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互联网观察

中国互联网:从流氓堕落成无赖

    最近,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大有席卷全球的架势,并正不可逆转的转变成“经济危机”,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喊过冬或者不喊过冬的人开始纷纷捂紧口袋,在一个虚拟经济统治实体经济的时代,你想要什么就会来什么,人类正在遭遇自己恐慌的进攻。 
    开心网域名kaixin001.com存在较大的瑕疵,“001”像阑尾一样无用,随时面临被恶意利用的风险,这不,kaixin.com,上线了,做着百分百山寨的事情,看上去却比正宗的开心网kaixin001.com更像真的,估计将来还会有002、003的出现。笨笨熊说互联网环境恶劣,岂止是恶劣,如果只是巧取豪夺,虽说是人类文明的退步,倒至少还符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遗憾的是,山寨版“开心”比损人利己的流氓软件更恶劣,开辟了损人不利己的无赖互联网先例。 
    几年前,中国互联网流氓当道,流氓软件充斥大小各色网站,最终,插件这种灵活的互联网应用几乎失去作用,逐渐地,客户端等软件下载也受此影响,人们可以通过杀毒软件防止病毒,面对流氓大行其道,人们只能选择尽可能避免插件,减少陌生网络应用,直接的后果是大大影响了互联网新应用的推广。
      如果说流氓软件直接动摇了网民对互联网应用的信任,那么互联网无赖则直接打击了创业者的激情,可悲的是,中国互联网正从流氓堕落成无赖。
分类
社区与传播

还能“开心”多久

        赵旭问对开心网的看法,整体感觉,开心网是近几年国内做的最好的互联网创业产品之一,尽管也是模仿Facebook,但“克隆”基本是国内互联网创业的主要形式,相比之下,开心网算是最近“抄”的最好的一个例子。
        从产品设计看,开心网在把握用户需求和体验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针对办公室白领用户群的定位也不错,所以开心网能够快速吸引一批校内和海内等垂涎的白领用户。
        但从产品战略看,开心网并没有比众多的硅谷克隆者走的更远,对用户长期使用的价值把握同样不足,用户能够“开心多久”是开心网面临的致命问题。
        人们看好SNS服务,一个原因是所谓粘性问题,即sns对用户有非常好的粘性,能够“粘住”用户。开心网心几个月时间就风靡大江南北,当前的SNS服务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种粘性,用户转移成本似乎并不高昂,当然,从开心网的角度看,成长的快速也可以解释成另一种粘性。
        当前,需要韬光养晦的开心网,已经被资本逼上了前台,不得不拔苗助长,跑马圈地式快速扩张的同时,融资的光环暂时掩盖了用户需求不足的问题,一个看似有理想的产品似乎正在落入了风险投资的俗套。
        SNS创业正红火,不知道创业者眼中,是不是也受“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的影响,相应的感觉就变成了:粘性是自己的,壁垒是别人的。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土豆们”的信仰危机

