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yfool出了问题,问题在于全文还是摘要难以权衡,keso准备把没有提供全文的RSS删掉。全文还是摘要真的是问题了?
我想先从RSS的含义说起,RSS有三种说法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ich Site Summary、RDF Site Summary,可以看出,三种含义的共同点是,RSS是网站的摘要工具。既然RSS是摘要工具,显然,放置摘要才是真正的目的,把全文放上并不合理,全文还是摘要似乎不需要争议。
那么,为什么keso还要放弃没有全文的RSS,Tinyfool还要犹豫呢?
RSS本质上是机器交流的语言,现在仅仅用了个简单的RSS阅读器(在线和客户端都一样),信息的处理者还是人,最终我们不堪重负便在情理中。Keso现在准备放弃非全文的RSS定阅,实际上说明“仅仅依赖RSS背后的人”有问题,处理RSS的最佳角色是机器而不是人。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RSS选择摘要是毫无疑问的,而现实中的困难则是由RSS应用还不成熟导致的,尽管IT烧锅“已经不愿把‘全文还是摘要’看成问题”,那只是他的个人习惯,并不表示,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人或者随着时间推移依然有效。对于我,RSS超过100问题就很大,而keso,RSS要超过一千之后才感觉到压力,即便如此,这个数字对于庞大的RSS信息源依然是沧海一粟。
正如前一阵子的讨论,什么时候RSS不再以技术概念和终端用户对话,疑问便迎刃而解,技术和业务发展成熟才能最终解决困惑。
Tinyfool还有另一种担心,即传播本身的价值,一些人以page view(页面浏览数)作为价值评估方式,如果全文输出,“价值”会有所损失。
其实这是中了早期互联网的“毒”,页面广告和浏览数的不合理性很多人分析过,这里不作过多说明。当前,之所以浏览数这么重要,是因为伴随页面的广告成为了信息传播价值的唯一方式,实际上,免费信息的价值通过广告来兑现,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
Web2.0的ajax技术,页面将不是信息传递的计量单位,keso说是“将面临一个只有Web没有Page的互联网”,此时通过页面的广告来兑现价值变得越来越困难。
浏览数下降的“损失”谁来补偿呢?正如我在和讯“广告门”中探讨的,如果跳不出早期互联网的经营框架,你根本无法在下一波互联网立足。换句话说,未来互联网越来越不通过基于浏览数的广告来兑现价值。
一个没做广告的博客,“价值损失”担心更显得没有道理。或是出于一种习惯,好比你会以会场上人们朝你眨了多少次眼睛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但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习惯,我们还是可以探讨一下。
关心你的信息传播有多广,真实的目的是想知道有多少人常常关注你,并不需要吊死在浏览数这一棵树上。
回到现实中,如果你还需要浏览数来维持自己的写作信心,怎么办呢?建议把RSS提交到一个可以计数的地方,这样,你以后关注 浏览数+RSS Count(RSS计数),可以了吧。
再说和讯“广告门”事件
前天说到keso作恶,现在回头看看“广告门”事件的主角和讯。
策划刘峻和具体操作周天舒估计这几天还在偷偷的乐,在他们看来,“和讯还是以比点击广告还要低的价格拿到了blog圈内品牌广告的黄金位置,怎么想都觉得值”。从keso的“从blog上投放的广告,要求近乎苛刻,不过好在和讯很体谅我的感受”说法看,这是一个少有的双赢结局。
偷偷乐着的其实未必真赚了便宜,集市上100元砍下一个标价1000元的衣服,总是等穿出去别人告诉你50元能买到的时候,才开始不高兴。
和讯找到了草船却错误地用它来借刀。和讯作的两个广告,一个是个人门户,一个是技术队伍缺人,和讯考虑到keso博客看的是互联网或者web2.0的人多,所以做自己web2.0广告应该是最值得的。
其实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keso的博客web2.0谈得多不假,但这些都是讲给web2.0设计者听的,而和讯的个人门户广告主要是为了招揽使用者而不是设计者,可见上面大大的看似相关的和讯个人门户广告,实则和keso的阅读受众不符。
