选择遇到困难本身说明利用广播电视的惯性思维是不恰当的。
        IPTV的扩展,如果只看成是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扩展,还会遇到越来越多问题,后续规范和标准都将是麻烦,换个角度,把IPTV看成一种互联网应用,图景就会变得清晰,以宽带网络的思路,把IPTV看成多媒体内容的宽带网络传输,那么IPTV的扩展性就放在整个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框架下来讨论,很多计算机上已经成熟的应用和思路将延续下去。
        再来看看盒子的命运吧,最终替代盒子的会是家用电脑,或者是运行有针对家庭服务的专门的家用电脑,软件升级也将是一种常态。
        H264开辟了一条融合之道,之前电信和互联网标准H263、MPEG4是适应两个不同的网来实现的,现在H264将两个网络协议融合起来,未来,我们不会再提网络电视,我们只知道宽带网络视讯多媒体将成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的有机部分,一个更广泛的基于宽带的互联网正在形成。
        IPTV是什么,IPTV是一个把电视扔进互联网之后,自己也跳下去的角色。在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中,IPTV成为融合网络的关键角色,之后IPTV将很快载入史册。

分类
社区与传播

门户广告不是BSP的盈利法宝

        老白说Blog的商业模式基本清晰,确实如他所说,这个标题唬了我一下,不但唬了我一下,而且还刺激的我要写点东西,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文章的题目策划很成功。
        接下来就是批判了,先来个结论,老白的说法肯定是有问题的(本来措辞是“错误的”,缓和一下对抗性,哈哈),但是问题在哪里呢?
       老白Blog的未来在哪里中说的三个趋势是很好的描述办法,对博客的业务前景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和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而且很有道理。不过如果依据这三个趋势就得出结论:博客的商业模式基本清楚,广告而已。老白的总结则有些早了。
       首先,广告而已?
       即便BSP真的完全是靠广告盈利,广告而已的说法也是站不住的,从老白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老白说的“广告而已”指的是门户广告,实际上,广告的方式非常多,门户广告仅是一种,而且是非常接近杂志等平面媒体的广告,算是比较“古老”的广告模式。
       广告当然还有很多新花样,举例来说,百度的搜索排名,一般认为,这种广告的效果会比门户好,门户广告是页面相关的,即广告和内容页面关联在一起,而搜索是和关键词相关的,针对性更强;google未来的广告能够更进一步,能够针对阅读者的喜好发布;还有一种不能摆到桌面但大家都知道的广告方式是软文,这个行业养活了一大批人。
        google卖广告股价都涨飞了,而国内许多门户的广告却养不活内容队伍,由此可见,并不是一个“广告而已”就能描述清楚广告力量的,广告本身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是否有新意并不在于是不是广告。
        其次,阶段性总结?
        老白说“但是,如果这个阶段性总结成立的话,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Blog将不能成为互联网的一种突破性创新。”
        并没有太多理由认为,现在到了需要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时候,总结一般需要在相对成熟稳定或者变化趋缓的时候进行,而现在业务变化正处在发展期,谈总结有些早,如果偏要总结,相当于置后续变化于不顾,“Blog将不能成为互联网的一种突破性创新”的结论相当于将电影定格之后说“电影放完了”。
        再次,业务趋势和盈利模式完全相关?
        老白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三个预言,我已经肯定了预言的价值,不过并不能据此得到什么盈利模式方面的结论。
        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虽说是相关的,但并不是完全互相绑定的,比如类似新浪这样的门户,可以传递与网页关联的广告,也可以传递内容关联的广告,业务模式没变,广告模式(盈利模式)却是可以改变的。
        更何况,老白说的三个预言仅仅是高度概括的描述,未来还有非常丰富的发展内涵。上述结论也是假定老白预言完全正确下说的,如果不幸老白的预言有偏差,或者完全错误,结论则更无法预料。
        最后,盈利模式只有广告?
        从实际看,诸多BSP的盈利模式确实还停留在广告层面,以此下结论,盈利模式只有广告也有几分道理,只是,现在说中国的门户网络盈利模式是成熟的都为时过早,更不要说博客了。
        博客靠广告盈利只是目前一些BSP的实践,这说明,传统网络广告也会是博客盈利的一种模式,但并不说明是最有效的盈利模式,更不是唯一的盈利模式,事实表明,门户网站那么大的广告来源都支撑乏力,何况一些bsp呢,加上博客作者对广告的抵制,简单的广告模式并不是良策。
        博客应该有更丰富的盈利模式,沙龙上一些意见可以参考,更多的有效模式则需要靠业内一起探索、推进。
        老白说,“他们还可以继续憧憬通过向Blogger卖空间、卖装备的方式创造收入,但考虑到搭建Blog的技术门槛和BSP之间的激烈竞争,我真的觉得希望不大。”相反的结论也可以提供给大家,盛大传奇停止收接入费了,但没有停止装备交易收费,所谓增值业务发展正在如火如荼。
        博客盈利方式还有很多概念可以探讨,先把门关起来再说话并不明智。
另,老白说不喜欢1234,甲乙丙丁的八股方式,我倒是觉得应用文写成八股是一种进步,别人很容易看清你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