引子:
    土豆网王微宣布推出“黑豆”,是否是传说中流量下降过快的压力,外人不得而知,本来,业务发生转变也在情理之中,但王微对于转战“黑豆”的理由则让人捏了一把汗:“视频分享流量是废水,刚刚还理直气壮要在视频分享上实现盈利,转眼间,做了几年,号称业内第一的东西,竟然被自己说成是废水,这要是出自别人之口,王微怕是要找他们拼命的。做了几年的东西被主人说成是废水,我担心,如果你是投资人,你相信刚刚推出的东西将来不是废水么?
    近几个月来,明着宣布或者暗中操作转型的视频网站并不少,封闭的P2P网站开始向视频分享靠近支持用户上传,而视频分享网站开始学习P2P网站购买版权,视频网站版围城正在一幕幕上演。
    “土豆们”的信仰似是发生了危机。
    一年前,视频网站遭遇滑铁卢,从3年前的数百家争鸣,很快分化,具有一定规模的视频网站,现在只有不到10家。
    视频,这个近年来最不具争议的互联网新业务,成为了风险最大的投资领域。几乎没有人怀疑视频的未来,也几乎没有人相信现在的视频网站。从开始的一哄而上,到后来的连自己都想发笑的运营数据鼓吹,3、4年来,从P2P直播网站到视频分享网站,视频行业从一开始就发扬了国内互联网浮躁的传统。
    看上去,视频给人是非常熟悉的面孔,无论是已经存在几十上百年的传统电影、电视,还是上个世纪就已经存在的基于VCD的多媒体播放与网络电影下载,都有视频的影子,人们不会感到陌生。
    伴随宽带而来的直播、点播类的在线视频,在业务上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影音的模式,仅说一点,十年前的VCD电影光盘,即便是盗版的,也都形成了可以兑现利益的商业流通链条,而且有完整的产业合作关系。
    作为一种新互联网业务,我们现在说的视频更多的是指“在线视频”,而不是更泛意义上的视频,视频在内容生产、存贮、分发、收看各环节上有从技术到产品各方面非常高的要求,比这些困难得多的是设计出符合未来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显然,视频与传统影音的相似性给运营者造成了太大错觉,他们轻视了问题的复杂性,总想毕其功于一役。不过,伟大的互联网产品是理性而循序渐进的,不是靠资本一砸了事,如果钱这么有效,投资人自己砸不就可以了吗,还要脱裤子放屁地找创业者做什么。
    去年的视频滑铁卢,对于许多投资商来说,是一场噩梦,而对于视频行业,则是一次有益的洗牌,视频访问量逐渐集中到了几个较大的视频网站上,这有利于排名靠前的视频网站尽早获取收入,稍显遗憾的是,洗牌的结果更多是基于资本实力而不是业务先进性的。
    如果说去年的滑铁卢是资本对于视频网站的信任发生了危机,资本不再相信视频网站能够给他们想要的利润回报,那么今天,视频网站正在经历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危机,视频网站的信仰正在动摇,视频网站的问题从他信转到了自信。
    互联网新业务遇到些困难,犯些错误,那怕问题是全行业的,也都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创业者自己失去了信仰。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三年来,SNS依然内涵不足

    3年前的时候,我写了几篇SNS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文章结尾的附上的链接),记得那时候大家(用户与网站运营者)的对于SNS关注点与今天大不相同,记得当时几个SNS网站,联络家(linkist.com)、浩友(hiu.com)、圈网中国(niwota.com),还有一个由于扰民等原因口碑较差而昙花一现的“中国缘”。
    当初我每年能上几次,现在每年偶尔也上几次的SNS网站是天际网(tianji.com)。我很惊奇,这些当初的sns网站现在好多还在活着,尽管,活不活着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实质影响。
    当初有关SNS网站争吵较多的是所谓的六度问题,即你的社会交际圈是围绕你分层展开的,直接的朋友是一度,朋友的朋友是两度,如此照推,最后,有个听上去很吓人,但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结论:最多经过六度,你能够联系上世界上任何人,比如:美国总统布什。
    那时候,人们对SNS网站的印象更多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工作资料、朋友信息传上去,然后通过不断把自己的朋友拉上去成为SNS上的好友,通过一度好友、二度好友…,用户得到一个庞大的好友圈,许多SNS网站乐于把你三度或者四度内的好友总数显示在你的登录页上,为了炫耀自己的交往圈子,一些SNS活跃者乐此不彼的乐趣是,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人加为自己的一度好友。
    如果最近一年多左右加入到开心网、校内、海内或者facebook等SNS网站,恐怕很少有人再联想到六度,SNS网站更多的印象变成了跳跃在各自首页上的好友动态:张三加了李四为好友,王五把赵六买为奴隶了…
    早期,人们看重SNS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写照,认为真实的关系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而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运营者过于关注人与人之前的关系,过度到除了关系之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应用。用户除了上来找人,做不了别的,这或许也是活跃SNS用户只会不断加一度好友的原因,因为无其他事可干。
    现在,新的SNS网站上开展了丰富的游戏与互动方式(抛媚眼、捏耳朵…),没有了早期SNS缺乏服务的烦恼,但是,SNS网站不再关注六度理论,变成了只关注一度好友的娱乐社区,当然,有一点还没有变,SNS网站还要求大家实名注册,尽管是不是实名大多情况下只是个噱头。
    说现在许多SNS网站实名制只是个噱头,并不是否认实名制的价值,而是说,从早期SNS网站只关注“真实社交关系”到现在SNS网站只关注好友动态,实名制的意义在“关系”弱化后已经大大减少了存在的价值。
    看来,早期SNS是一个更趋于理想状况的社会关系管理系统,而现在,打着SNS旗号,又运营着虚拟社区的网站运营者,却又过于了现实主义。
    有人鼓吹SNS是继门户、搜索之后新一波王者产生的领地,我并不以为然,一个没有开始普及就全面开花的网络领域不太可能产生新的统治性网站,或者说,现在运营着自称是SNS的运营者,也只是整个SNS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现象,如果没有估计错,三年后,还会有人写“六年来SNS变化的文章”。
    在我看来,早期SNS网站的问题在于,把蕴涵深度价值的“真实关系”,简化成了直接在网站上再现关系,而现在SNS网站似乎忘记了“真实关系”的价值。
    现在的SNS,更像是一个有了好友管理,分类更丰富一些的BBS或者博客,在BBS(博客)上提供更丰富的打招呼方式,并聚合好友动作,如果要做交友类网站,是个不错的重构样板,如果真想做出SNS的本义—社会网络服务,则有些勉为其难。从这个意义上看,基于校园的校内网(不是现在大肆扩张的校内网部分),有着其他同样号称SNS,同样克隆facebook的网站不同的价值内涵。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监控背景下,封闭式运营不是出路