招聘技术人员的广告,比个人门户要合适一些,但也有些偏了,看keso博客的技术人员要比业务方面的人少很多,这个广告要是换成产品经理显然更好。仅仅是招聘,放到专业的招聘网站上,一个月1千元就可以,效果好了每周几百个简历是不成问题的,和讯回去会不会做个比较。真要在博客上找技术,到我的博客嘛,广告费我先打个对折,哈哈。
和讯捡了个金鞋带子,不小心系在草鞋上,不知道keso手印按下后,广告内容是否可以换一下,要是能换,刘峻元宵节得给我送袋元宵了 。
到这里,有必要把老是“挑刺”的目的说一下,并不像个别留言的网友说的那样,目的是为了讨当事人“烦”,事实上,我对刘峻具体策划的这件事情是很赞赏的,只是想说明,如果你要在广告上超过传统门户,你肯定要在模式上有些超越,光概念新是没有用的。
和讯的广告之所以能找出这么多问题,不是和讯当事人考虑不周,也不是我高明,而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还没有跳出传统互联网经营的圈子,我只是把大家骂门户的思路往回套罢了。
郑治也谈Keso“做恶”,再次提到当葡萄酒遇上博客,很多人认为“当葡萄酒遇上博客”说的是软广告,其实不是,软广告是以宣传或者提高产品对象的曝光率为目的的,而这里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做软广告会损失博客作者的信用,那种两全其美的事情太少了,哪能刚好最好的产品都让你碰到了?
顺便说一下,我写完“keso作恶”之后,在和讯刘峻的博客上留了跟踪信息,说了bug的事情,刘峻作为和讯的总编辑,第二天就作出了反应,执行力不错,和讯能做第一个“个人媒体”策划,不是偶然。
更新:继续炒作留言“哥们儿,先搞清楚什么是trackback吧”,有一点需要说明,新浪blog到目前为止还不支持对站外文章Trackback ping功能,因此,我发的文章只能到目的地通过评论来手工添加我的文章信息。
更新2:新人留言“从战略的眼光来看,考虑其广告的具体投放目的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新人在注意到具体目的没有意义的时候,忽略了探讨的真正意义的是:博客广告是否跳出了传统互联网的圈子。
1.博客上是否可以做广告。
2.Keso的广告是不是适合放在news标题下面。
3.Keso“收广告费”之后的态度是否可取。
1.博客上是否可以做广告。
2.Keso的广告是不是适合放在news标题下面。
3.Keso“收
广告费”之后的态度是否可取。
博客搬家公司,据说就是BSP(博客服务提供商)的编辑人员,帮你把写博客的“家”从原来的BSP搬到“搬家工”所属的BSP,以前虽有耳闻,但还没有享受到待遇。直到前几天,一位编辑mm给了我一个链接,才知道,原来搬家公司早已跨越了保留域名的简单阶段,直接进入到“交钥匙”服务时代。截止到我们沟通之前的所有文章,已经完全搬入,只要你接管用户名和密码,一切就ok。
对于“搬家公司”,网上也有很多批评的文章,被指为“挖墙脚”,甚至上升到“人品”问题。虽然我也觉得未经博客作者同意,先搬后奏的做法“不厚道”,但我也比较理解“搬运工”们的苦衷,拿人“工钱”替人“消灾”,如今BSP竞争如此激烈,搬家不失为一个可以明显看到“业绩”的工作,至于所谓的“底线”,实在不好把握。
也有人对“搬家公司”持一定的支持态度,他们认为,如果“搬家工”事先和你打过招呼,征求过同意,帮你搬一把,也并无不妥,再说你还可以保留原来的“家”呀,狡兔三窟,何乐而不为?我觉得像sz1961sy那样同时在几十个BSP上更新的“变态”博客毕竟是少数,对于我,这是第二个博客,经常更新的也就这一个,尽管上传成本近乎是零,但还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处开花。
说到底,搬家就是克隆,难道web2.0时代又要回到web1.0时期人们诟病的CTR_V加CTR_C的克隆吗?即便不考虑对搬家事件本身的是非评价,我还是看不出BSP大量重复的文章到底有多大的用处。
按照老网虫sz1961sy的说法,博客搬家的创造者是方兴东,如果此说成立,搬家公司应该具有和博客差不多久远的历史。当前,博客还只能依靠类似门户广告苟且偷生,而在业务上又依赖于类似门户的克隆,我对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互联网新应用徒生出几分悲哀。不知道,严酷的BSP竞争中,克隆方式的创新,是否具有SP垃圾短信的同等功效。
Web2.0提倡分享、共荣,彰显个性,当一个人在网上的“家”到处闪现,亦真亦假,分享、共荣、个性到底在哪里?知识产权的保护又在哪里?web2.0正挣扎在新一轮克隆的泥潭中。
另外话题:有一件事情无聊到我根本不懈发言,某科技报一直把猎奇当成科学,早应该更名为伪科学报,只是最近新浪和搜狐也跟着凑热闹,一些记者真的有认知方面的缺陷吗,还是媒体堕落到了接近末日?!
