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子商务

我为什么参加搜狐的博客比赛

有朋友问我,你的新浪博客为什么要参加搜狐博客比赛?言下之意,你是不是比赛上瘾了,这位仁兄要是知道我还参加了博客网的博客比赛,不知道会怎么说我,当然,德国之声的比赛准备晚了,倒是没有参加。
其实朋友还有一句潜台词,搜狐新浪是“冤家对头”,你怎么乱掺合?
自古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在大家印象中,大网站间应该是互相鄙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实也有一定的存在,不过这并不是好现象。
同行间有竞争性,但并不因为有竞争就抛弃合作,在古代就有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整体繁荣,况且现在的信息社会?试想一下,如果互联网网站间都是自成体系,各自为战,互不相通,观看不同的网站要用不同的浏览器,互联网恐怕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了。
在信息时代,行业间的协作比竞争更重要,开放的市场只有开放的企业才能繁荣,我和中国移动的朋友交流时,曾经建议他们在制定技术标准的时候和中国联通形成合作,如果连中国境内的企业都没有把标准统一好,怎么奢望向国际标准靠齐?
参加搜狐博客比赛之前,我准备拉上行者吾能,他说只要是比赛他就参加。好么,又一个铁杆。
新浪、搜狐、博客网几台博客比赛相继开台,外界质疑声不断,公平、公正,甚至比赛的必要性等都遭到批评。如果真要把这几台比赛当成竞技体育比赛,估计比十运会更需拷问,不过,显然大家对“比赛”两个字过于认真了。
博客在国内发展虽然已有两三年时间,但是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上一次的统计数据,只有10%的网民知道博客,这种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全新网络应用,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新浪开始,几大门户网站相继发力博客,门户网站将博客概念广泛传播,对博客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喜事,一个更普及、更广泛的博客时代即将到来。
博客比赛是繁荣博客的一种方法,当超过百家传统媒体已经热烈关注到这一轮声势浩大的博客浪潮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用在此处合适不过,和博客繁荣相比,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结果不是很公平就显得并不重要。
此时,不仅仅是正在比赛的三家网站,我希望donewsblogcn博客天下博易等等众多BSP们,更多携手,在合作中竞争,甚至共享资源,这样张静君女士就不用开二十多个博客了(注:张静君女士有研究博客的目的,别的博客作者可能更多是为了传播,这里的说法是借个事由,呵呵) 。
我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也不可能对行业内部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但不妨碍我作为博客作者对博客繁荣的期待,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行业的繁荣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这就是这篇看上去像和稀泥,又有点像给所有BSP做广告的博客作者的绵绵用心。
搜狐IT(科技)类博客的投票数还不是很多,朋友们尤其是已经博了和想要博起的朋友去支持一下,别光给我投票,哈哈。博客网的大赛在这里还可以参加,新浪的大赛在这里你只能等结果了
Web Counters
有朋友问我,你的新浪博客为什么要参加搜狐博客比赛?言下之意,你是不是比赛上瘾了,这位仁兄要是知道我还参加了博客网的博客比赛,不知道会怎么说我,当然,德国之声的比赛准备晚了,倒是没有参加。
其实朋友还有一句潜台词,搜狐新浪是“冤家对头”,你怎么乱掺合?
自古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在大家印象中,大网站间应该是互相鄙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实也有一定的存在,不过这并不是好现象。
同行间有竞争性,但并不因为有竞争就抛弃合作,在古代就有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整体繁荣,况且现在的信息社会?试想一下,如果互联网网站间都是自成体系,各自为战,互不相通,观看不同的网站要用不同的浏览器,互联网恐怕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了。
在信息时代,行业间的协作比竞争更重要,开放的市场只有开放的企业才能繁荣,我和中国移动的朋友交流时,曾经建议他们在制定技术标准的时候和中国联通形成合作,如果连中国境内的企业都没有把标准统一好,怎么奢望向国际标准靠齐?
参加搜狐博客比赛之前,我准备拉上行者吾能,他说只要是比赛他就参加。好么,又一个铁杆。
新浪、搜狐、博客网几台博客比赛相继开台,外界质疑声不断,公平、公正,甚至比赛的必要性等都遭到批评。如果真要把这几台比赛当成竞技体育比赛,估计比十运会更需拷问,不过,显然大家对“比赛”两个字过于认真了。
博客在国内发展虽然已有两三年时间,但是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上一次的统计数据,只有10%的网民知道博客,这种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全新网络应用,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新浪开始,几大门户网站相继发力博客,门户网站将博客概念广泛传播,对博客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喜事,一个更普及、更广泛的博客时代即将到来。
博客比赛是繁荣博客的一种方法,当超过百家传统媒体已经热烈关注到这一轮声势浩大的博客浪潮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用在此处合适不过,和博客繁荣相比,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结果不是很公平就显得并不重要。
此时,不仅仅是正在比赛的三家网站,我希望donewsblogcn博客天下博易等等众多BSP们,更多携手,在合作中竞争,甚至共享资源,这样张静君女士就不用开二十多个博客了(注:张静君女士有研究博客的目的,别的博客作者可能更多是为了传播,这里的说法是借个事由,呵呵) 。
我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也不可能对行业内部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但不妨碍我作为博客作者对博客繁荣的期待,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行业的繁荣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这就是这篇看上去像和稀泥,又有点像给所有BSP做广告的博客作者的绵绵用心。
搜狐IT(科技)类博客的投票数还不是很多,朋友们尤其是已经博了和想要博起的朋友去支持一下,别光给我投票,哈哈。博客网的大赛在这里还可以参加,新浪的大赛在这里你只能等结果了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长尾理论的核心在于重构长尾

