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05年09月02日,此次发布未作任何修改)
简述:web2.0汹涌而来,那些想绕开所有的过去的勇士们摆出一幅我不进地狱谁进地狱的姿态,先烈利他们还远吗?
尽管人们对网络2.0的命名有些分歧,甚至2.0本身的提法都有疑义,但大家对互联网未来将会更进一步走向互动性或者参与性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名字叫“狗剩”可能比叫“发财”更吉利,这只代表部分人的意思,最终做出让网民满意的服务才是硬道理。
web2.0浪潮汹涌澎湃,之所以说是浪潮,正因为当前各种声音纷杂,正如礁石边的海浪你推我赶,没有统一的章法,却是一往无前,而在这一浪潮中当前最被关注的是网络新闻,本文想就网络新闻相关的问题作些探讨。
作者: 醒客Thinker
周日,胡泳 谈微博客的价值,提到互联网=技术+人性,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公式,许多时候,技术与人性,相距非常遥远,放到一起是件很难的事情,同样解读twitter,互联网人偏重于产品技术层面,媒体人偏重于人性价值探讨。
twitter被赋予社会媒体的美誉,伊朗选举事件是个典型,由于伊朗政府对手机与互联网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制措施,twitter才沦为消息传播的主渠道,说是“沦为”,并不为过,一个新兴的、并不能给人提供可靠信任的信息载体,如果不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很难相信它能成为消息的重要通道。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国务院向twitter创始人发消息请求推迟例行的维护计划,只不过找不到别的更有效渠道罢了。
twitter走到了前台,微博客能否成为新的媒体?
引子:网络版权成本过高,正使得网络视频行业面临系统性灾难!
当版权代理商与各运营网站因为版权纠纷,乐颠颠不断打官司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一年多以后,他们似乎已经完胜了,视频网站们开始全面清理用户上传中的影视内容,侵权盗版官司,以视频网站要以接近完全的妥协而告一段落。这是正版运动的骄傲吗?
伴随互联网互动性的逐步加强,内容授权需要打破传统的版权模式,版权从登记到认证是一个办法,
内容传播与版权收益分离,内容先传播然后通过版权认证确认每一个内容的受益者,这个过程有可能很复杂,如果没有技术辅助手段的帮助,识别一个内容的版权收益人,尤其是被重新编辑过的内容的版权受益者,有时会很困难。
twitter通过网页服务时,表现了“准实时”消息的特征:你可以随时发,但不必随时看。采用了客户端之后,在用户没有主动参与的情况,信息更新后便直接传到了用户的计算机上,这算不算实时消息呢?当twitter变得越来越实时,它与即时通信(IM)还会存在真正的区别吗?
过于追究twitter到底是否实时,有些过于迂腐,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即时通信、社会网络服务(SNS)、博客(blog)等周边服务已经大行其道的时候,为什么twitter还能异军突起?答案或许被称作“效率”,twitter具有比IM和SNS 更高的通信效率。
网络应用层对于通信效率的理解,与底层信息传输的不同,不只是信息传播快慢的问题,而是更强调传递目标与内容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传递给需要的人,最大限度不传递给无关的人,信息最大限度与接收者契合,在不干扰信息传播主体(即传播者、接收者)下的最快速度。
我在Twitter到SNS消息机制中,比较了SNS与Twitter,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这两种显得有些差异的网络服务,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SNS与twitter都强调好友关系,但他们的切入点却有些不同,SNS强调人际网络,即信息的路径,twitter则强调信息的快速传播。如果把SNS、twitter一起与IM(即时通信)比较,前者是社区服务,后者是通信服务。
twitter比SNS强调更快的把消息传播出去,但又不需要IM的确认机制,因此,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当然由于缺乏同步机制,高效率是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的。
RSS假死与语义互联网
Twitter的价值在于推动一种消息机制:准实时消息。准实时消息不仅不同于论坛的非实时消息,也与即时通信非常不同。与即时通信工具相同的是,准实时消息传播越快越有价值,区别在于,准实时消息重在快速传播,却不必要接收方即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