本文根据2006年1月14日在国际中文语言资源联盟年会上演讲的后半部分整理,不是预测,算抛砖引玉,希望一些地方能对技术无用论者有些提醒,新一波互联网变革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业务变换来实现。
智能化沟通是机器辅助人沟通的起点和终点。所谓智能沟通指的是人与机器之间能采用像有智慧的人之间一样的沟通方式。
1.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的目标是让机器为人服务,降低人的沟通难度,人机之间基于自然语言的智能化沟通将成为必然,由于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沟通方式没有差别,机器能够随时随地介入人的工作、生活中,帮助人们自动记录、整理资料。
尽管机器是否能够完全取代人脑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机器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已经成为现实,正在协助人们处理智力事件。
2.海量沟通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沟通事件将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智能沟通能够在人们的传统沟通中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记录留言、扩展沟通宽度(打破150规则),也会催生一些新的沟通方式,比如QQ的陌生人沟通,商务数据沟通。智能沟通手段也将是内容处理的手段,机器代替人去阅读文章,处理生活中大量的信息,为人提供秘书式的服务。
智能沟通突破了沟通的传统含义,将信息传播、信息处理纳入统一的框架下,能够超越单个人的智力行为,使人类利用工具的新阶段。
3.秩序重组
以前人们关注一定秩序下的内容改变,“三代培养一个绅士”表明秩序本身的改变非常缓慢。
比尔盖茨开创了肄业生时代,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秩序本身开始迅速变化,知识淘汰速度增加,知识的积累变得更加困难,应证了那句话:拥抱变化,只有变化是唯一不变的。资本积累方式正在改变,将未来作为资本成为潮流,从草民到首富之路从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一个人几十年甚至几年的现实。
4.互联网出现新现象
博客流行,个人表达空前高涨,从博客开始,播客、视客相继登台。重温当年知识爆炸的担心,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到来,传输扁平化发展,媒体的位置正在受到挑战,自媒体、窄媒体纷纷登场。
5.问题接踵而来
信息的海量化,个人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有效获取变成严重的瓶颈,谁将是海量信息的看门人,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为我们过滤出公正、有效的内容。媒体被利益俘获,受众沦为观察者,稀缺的话语权被操控。
信息越来越多的进入生活,信息的关联性如何展现,能够像真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样井井有条吗,搜索引擎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信息的门户?怎样实现从信息爆炸到知识激增?