长尾(Long Tail),许多讲述长尾的文章都提到Chris Anderson和The Long Tail,因为这一概念是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提出来的,照例,讨论长尾理论先把这张图片传上来:
横轴是人或者是产品,纵轴是收益。
长尾理论强调从以前不能盈利或者难以盈利的黄色尾巴中找到新的盈利点,问题是,如何发掘出长尾的商业价值呢?
产品的成本是由固定成本和流动成本构成的,固定成本是一个集体相关的概念,比如拉一车鞋子,不管拉一只鞋还是拉一双鞋,有一个固定成本,与鞋子数量相关的是流动成本。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产品利润与产品的生产(销售)的数量有关系,固定成本如果能够被大数量分摊,单个产品的成本就能够降低。
现实中,人们对某一类物品的需求表现出不完全趋同性,如果某一种具体商品的需求数量低于一定的值,这样的产品将无利可图,会遭到市场的抛弃。
通常认为,长尾的价值在于“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不过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明确。
发掘长尾中的市场价值,一个直接的思路是降低固定成本,如果能够把所有的固定成本降到足够低,供货量的大小就和单个产品的成本无关,此时量大和量小的产品具有同样的市场开发价值。
这种直接的方式实际上传统的企业都在做,如果长尾理论仅仅如此解释,不会有太多创新性的思路,对于google之类的公司快速成功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成本降低的同时,由于竞争,售价也会降低,利润成本的比较总是相对的,是一个水涨船高的问题,盈亏点(图中红色和黄色分界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单纯通过降低固定成本并不能根本上改变长尾的赢利状况,也没有改变长尾的结构。
长尾更有意义的问题是,如果一种产品的需求按照传统的观点不幸落入了尾巴当中,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从尾巴挪到头部吗?
如前所述,整体的挪动改变不了长尾结构,最终解决不了问题,真正有意义的挪动需要调整尾巴曲线的排列方式,或者说利用一种新的排列办法,使得排列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一个方阵,你按照X坐标相同进行排列,数量从大到小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按照Y坐标相同进行排列,你会发现数量从大到小会是另一个结果。在新的排列中,原来处在尾巴的个体现在排到了头部。我想称呼这个为长尾重构。
通过的长尾重构,长尾才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商业价值,由此看来长尾价值的开发并不是简单的关注尾巴,而是采用新的技术和商业手段,使得那些在传统方法排在尾巴中的个体能够在新规则中转到头部。
Google和电子商务的一些做法是可以利用长尾重构来解释。
传统商场上的小众需求,比如:亚马逊员工提到的“在我们所卖的那些过去根本卖不动的书比我们现在所卖的那些过去可以卖得动的书多得多。”实际上,互联网提供的电子商务能够让具有共同兴趣的人跨地域的整合到一起,改变了以往以地理位置作为排列的方式,换句话说,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书店,某一种书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的用户群很少,需求处在长尾部分,而通过互联网以兴趣为中心的排列方式,这种书的需求可以从长尾进入头部,变得有价值了。
长尾重构并没有颠覆二零八零规则,而是采用了新的排列,一个能表明长尾并不是颠覆二零八零的理由是,如果通过互联网最终聚集的用户数量还是非常少的话,你依然无法通过这种产品赢利。
长尾重构能够解释目前关于长尾的一些疑惑,程力提到的两个难点,“90%的在传统市场买不到产品需要建立库存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和“传统市场买不到产品的产生的利润有限,降低了资金周转率”,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从用传统的思路带来的,如果长尾重构之后,这部分市场能够排到头部,就不再是问题。
The Long Tail:长尾理论中提到的长尾三个关键部分:热卖品向niches的转变 、富足经济( 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 )、许许多多小市场聚合成一个大市场,这些价值的直接实现是存在障碍的,如果利用长尾重构进行处理,能产生很多积极的思路。
长尾重构使我联想到废物利用,废物利用一般不是在原有的用途上开发,而是开发新的用途,这一点与长尾类似,如果新的规则不能把原来在长尾上的产品挪到头部,这样的长尾依然没有价值。
长尾的价值在于长尾重构,长尾没有改变弱肉强食的市场规则,如果你没有找到新的技术或者方法,你并不能从长尾中获益,一些国内web2.0公司,在跟随国外的相关概念时,用新概念装老酒,这样的东西只能讲故事,不是真正的长尾赢利模式。

分类
互联网观察

不要老想从零开始

        小的时候,父亲曾经因为工作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地,有一次,他说想儿子了,让我给他写封信,我非常兴奋,拿起笔和纸,认认真真地开始,我希望我这封信能够写的工工整整。
        但是很快,我发现写了错别字,于是,撕下了这一片,又重头开始,就这样,只要写了错别字,我就撕下这片纸,一切从零开始,因为我想要写一封没有缺憾的信。
        纸一片一片撕下,等到一摞信纸的最后一片也被扔到了一边,信竟然还没有开始,此时才发现,一摞信纸提供的100个良好开局,却写不好一封信。
        父亲告诉我,害怕犯错误的人,也做不成事情。
        总希望自己能够做出完美的事情,但却忽略了,完美是通过一系列缺憾铺垫的,当超越昨天的时候,昨天实际上在脚下。天鹅湖小姐漂亮的舞鞋底下是厚厚的茧子,财富百强排行榜的背后是彻夜慵懒的灯光。
        慢慢长大,这次的事情却无法忘记,为什么坚持良好开端的我,竟连一页纸都写不全?
        后来慢慢明白,其实人从出生开始,总是在学习中进步,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说话,第一次上学,所有的第一次实际上是对上一个第一次的继续(超越),人的成长和文明的历史一样,是不断的积累过程,人并没有第二次机会可以从零开始。
        念书好像是一个重新开始,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却让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起跑线;参加高考好像是一个重新开始,中考之后升入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人却已不在一个起跑线;就业好像是一个重新的开始,学校里学习到的技能知识其实早已影响了五年和十年之后的结果,也不在一个起跑线。
        人生没有第二次从零开始的机会,任何时候不要奢望能够重新回到起跑线,不要老想从零开始!
        无论人生处在高峰还是低谷,都不要倦怠,没有第二次从新开始的机会,哪怕慢一点,苦一点,为未来留点基础。
        无论人生得意还是消沉,都不要纵容,没有第二次从新开始的机会,所有的错误,你需要背负一辈子的责任。
        人生是一场耐力马拉松,不要老想从零开始!

分类
社区与传播

制造业没落与google崛起

2005年世界500强排名,沃尔马蝉联冠军,这已经是这个零售巨头自2001年来,第五次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首,零售业正在取代制造业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分类
电子商务