    随着广电总局与原信产部56号令的逐步实施,视频互联网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面临日渐严厉的内容监管形势下,从流程调整到战略定位,视频网站究竟会奔向何方?
    56号令出台的时候,视频网站刚好经历了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重要传播平台,而此时,网站内容却显得有些参差不齐,一些网站甚至成为不良内容的传播者,显然,一个事实上已经具有传媒影响力而游离在监管之外的网络视频是不符合当前监管形势的。
     因此,“管”字可以看成56号令的核心,对于内容由编辑填充的网站而言,“管”的问题相对简单,在数量有限的编辑身上,加强培训提高识别能力,要编辑发布的信息符合健康内容规定并不是很难的事,所谓“管住编辑”。对于内容由用户上传的分享类网站而言,要想让数以万计的用户像编辑一样遵守内容管理规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管就变成了每天从数以万计的上传视频中,删除掉涉嫌违规的视频,所谓“管住内容”。
    广电总局等监管部门可能仿照电视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互联网络,但互联网运营者不可能通过克隆电视台成功,满足监管只是必要条件,如果过度解读了“管”字,则会走到另一方面,一个成熟的网站运营应该找到管制与发展的平衡点,近期,国家领导人与网友交流,则可以看成对“管”字的另一种解读。
    面对日渐普及的互联网,主管部门应该有足够的智慧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从规范行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尽管度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与视频业务是新事物一样,视频监管也是新事物,需要发展完善时间。
    一些封闭式内容运营的视频网站(如:P2P运营者)放言,由于内容管理方面的封闭式(大部分P2P网站内容是编辑填充的),要比靠用户上传的视频分享网站更可控,加上服务器端带宽接入的优势,所以P2P类的内容型网站更容易成功。
    显然,这是对基础性因素盲目扩大的解读,好比世界冠军要吃饭,而就认为吃饭就肯定拿奥运冠军一样荒谬。内容安全只是生存的底线,无法成为是否成功的检验条件。
    通过向CP购买版权,进行点播、直播的视频形式,至少已经出现了6年多的时间,早期带宽不足,做不到在线播放,常常需要下载后才能观看,后来能够在线观看的P2P逐渐成为视频市场的主角,但最近两年来,随着视频分享(播客)类网站的崛起,份额很快被播客垄断。
    购买版权的有限资金与海量的网络视频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CP们卖出内容之后,就与运营者(SP)没有关系,在这种一锤子买卖中,CP的期望值与SP的支付能力呈现巨大的剪刀差。
    编辑填充的封闭内容方式,在降低了内容控制风险的同时,更大大减少了内容的丰富性与快捷性,包括P2P在内的所有封闭式内容型网站,本质上只是聚合了内容,对于内容提供者而言,开放式的视频分享(播客),不仅聚合了内容,而且聚合了上传者的劳动,能够体现互联网快速、分散性、长尾、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聚合了网民智力的视频分享,用户上传在内容监控上制造了麻烦的同时,创造了更高效的视频传播方式,视频分享网站虽然比P2P类视频网站晚了近两年时间,而这一场P2P与视频分享争夺战,迄今为止,视频分享远远胜出。
    05年开始的P2P视频网站,正在通过拓展视频搜索服务,或者通过客户端整合其他网站视频来增加内容源,站内的封闭梦想正在向用户的入口妥协。