6.智能化的未来
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替代人处理信息变得没有区别,信息精确寻址技术区别于搜索,提供了接近秘书式信息服务,人与机器在信息处理上处在相等的位置。信息关联由于智能技术的发展变得可行,个人设备能够做到信息与个人密切相关,毫无价值的骚扰性广告将逐渐消失。
互联网作为最大的图灵机将彻底颠覆人现有秩序。人类迎来信息传播、知识处理智能化的新时代。媒体悖论在新的传播方式下将逐步得到解决,人能够越来越便捷地共享知识和智慧。
互联网将是现有秩序的麻烦制造者,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力量改变互联网甚至整个世界的秩序,但google并不是终结者。
朋友跟我说,做技术久了,想把自己的想法调整得面向市场,意即换个思路。
这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当即得到我的支持,接下来,朋友告诉我,等忙完最近的一些事情,就会开始执行新的想法了,晕倒,我被激起热情一下降了下来,这估计又只是说说而已。
我这么想是有依据的,去年也有个搞技术的朋友想搞市场,想了一年,就是没有付出行动,最后跳槽了,到另一家公司还是做技术。
技术人员换到市场或者业务的岗位,或者换一个角度,更多的考虑市场因素,这本身不是问题。可是,在技术人员看来,却是需要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完,需要积累一个如何如何的前提。
其是,这种“拖沓”很多时候并不真是外面任务的压迫,而是来自内心的定式,兴是看不到,很多市场人员是一毕业就做了市场,并没有看来视若珍宝的技术积累,如果再听到市场人员一句牢骚,“技术有个屁用”,估计技术要吐血。
严酷的市场竞争和机械的教育方式,使得就业队伍呈现“耍滑头”和“木疙瘩”两极分化,市场业务人员高超的务虚能力和技术人员极端的内闭思维成为人才的两大特征,换个角度思考和工作应该是第二次端正世界观的好办法。
换个思路而已,有这么复杂么?我跟朋友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一个是马上要做的事情,一个是不做的事情。
我不知道他最终将如何选择。
朋友跟我说,做技术久了,想把自己的想法调整得面向市场,意即换个思路。
这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当即得到我的支持,接下来,朋友告诉我,等忙完最近的一些事情,就会开始执行新的想法了,晕倒,我被激起热情一下降了下来,这估计又只是说说而已。
我这么想是有依据的,去年也有个搞技术的朋友想搞市场,想了一年,就是没有付出行动,最后跳槽了,到另一家公司还是做技术。
其是,这种“拖沓”很多时候并不真是外面任务的压迫,而是来自内心的定式,兴是看不到,很多市场人员是一毕业就做了市场,并没有看来视若珍宝的技术积累,如果再听到市场人员一句牢骚,“技术有个屁用”,估计技术要吐血。
严酷的市场竞争和机械的教育方式,使得就业队伍呈现“耍滑头”和“木疙瘩”两极分化,市场业务人员高超的务虚能力和技术人员极端的内闭思维成为人才的两大特征,换个角度思考和工作应该是第二次端正世界观的好办法。
换个思路而已,有这么复杂么?我跟朋友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一个是马上要做的事情,一个是不做的事情。
我不知道他最终将如何选择。
限制条件下的极值问题。
搜狐博客比赛今天揭晓了,醒客参与的三大博客比赛到此全部结束。
我说博客比赛并不容易,一名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反问他,到底用什么标准评判是好博客?