草根需要推荐吗

最近,新浪一直在搞名人博客秀,惹出一些议论,不少人质疑,新浪给已经是明星的人关注得过多,忽略了更广大的普通用户,人们怀疑新浪的博客路线是否正确。
新浪真的忘记草根了吗?其实未必,想一想,难道新浪热热闹闹的博客大赛是给明星参加的么?肯定不是。说到底,明星们的博客也不是为了宣传明星的,是给普通的博客或者网民看的。
请来了诸多名人作博客,新浪未必没考虑,那些从来没有写过博客的明星能够坚持下去的可能性,请人不易,坚持更难。尽管草根不被关注的声音不少,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草根们的积极性,新浪博客2.0宣传一个多月的效果众所周知,据知情人说,新浪博客每天发文量早已突破了1万,实际上已经超过博客网成为国内最活跃的BSP了,数据不一定准确,但能说明些问题。
意见领袖们的意见和结果相反,大概是忽略了,真正沉默的网民更愿意关注明星偶像而不是正在争取曝光率的我等博客先锋,我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就的博客文章,远不及明星们的涂鸦来的痛快。
有理由相信,以公共传播为特征的博客,推广明星比推广意见领袖更能取得效果,新浪要考虑的是这些明星们能不能坚持做博客,而无须担心是否对博客传统离经叛道!
当然会有人反对我的说法,博客是共享信息的工具,不是公众传播的东西,你老土不知道还有个长长的尾巴么(long tail 长尾)?
长长尾巴上面的草根为什么要推荐呢?被推荐的草根还是草根么?好比你要看摄影胶片是不是好的,结果发现,看到的每一个都是坏的,于是惊叹:真是奸商,没一个好的! 殊不知,看本身和坏是关联的,你无法开灯看屋里有没有亮光,正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观测者已经成了参与者。
真正的草根追星去了,不会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来争取权力运动的,已经不是草根,或者不是奔着草根们私人信息共享的目的,毕竟象木子美那样乐于和公众分享个人隐私的是个别现象。
流水渡关于草根的博客还是精英的博客的帖子说,“博客是大家的博客。草根的表达权,精英的话语权。”我比较赞成博客定位的多元思路,博客从定位上可能更适合“表达的需要”(我的说法是共享信息,意思基本一致),不过从目前看,更多博客还是奔着像超女一样精英传播来的,那么,BSP如何平衡这两个矛盾倒是个问题。
接下来,新浪以名人带博客热热闹闹一阵子之后,确实应该开始为非名人的草根多考虑一些了,毕竟博客是多元化的,为草根提供通往精英的通道也会有号召力。
当然,博客为草根成长到精英制造了机会,却不是精英加工厂,本来草根和精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每一个博客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成为精英,那么这个世界除了精英还有草根么?
尽管我也相信未来,信息共享的博客将是主流应用,但遗憾的是,从国内目前情况看,还没有看到真正面向个人信息共享的博客服务。
Web Counters
最近,新浪一直在搞名人博客秀,惹出一些议论,不少人质疑,新浪给已经是明星的人关注得过多,忽略了更广大的普通用户,人们怀疑新浪的博客路线是否正确。
新浪真的忘记草根了吗?其实未必,想一想,难道新浪热热闹闹的博客大赛是给明星参加的么?肯定不是。说到底,明星们的博客也不是为了宣传明星的,是给普通的博客或者网民看的。
请来了诸多名人作博客,新浪未必没考虑,那些从来没有写过博客的明星能够坚持下去的可能性,请人不易,坚持更难。尽管草根不被关注的声音不少,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草根们的积极性,新浪博客2.0宣传一个多月的效果众所周知,据知情人说,新浪博客每天发文量早已突破了1万,实际上已经超过博客网成为国内最活跃的BSP了,数据不一定准确,但能说明些问题。
意见领袖们的意见和结果相反,大概是忽略了,真正沉默的网民更愿意关注明星偶像而不是正在争取曝光率的我等博客先锋,我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就的博客文章,远不及明星们的涂鸦来的痛快。
有理由相信,以公共传播为特征的博客,推广明星比推广意见领袖更能取得效果,新浪要考虑的是这些明星们能不能坚持做博客,而无须担心是否对博客传统离经叛道!
当然会有人反对我的说法,博客是共享信息的工具,不是公众传播的东西,你老土不知道还有个长长的尾巴么(long tail 长尾)?
长长尾巴上面的草根为什么要推荐呢?被推荐的草根还是草根么?好比你要看摄影胶片是不是好的,结果发现,看到的每一个都是坏的,于是惊叹:真是奸商,没一个好的! 殊不知,看本身和坏是关联的,你无法开灯看屋里有没有亮光,正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观测者已经成了参与者。
真正的草根追星去了,不会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来争取权力运动的,已经不是草根,或者不是奔着草根们私人信息共享的目的,毕竟象木子美那样乐于和公众分享个人隐私的是个别现象。
流水渡关于草根的博客还是精英的博客的帖子说,“博客是大家的博客。草根的表达权,精英的话语权。”我比较赞成博客定位的多元思路,博客从定位上可能更适合“表达的需要”(我的说法是共享信息,意思基本一致),不过从目前看,更多博客还是奔着像超女一样精英传播来的,那么,BSP如何平衡这两个矛盾倒是个问题。
接下来,新浪以名人带博客热热闹闹一阵子之后,确实应该开始为非名人的草根多考虑一些了,毕竟博客是多元化的,为草根提供通往精英的通道也会有号召力。
当然,博客为草根成长到精英制造了机会,却不是精英加工厂,本来草根和精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每一个博客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成为精英,那么这个世界除了精英还有草根么?
尽管我也相信未来,信息共享的博客将是主流应用,但遗憾的是,从国内目前情况看,还没有看到真正面向个人信息共享的博客服务。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说说民间科学家

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指那些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员。”
我要说的“民科”比这个含义还要窄一些,指“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人”,之所以没有称他们为科学研究人员,因为他们并没有采用公共的知识体系(包含科学技术),那些游离于正规研究机构之外,利用了公共知识体系的从事研究的人,称作“业余科研人员”更贴切。比如民科们常常自比的爱因斯坦,早年在图书馆而不是正规研究所,彼时,爱因斯坦是业余科研人员。
我曾在网上找过一些民科资料,造飞机的郑盛来曹正书,造飞蝶的杜文达,造潜艇的李玉明,写自然原理的张辉,还有一个写宇宙的本质的赵桂云,如果你有空上网搜一下,半个小时收获几十个人应该不很费劲,看来民科的力量不可小觑,所有高精尖的东西都有民科们的身影。
民科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智力通常很好,是身边人公认的天才,有很强的耐力,常常能够10年20年坚持不懈,这样的个人条件按说应该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却无法正常为社会出力,甚至本人的生活都游离到正常社会生活之外。
民科日常或者文章中虽然经常提起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或者提到亚里斯多德、马克思等哲学家,但从根子里面是反大众科学和哲学的,他们崇尚大科学家的同时,认为自己的最新发现要么推翻了大科学家的理论要么革新了大科学家的理论。他们的知识基础往往来源于中学课本,之后他们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是学习已有的知识。
除了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民科们自觉不自觉地不愿意承认当今的科学技术成果,民科们凭着直觉对自然的摸索,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描述,最终脱离了公共知识体系,他们无法向外界传递自己的知识,也无法接受外界的知识支持。
民科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特殊体系中,尽管在没有太多科学造诣的身边朋友看来,他们一个个才华横溢,但由于缺乏对公共知识的继承,他们所积累绝对知识量却少得可怜。民科与业余科研人员的区别在于,业余科研人员只要正规的科研院所接收,他们很快能够融入正常的科学体系,而民科则无法融入。
反叛思想在青少年的身上很容易出现,尤其是一些智力超常的中学生,处在快速成长期的他们常常是挑战一些百年数学难题的痴迷者,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一般能够回到正常状态,没有走回正常科技道路的人极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民科,这在缺乏常规科技引导的农村更容易出现,这是民科多产生于农村的原因。
民科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民科处在一个比较极端的封闭状况,比较容易识别,而产业中一些封闭的情况由于表现不极端,常常被我们忽略。
一些公司开发软件或者生产产品,常常不考虑公共协议体系和已经标准化中间知识产品,喜欢从头自起一摊,美其名曰完全知识产权,殊不知,成熟的中间件产品和标准接口早已被业内公用,采取这些公有知识而建设的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能够得到产业界的广泛支持。
公共知识体系说到底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积累知识的方式,如果整个社会能够融入统一的知识和制造体系中,人类的知识财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增加。
这个道理也可以推广到一个行业和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行业不仅是竞争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协作,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链;企业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沟通渠道;个人应该有更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精神。
企业应该主动迎合产业大势,避免最终被孤立于产业链之外。永远的开放思想!
060303更新:一个自称是“我就是赵”的网友留了言,用马克思等例子说明“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的合理性,实际上这种质疑本身就存在问题,它忽略了历史的前提,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本身的工作是开拓性的,你可以往“游离于公共知识体系之外”上面靠,但有一个前提,牛顿继承了之前伽利略等人的成果,爱因斯坦继承了继承了牛顿等人结果,并深入研究了当时洛仑兹等人的研究成果,正是这种继承性,牛顿感言,“自己取得成绩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公众知识体系是一个演变的东西,历史上很多人给这个体系注入的新鲜血液,忽略当前已经取得的公众知识体系或者拒绝以公共知识作为研究基础(不是指全盘接受),个体研究就难以形成与他人研究形成合力,人类知识就不能传承。
分类
电子商务