分类
企业与经济

创业与职业的区别

    月前参加Xue24的创业与职业的话题讨论,我第一感觉是,创业是比短处的,职业则是比长处的。
    创业当老板,即便你有很多长处,但如果你不会拿合同,公司就可能死了。做老板,圣诞节就没法休假,每天都会在想事业,下了班晚上你心理还是很紧张,这是你的一切,老板是完全责任的,像念书,没有放下的时候。作为职业经理人,你可以选择你擅长的事情干,干完活,时间过了,责任就会减轻甚至消失,到家里就基本放松了,这是心态上最大的不同。
    现实中有个情况,大家都想当老板,一个根本原因是在整个市场上利益划分更倾向于资本划分,极端的情况下,哥俩合伙创业,老二那人最后还是独立创业了,这不是反应一个人的问题,是反应在现在整个中国情况下,劳动方和资本方之间存在的大问题。
    职业与创业的选择,应该从过程快乐的角度来选择,人最后归宿都得死亡,享受过程快乐的人生才丰富多彩。成功不成功某种意义上是体验问题,曾经痛苦时候要比幸福的时候更值得回忆,当你现在比较困难,穿得不漂亮,住的房子不好,等有钱时候再回忆,这时候你能体会到过往生活的乐趣,因此,要把快乐建立在过程上面。
    大学刚毕业时候,学生们眼高手低,他认为他要做很多事,学很多东西,招聘的时候,学生上来就会问,这个岗位我能学到什么东西,而实际上,职场不是学东西那么简单,不是说你今天会解决一百个问题,明天会解决一千个问题才是进步,而是要找感觉,找平衡感,经历了这个过程,你知道,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比知识更重要。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创业而最终没能去实施创业?重要的是,无论你创业也好,职业也好,最终你需要获得做事平台,决定一个人阶段性成长的,平台好坏很重要,平台好的话,你一年时间可能走过别人三四年的路。
    创业之前,对于成功的期望值是可能性的最大释放,在大公司,你有很多想法,可能老板不认可你,也没有人支持你,选择创业,第一感觉是想到没有老板限制你,没有不同意见反对你,你能做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性进行了最大化释放。
    而真正创了业,你会发现,成功期望值按照最大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变成了实施限制最大化,你每一个好的主观想法都需要客观资源来支持,否则同样是空话,创业从零起步的限制也被极端放大。
    这是创业前后最大的反差,也是很多人在实施创业时不得不打退堂鼓的原因。职业状态或者创业状态,最终的评判应该是能否提供更好的平台。
    现实的情况并没有给创业者提供好的环境,尤其刚毕业大学生,为什么大学生毕业创不了业?你连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你创什么业?没有一个很好创业孵化环境,创业则难上加难。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的决胜点在哪里