点击率是一个标准,但是通常和推广有关,天天上推广页和不上推广的博客不在一个起跑线,这样比不公平,再说,文章好不好,看完了才知道,“点击”常常只说明题目吸引人,很多人利用标题功夫取巧。
那用评论数衡量吧,不过说好话和说坏话都是评论,芙蓉的走红就是一例,还是说明不了问题。要么看投票,即便不考虑作弊,大家宣传的力度也不一样,这变成了比人脉和公关。
似乎比文章质量要客观些,不过也不好比,不同领域自不必说,即便同一个领域,文采好坏本身也没有太多标准,过多的文采而没有内容,看后如隔靴搔痒。
这么多的困难,足以说明博客比赛的难度了,任何人没有获奖都有喊冤的理由。
看了独孤mm的博客颁奖典礼的台前慕后,更深切感到举办者的不易,相比于结果的公平性,最屈的是他们,资本不切实际的奢望让执行者疲于奔命而不得好果,这已经成为了中国IT企业的通病,互联网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许多人对搜狐的博客比赛也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不是说质疑和批评没有道理,切身处地一下,能消除我们的怨气。
要说建议的话,比赛很多环节处理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以致自找了一些麻烦。
比如获奖结果70%来自于投票的决定,显然高估了投票的公正性,从最终的结果看,这种量化容易授人口舌;又比如keso,当个评委再好不过,引入keso参加比赛就不是明智之举,这种没开始就需要定结果的比赛,给奖不给奖都不好向网友交代,keso几乎没功夫拉票,幸好在最后时刻,有人挺身而出把keso的票数拉到前面而没有判为作弊,算是稍微解了点围。
现场组织方面最大的缺憾在于朝阳同学缺席,搜狐的矩阵战略非常出色,执行力却不尽人意,搜狐提高执行力看来要从上开始。
现场keso成了最佳的博客明星,风头盖过了最佳播客胖大海,再次说明keso更适合当评委。搜狐关于博客颁奖晚会的报道,除了两三个博客有些头脸之外,其余的博客只能看到一些影子,对于博客这种强调个人的东西,搜狐过多把镜头给了嘉宾而稍显忽略了主角。
还有刚才我想找网上一下评奖结果,一时找不到,至少不容易找,不再说了,路上就有兄弟提醒我,这个系列的文章不要让人感觉按照奖金多少来写啊。
说一些褒奖的吧,现场陈中和雄杰忙里忙外,一百多人照顾的很周到,要不是现场都是饮料,雄杰每桌下来,就得睡觉了。
搜狐的博客参赛没有BSP限制也值得表扬,互联网越来越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醒客眼获得最佳科技博客奖提名奖,我对结果满意。一则,新浪的博客参加搜狐的比赛,搜狐能不计门户之嫌,希望中国互联网更多打破门户界限,共同繁荣;另一则,最佳科技博客是keso,跟在keso后面,不委屈。
博客比赛是一个不讨好的差事,这不是搜狐的错,新浪和博客网也一样挨过骂。比赛能够起到推广博客的作用,这是我支持的理由,为每一家博客比赛都写开始和总结的文章,算是小小的支持,这个系列到此结束,博客将迎来新的阶段。
现场碰到很多博友,把坐在附近的介绍一下,要是万一忘了谁,请担待。本来有照片,手机一时还倒不出来,就把名字列一下吧。(文/醒客)
老白、keso、周天舒、24小时在线、思维的乐趣、王正鹏、潘欣
更多现场信息:搜狐博客颁奖专题
更新:今天早上看到雄杰和董江勇的留言,搜狐员工的敬业精神不错。比赛专题的图片也补充了一
些。
如果要说“经纪人”和“看门人”的差别,我想在于经纪人是按照信息接受者利益来行使职责,而“看门人”则按照传播者的利益来行使职责,我担心,这种美好的理想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能很好的执行,他们都是中间人,强大的中间人遵守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平”。
歪脖·坑说“信息与知识并不相同,知识是信息升华的成果,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的信息”,信息具有不同层别的组织结构,歪脖?坑提到社会性参与和知识管理工具,这是一个办法。
解决“看门人”问题的出发点是理顺扭曲的价值关系,然后再有办法去实现这种秩序重建,否则如郑治说“妄谈革命,不谈价值”。
从新闻秩序重建的具体动作来看,门户网站等媒体结构或许需要为新秩序作好准备,Lovelock认为利用个性化来提高用户粘性,“一个有粘性体现用户价值的首页也是自身发展可能性的一部分”,除了有技术上的一些难题,让已经具有良好产业链价值的利益者进行“革命”,不仅仅心理上难以接受,也会有现实中的巨大风险,温和的演进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还好,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尝试新秩序的重建,只是这个过程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否则好端端的东西要臭掉也很快。
行者又说google作恶这档子事儿了,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环境中,如果没有违反法律,不是什么做恶不做恶的事情,企业不能合法创造最大化的利润才是最大的作恶。看来没有制衡规则,新秩序并不是万能药,不能遏制合法的市场行为下不做“恶”。
另外相比于国内,google做恶不是什么“恶”,流氓软件遍地,我们除了骂没有别的办法制衡,这更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