SNS:你是篝火边听余华讲故事的人吗

网友silvertiger在作家余华的博客上留言说:“没想到可以和您这样接近”。我能想象的到网友silvertiger当时激动的心情,如果能够围坐在篝火边,与心仪的作家面对面,听他娓娓道来,确实是一件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毕竟亲近名人偶像的机会并不多。
不过事后一想,却未必这么简单,余华的博客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上去,想想千万人围坐在一堆篝火旁听一个人讲故事的场景,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再说,余华的博客和一般作家的专栏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异,难道改叫博客之后就能有产生如此的神通?
莫非这是一场虚幻的沟通?可明明silvertiger给余华写了留言,余华也回了信了,并且有成千上万的网友通过余华silvertiger一文来见证。
终于明白,写博客的余华还是作家余华,并不是坐在千万人篝火边的余华,能够坐在篝火边听故事的,还是只有余华的那些现实的朋友们,如果你真想听,恐怕你也要出席瑞典驻华大使馆的晚宴,或者你也是某出版社的总编辑,而silvertiger网友,充其量只不过是在十里地外经过篝火场,博客阵风吹起的烟灰偶然落到了他的头发上了而已。其余的留言者恐怕就没这么幸运,silvertiger下一次和余华的互动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留言者增多,余华恐怕能看到留言的比例也不会太多了,更不用说能关注到众多只是观看没有留足迹的大众。
silvertiger的幻觉也会发生在其他地方,我家里第一次买回电视机时,奶奶曾经热泪盈眶地对邻居说,我儿子真孝顺,请了那么多人到家里来陪我。奶奶耳朵不好,很少和人交流,如果他热衷交流一些,他会知道,请到家里的“人”,只会自己说话,没法儿听你说话的。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平台,能够带来信息发布和共享方面的诸多变化,却未必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余华通过博客面对众多读者的时候,尽管技术上允许更多人留言,信息单向传播的特性并没有太多改变。
社会性网络SNS相关探讨中,也存在类似的误区,一些人总想用网络等手段代替交际关系,没有认识到技术或工具永远只是辅助手段。靠主体(人)来维系的东西,即便再简单,手段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交际的主体(人)解决做什么,工具只能解决怎么做。
sz1961sy写了篇神灵Web2.0痛脚(6)与姚明建立联系是一种“网想”文章,回应您能与姚明建立联系吗?一文,sz1961sy 用“‘我们不是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我无义务为你提供信息’,‘我必须有保护别人信任自已而留下重要信息义务及责任’”的理由拒绝为网友提供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老总的电话,这应该和网友通过QQ或者电话的方式无关,而是因为技术手段没有改变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果网友换成了sz1961sy的朋友,我想可能将是另一种结果。
一位署名“周天舒”的网友,在“您能与姚明建立联系吗?”留言说,和姚明建立联系“有可能啊,先和搜狐的体育编辑建立良好的联系就好了,有个人专门负责联系姚明(因为搜狐和姚明签约了)”,网友提供的方法没准是可行的,但对SNS的理解却偏颇了,能否和姚明建立联系肯定不是找到一次姚明可以解决,关系维持才是根本,作为个体你可能联系上姚明,但是你能与姚明(准确的说应该是姚明与你)维持关系吗?就算你能维系与姚明的关系,姚明又如何有那么多时间来维持与众多如你者的关系?社会网络不是针对单个的例子来说的,不能进行一般性推广没有意义。
通过SNS找到某人是可能的,与某个人建立联系却不一定能够成立,找到某个人可以看作单