        去年,视频分享网站迎来了快速增长期,许多网站曾相信,经过07年的群雄逐鹿之后,08年,将是封王拜相的一年。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景随着08年初广电总局与原信产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56号令)的出台变得模糊起来。
    以视频分享为代表的国内视频网站的前景到底会怎样?哪些因素会决定网站能够坚持到最后?
    1、  用户访问规模
    视频网站,看上去似乎是第一代图文互联网的直接升级,其竞争似乎依托于现有的互联网格局才对,而实际上,传统的网络门户,至少没有整齐地站到网络视频的前沿,新兴的视频网站纷纷从零起步,从头一步步跨过1万、10万、100万关口。
    传统网络门户的状况并不算奇怪,传统视频大户的电视台离网络视频的世界更加遥远。
    看来,视频网络用户的聚集会有一个新的过程,在网络视频的普及潮流中,第一要竞争的依然是用户规模。
    除了一般意义上,每天独立用户达到1000万,具有一定规模的固定用户外,对于内容、产品、商业模式还不明朗,处在发展阶段的视频新业务来说,面向什么样的用户群显得更加重要。
    视频用户习惯,来源于早期或者大型视频网站对用户的引导,也与视频网站所处的周边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美国,Youtube是Home TV的网络延伸,而当影视剧成为国内视频分享网站占据半壁江山的服务时,视频分享网站正在争抢中关村光盘小贩的饭碗。
    识别当前情况下视频用户群,快速形成用户规模,重要度★☆☆☆。
    2、  客户认同度
    大把大把烧光投资人的钱之后,投资回报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不如乐观的从业者那么兴致勃勃地要在08年分出个雌雄,毫无疑问,形成有预期的盈利方式是未来一两年视频网站们工作的重点。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与投资回报尚有巨大的剪刀差,广告依然是最能预期的盈利模式,真想让广告赚钱,客户认同是商业化的首要考虑:是否能吸引足够的有价值用户群,是否能够长期稳定运营,是否有足够的知名度。
    从只顾满足用户的眼球到取得客户认同,视频网站需要经历凤凰涅磐般的痛苦历程,在一个缺乏商业理性的新兴互联网市场,先有用户规模再有商业模式的压力下,为了短期内实现用户规模,视频网站本着怎么热闹怎么做的思路,让用户需要与客户价值严重背离,花了数千万的视频网站投资商们,希望庞大的用户群,能够与商业利益能够对接。
    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网站,这种对接的难度,就像要让苹果树成长快得像稻草一样,或者疯长的稻草顶上结满苹果一样。
    网站CEO们心知肚明,但他们不说,他们等着客户来认同!重要度★★☆☆
    3、  版权解决情况
    在用户与客户之间,版权是最重要的桥梁之一,但不幸的是,传统的版权登记制度,严重限制了互联网发展,复杂而繁琐的版权登记过程与越来越扁平、便捷的互联网应用形成强烈反差。
    一些视频网站在灰色地带,一路狂奔,杀出了一条血路,但问题只是被拖延而没有解决,当越来越密集的版权律师函不断传递到CEO的办公桌上,用户虚假繁荣流量带来的快感迅速被侵权诉讼掩盖。
    在现有版权框架下,如何引导主管部门认可新的版权模式,如何兼顾用户参与积极性与版权人的利益,打破传统版权机制,解决互联网下的版权问题,是视频网站能产生价值的关键。重要度★★★☆
    4、  内容监控
    视频分享,出发点虽然是社区性行为,但从目前国内的形势看,几乎全部走到了传媒的行列,这些具有社区一样管理难度的新媒体,如何保证内容能像电视台节目一样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大一些的视频网站每日上传的视频量在数万条,如果按照3万条,每条5分钟来计算,需要100人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才能看完,也就是说,要想让这些视频都通过人工审核,需要雇佣至少100人,且24小时不停地工作,另外,上传者还需要忍耐人工审核视频的漫长等待。
    一个视频网站流量增长30%,需要数月时间,而下降30%,则只需要由于“技术原因”被关闭24小时,当一些视频分享网站公告说由于“技术问题”暂时不能提供服务时,毫不夸张地说,视频网如何解决海量视频的人工审核已经成为视频网站最核心的竞争力。重要度★★★★

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使行业围墙消失

[2008年4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讨会上的发言] 

大家下午好!新媒体是一个新东西,我把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互联网络在普及之后,带来一个变化,最大的一个趋势是什么?是扁平化。

以前我们知道,当你在街边买一张DVD的时候,其实这个DVD到你家门口那个小贩手里,之间经过批发等一系列环节,无论你在正版商店,还是盗版商店,都是这样。

那么现在,在互联网上,到新浪网上看视频等东西的时候,不管谁去看,内容跟你是直接的,中间即使有一些环节也不会是类似商业流通的东西介入进去,流通扁平化了。扁平化带来一个结果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在整个一个交易要完成的步骤,它可能由原来的三、四步变成三步或者两步,即由源头直接到最终的消费者,博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今天写一篇文章,他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出版机构,我的读者可以直接看得到。

扁平化带来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就是跨行业。大概在三年四年以前,大家都知道,你打电话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打电话这件事情会跟电视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当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也想不到,互联网它会跟电影或者电视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做电视的人跟做电话的人可能在发生竞争,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跟电信公司竞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扁平化的东西出现之后,许多传统不相关的东西,出现在一个平台上,人们发现,突然之间行业间的墙都倒了,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战场上的战斗,这是扁平化带给我们的一个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大家都提新媒体的概念,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大家提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新经济。新经济当时是对互联网的说法,我觉得今天我们提新媒体了其实比新经济这个概念应该说提的还要稍微小一点。那么新经济也好,新媒体也好,最重要都是描述在互联网这个状态下,它引导整个产业会会发生什么一些新变化。

