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推出google plus,g+,短短数周时间,用户迅速窜过1000万,相比于google wave的花拳绣腿,g+已经呈现出成功产品的气势,终于几年的Facebook式用户关系崇拜之后,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分类: 社区与传播
在国内,当前最火的互联网应用非微博莫属,微博(micro blog),原意微小的博客,用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意为“微博客”的微博跟博客关系并不密切。
1、问:微博改变了什么
醒客:刚才两位都谈到了微博的问题,其实,社交顾名思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网络社交是把线下需要非常大精力关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轻松一些。现在国内微博正在走向,竞争非常激烈,每一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人气最快做起来。新浪也好、腾讯也好、搜狐也好,各个微博粉丝基本上都是由各微博运营平台想办法给你配出来。这会有个结果,你发现成千上万的粉丝里面,你鬼都不认识,最后你会发现,变成了一个降级版的新闻平台(会后注:从传播价值效率上看是降级,从传播模式上看略有升级)。
随着微博走红,搭着微博顺风车的微博营销也迅速走红,通过微博营销,微博用户实现自己发布、自己传播,而且,如果话题够劲爆,一个只有几个粉丝的用户,也可能在短时间引爆传播到数百甚至数千万人。
再说“媒介即是信息”
媒介即是信息,是麦克卢汉对于传播理论的重要贡献,但是,究竟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呢?
最近,网络群组又开始火热,社交应用开始向群组延伸。那么,群组服务如何才具备社会化特征?互联网社交时代,如何形成社会化情感?
我在媒介即是行动一文,提到了媒介演化过程中媒介作用的变化,既然媒体通过媒介来实现,那么媒介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媒体呢?
媒介是什么?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信息。即媒介本身就是信息,而不只是一种形式。这句话并不好理解,也容易歧义,但是如果再结合麦氏的另一个说法,就要容易得多: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比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剪刀是手的延伸,汽车是脚的延伸。
蚂蚁是否具有社会行为
关心社会网络的人,大概都听过一个说法,即蚂蚁或者蜜蜂具有社会性。意思是说,蚂蚁群具有社会性,而其社会行为的实现,是靠两只蚂蚁相遇时互相碰击触角实现的。
你相信蚂蚁两两相碰最终真会形成大规模的社会行为吗?有人相信,kk(凯文·凯利)也相信,但我不信。我的疑问很朴素:两两相互的交流模式,自古就有,但为什么人类近些年才形成全球性的社会结构?一群蚂蚁“具有”社会行为,两群蚂蚁合在一起有吗?(生物学告诉你没有)
最初,原始人靠口语与肉搏维持影响力,人群的社会性范围限于一个部落,整个人类则是由散落的部落而不是具有一体化结构的整体社会构成;
冷兵器出现,骑马射箭,冷兵器的势力范围能够跨越数十到数百公里,奴隶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结构的范围便基本以城池为最大范围;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建立千公里以上跨度的社会结构,文字、印刷的力量功不可没,正是文字记录能够保持更久的稳定性,文字力量才能在更大范围建立起社会结构,也正是印刷文字的力量偏弱,封建社会形成的大范围的国家结构特征也不明显,各个诸侯国才是真正的最大社会结构;
大到国家跨度的、复杂社会结构的形成,还是在工业革命与热兵器之后,而全球化的结构则在电子信息化之后。
显然,社会结构的形成,并非两两交流模式的功劳。如果,你相信蚂蚁通过碰触角就可以产生社会行为,你也应该相信,跨越全球的社会结构,在原始人时代就可以实现。
我不是昆虫学家,无法给出蚂蚁社会性的真实理由,但蚂蚁社会性行为背后,不能忽略两个因素:一个蚂蚁群有且只有一只蚁后(蜂群是蜂王),两个以上的蚂蚁群(蜂群)没有构成更大尺度的社会结构。
能够形成大尺度社会结构决定于什么?决定于这种维持社会结构力量的作用范围。
换句话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前提是王需要有控制这么大范围的军事、文化等力量。力量从中心点发出能够影响的范围,是社会结构的最大边界。
自然界中,物理学讲到控制世界的力有三种:强力与弱力(原子核力)、电磁力、引力,原子核力最大,但作用范围只在原子核级别的范围;电磁力次之作用范围主要在原子、分子级别;引力最弱,作用范围却是无限制的。因此原子核力形成的结构只限于原子核范围,电磁力也限于分子范围,引力是大范围的“长程力”,才是形成宇宙星际结构的维持力量。
也就说,个体的随机行为,只能带来混沌,社会结构的形成,取决于中心力量,社会结构尺度不可能大于中心力的作用范围。个人行为,如果不经过“长程力”作用,是不可能形成社会化行为的。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沮丧,互联网没有带来什么变化吗?继而可能会反问:那去中心怎么理解?用户讨论带来的热点怎么理解?
试想,且不说一些媒体在“民间”话题变成真正社会性话题之中(尤其是中后期)起到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一本正经的媒体话语背景作为铺垫,芙蓉啊、凤姐什么的只能成为浮云而不是社会性话题,媒体中心力在这里起了反面过滤作用,也正是这些传播没有真正的“长程”的主导力量,纯粹个体行为产生的所谓热点并不能够有效持续。
当自由经济的粉丝痴迷于个体行为能够决定宏观经济平衡时,他们忘了,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跨国金融系统在默默地维持全球性的协同。
去中心不意味着无组织状态,去中心真正的结果是多中心。工业化的机械化时代,因为机械表现为时空占有的方式,机械力是排他的,独一的,中心式社会结构陷入僵硬;而信息化是共享方式的,信息化力量是可以共存的,多中心的、大尺度社会结构也就有了可能。
无规则的个体行为,只能形成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将是有中心的社会,而且是多中心的社会。
因此,这篇的题目也可以写成:多中心的信息社会。(文/醒客)