分类
电子商务

人才怪事源于管理缺位

曾在新浪IT业界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说是软件开发组织中,组长怕组员,上级怕下级,原因是下级掌握了技术秘密,如果管的话可能会遭到组员报复。
类似的怪现象并不罕见,很多软件公司有类似的问题,越是指挥链的下游,越对组织有要挟能力,论坛帖子中提到微软的人才库做法,我没有研究这种方法能否解决人才怪事,个人觉得这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下属掌握了上司没有掌握的情况,这在有分工和管理的现代劳动中是个普遍的情况,一个上司管理多个下属,上司不可能或不容易也没有必要知道下属所有工作细节,一般我们常说领导抓总体,员工抓细节,指的就是领导和员工间的分工协作,这里说的总体是指概括性的总体而不是指员工工作细节的总和。
既然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管理者不知道员工工作细节的情况,为什么所谓的人才怪事并不是在每一个公司都发生呢?
员工之所以有很强的要挟能力,更多的不是因为他掌握了技术秘密,而是因为他的技术秘密几乎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更换其他人解决问题成本将非常高。
团队合作能够执行比个人执行大得多的项目,在于项目分拆过程中能够把问题域变小,这利用了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耦合的规律,大项目从项目组自顶向下的分配过程,是对项目进行解耦合的过程,最终问题域被不断分割,有序的团队合作,风险随着任务被细分而逐步降低。
如果采取了有效的管理规则,问题越被细分,被分拆的任务越接近能够通过程序化的方式解决,工作能够被同类人员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大,就像标准化生产线上,同一个规格的螺丝钉,很容易就可以置换。
导致人才怪事的原因在于管理缺位。
管理缺位使得每一个员工,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是特殊的,没有人能够替代,一个人的缺位就导致整个团队的崩溃;每一件产品都成为独特品而不是通用品,任何一个局部的问题只能内部解决无法借助外部资源;局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各部分分隔,错误的影响不能控制在局部范围之内。
企业缺乏统一的作业规范,每一个执行者独有自己的风格,一个人无法或者很难介入另一个人的工作,使得每一个执行者都变成解决问题的瓶颈。此时就会出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况,任何一个人出问题就会导致整体出问题。
一个缺乏管理的团队最终变成一个自我封闭的杂货铺。
Web Counters
曾在新浪IT业界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说是软件开发组织中,组长怕组员,上级怕下级,原因是下级掌握了技术秘密,如果管的话可能会遭到组员报复。
类似的怪现象并不罕见,很多软件公司有类似的问题,越是指挥链的下游,越对组织有要挟能力,论坛帖子中提到微软的人才库做法,我没有研究这种方法能否解决人才怪事,个人觉得这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下属掌握了上司没有掌握的情况,这在有分工和管理的现代劳动中是个普遍的情况,一个上司管理多个下属,上司不可能或不容易也没有必要知道下属所有工作细节,一般我们常说领导抓总体,员工抓细节,指的就是领导和员工间的分工协作,这里说的总体是指概括性的总体而不是指员工工作细节的总和。
既然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管理者不知道员工工作细节的情况,为什么所谓的人才怪事并不是在每一个公司都发生呢?
员工之所以有很强的要挟能力,更多的不是因为他掌握了技术秘密,而是因为他的技术秘密几乎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更换其他人解决问题成本将非常高。
团队合作能够执行比个人执行大得多的项目,在于项目分拆过程中能够把问题域变小,这利用了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耦合的规律,大项目从项目组自顶向下的分配过程,是对项目进行解耦合的过程,最终问题域被不断分割,有序的团队合作,风险随着任务被细分而逐步降低。
如果采取了有效的管理规则,问题越被细分,被分拆的任务越接近能够通过程序化的方式解决,工作能够被同类人员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大,就像标准化生产线上,同一个规格的螺丝钉,很容易就可以置换。
导致人才怪事的原因在于管理缺位。
管理缺位使得每一个员工,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是特殊的,没有人能够替代,一个人的缺位就导致整个团队的崩溃;每一件产品都成为独特品而不是通用品,任何一个局部的问题只能内部解决无法借助外部资源;局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各部分分隔,错误的影响不能控制在局部范围之内。
企业缺乏统一的作业规范,每一个执行者独有自己的风格,一个人无法或者很难介入另一个人的工作,使得每一个执行者都变成解决问题的瓶颈。此时就会出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况,任何一个人出问题就会导致整体出问题。
一个缺乏管理的团队最终变成一个自我封闭的杂货铺。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为什么要挑战用户习惯

igooi blog中看到一篇文章用户的习惯是用来被打破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王建硕千万不要和用户习惯开战一文写的,该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得出结论:“用户的习惯是用来不断被打破的,这样世界才会更进一步”。
创新是一种力量,改变世界的力量,在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对创新的态度,我主张温和演化的“中庸之道”,而不是突变式的革命。有效的创新应该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发生,不必大张旗鼓。
创新意味着变化,人们能接受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把这个叫做创新的代价,人们难以避免付出代价,却有必要减少代价。创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体现出不同侧面的改变,但把创新直指人的习惯却未必明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户习惯也如此,企图改变用户习惯就难免长时间付出教育用户的代价,改变用户习惯不是什么便宜事,如果不是必须,不要做这种愚蠢的尝试。
igooi blog提到一个输入密码的实验,作者自作聪明的把常见的两次密码输入改成输入一次,并为给用户提供了更简洁服务的创举,如果两次输入密码真的已经成为了习惯,我想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会浪费填写者寻找填写第二个密码的时间,还会造成他的疑惑,疑惑反馈到作者那里,就是“不止一个人对问我为什么密码只要输一次?”,作者乐此不疲的向用户解释自己创举的理由的时候,即便用户可能觉得你的回答睿智,但更多的代价已经付出了。
很多经过长期形成的习惯往往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输入两次密码的原因在于,通常输入密码都是用掩字符把输入内容屏蔽了的,不输入两次,错误的输入将有丢失密码的危险,这种简省是以用户丢失密码的风险作前提的,作者提到用Email作为补救,问题是,Email常常是以明码方式传送的,而且收到后将直接显示到屏幕上,这也是为什么不选择输入密码的时候能够直接看到而用掩码的原因,恐怕作者对保密的人体工学缺乏必要的了解。
接下来的在播放动画时“没有跳一个新的播放页面”的改进,却不算“改变用户习惯”,因为用户操作与改进之前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仅是用户体验,这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作者硬要把眼睛看到新页面跳转当作用户习惯的话,那么用户要习惯这种新的动画播放方式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然由于这顶多算是个被动的习惯,比需要用户操作的主动习惯容易改变的多,相应的代价也要少得多。
当人类看到美食,中国人习惯拿筷子,西方人习惯拿叉子,习惯无所谓好坏,它是用户行动采取最低成本的本能反应。如果一定要改变,你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善美食上,不要首先就拿用户习惯开刀,尤其是需要用户主动参与的习惯。
Web Counters
igooi blog中看到一篇文章用户的习惯是用来被打破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王建硕千万不要和用户习惯开战一文写的,该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得出结论:“用户的习惯是用来不断被打破的,这样世界才会更进一步”。
创新是一种力量,改变世界的力量,在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对创新的态度,我主张温和演化的“中庸之道”,而不是突变式的革命。有效的创新应该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发生,不必大张旗鼓。
创新意味着变化,人们能接受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把这个叫做创新的代价,人们难以避免付出代价,却有必要减少代价。创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体现出不同侧面的改变,但把创新直指人的习惯却未必明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户习惯也如此,企图改变用户习惯就难免长时间付出教育用户的代价,改变用户习惯不是什么便宜事,如果不是必须,不要做这种愚蠢的尝试。
igooi blog提到一个输入密码的实验,作者自作聪明的把常见的两次密码输入改成输入一次,并为给用户提供了更简洁服务的创举,如果两次输入密码真的已经成为了习惯,我想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会浪费填写者寻找填写第二个密码的时间,还会造成他的疑惑,疑惑反馈到作者那里,就是“不止一个人对问我为什么密码只要输一次?”,作者乐此不疲的向用户解释自己创举的理由的时候,即便用户可能觉得你的回答睿智,但更多的代价已经付出了。
很多经过长期形成的习惯往往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输入两次密码的原因在于,通常输入密码都是用掩字符把输入内容屏蔽了的,不输入两次,错误的输入将有丢失密码的危险,这种简省是以用户丢失密码的风险作前提的,作者提到用Email作为补救,问题是,Email常常是以明码方式传送的,而且收到后将直接显示到屏幕上,这也是为什么不选择输入密码的时候能够直接看到而用掩码的原因,恐怕作者对保密的人体工学缺乏必要的了解。
接下来的在播放动画时“没有跳一个新的播放页面”的改进,却不算“改变用户习惯”,因为用户操作与改进之前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仅是用户体验,这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作者硬要把眼睛看到新页面跳转当作用户习惯的话,那么用户要习惯这种新的动画播放方式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然由于这顶多算是个被动的习惯,比需要用户操作的主动习惯容易改变的多,相应的代价也要少得多。
当人类看到美食,中国人习惯拿筷子,西方人习惯拿叉子,习惯无所谓好坏,它是用户行动采取最低成本的本能反应。如果一定要改变,你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善美食上,不要首先就拿用户习惯开刀,尤其是需要用户主动参与的习惯。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草根博客的精英欲望