从传统媒体来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的制作,一个是传播平台。

电影电视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变化首先也是围墙消失。

在电视台里面干过就知道,你做电影、你做电视,制作者很少能跟观看的人接触得上,基本上就是闭门造车,就是把门一关上就在造,造完之后,把你把这个贝塔带给出去的时候,你制作者的故事结束了,观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就是内容制作这个过程中是完全封闭的状态。

从传播看,传播平台它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一个过程,当你有一个电影制作出来,它要发行院线的拷贝,要发行DVD,这一系列的东西他是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发行的。

现在我们面临另一个情况,就是网络在扁平化,使得视频内容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围墙消失,实际上带来一个可怕的东西是什么?举个例子,就是原来我们可能在市场上去找工作的时候,比如一个做建筑方面的人,他不用担心,一个做电子方面的人跟他竞争。但是现在你会发现,你出去之后,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你的竞争对手。随着社会效率越来越提高的时候,这个竞争的剧烈性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视频新媒体上发行和内容制作也会进一步一体化,以前发行制作是完全两个概念,现在发行制作一体化了。那它本质上是有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在驱动这种事情实现呢?

我们正迎来一个微操作时代来临,那么怎么样去理解这个微操作时代?第一个就是碎片化,以前你去买歌曲的时候,你要一张碟一张碟去买,不会有一个人刻一张光盘就卖你一首歌,但是你现在互联网下载,你不要说你就买一首歌,你只买一首歌的一部分都可以,这就是说内容在发生碎片化。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回溯大概5年时间,就是互联网带宽比较窄的时候,视频在互联网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想去看电影,假定你很有钱,你在那个时候你想看电影,你能看到多少,你估计你能看到多少部电影,一般来说,最近一个月流行的电影,基本上你只要有钱都能看到,但是最近一个月以前的电影,你可能只看到它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电影都锁到库房里去了,你是看不到的。

今天你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想像,中国电影100年的电影影片,你到新浪播客或者到一些平台上搜索的时候,每一部影片你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什么特征?说明内容可访问性极大的提高了。以前内容可访问性实际上是阻隔的,现在内容可访问性极大的提高。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是,你访问的主体对象都是可以访问,可访问对象泛化,同时可访问的单位在缩小;再一个就是访问的人群剧增。访问与被访问对象的数量都在往上增长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访问一个院线的时候,整个传播所考虑的复杂性在快速膨胀的一个情况,这个情况是靠什么东西来支撑住的?

以前我们知道就是在互联网刚刚兴起,大概是97年,98年的时候,尤其到2000年的时候,其实在美国可能是99年,是2000年,2001年的时候就互联网遇到一个危机,当时什么原因?就是互联网这种东西最大的特征就是提供的东西是免费的,比如我看新浪网一下,或者看其他一个网站一下,正常来说,看一下可能需要付一分钱,或者付两分钱,但最后你没有合适的支付手段,最后变成免费了。免费之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就是说免费作为一个商业主体来说,它是不可能能够长期的把这个商业模式持续下去的,那最后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出现了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的出现,把我们看上去是免费的一个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笔交易。这个交易怎么看?互联网的内容,你每收看一次可能是1分钱,但是这个1分钱你在传统支付方式去支付的话,可能支付成本是一毛钱,也就是说他本身的价值要远远小于你支付成本。那么现在当我引入广告之后,由于广告主在你每看一次广告时,实际上广告主向我支付2分钱,但是其中1 分钱是用来承担你们用户看这个信息发生的成本,那我还赚了1分,这就意味着一种微支付的出现。就是在信息碎片化的同时,微支付手段的出现,使得这个交易变成可能。

刚才那个微支付仅仅是一个借助广告实现的模式,现在大家知道,大概三年前,银联出现了,银联出现之后,电子支付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刚才广告支付的可能是几分钱的概念,银联支付几块钱,从几分钱然后一直延续到比较大的数额上,都出现了成本非常低廉的支付方式。

刚才讲的这么多情况下,信息量在爆增,然后个人所处理的信息又非常有限。在90年代,或者80年代末期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说每个年轻人应该好好学习,因为未来知识信息要爆炸。但是实际上今天看来,我觉得至少今天所坐在这里人并没有被真正突如其来的汹涌的现状感到恐惧,但是在当时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我的感觉就是未来那种很可怕,因为信息量那么多,我时间有限,好多东西我看不过来,但是怎么去平衡你能看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存在的是无限的东西的一个困局呢。