–我看搜狐博客调查报告之用户行为动机
北城|2.0|beta在keso的再说BSP首页中评论说“BSP首页除了明星blogger的个人展台之外,还满足了草根们的【精英】欲望。”刚好和我准备写的搜狐博客调查报告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便在标题中用上了。
我是一直坚持博客应该有多种使用场景的,我把博客分成了两大应用模式,一种是公众传播,另一种是个人共享,简单地可以和流行的精英传播和草根圈子相对应。这说的是博客潜在的使用场景,现实中,不同使用场景的人群分布可以借助一下博客的调查报告。
按照至少满足基本符合的比例,搜狐的博客调查报告的Blogger使用Blog的行为统计中, “我会关注我的Blog的点击率”占了76.65%的比例,“不愿意让无关的人看到我的blog”的比例只有35.69%。这说明博客作者中,更大比例的人愿意面向公众写作,并希望有更大的传播广度。
“我把自己的blog链接到某个blog圈子”、“我希望我的blog对别人有意义”、“当我知道有人关注自己的blog,会产生坚持的动力”、“我希望我的blog能引起共鸣”等调查项的高比例认同也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作者们希望传播的写作动机。
之所以将公共传播归为精英传播,或者用北城的话说叫做“精英欲望”,是因为公共传播的资源是稀缺的,获得公共传播机会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胜出者应该是竞争中胜出的精英,而抱着希望加入到公共传播资源争夺战的作者们,怀揣着“精英梦想”。
这个统计不一定非常准确的,我还能从其他地方获得一些简单的证据,12日新浪博客研讨会上,几位博客作者提到自己的流量超过10万或者几十万的时候,哥儿几个还撮了一顿,还有些是采取其他方式来庆祝的,总之他们很在乎自己的传播。
这一轮关于首页重要性的讨论中,书生视野的BSP首页,keso不要我们要!,Keepwalking的走向和谐–BSP首页讨论随想等,都说出了博客作者的传播诉求。
我想博客写作(将来会有比写更宽泛得多的形式)的场景可能很多,不过从搜狐博客报告反映的情况看,希望通过博客实现公共传播的博客比例应该最多,因此,当博客托管商沉醉于博客精英们引领着草根革命的浪潮时,更应该考虑的草根博客们的精英欲望。
Web Counters
–我看搜狐博客调查报告之用户行为动机
北城|2.0|beta在keso的再说BSP首页中评论说“BSP首页除了明星blogger的个人展台之外,还满足了草根们的【精英】欲望。”刚好和我准备写的搜狐博客调查报告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便在标题中用上了。
我是一直坚持博客应该有多种使用场景的,我把博客分成了两大应用模式,一种是公众传播,另一种是个人共享,简单地可以和流行的精英传播和草根圈子相对应。这说的是博客潜在的使用场景,现实中,不同使用场景的人群分布可以借助一下博客的调查报告。
按照至少满足基本符合的比例,搜狐的博客调查报告的Blogger使用Blog的行为统计中, “我会关注我的Blog的点击率”占了76.65%的比例,“不愿意让无关的人看到我的blog”的比例只有35.69%。这说明博客作者中,更大比例的人愿意面向公众写作,并希望有更大的传播广度。
“我把自己的blog链接到某个blog圈子”、“我希望我的blog对别人有意义”、“当我知道有人关注自己的blog,会产生坚持的动力”、“我希望我的blog能引起共鸣”等调查项的高比例认同也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作者们希望传播的写作动机。
之所以将公共传播归为精英传播,或者用北城的话说叫做“精英欲望”,是因为公共传播的资源是稀缺的,获得公共传播机会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胜出者应该是竞争中胜出的精英,而抱着希望加入到公共传播资源争夺战的作者们,怀揣着“精英梦想”。
这个统计不一定非常准确的,我还能从其他地方获得一些简单的证据,12日新浪博客研讨会上,几位博客作者提到自己的流量超过10万或者几十万的时候,哥儿几个还撮了一顿,还有些是采取其他方式来庆祝的,总之他们很在乎自己的传播。
这一轮关于首页重要性的讨论中,书生视野的BSP首页,keso不要我们要!,Keepwalking的走向和谐–BSP首页讨论随想等,都说出了博客作者的传播诉求。
这一轮关于首页重要性的讨论中,书生视野的BSP首页,keso不要我们要!,Keepwalking的走向和谐–BSP首页讨论随想等,都说出了博客作者的传播诉求。
我想博客写作(将来会有比写更宽泛得多的形式)的场景可能很多,不过从搜狐博客报告反映的情况看,希望通过博客实现公共传播的博客比例应该最多,因此,当博客托管商沉醉于博客精英们引领着草根革命的浪潮时,更应该考虑的草根博客们的精英欲望。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一天为什么吃三顿饭

“一天为什么吃三顿饭”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问题,在贫困小学生丁肖霞看来却是非常新鲜的事情,因为她每天只吃一顿饭。前两天《信息时报》报道贫困学生丁肖霞受邀到广州做客,晚上不愿意吃饭,她说:“今天我已经吃过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啊?” 相似问题虽然经常能听到,我心里还是不好受。

今天的京华时报,从民生和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了分析,我想换个角度来看看。

为什么丁肖霞同学对吃三顿饭奇怪的同时,人们对她的反问也感到非常奇怪?丁肖霞没有看到过别人吃三顿饭,天天吃三顿饭的人没有看到也不关心这个世界还存在每天吃一顿饭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

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朝令夕改,动辄这个任务两天完成,那个问题三天完成,他们已经不知道员工们每天还需要吃饭、睡觉和娱乐这些常识了,更不知道自己每天10点左右晃晃悠悠的20分钟私家车程,员工每天7点钟要在公共汽车上浪费一两个小时,至于属下完成任务需要的合理安排和资源支持,他们从MBA教材里面学到的是,领导要抓大放小,此等当属小事,当然不会关心。失败是避免不了的,错误肯定在下属,管着整个公司的自己天天有时间喝茶,这些蠢蛋怎么就忙成这样?

沟通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社会活动,想知道一些信息相对来说是容易的,把自己的常识当成别人的常识,不容当事者辩驳的轻浮态度却不容易改变,常识被忽视的笑话在时刻发生。

Web Counters
Web Counters
分类
电子商务

杂说博客,博客研讨会发言

根据今天博客研讨会发言整理
        刚才大家对博客争议非常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博客看成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忽略了博客的多重性,你看,这个瓶子上面是方的,下面是圆的,每个人看到的部位不一样,各说各的,是典型的盲人摸象的讨论。博客其实具有多重使用场景,目前常见的两种是公众传播和个人共享,公众传播是为了把信息向公众最大限度的传送,个人共享则是和相关的人分享感受和知识,这是不同的应用场景,并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的邀请函有两个题目,我先来交作业,新浪的邀请函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门户网站介入对博客领域的影响。我的答案是“寻找互补点”。
        即寻找未来的博客业务和现有业务间如何互补,门户是媒体传播,有原创也有编辑,博客是有原创也有摘编(相当于编辑),可以在这个上面找到契合点。
        第二个问题:国内博客的用户使用体验分析。我的答案是考虑用户价值。
        用户群有细分的问题,写文章和时尚贴图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博客作者,后台管理应该不同来适合大家的需要。速度、故障率等也是用户体验需要考虑的问题。
        用户的积极性怎么提高,尤其是老用户,博客托管商需要靠虑用户的价值或利益,这个利益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钱,用户价值包括:用户使用的体验好坏,感觉怎么样,自我实现,也要考虑商业回报。
        比如说,未来博客托管商为了盈利,就可能放广告,讲究个性的用户就不希望你随便放广告,这是怎么平衡,可以广告有作者来选择定制,或者共享广告收益。这样才能保证用户的积极性,平衡各方利益。
         用博客来干什么或者说博客的使用场景是各种各样,不同的使用场景决定了不同的传播途径,一个是精英领导的传播途径,还有一个是个人共享的途径。这两种传播方式是不一样的,精英们面向公众,传播越多越好,这时候,点击率多也有荣誉感,这种目标的博客作者通过点击率来提高话语权,刚才几个朋友讲到点击率超过10万或者几十万请吃饭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个人共享,在乎你想要的人看到,老康说,给老婆的信为什么要争取点击率呢,这时候考虑的是私密性和定向传递。我觉得讨论博客的时候,你先要知道你的博客是用来干什么的。
         商业模式这一块,有没有考虑用户(作者或读者)价值?用户的价值不一定要是钱,我可能写的很爽。随着上面写的时间变长,确实有一定的期盼,从其中获得一些直接的收益也是合理的,刚才广告分成的说法我比较赞成。或者说你通过这个,能够得到一系列的感受。
         对于企业,不能说永远不挣钱,如果永远不挣钱,搞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可以不马上挣钱,也可以不直接挣钱,但不能最终真的不带来商业利益。利用博客最终其他方面挣钱也是可以的,比如刚才说新浪和bbs这块是最大业务,我知道新浪挣钱肯定还是无线挣钱最多,通过一快业务再推动另外一块业务的时候,有相互推动的价值在里面。
         还有一点,吕欣欣说到不愿意搬家,他认为有很多评论他非常关心,如果搬了就丧失了用户,所以不搬家。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变一下,就是核算搬家成本。其实的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评论的时间有一定的时效,有的评论看完就完了,有的希望产生的时间稍长一些,对绝大多数的评论来说,是不需要存在那么长时间的,损失的价值是可以量化计算的,比如说,我给吕欣欣多少多少RMB,搬不搬?我想只要这个数值够一定的量,他会考虑的,即便吕欣欣一个人不考虑,对于大众而言,绝大多数会考虑,考虑成本的代价就可以了。
         用户粘性问题,我过去看新浪说自己UC的用户数量,觉得新浪肯定在吹,他怎么有那么多的用户呢?QQ、MSN已经分的差不多了,用户有粘性的,我国庆回家,一个16、17岁的小姑娘,她知道我搞这个,她说让我加他UC,我问她用UC干什么?她说找朋友,我说你以前QQ里不是很多吗?她说聊完就完了。这也说明UC是抢了一些客户的,粘性并不总是问题,看你做什么,你到商店买东西,你不需要对售货员有粘性,在谁手上买都一样,你又不和售货员谈恋爱^_^。你可能对某个商店有粘性,也可能没有,这需要具体分析的。
         我觉得博客这个词已经用得非常滥了,几乎互联网的事情都变成博客了。我们可以把这个范围搞得小一点,看成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从这个角度讲,bbs和Blog的功能整合是必要的,因为以前bbs是以场景话题为中心组成一群人讨论,而Blog是以个人观点为中心的。如果抛弃承载形式来看,是适合不同情况的组织模式。网上生活的不同需要是存在的,需要不同的形式,如果你把博客做的非常好,评论非常好发,评语比主题还大,不一定就合适,需要不同场合选择bbs或者blog的形式。
         精英和草根之间,草根是不是必然就能够发展成精英?如果是个人共享的话,没有必要盯着客户群,如果以公众传播为目的的话,开始的人只有几个人看,你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共享和公众传播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你不是非要把草根推上去,不是非要把精英拉下来,这个世界大得很,各做各的事情。可能开始是有一个出发点,而最后就分散了。
         博客内容问题,有人说没有原创就没有意义。今天给大家贴一个笑话,明天贴个图片,不是我自己创作的,我把相关内容整理到一起或者帮助传播出去也是有价值的。有的作者就喜欢做编辑,只贴别人东西的人,我们没有必要鄙视他们,他们有时候比原创的人都累,知识组织整理是有价值的,否则的话新浪的编辑要来做什么?整理的过程也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博客的知识整理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IT发展趋势,开放和互通绝对是方向。从长期来看,如果以开放的方式把自己做好,就能把别人吸引过来,这是双向的,并不是单向流失的过程,你做的好就是双向的,做不好才是单向流失。
         99%的用户是缺乏理性的,或者是没有理性的,更多的你要考虑到用户的习惯,习惯比理性重要得多。假如是开放的环境,速度各方面的性能可能都好一些,互相转移的门槛低,做的好,别人为什么不过来?
         个人觉得,博客的技术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你做的80%可能只需要花20%的精力。但是用户的体验需要你80%工作来改善,现在博客越来越多了,易用性的提高不是简单的事情,上次和Keso讨论博客主页需不需要的问题,他可能一天看上百、上千个博客,但我没有时间看,如果搜索就能找到关心的东西,从技术上要增加一些易用性不是简单的事情,你不能说做到80%就差不多,其实你做到80%相当于你只工作了20%。技术先行是很重要的,很多是靠技术,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google、微软等很多大公司就是例子,做大做强,没技术不行。