我用一个叫“客厅原理”的东西来说明,什么要“客厅原理”,大概是这样,你回家之后,你家里挂了几个照片,我们就以照片为例来说,其中有一个照片可能是徐静蕾的,另外一个照片要么是你自己的写真,要么是你结婚照,不小心你有一天把你家墙推倒了,跑到邻居家一看,一看徐静蕾的照片你还看到了,但另外一个,肯定不是你的结婚照,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你会发现徐静蕾的照片,因为它的质量好,所以它会出现在很多人的家庭里面,成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品。但是你的照片哪怕比徐静蕾的照片还要好,它都不可能出现到你邻居家里面去,这就是一个信息属性的不一样导致的不同性。

当你在消费一种信息的时候,信息是有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之分的。你个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区别不在于它质量的高低,而是在于它的属性。比如你写一封情书,你不可能每一次都把普希金的诗抄过去的,你肯定要自己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新媒体解决什么?把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运营,但是它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能一把这个信息按照它们各自既有的路线去传输。这是讲到的海量信息和个人信息传播的区别。

那么最后就是我还讲一点,就是说新媒体,作为新媒体来说,到底新媒体怎么看这个问题?首先新媒体不等于视频,或者不等于网络视频。视频实际上是更宽泛的一个概念,如果拿“客厅原理”来说,徐静蕾你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共传媒现象,但是的结婚照它可能就不属于传媒的范畴,按照这个理解,其实所有非公共信息的部分,都不是传媒的范畴。

现在我们做很多事情,我们很容易把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界限混淆掉了。这个里面可能有现实情况,由于我们刚刚把这个窗户打开,有一些人愿意在网上秀一些个人的东西,因为别人思想没有开放,所以你以一个人冲出来之后,像芙蓉姐姐就变成公共信息了,不过,当一万个芙蓉姐姐都出来的时候,你还去看吗?你肯定不会看,打死你你也不会看。新媒体首先不等于网络视频。

我们探讨新媒体的价值,新媒体真正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信息看门人的问题,现在包括国内国外的一些新闻,比如圣火传递,有人就说,西方在新闻那么自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出现歪曲性的报道?实际上是这样,所谓的公正性,传媒本来它是负担一个监督和公正这么一个准则,但是,处在一个充满商业化的世界,一个铜臭味非常浓的社会里面,那么越来越集中的传媒,他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之内,它就极可能被利益集团左右。所以从当前互联网的形式里面,信息传播上看,其实从国外Web2.0浪潮里面,从价值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要改变看门人,以前是由强势传媒设计的看门人帮你把握信息关。那么这个看门人要让位给真正的信息消费者,如果这个信息的看门人如果真正让位给一个消费者来做评判的时候,那么新的价值体系才真正建设起来。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分类
版权与阅读

web2.0版权研讨:从登记到认证

     在人们急切想推动web2.0商业化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解决版权问题。
    视频分享网站似乎一直是烫手的山芋,在深得用户喜爱的同时,却让客户感到困惑。用户只关心你有没有好内容,至于内容是不是合法,并不影响观看,而投广告的客户,没有版权的视频则是雷区,商业价值难以得到保证。

分类
社区与传播

门户与社区的网络版“围城”