分类
互联网观察

“黑洞”、“裘”大与业界浮躁

最近在博客网上看到天下互联董事长兼CEO张向宁黑洞力学五假设的专栏,感觉非常奇怪,莫非博客网要改成“科学”中国版了。
        张向宁的所谓假说没有任何的讨论价值,我作为一个绝对的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天大的漏洞,所谓“电磁黑洞”的半径计算,连最基本的速度增加质量增大的相对论效应都没有考虑,大约他是看到史瓦西黑洞没有逃离粒子质量变化方面的考虑,如果这样,张向宁还需要回去看看高中物理第一册关于加速度计算的章节。
        利用残缺的中学物理的基本常识,企图引领国际物理学风头,不知道张向宁是怎么想的,是以为世界上所有物理学家都毕业于智障学校,还是过于自我膨胀,或者借鉴有人对何祚庥的评价,“对官员将‘科学’对科学家‘讲政治’”的商业目的?
        许多人都有过童年的梦想,挑战歌德巴赫猜想、四色定理、相对论曾是一些高智力少年学生时代课后的思考,我想张向宁应该也是这些聪明孩子中的一个,有想法勤思考是好事情,只不过一般的人到了成年之后大多忘了儿时的那些趣事,或者只是在茶余饭后和朋友或者家人谈起,而张向宁却把它发给了媒体。
        IT媒体媚俗,虽然饱受负面评价,倒还好理解,无论点击率是否有价值,至少混个心理平衡。现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江郎才尽,没有了话题,弄个“黑洞理论”来充个门面,似乎牛顿先生讲的物理学已经研究到了尽头,要以这种另类的方式搞出点物理末日的味道。
        退一万步说,即便张向宁的理论真能引领物理潮流,具体理论那是学术界的事情,干我们IT媒体什么事情,报道个生平事迹不是很好么,为什么还要硬冒充物理学家俱乐部呢?
        要么是想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件娱乐,博客网的黑洞力学五假设专题却把“26岁的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三项伟大成就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1905年被称为‘奇迹年’”的百年纪念放在一起评述,而且专题下面是不折不扣的物理学家们,这么豪华的娱乐现场是不是有些太铺张了?!
        业界怎么浮躁到了这个地步?!
        博客网上网友“步枪阿湘”的评论“你真的裘大了”,张向宁肯定不是最“裘大”的,他知道“我的这些陈年的想法几乎都只是一些边缘的、又很不完整的成果,到现在为止都仍旧只能是个‘未定稿’”,尽管“如果投递到这些专业的、一流的学术刊物上,一定在发表上有较大难度”说法有点把美国的科学杂志当成了自由涂鸦的博客之嫌,但根据新浪的报道,张向宁198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两年理论物理学后主动退学,还算有些自知之明。裘更大是我们的IT媒体,不惜以媒体形象去博取一点可怜的商业利益。
        说了半天张向宁黑洞的不是,并不是我对张向宁本人有什么看法,张向宁窄告思路,应该是不错的商业策划,而且他避实就虚的商业思路也说明他蛮有商业才华,看了我的这个评论和许多网友的评论,张向宁惯用的声东击西的商业手法估计已经得逞了。

分类
电子商务

京城车多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
京城不仅米贵,现在京城车也多,由于还没有实现马克思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渡,因此每天还需必然、准时的坐地铁。
这些天发现,西直门2号线地铁入口处每天早上都会拥堵,以前一般只在周一有这种情况发生,我特意的留意一下,原来地铁入口处增加了个疏通拥堵问题的“围栏”。拥堵是一种问题,增加疏通拥堵的围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不幸办法没有解决掉问题,而是加剧了问题。此类“反向”解决问题的情况,当前经常发生。
出现了问题,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企业业绩不够,兼并;企业现金流不够,融资;企业人手不够,招聘,凡此种种。
在一类问题刚出的时候往往也比较有效果,但是这一招多用了几次,往往就变得不灵了,简单通过增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难以解决问题。
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前提是秩序化,规则建设比资源扩张更有意义,这就是常常提到的集约式比粗放式更有效,或者软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的原因。
企业加班加到员工几个月不知道太阳是个什么样子,此时除了老板的心理平衡一些,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效果,而且还要付出员工抱怨的代价。
渴了要喝水谁都知道,但少喝多次却未必人人知道,规则建设任重道远。
北京有一句话,说“路修到哪里就堵到哪里”。
Web Counters
分类
互联网观察

博客需不需要比赛?

先告诉大家,新浪搞的博客比赛,我参加了,这不,已经开始拉票了,接着往下看之前,先投我一票怎么样?
        从昨天知道新浪搞博客大赛开始,就在想一个问题,博客到底需不需要比赛?
        博客作者需不需要参加比赛,取决于作者的心态,或者说你参加比赛干什么,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博客,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还是象张栋伟那样,为了“更多的机会可能”,来此一博,再或者当成一次大家参与的娱乐游戏。
        昨天向几个朋友拉票,一个哥们儿问我,怎么你现在成职业博客了?朋友是话里有话的,言下之意,你怎么对这种虚名性的东西,如此热衷,我当时的回答他,即便是场游戏,既然参与了,投入一把没什么错。
        如果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想向公众传播,参加博客比赛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新开始博客的朋友,在没有有效的推广方式之前,参赛算是个窗口。
        但若是把比赛看当成一夜功成的机会,恐怕并不现实。从买彩票到超级女声,平民的奇迹诱惑了不少人,却不能成为成功的范例,现今的社会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面向公众的机会,从道理上看,每个人都具有成为公众人物的机会,实际上却不可能,因为现实中公众人物的有限性,注定绝大部分人梦想不能成真。正如你家的电话,具备了向全球任何一部电话拨打的可能性,实际上,你从来都没有尝试过你的邻居。
        BSP们需要一系列事件作宣传,在我们具有力争上游光荣传统的国度,比赛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肯定会一呼百应。
        除了极少数博客最终能够面向公众化之外,其余的博客都将成为小众或者圈子的工具,承载的更多将是分享与娱乐的功能,把博客比赛当成一次面向博客的大型娱乐吧。
        我参加了博客比赛,得个奖,会很高兴,但与成功或者失败没有关系。我也不会定义自己的目标,就像上街购物,大商场还是超市,根据需要选择,因为这里肯定承载不了,也不可能承载成功或者失败之类的目标,就像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情一样。我不喜欢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要么隐姓埋名要么众星捧月,更愿意随心去对待一件事情,那才真实的生活。
        比赛还是不比赛,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完全在于你的选择,选择的自由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不要相信奇迹,奇迹只有不相信的时候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