         最近与朋友聚会,又聊到所谓的80后、90后甚至95后的问题,最终的焦点是,90后、95后与80后或者70后到底差别在哪里?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上看,我们关心的是,不同时代的网民的行为特征到底有什么不同? 
           不知道“代沟”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但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而且“一代人”的时间间隔正在缩短,由原来的十年,变成五年甚至更短,越来越快的节奏下,新一代的年轻人距离他们的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们是否越来越遥远了呢?用户群快速的世代交替,会不会使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一个接一个快速的“老去”,出现老龄化问题? 
1、  新型社区会取代传统门户吗?
         这个问题也可以变成:门户式的公共传播是否将不合时宜?
         当越来越多逢迎年轻人的网站不断涌现时,这些号称年轻人社区的网站会在年轻人长大后,完全取代第一代门户的新闻网站吗?
         或许,从反面来回答更直接,你能想象一个只有街头巷尾咬耳朵而没有公共板报的街区吗?显然,社区作为媒介,是一种松散的传播机制,顶多只具有半媒体特征,无法取代“需要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面向大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公共信息传播对于每个人生活的影响将逐步加深,从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传播技术的进步,传媒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想象一下,当一个全球化的互联网把所有人时时刻刻连在一起的时候,传媒将会是什么样的力量。
 2、  门户 vs 社区
         许多人很容易误认为,社区比门户(这里门户是相对狭义的,指类似当前新浪、搜狐、网易的新闻门户)强的多,因为,更多的网站在做社区,尤其当web2.0火起来之后,音乐、交友、SNS各色社区网站纷纷兴起。
         要区分门户与社区,先看一个关于象的故事,一个只见过大象的原始人见到一头猪会怎么称呼?小“大象”;见到猴子呢?会上树的“大象”;蛇呢?就不好说了,或许可以归到一类:“非大象”。接下来,知识欠缺的原始人类,会把自己越来越多无法描述的各种动物,都归到“非大象”这一类中。
         社区就有点类似原始人眼中的“非大象”,只要不是新闻门户(含行业垂直门户),就可以归到社区一类,而实际上,社区并不是个单纯的分类,而是是一个庞杂的划分,随着互联网业务进一步演化,各种行业应用兴起,从电子商务到银行支付,都将从社区中演化分离。
         社区并不是与门户对等的分类,不区分具体应用行业、应用场景泛泛地讨论社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社区也不是一个比门户更先进的概念,主要应对不同业务的需要。
 3、  网站的粘性
         网站的粘性越高越有价值吗?或者说,未来网站的粘性会越来越高吗?再或者说,粘性低的网站没有粘性高的网站有价值吗?
         网站粘性是个复杂的概念,简单理解可以看成是用户对网站的使用程度,或者进一步简化说,每个用户每天使用多少次网站(单个用户的PV)。
         现在许多社区网站,比如博客与SNS,都有个留脚印的功能,一个登录了的用户,读过的文章或者访问过的博客,都会有个记录,所谓“留个脚印”,当然,顺着你脚印留下的链接就可以找到你。
         到处留脚印开始会觉得有意思,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有些脚印留下来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你不愿意在一张有情色嫌疑的页面留脚印,以免被人误解“人品有问题”,许多时候,这种方便作者和后来者追踪的“脚印”,并不符合观看者自己的利益,乐于把自己的踪迹完全暴露,有点裸露癖的味道。
         当一个登录者,面对网站上留下的“脚印”,而到处擦拭时,我们知道,一个过高粘性的网站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用户带来不适,人们不太可能一直生存在一个高粘性的网络中,更不喜欢被网站套牢。换句话说,天天琢磨要用户对网站有越来越强烈依赖的,是网络的运营者,而对于用户则不然,他们更多希望:喊之即来,挥之即去。
 4、  网络版“围城”
         前两年,博客先驱博客网进军门户,后来,社区先锋猫扑也进军门户,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无疾而终。现在,本来是门户的网站开始加大社区方面的投入,轮回之间一幅网络版“围城”画面。
         导致“围城”的原因,恐怕是所谓竞争壁垒问题,在新型网站看来,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形成盈利保证的壁垒;而对于成熟模式的门户而言,总觉得自己模式容易被复制,而要通过增加社区的粘性,“绑架”用户。
         什么是壁垒?或者:周鸿祎的推广,马云的嘴;或者某知名可乐公司的广告:我卖的是牌子,你喝的是水。看来成熟行业的最重要的壁垒是品牌加稳定而优良的服务,而互联网,却是最容易误解壁垒的地方。
  5、  互联网纷杂与落脚点
         Web2.0流行之后,越来越多的新名字开始出现在互联网运营者的战略方案中,web1.0、2.0…n.0到底什么是个尽头?
         且不说web2.0是一个笼统性的称呼而不是真正的版本号描述,3.0及n.0之说则是噱头多于价值,博客、播客、空间、社会网络、音乐社区,还有一堆英文缩写来不及翻译成流行的中文,看上去很酷(90年代开始的酷这个词已经不酷了)。
         有一点是新业务的试金石。所有的技术、业务进步,最终是为了用户更方便、有效地获得他想要的功能或者信息,如果新业务概念不能做到这点,就回归成了0.0,没有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